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我的大學》讀後感五篇

《我的大學》讀後感五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的大學》讀後感五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的大學》讀後感五篇

《我的大學》讀後感五篇1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義和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也是世界無產階級的寶貴財富。

本書描述了主人公懷着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夢想破滅之後。不得不為生存而勞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從此喀山的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他無處棲身,與人共用一張牀板,在碼頭,雜貨店等四處做工。後來,因接觸大學生和祕密團體的成員以及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革命者,思想也發生了變化。他閲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民主主義著作,甚至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下,擺脱了自殺的精神危機。十年他在思想;學識;社會經驗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看完這本書,不禁使我想起上高中以來所遇到的困境,無數的壓力使我的心情曾一度陷入焦慮中。無奈之下,只能硬着頭皮死撐着説:‘自己選的路,爬着也要走完’。現在想想,我的經歷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我們都是平凡人,而他卻能在那個不平凡的年代,表現的那般不平凡,他樹立了堅定的信念,他學會了正視自己,學習了他人之長,磨礪了不可摧毀的意志。

對未來,他有清晰的打算,對當下,他腳踏實地的勤奮學習;勤于思考;持之以恆。對過去,他無怨無悔,因為他曾全力以赴。面對艱難的生活,他在書中寫到:‘苦難的日子裏我變得更加堅強,我並不奢望他人的施捨,也不渴求偶然的好運降臨,生活環境越艱苦,越能磨練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這個道理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歌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對話。的確如此,這本書讓我知道;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放棄就等於失去。

《我的大學》讀後感五篇2

《我的大學》是描寫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中的最後一本書。作者通過對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生活和命運的描寫,生動真實地再現了他們那一代人的成長經歷。作者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沙俄專制下的黑暗與罪惡是他成長的獨特的社會背景,也鑄造了他獨特的成長方式。

小説敍述了飽嘗人間辛酸的阿廖沙,抱着進大學讀書的理想來到喀山,但他的大學夢很快就破滅了。不久就參加了祕密的革命活動,貧苦的生活使他在伏爾加河附近流浪,和搬運工、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向工人們傳播着革命理想,參加了大學生的祕密組織,鼓勵工人罷工等,這所特殊的大學——社會為他展現出一個越來越廣闊的新天地。

當他來到喀山,寄住在一個貧困中學生家裏。他會很早發現這位可憐的媽媽的廚房哲學,分給他的每一塊麪包,在他心中都“如巖石般沉重”,由此他決定“出去找點活兒幹,自個兒養活自個兒”。在暴風驟雨的日子裏,躲在廢墟底下的大地洞裏,他頓悟“上大學——美夢而已”,而他又動情地寫道:“這個地方令我永生難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學”。這是他在喀山的第一個成長片段。面對苦難的生活,他沒有一點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滿了感恩和希望。他知道苦難的日子很漫長,他對自己説:“苦難的日子裏我變得更加堅強了,生活環境越艱苦,越能磨練人的意志,這個道理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年少單純,在苦難面前,他更深切地覺察出的是苦難帶來的無與倫比的財富!

高爾基從小就受苦,但是他沒有放棄,我向我們應該學習他,雖然人生的道路有長有困難,但是隻有我們有決心一定會給自己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我的大學》讀後感五篇3

歌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説話。”

讀了《我的大學》這部文學後深有感觸,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了主人公青年時代的生活及命運,還使我懂得了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

這本書敍述了主人公抱着上大學的念頭來到嘎山,但很快明白窮人上大學是不可能的。他住在貧民窖裏,為了生存,他去當碼頭工人,又在麪包坊中幹活,這使他體會到受剝削壓迫的痛苦,除了痛苦的革命理論,他還勸説發動工人們與剝削階級做鬥爭。即使革命鬥爭的挫折令他有時悲觀失望,但是他經受了鍛鍊,革命思想逐漸形成。

這部書是1923年完成的,作者高爾基本人出身貧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經受了欺凌與虐待。就是在這悲催而艱苦的生活中,高爾基仍如小草般茁壯生長並綻放,我多麼渴望像高爾基那樣,做一課“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多麼渴望他那樣,在雨的洗禮中純潔清新!同高爾基相比,我真是羞愧萬分,平時在學習中遇到一點挫折我就難以面對,甚至半途而廢。從現在起,我一定要學習高爾基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就將自己你塑造成一位對社會大有貢獻的人才。

主人公那種強烈的讀書慾望,使我想到了家中一本本書,而我卻讓它們閒着,難道是“書非借不讀”?難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長?不,當我讀完《我的大學》之後,才真正明白“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而退”的道理。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讓我們吸取知識的精華,沐浴智慧的洗禮。這部文學使我受益匪淺,銘刻在我的心中。

《我的大學》讀後感五篇4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經歷這樣或那樣痛苦的事情,知識程度不同。可能是涉世不深,可能是一直在家人,朋友,老師的呵護,陪伴下,對於“痛苦”這兩個字我沒有太深的感觸。然而,再讀完着本書後,真的讓我對這兩個字有了進一步的瞭解。這位作者所經歷的痛,所經歷的苦,真的讓人都為之心痛。好多次,都讓我留下了淚水。災難的降臨真的是不期爾至,猝不及防。着災難過早而又徹底的毀滅了縈繞在那個六歲小女孩那幼年的平靜與温馨。

歌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説話。”讀了《我的大學》這部文學後深有感觸,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了主人公青年時代的生活及命運,還使我懂得了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翻開人生的一頁書,相當於走向人生的道路。

這是蘇聯作家高爾基的著作,是高爾基三部曲的第三部。講了:在一箇中學生的股動下,阿廖沙來到喀山準備讀大學,卻發現夢想根本實現不了,只好在複雜的生活環境中小心工作,並認識了很多有思想的熱心人,自己也成了一個有抱負有責任感的新青年。

當看到《我的大學》這個名字時,我還以為是講的阿廖沙在大學的生活,其實卻不像我想的那樣。阿廖沙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連上大學這個願望都那麼難實現。他那麼愛讀書,考上大學一定沒問題,可是他很窮,沒錢讀書,只能打工掙錢,掙夠錢了,或許還有一線希望。但這並不妨礙他一直追求理想。

我一下就想到了今年陝西省高考理科狀元李寧寧,她家也很貧困,可是她考上了北大,北大還免了所有學費,還給了獎學金。所以,如果生活在現在的社會,只要學習成績好,不用為錢發愁。

《我的`大學》讀後感五篇5

“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這是俄國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説的話,每當我想起這句話時,總要翻開高爾基的的自傳體小説——《我的大學》,回顧高爾基傳奇的一生。

現在,讓我們一起到書中遨遊吧!高爾基在童年時就父母雙亡,青少年時期漂泊流浪生活、複雜的社會經歷使高爾基親身體驗到俄國勞苦大眾飽受沙皇黑暗統治下的痛苦生活。他以小説的形式表達了他堅定的鬥志和決心。

書中的阿遼沙就是高爾基的形象,他小時候父母雙亡,於是,在外祖父家度過了苦難的童年,雖然有善良的外祖母疼愛他,但是脾氣暴躁的外祖父對他很嚴格,經常為一些小事而打他。於是小小的阿遼沙就是在這種環境中,匆匆讀了兩年小學,漸漸長大了。外祖父的破產,把少年的阿遼沙趕向社會,他在漂泊流浪的日子裏當過鐵路工人、麪包工人、洗碗工。但是,不論在多麼惡劣情況下,始終不會放下他的書本。他曾因為在工作的時候讀書入了迷而不小心燒壞了女主人的茶炊,被毒打一頓,背上血淋淋地插滿了柴刺,他卻沒有因此控告主人,只是讓主人允許他在工作之餘看書,讀到這裏,我被他那‘讀書狂’的精神所感動。可見阿遼沙多麼喜歡看書啊!書籍為他開闢了一個嶄新的天地。在青年時期,他也曾懷抱着上大學的理想來到喀山,但他這個大學夢很快就因為經濟的窘迫而破滅了,只好又繼續了他的工作生涯。

高爾基堅強不屈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更體會到了他在社會上漂泊流浪的悲慘,正是他那不肯放下的書本,給他打開了一扇扇知識的大門,最後成為了一名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這本書包含了太多的含義,希望大家都來讀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noj99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