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管理學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管理學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管理學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管理學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管理學書籍讀後感1

昨天讀完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感覺受益匪淺,我認為這是我所讀過的管理類書籍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我將會把它給我的親人和朋友分享,同時也會建議他們有機會去讀讀。

這本書首先向讀者闡述人都有思維定勢,可不同的是在正確思維定勢的引導下,與在錯誤思維定勢的引導下,所產生的行動會不同,最重的結果更是大相徑庭,儘管付出同樣的努力。於是,這本書開始教讀者如何用正確的思維去定勢。那就是把“通過實踐驗證了的真理或者原則”形成自己的思維去定勢。於是談到了生活習慣對人的影響,提出習慣左右行動,行動影響思維,思維決定未來。而好的習慣對行動的效率或人的效能又起着積極的推動作用,於是就開始按照人的三個階段的成長經歷,逐個分析七個“規則性”生活習慣。

前三個習慣指出,人要想在個人領域內取得成功必須要具備,分別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這三個習慣也是從人最初對他人的完全依賴,成長到自己逐步獨立所需要的;中間的三個習慣指出,人要想在公眾領域內取得成功必須要具備,分別是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這三個習慣可以助人從自己完全獨立模式,到與他人互賴模式;最後一個習慣是不斷更新,做到這一點,人才能持續的進步。

書中還講到,現在的管理書籍大多是教人如何運用技巧,去縮短獲得成功的時間或距離,這些方法短期內或許是有效的',但如果時過境遷,可能就不湊效了,而長期有效的方法還是要塑造自己好的品德。這本書對我目前影響最大的,我認為是它對讀者要建立自己使命宣言的宣導,為此我把我自己所承擔的不同角色進行細分,每個角色所要肩負的使命進行明確,然後再對每個角色確定目標,並制定達成目標的進度。

發現如此操作真的在自己身上發生了許多神奇的變化,以前我也有過制定計劃並按期完成,但那些似乎是被動的,可現在不同,現在是發自內心的。比如説關心疼愛老婆,下班及時回家陪老媽、岳母吃晚飯,陪老媽岳母聊天。

相信看了這本書後帶來的影響才剛剛開始,很多好的變化正在潛移默化中發生,我也正一步一步履行着“我要成為一個快樂的人”的使命。

管理學書籍讀後感2

管理,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讀了《管理學》這本書之後,我有了更深的體會。計劃、組織、領導、協調與控制······管理的這些職能我們都知悉。但是怎麼樣才能將這幾個方面發揮到極致?這確實對領導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個在技術水平上無人能及的人,可能並不能出色地管理一家公司;一個在技術上不佔有優勢的人,可能會將一家公司管理得很出色。

《管理學》這本書中提到了很多的管理學派,雖然各個學派各執己見,但是又都有自己的道理。

繼20世紀早期正式闡述組織運營的大小和複雜程度理論的韋伯之後,泰勒提出了他的科學管理理論,他關注的問題是如何設計任務、工作與激勵制度,並運用諸如時間和動作研究的工業工程方法提高生產力,將組織比作一台加滿油的機器,管理者則視為這台機器的操作者。

20世紀30年代,管理學理論逐漸轉變了將組織視為機器的觀點,出現了人際關係運動,強調工作中非正式社會關係的重要性,組織不僅帶來利潤,還起到了讓人們交往和學習的作用。

20世紀50年代,一些理論家認為發現組織存在差異,並取決於組織被設計為執行固定任務還是創新任務。

20世紀60年代,主流思想不再認為特定的企業特定的組織結構,這時只出現了權變,認為組織應當與環境因素相匹配以實現效率。再後來管理理論出現了股東觀和利益相關者觀,戰略評估、趨勢分析、不確定性等。

由此可知,管理學家們為管理實踐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可能有人認為書中講的都是純粹的理論,與現實的世界有很大的出入,其實不然。管理中的.領導者有很多的角色,具有不同性格特徵的領導者一般會充當不同的角色。如果你是一個擅長社交的人,與人溝通的能力很強,那麼你就適合做一個概念性的領導者,此時你就充當着一個紐帶的作用,將企業與外界聯繫起來,將企業內部不同崗位的員工聯繫起來,讓溝通無處不在,讓企業充滿着活力。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做概念性的領導者。有人適合做決策性領導者,有人適合做執行性領導者。找準自己的定位才會事半功倍。

像諸葛亮那樣事必躬親的領導者,沒有幾個人能做得來,而且結果也可能讓人不敢恭維。這就又涉及到書中提到的集權與分權的問題。到底是集權好還是分權好?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這取決於公司的規模、公司的管理體制、公司領導者個人的性格特徵。合理把握度才是管理成功的關鍵。太過於集權,員工的發展空間很受限,這樣容易導致優秀的人才流失;但是太過於分權,又會威脅到自身的領導地位,會面臨很大的管理風險。這就體現了管理的藝術性。

除了領導者之外,公司的管理模式也會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行業、同行業中不同企業、同企業中不同的地區,這些差異就要求企業根據實際的情況來組織具體的管理體制,有的適合於直線制、有的適合於事業部制、有的適合於矩陣制。

作為領導者,不能簡單地照搬別人的管理方式,借鑑的同時需要有自己獨到的地方。作為零售業巨頭的沃爾瑪,其管理方式肯定是成功的,但是其管理方式不一定就適合於家樂福。在喬布斯的帶領下,蘋果公司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如果喬布斯用管理蘋果的理念管理一家房地產企業,其管理就不一定會成功。這就更加體現出管理的靈活性。這本書就充分説明了這樣一點。

管理確實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它滲透在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個角落,但又不是每個人都能很好地把握它。在借鑑這本書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我們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將理論與實踐融合起來,讓自己成為一個出色的管理者。同時,一個出色的領導者,必須對很多方面的知識有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如果不要求對某個領域的知識有很深入的認識,起碼要對這個領域有所瞭解。一個公司的CEO需要處理公司各方面的問題,如果掌握的知識有限,那麼他所做出的決策也會很有限。當然,這個CEO自己不懂,他可以聘請別人幫他完成這項工作。但這首先就要求他聘請的這個人的確是個人才,能夠處理這個問題;其次還要求這個人對公司是非常忠實的,能夠足夠的信任,能夠充分的放手。所以,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領導者,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

管理學書籍讀後感3

上個學期,我學習了《管理學原理》這門課,在初步接觸到管理學知識的同時,我也瞭解到了陳春花所著的《管理的常識》這本書。全書主要圍繞了七個主題展開説明:管理、組織、組織結構、領導、激勵、決策、計劃。每一個部分在科學有效的管理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點。

著名的管理學專家泰勒在他所著的《科學管理原理》中提到,“最先進的管理應當是科學的管理,管理學應當致力於將這些科學的原理應用在所有的人類活動中去,包括家庭管理、農場管理、教堂管理、慈善管理、政府的行政管理。”泰勒説的不錯,而在陳春花的書中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詮釋和提升。

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效率:管理最終是服務於「企業經營」的,而為了實現企業經營,是通過不斷提升「效率」來達成。從管理學歷史的角度來看,管理學的演變被陳春花老師分為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科學管理階段,這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是「勞動效率最大化」。而使勞動效率最大化的手段就是「分工」,它有四條原理。

1科學劃分工作元素。

2員工選擇、培訓和開發。

3與員工經常溝通。

4管理者與員工應有平等的工作和責任範圍。

第二階段,行政組織管理階段,這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是「組織效率最大化」,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專業化水平和等級制度的.結合」。專業化水平,指的是需要強化各崗位的專業化能力,無論是開發、產品、銷售、領導者、管理者,都需要具備崗位獨特的專業能力。只有讓各崗位貢獻了專業化的水平,才算是勝任了管理工作。

而分權分責的等級制度,能夠是職位和權力兩者合為一體,在這個基礎上,管理的效能才會有效發揮。

第三階段,人力資源管理階段,這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是「個人效率最大化」,其中重要的手段是「個人創造組織環境,滿足需求,挖掘潛力」。

管理者其實就是一個微型的人力資源部,而不僅僅關心事務性的事情。這是角色轉變很重要的一個觀念。管理者也需要更多關注人,關注成員的目標與組織目標的一致性。激勵要以團隊精神為導向,個人成果要跟團隊掛鈎,團隊的成果要跟業務掛鈎。在這方面,我想到了有贊年終獎的分配邏輯上,個人績效需要乘以團隊績效係數。這就把員工需求和組織發展的目標連接在一起。

管理是一種分配:管理其實就是對於「職責」、「權力」、「利益」的分配。這是一個能改變我認知的一個理解方式。把職責分配下去,讓每一個成員承擔起責任,並且再給予和責任相適應的資源和權力,管理的效能就會發揮出來。最理想的情況下,就是三者都能等分,形成一個鐵三角型。但是現實情況往往很難做到,雖然如此,也要有意識地去注意這個問題。

如何激勵下屬也是當今很多中小企業管理者最頭疼的問題,很多員工離職往往和這有關係,在具體的激勵過程中,往往業績好的沒有被激勵,激勵了態度好,但業績一般的員工。在激勵過程是,由於企業在設定激勵制度是沒有與被激勵對象深度溝通,導致激勵的力度沒有效果,無論是正激勵還是負激勵。例外激勵的不是員工想要的,比如員工看重的是精神激勵,管理者卻用金錢激勵,方法不妥。在激勵理論是,目標期望激勵理論我認為對企業管理者來講是最有指導意義的。也能夠充分的體現管理本質的意義,即把個人的目標和企業的目標結合起來,良性發展。

如果沒有看陳春華的《管理的常識》,我仍然是一個做任何事情都是無頭蒼蠅,但是,當我認真的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我一直以來所存在的問題,一項目標不明確的計劃是不會產生什麼成效的,目標如果不確定,資源也就沒有爭取和獲取的方向了,更談不上資源和目標的匹配程度了。書中所提到的管理常識同樣適用於個人,確立目標,獲得資源,更有助於個人的成功。

管理學書籍讀後感4

我公司於20xx年9月對財務與審計管理制度進行規範彙總,對切實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加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切實加強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努力做好會計工作,加強內部管理,是今後會計工作的重要任務。

1、依法建賬,遵守記賬規則設置會計賬冊是記錄經濟業務情況,明確經濟責任,考核經濟效果等的重要依據,是會計工作得以開展的重要基礎。一個單位從設立就應當依法設置會計賬冊,進行會計核算,保證會計核算的有序進行。遵守記賬規則,則是依法建賬的重要保證。在全面加強會計工作的.同時,不斷規範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質量。並結合本單位會計工作實際,制定單位內部的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制度。

2、切實加強內部監督和內部控制進行會計核算,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是相互聯繫、相輔相成的。沒有有效的監督和控制,會計核算的質量就難以保證;會計監督如果脱離了會計核算過程,也就難以取得好的效果。應當將會計監督寓於會計核算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實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後監督。單位應當充分認識到加強內部會計監督和內部控制的重要性、緊迫性,建立健全會計監督和內部控制制度,明確會計工作相關業務的程序和相關人員的職責權限,在機制上、制度上規範行為,切實保證會計工作規範有序地進行。

3、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應當在依法做好會計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會計人員是會計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應當以《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為準繩,認真做好會計工作。一方面,要認真學習,掌握會計法律、法規、制度,並按照規定辦理會計事務,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

4、加強會計監督,規範會計秩序

《會計法》在賦予財政部門管理會計工作職責的同時,明確財政部門作為執法主體,賦予了財政部門相應的行政處罰權,財政部門應當切實履行《會計法》賦予的監督職責,監督各單位依法建賬和進行會計核算,取得和填制會計憑證,設置和登記會計賬簿,編制和提供財務會計報告,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監督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持證上崗,促進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對做假,提供虛假信息等違法行為,必須依法追究有關單位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維護《會計法》的權威。

管理學書籍讀後感5

諾基亞:"危機是改進的機遇"

諾基亞處理部件供應問題的首席管理人員考豪能得知飛利浦要停產一週的消息當天,就要求考察飛利浦,但是飛利浦拒絕了。在隨後的一個星期裏,諾基亞開始每天詢問飛利浦公司工廠恢復的情況。情況迅速反映到了諾基亞公司高層,諾基亞手機分部總裁馬蒂·奧拉庫塔在赫爾盧基會見飛利浦方面有關官員的時候,把原來的議題拋在一邊,專門談火災問題,他還特別説了一句話:“現在是我們需要下很大的決心來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得知飛利浦兩週不能解決問題時,諾基亞召集了中國、芬蘭和美國諾基亞分公司負責採購的工程師、芯片設計師和高層經理共同商討怎樣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一起討論解決方案。

為了應急,諾基亞迅速地改變了芯片的設計,經過考豪能的不懈努力,他們找到了日本和美國的供應商,承擔生產幾百萬個芯片的任務,而從接單到生產只有5天準備時間。

愛立信反應遲緩而錯失良機

與諾基亞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愛立信反應要遲緩得多,顯然對問題的發生準備不足。愛立信公司幾乎是和諾基亞公司同時收到火災消息,但是愛立信公司投資關係部門的經理説,當時對愛立信來説,火災就是火災,沒有人想到它會帶來這麼大的危害。當火災發生的時候,很多高級經理們剛剛坐上新的位置,還不熟悉火災會造成多大的影響,也沒有什麼應急措施。

2000年7月,愛立信第一次公佈火災帶來的損失時,股價在幾小時內便跌了14%。此後,股價繼續下跌不止。這時,愛立信公司才開始全面調整了零部件的採購方式,包括確保關鍵零部件由多家供應商提供。

火災後遺症在2001年1月26日達到了高潮,飛利浦公司的官員説:實在沒有辦法生產愛立信所急需的芯片,"已經盡了最大努力"。愛立信公司突然發現,生產跟不上了,幾個非常重要的零件一下子斷了來源。而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愛立信公司為了節省成本簡化了供應鏈,基本上排除了後備供應商。當時,愛立信只有飛利浦一家供應商提供這種無線電頻率晶片,沒有其他公司生產可替代的芯片。在市場需求最旺盛的時候,愛立信公司由於短缺數百萬個芯片,一種非常重要的新型手機無法推出,眼睜睜地失去了市場。愛立信公司主管市場營銷的總裁簡·奧沃柏林説:"可惜的是,我們當時沒有第二個可選擇方案。"面對如此局面,愛立信公司只得宣佈退出移動電話生產市場。

諾基亞的努力沒有白費,手機生產趕上了市場需求的高潮,生產按期完成。利用火災給愛立信公司帶來的困難,諾基亞公司奠定了在歐洲市場的主導地位,擴大了在全球手機市場的市場份額。當時,諾基亞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30%,而一年以前還只是27%,愛立信的市場份額為9%,一年以前則是17%。從一定意義上講,正是這場危機使諾基亞從愛立信的手中搶奪了3%的市場份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mm2py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