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教育論著《學記》讀後感

教育論著《學記》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論著《學記》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論著《學記》讀後感

教育論著《學記》讀後感1

實話,在開設此課程之前,我並沒有系統性的學習過《學記》,當我快速的瀏覽該著作原文時,我發現了一些曾經耳熟能詳的語句。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事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教學相長也。”等,也發現我們曾經學過的一小篇文章《雖有佳餚》,感覺對此著作既陌生又熟悉,之後便開始學習。

對於就讀師範專業的我們來説,我認為好好研讀這本書是很有必要的。在研讀之前,我從網絡上的資料中得知《學記》主要是辯論了教學關係,因此只有讀好這本著作,明白其內容的深意,我們才能夠對“教”與“學”有更深的瞭解。

《學記》,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它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這篇著作是對我國先秦時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練。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經驗。

在古時候,只稱兩種身份的人為“先生”,其一是醫生,其二即是老師。而老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而老師就要學會如何教育。從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國家的首位,也説明了文化及學習的重要性。不論何時,我們都不可以停止學習,應該活到老學到老,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

教育的成功經驗在於“四興”。即防範於未然,及時進行教育,循序漸進而不揠苗助長,博採眾長以借鑑、補正。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們讀師範專業的學生,即預備教師而言,要懂得的知識很多,而我們目前掌握的知識也不夠。因此,學習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深刻的意識到學無止境,不進則退。

在高中時期,對於為師者的理解就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評價一個好教師的標準有很多,我想為師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正如《學記》裏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有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作為一位預備人民教師,在知道自己責任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因此在以後的學習生涯中,我會向着成為更優秀的自己努力。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説的是很重要的一個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孔子就是一個例子,他了解了學生的基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做到了真正的個性化教學,完美的詮釋了何為因材施教。也比如我們現在許多中小學為特色學校,我曾經就讀的初中就為體育特色學校,我們會有第二課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在每天下午的特定時間進行學習。這既可以鍛鍊我們的身心健康,又可以培養我們的興趣愛好,還能學到更多的技能。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會有所不同。

“相觀而善”,取長補短。師友之間互相觀摩切磋是古人教學的重要手段。因為有句話就叫做“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這一點對於現在教育十分有指導作用,教學生學會與別人合作,如現在我們在課堂上實施的小組合作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想的再更長遠一點,這也為培養我們在將來工作中有很強的團隊精神打下基礎。我認為教學中應讓學生處於主體地位,創造和諧的氣氛,激發興趣,多渠道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學生將來進行發明創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任何一位教師,都需要後天的成長與學習。在將來實際的教學中,還要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反思自己的課堂還存在的不足之處,以及與學生的`相處模式是否得當,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成為稱職的教師。我們既然選擇了師範專業,以後從事教師這個職業,就應該先學好自己的理論專業知識,以及掌握好教師應該具備的素養,社會在快速的發展,時代在前進,我們應該緊跟着時代潮流的腳步,不斷學取新知識。

教育論著《學記》讀後感2

最近,學校組織學習了《學記》這篇古代教育文獻,感覺受益匪淺。雖然語言艱澀難懂,但仔細讀來,平時教學中的疑惑頓覺釋然。《學記》不愧是我國教育史上的經典精華,在我們二十世紀才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其實在《學記》中隨處可見。它如一位博學的長者,在諄諄教導我們教學應該如此來教,學習應該如此來學。

一、以學生為本,啟發誘導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學記》中的這句話教導我們教學要以學生為本,也就是以人為本。根據學生學習的動態情況去引導、督促、提高。教學的關鍵是要使學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導,但又不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師生關係才會融洽;二要督促勉勵,但又不強制壓抑,以學生為本學生就有克服困難的勇氣,順利的進行教學;三要打開思路,但又不提供現成答案,學生才能獨立思考,智能得到發展。

這點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教師在教學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於引領而不能壓抑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道”“強”“開”,才能達到“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設計問題要依據學生掌握的實際情況而定。

二、以學生為本,循序漸進

“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教師時時觀察學生,發現有疑難時先不要講給他聽,讓學生多思考,年幼的學生只聽講,不提問題,學習不逾越進度。這與人本主義提倡的需要論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個層次,這幾個層次有一定的次序,只有滿足了上層的需要才能繼續下面的需要。

而《學記》所説的學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髮展順序,設計教學內容。學習的知識都有一個系統性,教學不按部就班,就會“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陷入混亂的境地。前面的知識如果掌握不夠好,後面的知識就更不會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學不能逾越進度。

三、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師不是誠心的教育學生,不考慮學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學生求學也不能順利。人本化教育主張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具有創造性的人格,能創造性地做任何事,並能總處於創造的過程中。

主張課程內容應建立在學生的需要、生長的自然模式和個性特徵的基礎上,應體現出思維、情感和行動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應該和學生的生長過程有機地聯繫起來。這與《學記》所提倡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多麼相似,他們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歸。中西文化的碰撞實際上就是建立在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基礎之上。

教學就是教師研究怎樣教,研究學生怎樣學。《學記》裏所彰顯的“以人為本”的思想是我們教育者應該時時遵循的。面對《學記》我們應該常讀常新,讓我們時時記起那些精闢理論,記住啟發誘導、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吧!

教育論著《學記》讀後感3

在寒假期間,我仔仔細細的閲讀了《學記》。

這是我國最早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較有系統的教育學着作。這裏麪包含了許多老祖宗的智慧和寶貴的經驗。這篇文章對教育的目的、學校制度、教育的原則、方法,以及教師的作用等問題,都做了非常全面系統的論述。對我國古代教育影響深遠。它的經驗和思想原則,並沒有因為時間而過時,很有現實意義。

學習後,我認為他特別對老師的教學有着積極的作用。它裏面囊括了教育的目標、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效果。這裏面的內容對我們現在的教學非常有實際意義!其中我最贊成的它所論述的教育原則、方法。其實也就是如此!好的老師主要要看他的和教學效果。沒有效果還談什麼教學?在我的體育這一塊也一樣!在我剛畢業時!感覺的自己理論多深!總有一種不服的感覺!有一點點高傲!其實到工作崗位以後才發現!

在教學方法方面你連一個當教幾年學的兵的都不如。剛上課時你設計的可以説是天衣無縫,但到實施時,學生東跑西跑,打打鬧鬧。他們真的不把你當老師看!儘管你喊破喉嚨,他還是擠空説他該説的。做他該做的,真讓你沒有辦法!這有可能有點書中所説“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總結自己的經驗!就我在近期教學中!每節課都認真真的準備,不斷地變換花樣!就二三班與二四班是選用不同的教法!因為三班學生較貪玩,不易管,象崔國衝、裴佳康、管照倫等孩子!你就必須慢慢的引導,花較多的時間去培養他們的習慣!而四班的孩子就好説多了!像武碩文、童亞博、夢晨遙等廣播操稍微一指點就做的非常漂亮!有時做的比老師還好呢!

根據這種情況兩班決不能用同樣的教法。所以我在三班一般以老師的教為主。而四班更多的是帶動優秀學生的積極性。自己作主較好其他的小朋友!有時四班在體育委員的帶領下也能做好一堂課!讀到文中的大學教的方法。也給我帶來了許多啟迪!就像文中所説“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現在在教學中我也能做到這四點。針對孩子性格及時的預防!特別是本學期剛上課我先做的施教於嚴。讓孩子們知道學習過程中的規矩!如主抓不好好站隊的、上課説話的。

這就及時避免了孩子們懶散、不專心聽講的毛病!特別是本週學習廣播操!為了讓孩子不枯燥,故意的編排各節的相互穿插!適時抓住了孩子的才能和年齡特徵。還上他們結對子,進行互幫互助!通過那個上課也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總之,通過學習《學記》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其實裏面不但但是這些。只要我們再細細品味裏面還有許多財富呢!

教育論著《學記》讀後感4

仔細讀完《學記》,感觸頗深,作為教育專業的我們,就應更早一點讀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許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們斟酌,講述了教育制度,教學資料和方法等等,這些經典,穿越了歷史,也將指明未來。

開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教學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從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國家的首位,也説明了文化及學習的重要性,不論何時,我們都不能夠停止學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學相長”“學學半”這些經典的教育觀點,至今人們都在學習和運用。教和學是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師,需要“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要培養學生多思考的習慣,不要急於告訴他們答案,要讓學生學會悟與思。最近,我們也在學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我覺得這思考的過程,就是隱性知識的學習。教師不能代替他們去思考,這個過程很重要,他們會從中學習與成長很多。我們也要“士先志”樹立學生的志向,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學習,這樣才有學習的動力。而此刻“填鴨式”的教育使學生們厭煩,覺得學習的沉重。我們需留給他們一點空間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導他們樹立志向,這樣學生才會更簡單也更主動的去學習。

因材施教是《學記》裏提很重要的一個教育規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們的教育需要遵循這規律,學生的求學才會順利。孔子總是瞭解了學生的基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説:“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要立即去做嗎?”孔子回答説:“家裏有兄父,怎樣能自作主張呢?”而當冉求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回答説:“當然就應去做!”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很不理解,認為老師的講話前後不一致。孔子解釋説:“子路遇事輕率魯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謹慎些;而冉求遇事卻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大膽地去做。”

《學記》也交給了我們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時”“孫”“摩”即要防患於未然,教育合乎時宜,循序漸進,切磋琢磨。“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學生可能有的四有過失為“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作為教師需“知其心,然後能就其失也。”所以瞭解學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據他們不同的心理糾正他們的過失。

“長善而救其失。”發揚學生的優點,糾正他們的過失,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他們鼓勵,同時真誠的幫忙他們克服缺點。我們也需學會“比物醜類”,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也需多思考,從學到的擴展思考開來,應用在其他學習和處理事情上,從而能夠更有效的學到更多。書本交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那些文字,我們需開闊我們的頭腦,看到更廣的知識,如果只是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就不利於我們學習了。

《學記》中的教育資料是豐富的,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教育也是要不斷的探索的。儘管社會在發展,學生在變化,但這些根本的的理論不會失效。牢記經典再結合現實才能找到適宜的教學方法。其實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動都有它的方法。我讀的還不夠深入,也沒有實踐的經驗,我想這《學記》中的理論需先裝到我的行囊中,帶着它一齊去走我的教育學習之路,時常在看看,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ex7jm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