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的力量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1

寒假裏,我閲讀了肖川先生的著作《教育的力量》一書。每一篇文章都很吸引人,也給我了很大的啟發和教育。書中從不同的幾方面闡述了作者對教育、教學、營造幸福人生等問題的見解。如“教育的方向、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聚焦課堂、心靈的陽光”等多個主題。這本書讓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師,運用教師的智慧去啟發和引導孩子,讓他們永遠充滿希望和自信。在對待孩子們的時候,我們教師要有責任心與耐心,認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在成為有思想的教師這一篇主題文章中,我學到的很多,例如教師的五項修煉:心地善良,表情要安詳,氣象要宏大,言説要謙和,舉止要磊落,這是對教師的期望,也是受人尊敬和受人歡迎的所有人的共同品質。還有教師的成長策略:廣泛閲讀,仔細咀嚼;深入探索,自覺反思;及時總結,着力提升;團隊合作,真誠交流。這些都是我應該認真學習的。還有要聽取他人給教師的建議,那是對我的一種幫助。

在聚焦課堂這一篇主題文章中,書中説了課程改革的重要意義。在新的課程改革下,作為教師要適應教育的潮流,多掌握一些信息、知識、經驗與智慧,使之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自如,使學生和老師都能在這次課程改革中獲得更好的成長和發展。還要多學習,使自己懂得儘可能多一點。學會自我反思,反思自己是一個有進取的意識,一個好學深思,一個不斷超越自我的人,還是一個墨守陳規、固步自封、得過且過的人。在學習和工作中,多提出疑問,只有發現新的問題,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提升自己。在教學中,提出質疑就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髮現問題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書中的很多話語成為我們教師為之奮鬥的目標。我要加倍的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2

讀《教育的力量》這本書是一種享受,讓我覺得經受了一場思想的洗禮,更讓我一次次回味藴藏在字裏行間的教育魅力。他那親切的語言和博愛的熱情無不啟發着我的思維、拓寬了我的視野。幾乎每一篇文章都讓我感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認真讀完這本書,心理受到很大的鼓舞,明白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責任,要為祖國培養傑出的人才;心裏升騰起一種力量——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須承擔起的社會責任與使命。讀完這本書後,我從中得到很多體會:

在《教育的力量》中,肖川老師給我們談人生,談教育,談幸福,讓我領悟到了我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不同於任何製造業的活動。他告訴我們,教育是一個激盪心智,沐浴靈府,貞立人格,彰顯個性的活動,關注學生成長的教育一定包涵着愛,感恩,希望,探索,自由與自主。作為一名教師,愛就是對學生的瞭解,尊重,責任,關懷和給予。缺乏瞭解,愛就是盲目的,就沒有對學生的信任,愛就會演化為支配和控制;同樣沒有對學生的責任、關懷和給予,我們對學生的愛就是蒼白的、無力的。在這裏,肖川先生對教育中的愛的詮釋是如此的精闢,深刻,真的讓我受益匪淺。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給予學生的還應該有感恩,有希望,讓我們的學生學會愛,學會憧憬未來,從而在學生心中發掘出向上生長的力量。我想,如果我們的教育若此,那必定是成功的教育,和諧的教育,更是人文的教育。

教育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感受頗多。“辛勤的園丁、渡人的小船、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等”是人們對教師的讚譽。它道出了為人師表的神聖和職責。而我怎樣做才無愧於這些稱呼和讚揚呢?我在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把整個心靈都獻給學生,教書就要先育人,在幾十年來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我認識到,真誠的師愛是促進學生上的動力。把從書中學到好的東西都給學生。

《教育的力量》一本充滿智慧和博愛的書,一本感受真誠和温情的書,一本潤澤生命和心靈的書!讀了這本好書,我以後要不斷的學習,用知識來塑造自己,不斷進步。讀一本好書,有如交一個益友。書是一盞明燈,它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讓我在前進的路上有了明確的目標。所以以後我還要讀書,讀好書,同時也倡導我的學生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一個優秀的人民教師,在以後的工作崗位,更加努力,愛崗敬業,奉獻精神,對學生關愛備至,做學生的引路人,以學生髮展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優異的教育教學工作來回報奮鬥小學,為奮鬥小學的教育事業添磚增瓦。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3

讀書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樂趣,是一種享受。帶着一份閒適和虔誠,我再次潛心研讀了肖川先生的教育專著——《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這本書中,肖川老師有一句話,使我感受頗深,肖川老師提到“教育即解放,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讀了這段話後,我有一種被喚醒的感覺。想想在平常的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中,自己的有些做法,我深感做為人師的不稱職。為了讓班級的紀律安靜,以自己的意志強制學生不要亂説話;

為了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有些問題曾經讓學生無數次機械記憶;在有時的課堂上,為了加快課程進度,強行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十幾歲的小學生,正是活潑開朗、思維敏捷,可塑性極強的時候,當學生亂説話的時候,身為老師,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課堂是不是不夠吸引學生,老師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不夠;當學生同樣的問題經常出現錯誤的時候,身為老師,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方法是不是不適合學生;當學生上課回答問題不積極,思維不敏捷的時候,老師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雖然教育不是萬能的,但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在以後的日常教學中,我應該試着引領學生探索新知;與學生平等對話、自由的交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讓我們的學生在公開、平等、寬鬆的教育環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4

暑假裏我認真讀了宋洪昌撰寫的《教育的力量》一書,使我得到了心靈的震撼。原來身為人師的我,在家庭教育中不自覺的走入了一些誤區。整個暑假,我在反反覆覆的研究書中的每一個案例,然後認真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進行了一次靈魂的洗禮。

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孔子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還説:“巧言令色,鮮仁矣。”這就是説,在德育工作中老師必須遵循身教重於言教的原則。人們都追求言語的説服力,但我們一線的教師始終不比那銅牙鐵齒的辯客,思想品德教育更應當追求。但一個人的言語究竟有多大的説服力,不僅要看這些話裏包含了多少真理,還要看教師自身的行動。言行一致,一言重於九鼎;言行不一,話再動聽,我們的小學生也不會記得,真正的充耳不聞,更不用説引起感情上的`共鳴。言與行相比,更要重於行,古語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要以身育人,德育養德。

一、在孩子的教育上缺乏耐心,易怒,不懂得尊重孩子。

二、重“堵“不重“疏”和“引”。命令太多,卻不懂得藝術。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耐人尋味———“一天,一個三歲的小孩拿起一把尖鋭鋒利的剪刀在玩,母親一看,大吃一驚,生怕孩子一不小心傷着自己,她命令孩子放下剪刀,可是孩子怎麼也不肯。於是她急中生智,想起孩子愛吃蘋果,便急忙給孩子拿來一個蘋果。孩子一見,便放下剪刀,伸手去拿蘋果。就這樣,母親用一個蘋果“換”回了孩子手中的剪刀。”我很佩服這位母親的機智,由此也深受啟發。比如自己以前硬性要求孩子少看電視,卻忽視了給孩子“換”件有意義的事。

三、太看重孩子的考試結果,卻忽略了成長過程的美麗。有時候,孩子成績不理想,就失望、焦灼、發脾氣,終止孩子看電視的權利。是非常片面的,也是很不理智的,這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是很不利的。孩子的未來可以在我們的潛移默化中鋪就。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必須每天接受大多數同齡孩子所接受的生活信息。比如看動畫、玩球、遊戲等。對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加以干涉,而要引導有方。

四、進行“聽話式”的教育,很少尊重並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孩子,總是刻意追求孩子是否聽話,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建議,這就勢必會壓制孩子探索的慾望,壓制孩子的求異思維,壓制孩子的創新意識萌芽,從而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一個人,沒有獨立意識,沒有獨立思考,就沒有個性,也就意味着缺乏缺乏創造,意味着思維會了無生氣。所以應該“解放孩子的大腦和雙手,給孩子流出空間讓她自己去思考和創造。”

五、拿別人孩子的優點去比較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恨鐵不成鋼。這種心理會更多地埋沒孩子的優點,無限放大孩子的缺點,這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也是非常不利的。正如書中所説“孩子沒有自信,如同一個人的了軟骨病,是難以站立起來的”。孩子的一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事情,會遇到無數的困難、挫折乃至失敗。因此,沒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就很難正確的應付。一個人的成功,既要靠能力,又要靠機遇,無論是發展能力還是抓住機遇都需要自信作為支撐。所以要從多角度去發現孩子的優點去賞識孩子,幫孩子高高樹立起自信的風帆。

作為父母,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並且是孩子終生的老師。家庭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藝術,這是《教育的力量》給我最大的啟示。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5

一本經典之作,讀的遍數越多,越能感覺它的意藴深厚,越能獲得無盡的啟迪。遠到教育名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帕夫雷什中學》,盧梭的《愛彌兒》,葉聖陶先生的《葉聖陶教育名篇》,近到新一代教育專家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朱永新的《享受與幸福》,肖川的《教育的力量》,無不是越讀越有滋味,越讀越感覺給自己的教育教學插上了羽翼。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已經反覆讀了幾遍,其中很多篇目都給我眼下的教育教學以有力的指導,成為了我教育教學實驗的動力。我也從肖川教授的《主體參與:自主學習的要義》一文中更加明確了為什麼要指導學生質疑和賞析,從而更堅定了我沿着這條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自主學習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內在品質,讓學生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是其首要特徵。多少年來,我們一直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但現實的課堂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對於教學過程的參與往往流於形式和表面,學生並未真正捲入到學習過程之中,從而使學習感受不到智力勞動的快樂,缺乏深厚的精神生活的背景和氛圍。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師對學生的不敢放手,課堂控制過度,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正是基於要改變這一現狀,我們才堅定地要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放開手來,把課堂放給學生,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去思考,去表達,從而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造就一代會自主學習之人。

儘管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是那麼不易,那麼辛苦,但看到孩子慢慢地學會了質疑,學會了欣賞,進而學會了多元化地理解文章,養成了對自己學習活動進行反思總結的習慣,那點辛苦早飛到了九霄雲外,留下的滿是無以言表的幸福和成就感。比如學生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就質疑出了很有價值的問題:"中華"為什麼"不振"?除了課文中提到的中國公民被洋人的汽車軋死後,中國巡警不敢為中國人撐腰,羣眾也是敢怒不敢言外,還有哪些方面能表現"中華不振"?而這些問題課文中都沒有現成的答案,可這些問題對於生活在現代中國的孩子來説也實在不好理解。這時,我並沒有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請學生帶着這些問題去閲讀有關書籍,去上網查找資料,也就是請學生去自主學習。經過自己的努力,學生自己解決了問題,一方面比教師的講解有更深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是我們着力要培養的,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會了自主學習,體會到了自主學習的樂趣,感受到了智力勞動的快樂。同時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深刻了解了20世紀初期中國的社會現實,進而為周恩來總理能在青年時代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並且為之奮鬥的一生產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肖川教授指出:一個自主發展的人有良好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品質。當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掌握了良好的學習策略,進而激發起自己良好的學習品質,這不正是我們當老師的所期待的嗎?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造就自主發展之人,這是肖川教授《教育的力量》帶給我教育教學的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e9nzg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