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一份特別教案》讀後感(通用4篇)

《一份特別教案》讀後感(通用4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份特別教案》讀後感(通用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份特別教案》讀後感(通用4篇)

《一份特別教案》讀後感1

讀了《一份特別教案》這本書心中有一些體會,深知要當好新時代的教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而“為人師表”則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師生關係主導在教師,據有關調查表明,教師的行為和態度是決定師生關係親疏的決定因素,70%以上的受訪問者認為影響師生關係的主導因素在於教師,66%的學生認為自己和班主任的關係還可以,24%的學生認為和老師關係比較融洽,因為老師和藹可親,或是因為自己學習好老師喜歡。只有少量學生認為和老師關係不太好,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或不守紀律。過去那種認為師生關係情同父子母女的傳統認知受到了挑戰。而且,師生關係和學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聯繫。隨着學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們與班主任的關係出現趨於平淡的趨勢,也就是説年級越小、學歷較低的學生與班主任的關係越好。而學歷較高的大學生,他們生活學習獨立性更強,與教師的接觸機會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瞭解的機會,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認為自己與班主任的關係一般。師愛最為公眾期待

教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主動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願意與學生成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自己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樹立較高的威信。

教師要重視教育法規的學習,具有依法執教意識,以及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辨識力,要尊重學生,不得變相體罰。

教師應重視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視教師職業的特質修養和個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標。如教師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備”、“嚴格負責”,又要“幽默風趣”、“熱情活潑”;對教師素質,要注意培養學生喜歡的“幽默”、“熱情”、“機智”等特質;對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舉止優雅”、“談吐高雅”等較高素質修養層次的追求。

教師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有關規定,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為學生樹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師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感。一名稱職的教師要以對歷史、對社會、對家長、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努力做好教書育人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工作。熱愛學生的老師最受歡迎學生渴望的不僅僅是從老師那裏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師的關愛。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師生關係的潤滑劑!

《一份特別教案》讀後感2

炎炎夏日的到來,暑假也姍姍地來了。在這樣的日子裏,我總是喜歡一個人呆在家裏,找幾本書看。《一份特別教案》一書就像是夏日裏的`一絲涼風吹進我的心田。讀完這本書,一看時間也近開學。細細想來,暑假裏也沒有好好出行,增長旅遊方面的見識;只是忙於本科進修,除了這些以外,就沒有什麼收穫了。不,對了,收穫最大的就要算讀《一份特別教案》一書了。這真可以稱得上是一份特殊的收穫了!

讀完整本書後,我覺得自己真真實實的有了不少的收穫,下面就是我體會最深的幾點感受。

也許很少有人會從書的編排來談自己的感受吧。不過,這本書一開始讓我決定讀下去的原因確實是這本書獨特編排,讓我選擇它,並好好地讀下去。

1、獨特的編排體系

本書採用“案例”的形式,“案例”一語是從法律工作和法學研究方法移植而來的。每一則案例總是由“背景材料、案例思考題、案例分析”這三部分組成。我們不僅可以學到管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教你如何去思考問題,並幫助和促進你去延伸這種極限。案例不強調是否得出答案,重視的是得出結論的思考過程。這樣的形式,就像是一位好老師善於調動學生主動思維的積極性一樣,它用案例的形式很好地調動讀者參與思考的積極性。

2、新鮮而獨特的案例

學校裏讓我們老師寫案例,有時也會遇到寫不出來這樣的境遇,那是為什麼呢?我們往往會用這樣的理由來搪塞,“沒什麼可寫的”。讀完這本書,我想我們是不會用這樣的理由來搪塞了!漸漸地我越來越強烈地發現案例中的孩子我們班也有,案例中老師所遇到的事我似乎也這樣碰到過。不過沒能像作者那樣深入地進行過反思吧!

讀完它,我們就會發現精彩的案例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角落,就發生在你和孩子們之間,只是你是否是一個細心而善於捕捉的人。讀完它,我有一種強烈的想法,就是要學着作者那樣關注我們的生活,將它寫下來,並進行反思與研究。

3、感悟最深之處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面對惡作劇》一案例,案例講述的是一位新教師所遇到的一次挑戰。老師剛進教室,孩子們就不懷好意地給老師一個下馬威。如果這事也你我身上發生

擊鼓傳花這一案例給我的啟示:我們也在教室裏玩這樣簡單的遊戲,的確,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熱衷於傳,而要他們來表演節目就時常是忸怩作態,不怎麼情願,這樣也時常會導致遊戲越玩越變味。而文中的康老師並不是象我們這樣視而不見,任其發展。他卻變了玩法:在遊戲中誰表演的次數多,又表演的好,誰就是優勝者,遊戲結束,紅花就送給誰。這樣一來,遊戲的氣氛就一下子變了。每當鼓聲一停,接到紅花的孩子就會變得很驕傲,自豪,會大大方方來表演。是的,同樣的遊戲,遊戲方式沒變,遊戲規則沒變,只是把懲罰變成了獎勵,學生的心理就馬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害怕受罰變成盼望受獎。

讀完這則案例,我的思考是:帶着孩子做遊戲,看起來是一件小事,可在這種小事裏,卻充滿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的學問,康老師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能恰到好處地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原則處理問題,能根據具體情況,巧妙地因勢利導,變懲罰為獎勵,從而充分調動孩子們內心中的積極向上的心理因素。是的,獎勵和懲罰兩種教育手段有着不同的教育效果,把獎勵變成懲罰會挫傷學生大積極性;而把懲罰變成獎勵。則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育的奧祕就藴涵在這獎與罰之間。

《老師錯怪了你》一案例,也讓我從另一個方面學會認真地審視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經常問一問自己:我的心裏是否充滿了愛的陽光?我今天的表現孩子們是否滿意呢?我還能為孩子們做些什麼呢?問問自己是否學會了靜心傾聽,學會了小心呵護,學會了耐心期待,學會了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

厚厚的一本書讀完了,其實要説到感受,真的還有很多很多,也不一一説來。不過,也很希望大家有空也能去留意這本好書。

學生是充滿情感、靈性的個體,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我們的一個眼神,一絲微笑,一個動作都會在他們心靈的池水中激起層層漣漪,我們只有用自己發自肺腑的真情去波動孩子們的心絃,這樣才會形成情感的共鳴。

《一份特別教案》讀後感3

閒暇時間,讀了李玉萍的《一份特別教案》,這是一本有關教育藝術的案例集,正如書的扉頁上所述,"這是獻給我們教育者的一份特別的教案,是許多特級教師成功經驗的總結與昇華",這本書裏選擇了近百個真實的教育教學案例,每個案例又分"背景材料""案例思考題""案例分析""案例的啟示"四個部分,由案例故事的梗概,島提出讓讀者思考的問題,再到對故事中教師的教育方式進行具體分析,最後畫龍點睛,對整個案例進行總結並啟發讀者進一步思考。讀着一個個的小故事,帶給我的是感動,感動之餘,更多的是思考,常常吧自己的一些教育實踐聯繫起來,有時慚愧,有時欣慰,有時悵然,從中我明白了很多。

在教學中,要學會給予,給予是把自主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能夠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教師要學會給予,要給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和餘地,讓學生能夠自主的選擇。多給學生一些,老師就得到多一些,學生就成長快一些。給予還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面,要信任學生你才能給予學生,就如該書中《我自信我成功》一案例中説的:張慶春同學那樣,從一個很淘氣的學生,就因為當了一日的班長就改變了很多,進步了很多。這樣的進步不是老師的信任和給予嘛!曾記得自己也有這樣的經歷,有着樣一個學生,他叫吳東旭,他是一個很自由散漫的孩子,很聰明,只是因為英語基礎差,所以不是很願意學英語,整天吊兒郎當的,很不好管教,我跟他談了好多次了,什麼話都説了,但都沒有什麼效果,後來我發現他在同學中的人緣挺好的,什麼事都能説話挺好使的,於是我就提出讓他幫我負責一些事情,比如説讓他幫我收幾本老是磨磨蹭蹭才能完成作業的孩子的作業本,像這樣的活兒他總能較及時的完成,通過這件事情,拉近了他與老師的距離,也增進了他與同學們之間的友誼,在後來的日子裏,對於我對他提出的關於學習英語的要求,他也逐漸開始知道其中的重要性,我們之間更容易溝通了,我想這不就是老師的給予和信任嘛?我們但老師的要給學生什麼呢?給時間,給機會,給任務,給困難…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向前走。

閲讀了一個個真實鮮活的教育案例,雖不能説就是掌握了教育的藝術,但是或多或少學到了一點東西,在自己以後的教育實踐中,若能夠借鑑別人的經驗處理自己會遇到的事件,對我來説,那將是最幸福的事。

《一份特別教案》讀後感4

近期,我讀了《一份特別教案》這本書,感覺受益匪淺,在新時代,要當好教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心靈與心靈的接觸和交換。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授的一面,而“為人師表”則是對老師提出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以往那種認為師生關係情同父子母女的傳統認知受到了挑戰,而且,師生關係隨着學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們與老師的關係會漸漸趨於平淡。

一、作為教師要以德先行,以德服人。

大家都知道,沒有高尚的德就沒有純真的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那麼如果教育離開了理解和尊重同樣也談不上教育。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恰當時就是一種激勵;不恰當時就會成為一種傷害,甚至還會導致不良後果產生。學生不會喜歡老師批評時的挖苦、損傷。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把握批評的“度”,變“忠言逆耳”為“忠言悦耳”。學校和社會更應鼓勵教師明德惟馨。從參加眾多的教研活動中,我感觸最大的是無論是哪個年級的學生,都希望自己能碰到好的老師。作為學生,都願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願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師。作為教師,也都願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願意接近有道德的學生。所以,要做一個讓教師和同學都願意接近的學生,或者要做一個讓教師和學生都願意接近的教師,你本身就應當是一個有道德的人。

二、作為教師,要經常自省,自我反思和深省。

我認為教師這項工作,師德的意識體現是很至關重要的。為人師,不僅要對學生負責,也要對家庭負責、對科學負責。如果馬馬虎虎教學,也可以應付過去,敷衍塞責履行教學工作,但收效甚微。如果我們能養成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做完後,自檢一下自己是否盡職盡責,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有所遺漏,激勵一下自己明日再接再厲,這是積極進取的表現。一個人,貴在自知之明,但需要有自省作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長在哪裏,缺在何處,一個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驕傲自滿,時間一長,就會脱離學生,就會退步。當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

三、教師要因材施教,正確對待和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和建議。

能否達到教與學天人合一的境界,我認為要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的關係實際上是一對矛盾體,處理得好,會教學相長,形成一種師徒般的師生關係;但處理不好,會產生對立情緒,造成教師不願教,學生不願學的局面。作為老師應去研究學生的心理,細緻地研究班級裏每個孩子的個性,因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性,然後根據不同個性的學生去因材施教,去處理一些問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作為老師要去多傾聽學生的需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還是教與學工作中,只要多瞭解學生的需求,我們的辦法才會更多,處理問題才會更慎重。師生間只要形成了一種和諧關係,教學工作、思想工作就會比較順利。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之言。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時刻關注自己的教育行為及其有效性。多思考自己有沒有先接納孩子的情緒,有沒有思考情緒的緣由,有沒有及時的化解,有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每次出現情況時多問自己幾個“有沒有”,告訴孩子老師瞭解你的感受,知道你的困難,有什麼話就儘管説吧!儘量引導孩子自己去尋找解決的辦法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一些強制的命令,結果可能會好的多。教學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但我相信只要我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留心觀察,多想,多研究,努力實踐,努力成為一名學生心中的好老師!

標籤: 通用 教案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mjmkm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