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家長讀傅雷家書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家長讀傅雷家書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長讀傅雷家書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長讀傅雷家書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家長讀傅雷家書讀後感1

我開始因為沒有讀過好奇就翻了翻,內容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可能我與作者同為父母的緣故吧,讀來很多地方都頗有同感,但更多的是受益良多,所以我建議所有身為父母的家長和老師都把這本名著作為必讀書吧!

在我寫感受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作者傅雷及其家庭成員:

傅雷——生於1908年4月7日,卒於1966年9月2日,字怒安,號怒庵,生於原江蘇省南匯縣下沙鄉(今上海市浦東新區航頭鎮),中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的重要締造者之一。早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他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高老頭》、《歐也妮葛朗台》、《夏倍上校》、《幻滅》等;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多夫》、《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及伏爾泰等名家著作。20世紀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會吸收為會員。

朱梅馥——傅雷之妻,1913年2月20日出生於上海,卒於1966年9月2日,曾與丈夫整理並出版了《傅雷家書》。楊絳稱其集温柔的妻子、慈愛的母親、沙龍裏的漂亮夫人、能幹的主婦於一身。

家長讀傅雷家書讀後感2

《傅雷家書》在書架已躺多時,當初一口氣買下兩本家書,《傅雷家書》和《曾國藩家書》,一直未曾翻動,內心總是矛盾的,每次想要打開時,卻先入為主地認為離我生活甚遠,想必不能馬上共情,最近,整理書架,再次拿起這本書,隨手翻動幾頁,便覺正是讀書時。

這本書收錄了傅雷與兒子傅聰之間的書信,其中以傅雷的書信為主體,全面展現了傅雷的藝術思想、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也生動體現了傅雷真誠、正直的品格。

傅雷先生的每一封家書中,無論是對兒子生活的體貼關心,還是是對兒子所遇困境的幫助鼓勵,無不體現了傅先生對孩子的人格教育,時時事事教育兒子如何做人。

兒子傅聰學習鋼琴,傅雷先生鼓勵兒子在藝術道路上不斷精進的過程這反覆強調,先做人,後做藝術家。這個做人,可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世俗意義上的做人,而是要做人格卓越、精神上有所昇華的人。怎樣才能有一個廣闊的人生格局呢?傅雷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真誠,真誠是藝術的第一把鑰匙。大多數從事藝術的人,缺少真誠。這種真誠不是嘴上説説的,而是真有所感,要能夠放下虛榮心去正視自己、瞭解別人。對藝術、對真理的真誠,傅雷把它稱作"赤子之心"。

傅聰獨自在外求學,有段時間學習進展不順利,消極的態度和情緒見諸筆端,傅雷看到兒子的這些家書,亦是擔心、焦慮,先生除了及時表達了自己對兒子的理解和關愛之外,更多的是和兒子探討如何平靜對待人生的挫折和苦悶。挫折和苦悶,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傅雷認為,需要區分"小我"的苦悶和"大我"的苦悶。總的來説,"小我"的苦悶是狹隘的、對自己有害的,不容易解脱的,而"大我"的苦悶是有可能有益的。什麼叫"小我"的苦悶呢?就是從一己之私出發的苦悶。這種苦悶是最傷人的,害人害己。那什麼是"大我"的苦悶呢?就是從社會、從人類福利出發而產生的苦悶,因為它的出發點是正義、善良的。所以即使苦悶,也不會有害處,反而可能會激發自己做出一些真正的貢獻。

看到這裏,不禁想起前些天在裏看到的一篇文章,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施一公的一篇演講詞,施教授動情地説道,他和很多執着的科學家們有一點不一樣,哪點不一樣?大部分科學家因為興趣驅使在做科學研究,而驅使施教授做科學研究的更多的是責任和義務,所以,無論面臨什麼樣的困境,這種從社會、從人類福利出發而產生的苦悶,不僅沒有壓垮施教授反而是激發他在自己的科研領域和教育領域做出了貢獻。

當我們因為一次的小失敗而發牢騷,感慨自己命運不好時,學着暫時不去憂慮個人的得失、委屈,跳出"小我",也許對我們自己的價值認知是一次有益的審視。

傅雷先生自己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藝術家,在藝術修養方面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公式:藝術修養=藝術鑑賞+藝術表現。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先具備良好的藝術鑑賞能力,能夠領悟不同的藝術境界,然後才是好的'藝術表現力,他給了兒子傅聰最好的藝術教育。這些思想給我們普通大眾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以最具實踐價值的引導。

藝術鑑賞貴在通,"通"就不侷限、不迂腐,就能培養格局、眼界、心胸。傅雷鑑賞藝術作品,往往是先從這個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思潮入手,再分析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最後體會作品的內涵和意境。藝術表現貴在化,傅雷認為,藝術表現最看重的是"化"。因為化,所以能忘記自我,與藝術作品合一,與觀眾或聽眾合一。怎樣才能做到"化"呢?首先,千萬不能做藝術工匠。如果過於注重技巧,忽略了藝術性,就很容易造成表達方式的機械和僵硬,就不能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其次,要達到理性與感情的平衡。傅雷認為,藝術表達的理性與感性平衡,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感性認識,有個初步印象和大概的認識;第二個層次是理性認識,深入了一步,瞭解到本質。但這還不是終點,必須要再深入下去,進入第三個層次,傅雷把這個層次稱為"愛"或者叫"感情深入"。在這個層次上,藝術家把理性的認識再用心靈去體會,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原作者的喜怒哀樂融為一體,附着在原作者的神經上,引起了共鳴和反響。

兒子傅聰在藝術上取的成就與父親傅雷對他的藝術教育密不可分。如今,我們的孩子們都在我們的引導、要求下習得琴棋書畫,想起一個值得深思的段子,一位望子成龍的母親天天威逼利誘孩子練習鋼琴,但有一天當孩子告訴她,他喜歡上了彈鋼琴,以後要以彈鋼琴為生了,母親聽到這些話卻不幹了。笑話也罷,事實也罷,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我們給了我們的孩子怎樣的藝術教育,還是僅僅讓孩子們多了一項技能而已,傅雷先生對兒子的藝術教育思想對我們是最好的啟迪。

傅雷先生認為,古往今來的藝術家大多不會生活,這不是他們的光榮,而是他們的失敗。傅雷始終教育兒子,重視生活本身,不要看不起生活的瑣碎,生活的瑣碎內容就是生活藝術的全部內容。從這些家書中可以看出端倪,很多時候,傅雷在給兒子的信中,傳授生活經驗,更是在一些生活細節方面不吝筆墨,看似絮叨,實則是對兒子最好的生活教育。

當傅聰告知父母自己談戀愛了,傅雷除了作為父母的開心外,更多的是和兒子探討對終身伴侶的認知,傅雷認為,對終身伴侶的要求,就像對待人生中的一切要求一樣,不能太苛刻。沒有一樣優點不是伴隨着不足的,多次書信電話提醒兒子要求伴侶的時候,還是要想好可以忽略哪些小節,又有哪些本質性的問題是不能讓步的。傅雷還將自己和夫人的生活細節講給兒子聽,傅雷和夫人之間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看法,能夠正視自己和對方的不足,能夠互相包容和忍讓。這些對傅聰的婚姻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傅聰獨自在國外求學期間,曾一度因為高強度的練習,身體出了狀況。傅雷先生不僅僅是書信電話叮囑兒子注意休息,更多得是與兒子探討勞逸結合。傅雷經常説僅僅依靠音樂來培養音樂是行不通的。在音樂訓練之餘,要多去公園,多去博物館、美術館,通過造型藝術和大自然來放鬆精神。勞逸合理安排,最重要的是維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融入大自然,經常跳出自己的牢籠,才能呼吸到新鮮空氣,找到新的感覺和看法,可以啟發對藝術的理解和感受。同樣的,定期欣賞造型藝術,可以調劑自己的狀態,也會讓音樂表達更豐富、更有生命力。傅聰國外求學期間,能在每日高強度的練習中,保持對藝術的熱愛和創作的靈感,也得益於與父親不厭其煩的勞逸結合説。

傅雷先生對兒子傅聰的生活教育體現在生活的各種細節方面,他常對傅聰説處理好生活上的細節,都是為了更完美地享受人生。

金庸先生曾説,傅雷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我想,我不僅是旁觀了大家的各種風範,更是在觀中受之啟迪,汲之養分。書已合起,生活繼續,傅雷先生的藝術思想、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將成為我拓寬人生境界和格局的明確指引!

家長讀傅雷家書讀後感3

《傅雷家書》中,傅雷曾對兒子寫到:“你有這麼堅強的鬥爭性,我很高興。但切勿急躁。”堅持真理固然是件好事,而如何闡明並説服他人更是一門藝術。

每個人心中都有每個人的真理,有時,他們是有分歧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若是想讓對方信服,那便要拿出充足的證據與完美的語言技巧以及機遇。關於證據就不用多説了,沒有證據是不會稱之為真理的。而更關鍵的是語言技巧與機遇。人們可以接受輕聲細語而會本能地抵抗那些咆哮聲。一次談話可能不夠清晰也不能使人銘記,而“軟磨硬泡”可能讓人在不知不覺間理解了你的用意。或許人們控制不了自己,當火竄上腦門時只是一陣咆哮,而對方不會細想你在説什麼,而只會反擊和抵抗。所以,請忍住,耐着性子解釋。人們可能放不下面子在別人身邊聽“絮叨精”;顧及面子而不好再一次次的説。所以請忍住心中的不願,慢慢説。

機遇同樣是可貴的。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別人生氣時,不能惹他;當別人高興時,不能掃他的興。找不對機遇時,便會失敗,或者過猶不及。只有耐着性子分析、等待,才能有好時機,才能有好結果。

忍耐可能不能滿足一時的興頭,但卻是長遠上成功的基礎品德。

家長讀傅雷家書讀後感4

每個人都有着自己偉大的父親,無論這個父親是知識淵博的或只是一個只會下地耕作的農民,他們一樣的偉大。在讀傅雷家書的時候,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濃濃的親情,讀着讀着就讓人對這麼一份父子情欽佩。他們雖身隔萬里,但父親卻通過兒子的信,深入地瞭解兒子,寫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對兒子學業的指導,更多的是對兒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話充滿着父愛,藴涵着真理。

現在很多人都學會了隱藏自己,與其在陽光下赤裸裸地奔跑還不如在陰暗的隧道里奔跑,你從不曾理解我,我也從不需要去解釋,還有多少人可以像傅雷家書裏面把自己的情感細細地表達出來?每個人都怕別人把自己看穿、都怕別人知道自己的每點每滴,因為我們很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間,擁有一個誰也闖不進來的地方。回想着自己從識字開始,到跌跌撞撞地步入大學,知識更是增長不少,即使自己的文筆多好,卻吝嗇得從不給父親寫一封信,小時候經常見面,大了就只靠這電話來溝通,幾乎都不用寫信,就連朋友都只是發發E—mail,很少抓筆寫字。現在即使情感是多麼地氾濫,最多就是在自己的日誌了通通宣泄完了之後就把那篇剛剛寫好的日誌刪除,在生活裏很多時候都在隱藏着自己的情感,從不敢輕易地讓別人把自己的所有都看透。是現代的世態炎涼比以前嚴重了嗎?還是人的意識發展得太快,社會跟不上步伐?

傅雷先生在信上不僅談藝術學習,還談生活、戀愛,談做人,談修養,甚至於兒子寫錯字,父親也會“鄭重其事”地指出並耐心分析、糾正。我們又何曾如此跟家裏的長輩提及過這些問題?在學校的生活,父母不知道,也不想讓父母知道,更別説戀愛。不否認,我們曾經都是乖乖孩子,也曾認認真真地聽着媽媽的話,按照着父親的指導去做事去學習,但是越長大越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有時候總覺得父輩們都是老一代的思想,不能理解我們的想法,説了也白説或着遭到批評,或許也是我們太任性。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按着自己的意思與心情去做事,儘管每次都會撞得一鼻子灰甚至是遍體鱗傷,但是不論我們是多麼的任性,不論我們曾經是多麼地傷害了父親,他總是一如既往地關心着我們,從不因我們的一時不懂事而丟棄我們,這種感情也叫父愛。無論我們走得多遠,總有那麼一根線,牽着我們,一頭系在家的門前,另一頭系在我們的心上,無論我們在外面生活得多累、多疲倦,總有那麼一個港灣,讓我們的發動機有着驅動的能量,這是家的力量,也是因為家裏的那一根頂樑柱——父親!

家書,顧名思義,是指家人、親人之間往來的書信,每一封家書都是文化遺產。雖然我們沒有家書,沒有像傅雷那樣知識淵博,是著名文藝評論家又是文學翻譯家。我們的父親很普通,但是我們擁有的父愛卻是不能用這些社會上的名銜來衡量,每一個父親都是他們孩子的力量支撐。我們沒有家書,但是我們有的是對父親的惦念,對家的依戀,那是我們精神的最終去處,也是一樣的永恆!

家長讀傅雷家書讀後感5

《傅雷家書》的閲讀接近尾聲,讀完了他一封又一封信,體會到了他的思念與牽掛,我似乎對親情、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傅雷和他的兒子,把父子關係轉化為朋友,兩個人交流着對藝術的見解,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相互學習,這是多麼讓人羨慕的父子關係啊!父親有許多不明白的,會詢問兒子。對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會和兒子討論,他和兒子成為了最親密的朋友。他給了兒子很多思考,不斷鼓勵着兒子,支持他。他永遠相信兒子,無論他是有成就,還是做錯了事,傅雷一直會在他身後,安慰着他。

在做最親密的朋友的同時,他又是位循循善誘的父親,信中無不體現出他對兒子的思念、擔心,不斷告訴兒子要多休息,合理安排時間,擔心他吃不消,他也是最瞭解兒子的那一個。當兒子和彌拉有不愉快時,他會想辦法,讓兒子平靜下來。當兒子很少寫信時,他也明白是兒子工作生活太忙,來不及寫信。但他會在自己生病時,再累也要去為兒子翻譯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哪怕是隻言片語,能知道兒子現在身在何處,是否安好,也會很滿足,可見父愛的偉大。

傅雷能理解兒子很忙,不會多去打擾他,但每次都會不斷告訴兒子許多重要的道理,告訴他的人生、學習、人際交往。更是循循善誘的好父親,他與兒子相處模式,又是多少家庭嚮往的呢?

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傅雷讓兒子充滿了藝術的薰陶,讓他無論在國內有多不順,也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傅雷對兒子的愛,讓傅聰學到了很多接觸不到的東西,不禁讓人感慨傅雷的藝術造詣。

現實中又有幾個家庭的父子關係,如此融洽。我們應該多去理解父母,才會發現他們的苦心。最後讀到遺書,也很感慨,父母好像老去的很快,遺書好像讀完,還覺得還在某處,關心着兒子,看着他不斷的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mwoko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