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三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三篇

《明朝那些事兒》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下面是小編準備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歡迎閲讀。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三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有時候,我覺得我是一個很無趣的人,這麼些年來,生活過得出奇的單調,抽煙嗓子難受,打牌頭髮暈,唯一一直在堅持的就是打籃球,貌似從上大學到現在,基本沒有長時間的中止過,走到哪裏打到哪裏。其次,在生活中,我也是一個很懶的人,雖然很懶,但懶人也是需要有事去打發時間的。所以,空閒之餘,這十多年來,我一直還在堅持的,就是閲讀。我沒有看書的強迫症,僅僅是為了打發時間,或者是為了讓自己早早的入睡,所以才選擇看書。

對於看書,我也是有選擇性的,並非所有的地攤讀物都是我的愛好,也沒有看小説的習慣。為了生活,曾經把共十本的《管理原理》讀完過,貌似對企業的管理若有所悟。也研讀過《活着》,但終究還是沒有活明白。曾有一段時間對陽明的“心學”有所關注,還認認真真的去研究過他的學説,去了解他的生平,更是遙想把自己放在一條小舟上也長歎一聲“我心光明,亦復何言”。但終究,陽明先生的心學對我影響並不大,也是到後來,我才明白,心學對當時整個社會的影響,更大一部分還是負面的。這是後話,不做詳述。再再後來,我想去讀讀咱民族自己的經典《四書五經》,源於知識太淺薄,看起來很費勁,至此,幾本書在桌子上總是處於被遺忘的角落。

當然,也有看書開心的時刻,那就是看《明朝那些事兒》。説起來還很有意思,這本書還是我十多年前在北京東大橋路邊一個地攤買來的,盜版,全冊彙編在一起,共十元。本來是出於對當時熱炒的一種追風,沒想到買回來後一看,確實很精彩。厚厚的一本,五百多頁,我居然一口氣給看的差不多了。也許,作為同是八零後的我們,可能還是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容易產生共鳴。

我前面説了,我是一個很無趣的人,而歷史恰恰又是很有趣的,一個無趣的人去看一段有趣的歷史,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對於明朝,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在我讀書的那些歲月裏,歷史課本上提到的都很少,除了一些“昏庸”“聲色犬馬”之類的詞彙外,能找見對這段歷史評説的並不多。小時候看的連環畫,也大都是《呼家將》《楊家將》之類的,也會冒出一個成家思汗來,我還清晰的記得畫本上他的輪廓很清晰,也是我模擬描繪人物最多的一個版本。但終究,我沒有把這些故事理順,直到我看了《明朝那些事兒》,貌似才若有所悟。

從小的我,也可以説算是一個江湖人士,因為我並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去好好的唸書。十多年的讀書生涯,真在認認真真學習的,頂多也就那麼兩三年。其他的時間,習慣於呼朋喚友的瞎嚷嚷,習慣於社會上各種八卦和傳説,也習慣於和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總能找到一些交往的契合點。於是,工作多年以後,自認為自己的認知水平和鬥爭水平以及駕馭社會的能力,比一般那些書生氣十足的學院派要更遊刃有餘。

於是,在內心,也有過狂妄的穿梭於各種社交,酒後也學會談天論地。直到我在一個又一個的跟頭面前不得不低頭的時候,再翻閲這本《明朝那些事兒》時,才若有所悟。想想夏言、高拱、徐階、張居正,包括嚴嵩和魏忠賢,我們不去細探這些歷史人物的對與錯,我們只是站在作為一個“人”的角度來思考,他們都給了我們很多的'啟迪,也有助於我們去辨別任何一個人。當然,在辨別別人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的是我是誰?自身沒有一個正確的定位,看人看事就會出偏差,歷史會重複,糊塗的人也一定會重複自身的糊塗。

説來也巧,對於這樣一本書,近幾年來我應該是看了有三四遍了。也可以説我一遍都沒有看完。也不知道是處於一種什麼樣的原因和心態,總之,每當我看到清軍就要入關,闖王不斷起義的時候,我就沒有心情再繼續讀下去了。這可能也是我們內心的一種弱,一種不敢正視自己的怯弱。偉大的明王朝,我們的先人們,在歷經千辛萬苦建立不朽基業後,到最後,我們卻淪落到處處捱打,分崩離析的局面。這是一種悲哀,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歷史是可以重複的,歷史好像被一種神祕的力量在遙控,某些時候,盡然都是驚人的相似。站在新時代的這個節骨眼上,中國現在的經濟局面,現有的格局版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形態?我總是想去從歷史中找到一個範本來參考參考。於是,我硬着頭皮,硬是把《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後篇章給讀完了。讀的目的,我只是想探尋一個答案,明王朝到底是怎麼滅的?是否在印證坊間對這段歷史的各種評説,或者説那一種評説更接近歷史的真相。

當然,歷史走向低落,絕不是一種原因所造成的,應該説是一種“勢”在向一個更衰弱的方向發展,如果這時出現一個扭轉乾坤的人,那他就是偉人了。在歷史的長河中,偉人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寥寥無幾,屈指可數的。更多時候,我們都是在“勢”的面前低頭了。這也是為什麼先人們總告訴我們要順勢而為,不可逆勢而上,畢竟做到斗轉星移、乾坤獨斷的人並不多,主要還是以吃瓜羣眾為主。所以,看完《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後篇章,我得出一個結論,當然,也不一定就對。首先,明朝不是被清軍打敗的,清軍至始至終都不是明軍的對手。其次,闖王沒想着要把皇帝趕下台,也沒有想着自己要當皇帝,他只是想帶領流民兄弟們找皇帝要個説法弄點飯吃。第三,崇禎皇帝沒這麼昏庸,並且還很能幹,很想有所作為,只是積重難返,加上他二愣子的性格,最後走了極端,以謝天下。

既然這樣,那明王朝到底是怎麼滅的呢?我想,明王朝的滅亡主因還是內部的分裂,國家對社會失去了治理能力,也就是説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出了問題,當然也就失去了控制能力。一個對社會失去控制的王朝,覆滅也就變成了必然。只是不應該的讓歷史給開了一個玩笑,一個玩笑開的還比較大,讓清軍稀裏糊塗、陰差陽錯的做了中華民族的主子,這個悲劇的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都還在繼續產生惡果。當然,歷史從來都是不可以假設和重來的,這就是歷史,温情而又冷冰冰的歷史。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或者是一個小組織。如果失去了領導能力,失去了管控的能力,文化方面出現了問題,人心分散,思想不統一,又沒有嚴謹的治理體系,缺乏治理的能力,這樣的企業,勢必會走下坡路。所以,我很理解蔣公的那句“攘外必先安內”,只是比較同情的是蔣公只理解了這句話的表意,而主席卻理解了這句話的深意,並且還能做到舉一反三,所以主席成功了。攘外必先安內是對的,但在特殊的時勢中,藉助外來安內,達到安內再對外,這也完全是可行的。內外在特殊的時候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沒文化真可怕,在文化成就上,我是認定蔣公不及主席的,就是田忌和孫臏的區別。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今天放學回家,我把作業做好了,看時間還早,便隨手拿起《明朝那些事兒》讀起來,雖然講的是歷史,但真是太有趣了。

這冊主要講了“三大案”引發的黨爭,魏忠賢興起及袁崇煥之奮戰。自張居正去世後,便無人敢管明神宗萬曆。為爭國本,萬曆與大臣們展開拉據戰,三十年不上朝。東林黨隨即興起,與齊、楚、浙三黨明爭暗鬥,借國本之爭扶持明光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朝政,可見團結是十分重要的。

記得有一次打乒乓球,我和曹安東搭配,對戰其他雙人組合。對手很強大,每次都朝我們的弱點打,不過每次我們都贏了,這主要是我們配合得好,團結一心力量大!我們的祕訣是,短球我來挑,長球他來拉,扣球我來抽,搓球他來接,我們都讓對方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出來,這樣就戰無不勝了!

這冊中,我最喜歡袁崇煥。他考上了蔗吉士,並拜朝師孫承宗,訓練出一支所向披靡的大軍。在錦州,努爾哈赤以絕對的優勢攻城,袁崇煥率領軍隊奮勇殺敵,並用炮火、火筒攻擊,將士們團結一致,齊心殺敵,致使對方傷亡慘重。最後,努爾哈赤發動所有兵力拼死一搏,袁崇煥則講究策略,擺出“三環陣”抵擋,誘敵深入,努爾哈赤中了連環計,全軍覆沒,自己也中箭身亡。

這就如同打乒乓球,要講究戰術和策略,除了要了解對方的弱點,還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壓着對方打,牽着對方的鼻子走,讓對方不能發揮,這樣自己就會越打越順手,直至勝利!

學習也是一樣,也要講究方法,對自己不好的功課要多花時間看,多練習多鞏固,成績總會有提高的。另外要勞逸結合,保持精力,學習的效率才會高!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趁今年寒假有空餘的時間,我又捧起了講述明史的書——《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為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後被人誣陷説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它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後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

中間又講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利用胡淮庸這個“導火索”,廢除了丞相制度。又創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力歸於君主,可是他錯了,後面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

在這本書中,最讓我佩服的人就是鐵鉉。他不過是一個書生,可是在面對朱棣的起義下,唯有他沒有退縮,他前往了前線,找到了那些傷兵,逃兵,並帶領着他們與朱棣展開了抗衡,正是這麼一位普普通通的書生,讓朱棣吃了不少苦頭。看到這裏,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就是這麼普通的書生,就可以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這説明他懷有多大的愛國情懷啊!

在這本書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是啊,我想鐵鉉正是靠着對國家熱愛的心和隨時準備為國家獻身的信念而活的吧。

我認為,如果我們想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話,就必須樹立我們人生的目標。只有準確的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雖然如今我們的國家不需要我們去着想,但是我們必須要為我們的未來着想。就像外國文學家説的那樣“為麪包而活”,意思就是:我們必須為我們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為一旦我們沒吃的了,就會餓死。不説保衞國家,就連自己的命都沒了,還談何國家?

或許等我們擁有這個信念之後,我們的人生路會越來越順暢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kg4pj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