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傷仲永中學生閲讀感悟

傷仲永中學生閲讀感悟

傷仲永中學生閲讀感悟1

媽媽説道,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歷經了五千年的滄桑歲月,經受了歷史煎熬。只有菊花卻在秋天裏盛開,菊花真勇敢。老爸不愧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羽毛球高手,他竟然把快要接觸地面的羽毛球給救了回來,只見他用球拍把羽毛球向天空一打,再對準球,腳底生風似的向我這邊一旋,把我看得目瞪口呆,當我想起我還在打球時,球已經落地了!

傷仲永中學生閲讀感悟

這篇課文寫方仲永長不到5歲時,就鬧着要墨、紙、硯,他當即寫四句詩,並題上了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給了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人們讓他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都能立即寫好,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花錢讓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可利圖,就每天讓他給同縣人作詩,不再讓他學習。過了幾年,由於不能學習的仲永,作出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了。又過了幾年,他作出的詩已平平談談了,完全和普通人一樣了。

這篇課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説明人的天資與後天成才的關係,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對於人才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方仲永從小就懂事,會作詩,是有天賦的。有天賦的人,比起一般有才能的人就好得多了。但他最終卻成了普通人,主要是因為他父親貪圖眼前小利,把孩子的未來不當成一回事,不讓孩子接受後天的教育。從而倒致孩子從天才論為變成了平庸之輩。然而,那些沒有天賦的,本來就是普通人的,但他們接受了後天的教育,並努力學習,從而就從一個普通人變成了一個偉大人物。

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説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偉大科學家愛迪生胡一句話:"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這告訴我們要想成才,就必須努力學習。讀了《傷仲永》這篇課文,我感悟到了:後天學習對於人成才的重要性!

傷仲永中學生閲讀感悟2

我,一個愛幻想的女孩。以前,我總會幻想:如果自己是一個iq200的人那該有多好啊。

那樣的話,我就不用一般的人那樣乖乖地坐在教室,認真地聽課。我可以瘋狂地玩耍,不用理會那些煩人的公式,語法,單詞,輕而易舉地考到別人夢寐以求的第一名,享受着“天才少女”帶來的榮譽。老師會像是捧着水晶一般小心翼翼地關愛我,我會比一般人得到更多的關注,更多的稱讚。 然而,學完《傷仲永》這一古文,我理解“天才”的真正含義。

仲永出生於一個“世隸耕”的家庭,他沒有見過筆,也沒有看過書,卻可以提筆作詩,出口成章,他是一個難得一見的天才。可,這樣一個大天才落得結果居然是“泯然眾人矣”,實在可悲。

仲永的悲劇一方面是他父親貪圖利益造成的,另一方面則是他自己的因素造就的。如果他一心向學,那麼他父親“不使學”的做法也阻擋不了他。相反,如果他不想學習,那麼他父親的“不使學”,鄉親們的“以錢幣乞之”,就是他不學的最好藉口。

“天才=1%的聰明+99%的勤奮。”這句話充分的體現出:“天才”並不是萬能,“天才”更多需要的是勤奮。如果“天才”是一朵花的花,那麼勤奮就是花的養料,甘露。

從古到今,歷史上有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物,但在他們中,有誰是靠着“天才”聞名的?有多少人是靠着先天的聰明震撼全世界的呢?沒有。

牛頓這個被老師稱為“愚蠢的無可救藥”的學生,他憑藉自己的好奇心和謙虛的態度,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發明大王愛迪生小時候並不是最聰明的,

但他絕對是勤奮刻苦,堅持不懈的人,因此他可以發明出上千件東西,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所以,我們不要仗着自己一點點小聰明而不努力學習,更不要因為自己不聰明而自暴自棄,放棄學業。要知道“蠢材”和“天才”是相互轉化的,“天才”可以變成“蠢材”,“蠢材”可以變成“天才”.但我們也要記住只有永不放棄,永不言敗的人才有資格成為“天才”。

傷仲永中學生閲讀感悟3

現在,也許我們很失敗,也許我們很悲傷,也許我們很沮喪;現在,也許我們很平凡,也許我們面對着他人的嘲笑,也許我們面對着他人異樣的目光......親愛的朋友們,如果是這樣,我們要抬起頭,放眼未來,展望未來,相信未來會更好!有這樣一個故事:那隻最後從蛋殼裏爬出來的小鴨是那麼的醜陋,那麼的粗苯,穿着深灰色的“衣服”,又醜又討人厭。處處挨啄,被同類排擠,被大家嘲笑。小鴨子的命運是那麼的悲慘,悲慘之中不知道自己將來會變成一隻美麗的白天鵝,在成長的過程中過得實在是太差了,人類與動物都不喜歡它,不但不和它玩,還欺負它,打它、罵它。這隻小鴨受盡了折磨,還差點死掉了。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裏,它凍暈了,但在春天來臨的時候,風和日麗,奇蹟發生了,這隻醜陋的小鴨子竟然“華麗蜕變”成一隻美麗的白天鵝……..這個故事的結局實在是太完美了,這個就是家喻户曉的安徒生通童話《醜小鴨》。

“醜小鴨”變成“白天鵝”是對困境的最好的抗議。其實,這一切都源自於小鴨心中那一份恆久的夢想,是不可泯滅的希望,在困境中,它沒有低頭,沒有屈服,而是不斷地在奮鬥……..在人的一生中,艱難險阻是不可避免的,沒有障礙物能夠擋得住它,因為這畢竟是與生俱來的,不然,我們的生活不就太單調,太無味了嗎?在生活欺騙你的時候,不要悲傷,不要沉淪,相信吧,勝利的明天終會來臨!我們必須奮發向上,把自己的人生演繹得更加出色,更加光彩奪目,讓我們一起放眼未來,展望未來,相信未來是美好的!

傷仲永中學生閲讀感悟4

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啟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發奮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並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並“自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眾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正因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一天帶着四處走訪,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不叫人扼腕歎惜嗎?神童泯然眾人,職責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為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因此説,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為“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發奮,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最後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愛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學考了兩次才被錄取,畢業後到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他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和工作,最後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不僅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發奮,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説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傷仲永中學生閲讀感悟5

《傷仲永》是王安石寫的一篇文言文,出自《臨川先生文集》,被編入我們的初中語文課本七年級下冊。

這篇課文的題意為為仲永感到惋惜,至於為什麼呢請看文章前半段的翻譯:金溪人方仲永,家族世世代代都是耕田的。仲永出生後五年,還沒見過書寫工具呢,就忽然哭鬧着要它。仲永他爸對此感到驚訝不已,但還是借了鄰近人家的給他用,沒想到仲永立馬寫詩四句,並題上自我的名字。詩的資料大致就是要贍養父母,還要於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係、團結一致,這詩就傳給了全鄉的秀才觀看。從此以後,指一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完成,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去看的地方。仲永同縣的人對此事感到驚奇萬分,有的人漸漸地開始去請仲永他爸來作客,也有的人拿錢財去求得仲永的詩。仲永他爸認為如此這般會有利可圖,便每一天都拉着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了。

看到這兒,天生神童方仲永的結局已經註定,可想而知,第二段中描述了仲永之後才能衰退,最終甚至過人天賦都消失成為了一名普通人。正如同作者王安石在最終一段第三段裏發出的感概:天資再聰慧,後天教育未到達要求也不行,不僅僅如此,天份如此之好的仲永,沒受過後天教育也只是普通人。而此刻那些非天才,本來就是普通人的的人,又沒受後天教育,豈不是連普通人都不如!所以天才不是就是天才,天才不努力也會變廢柴,天才和努力應並重,天才少者當努力多,我們中無論是誰都要付出努力啊!

仲永小神童為什麼學業荒廢呢都歸功於他那沒文化的種田漢老爹,貪圖一點小利而拋棄了兒子學習的大好時光,可是他本人可能也沒認識到自我乾的'好事,把洋溢的才華、智慧全賤賣了,仲永出生於此環境也許是天妒英才吧。相比之下,我們呢有如此關心我們學習的家長,還有學校這種學問的天堂,我們更應當感激這些良好的學習環境而不是厭惡它們。珍惜時間吧,時光不待人啊。

傷仲永中學生閲讀感悟6

愛迪生曾説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仲永的事蹟,便是這句名言最好的真實寫照。

初讀《傷仲永》這篇文言文,真有點“傷不起”。一個五歲的孩童“未嘗識書具”。竟能“書詩四首,並自為其名”,此子若稍加指導,定當出列拔萃。仲永的才能受到邑人的好評,他們“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足見仲永的天資聰慧矣。然而他的父親“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從而釀成了仲永“泯然眾人矣”的悲劇。

仲永之所以泯然眾人,主要原因在於他父親,他目光淺短,愚昧無知,貪財誤才,“不使學”的錯誤做法,耽誤了仲永大好的學習時光,最終淪為常人。仲永出生在這樣一個世隸耕的農民家庭裏,一開始便註定了結局。難道就只是其父之過也?非也非也,若不是邑人有着和眾心理,仲永的父親也不會環謁於他們,不讓仲永學習。如此説來,邑人也為“幫兇”之一。而我認為,真正的原因出在仲永本身。倘若他幼時的資質潛退是父親的錯,但他長大了卻還不懂的學習的重要性,懶惰而不思進取,不正是他自己的責任嗎?即便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沒有條件學習,也要去創造條件。就像一個海綿只會擠出水分,卻絲毫沒有吸進“墨汁”,也總會江郎才盡的一天的。

我們正值學習的大好時光,有着優越的學習條件,有什麼道理不好好學習呢?莫非要步了仲永的後塵,重蹈覆轍?要知道顏真卿曾説過:“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啊。我們無法決定出身,卻可以創造未來。我們無法回到昨天,卻可以把握今天。一個人的天資固然可貴,但後天的教育更為重要。付出的汗水和收穫的碩果是成正比的。

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傷仲永中學生閲讀感悟7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這是愛迪生對於“天才”所感,意思就是天才在背後總是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縱觀歷史,若不是一些巧合機遇,哪來的一些成功呢?我要説,確實,愛迪生的這句名言早已過時,牛頓就是個例子。

如果牛頓不是巧合的話,那麼萬有引力的發現將遙遙無期,因為就算是沒被蘋果砸中就罷了,但如果被砸中的是一堆蘋果的話,他肯定會被砸得暈頭轉向而被送去醫院,即使沒什麼大礙,他也不會琢磨萬有引力而是琢磨如何避免意外傷害,從此就成為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保險公司老闆。

在一個,假如不是機遇,那麼諸葛亮也不會有人人皆知的舌戰羣儒了。如果在他譏笑陸績時果盤裏的橘子不甜的話,那麼陸績吃後,一來覺得寡淡無味,二來也不會偷放一個到口袋裏去,那麼諸葛亮也找不到陸績的短處,這諸葛亮的“威名”必定也會大打折扣了。

老師們常言:天才始於勤奮,但在面對現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局面,人人都勤奮,那麼想要取得非一般的成就,還必須靠天賦,像小品演員趙本山身上就有一種天生的喜劇元素,他一出場,就算什麼也不做,也會贏來一陣掌聲。由此看來,天才是百分之九十八的機遇加上百分之一的汗血與靈感也就站得住腳了。

當然,偉大的成功也不只是靠天賦,在適當時,必要付出一些努力,只是,仲永因為種種原因什麼也沒學習。

總之,愛迪生的話固然不錯,但用於現在的今天,也許就不太適合了,官嘉麗説過:圓的東西是堆不高的,總得方方正正才可以堆得高。其實,促成方正的就是天賦,做人也是如此。

傷仲永中學生閲讀感悟8

今天,老師帶着我們讀了方仲永這篇文章,讀罷之後,我很以教育。

主要講:有一個叫方仲永的小孩,天生聰明,五歲就能作詩。可他出了名後,他的爸爸就不讓他學習了,帶他去全縣各處題詩掙錢。由於,方仲永沒有再學習,最後一事無成。這件事告訴我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愛迪生説過,天才是9 9%的血汗加上1%的靈感。一分精神,一分事業;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有我們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進步。

這件事使我想到了華羅庚。他小時候成績也不好,老師和同學都看不起他。可他並沒有灰心,發奮努力、刻苦學習,終於成為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可以看出,像方仲永這樣有天資的人,如果不努力學習,也會成為一般的人;像華羅庚這樣天資一般的人,通過努力學習,也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可見學習是多麼重要!

要學習華羅庚這樣努力刻苦的精神,像方仲永那樣的神童,如果從小就努力勤奮地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為舉世聞名的才子,成為國家的棟樑。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

天才方仲永為什麼取得重大的成就?是方仲永父親的錯。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他要承擔主要責任。仲永的老爸貪圖財富,在仲永小的時候每天帶着他四處拜訪尋求利益,而不讓他去學習,耽誤了他學習的機會,白白荒廢了一個天才的一生。這也告訴我們,作為父母的應該給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應該着重於眼前的利益。

人們常説:“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勤奮的”。

我們現在有這麼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麼重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最好的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

傷仲永中學生閲讀感悟9

天賦是與生俱來的,但成功僅僅依靠天賦是遠遠不夠的。讀完《傷仲永》一文,讓人掩卷深思,感觸頗多。古往今來,天才少年層出不窮,但真正成才並在史書上留下印記的卻寥寥無幾,他們大多因為種種原因而“泯然眾人矣”,方仲永式的例子司空見慣。其實,取得成功,下面三要素缺一不可。

要素之一:天賦

愛迪生説過:天才等於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分。天賦是成功的基石,至關重要,天賦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善於利用自己天賦的優勢,成功就會事半功倍。方仲永自小天資過人,“竟能指物作詩立就”,成功之路已然具備良好的基礎,可他卻自恃天資聰慧而不知珍惜和利用,整天遊手好閒,最後落得類同凡人的下場。

要素之二:勤奮

有人説:智慧源於勤奮,偉大出自平凡。勤能補拙,有個叫“笨鳥先飛”的成語,講述的就是沒有天分的人如果能勤勉上進,發奮圖強,成功也並非遙不可及的道理。愛因斯坦天資一般,但經過無數次的艱苦挫折,憑着勤奮與努力,創立了相對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天資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卻能夠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辛勤的汗水去描繪美好的未來,避免方仲永式的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

要素之三:堅持

古人云: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成功之路是漫長的,需要持之以恆,一以貫之的堅持和努力。唐代詩人李白自小貪玩調皮,常在課時從家中溜到山間玩耍,一次,在溪澗邊看到一位老婆婆奮力打磨一根鐵棒,心生疑惑,詢問原因,老婆婆回答道:我想把它磨成一根針。“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讓李白大徹大悟,從此發奮圖強,毫不懈怠,終於成為一代“詩仙”。“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能一直堅持,往往會讓努力半途而廢,堅持了,量變終會演化為質變,成功也就唾手可得。

成功,看似可望而不可及,其實卻很簡單。當天賦、努力和堅持三要素都具備的時候,成功不就已經近在咫尺了嗎?

傷仲永中學生閲讀感悟10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今天正在上語文課,老師讓背誦《傷仲永》,同學們都在認真的背誦,因為我早就背過了,於是就津津有味地看起了文言解釋,懂得了文章的意思後,也明白了很多道理。

仲永小時候,由於出生在一個家境貧寒的家庭中,沒有書具,想學習都不能學習,五歲時哭着要求,才得到了父親借來的書具。不像現在的我們,擁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學習用具更是應有盡有,所以我們應該珍惜這良好的條件,認真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可神奇的是仲永剛一開始“即書詩四句”竟然“指物作詩立就,其紋理皆有可觀者”,於是“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但是仲永後來卻成了“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仲永變成這樣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可見人不管有多麼聰明,如果不用知識來填充頭腦是不行的。如果仲永的父親讓他去讀書,而不是貪財,每天拉着他“環謁於邑人”,仲永的聰慧肯定能更上一層樓,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可是他的父親不可理喻,他害的仲永變成了“泯然眾人矣”。可見其父因貪圖小利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王安石説的不錯,“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有先天智慧的人,不能“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沒有先天智慧的人,要“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沒有先天聰慧沒關係,只要接受良好的後天教育,照樣優秀!

總之,我們應該為仲永的遭遇感到惋惜,更應該汲取其教訓,好好利用當前的優良學習環境,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更大貢獻的人,而不是像仲永一樣,最後“泯然眾人矣”。

傷仲永中學生閲讀感悟11

古人説的好,“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做足了“讀”的功夫,第二環節“解”就順暢一些了。程教師先讓學生自我結合註釋自主翻譯課文,之後小組內交流,解決一部分難點,然後學生質疑。學生提出疑問後,程教師並沒有急着回答,而是讓學生再小組內討論,當學生真的無法解答時,他才進行講解。講解完並不是就完了,他之後又隨機檢測一個學生,看這個學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聽懂了。這樣的反饋信息十分重要,而我們往往忽略了,以為自我詳細講解了,學生就聽明白了。殊不知學生的層次參差不齊,認知本事、理解本事也各異。程教師不厭其煩地檢測、檢測,再檢測,直到每一個學生心裏透亮、明白,他才會轉入下一個環節。譯讀課文這個環節,我平時也有檢測,還句句落實,一般抽測每組中的差生。人數多,容量看起來多,可是對同一個學生的檢測卻缺乏反覆檢測的耐心。當這個學生無法解答,其他學生或我經過解答之後,想當然地以為他聽懂了,就沒有再次檢測。

程教師的重點放在了前兩個環節,用時最多,而第三個環節“悟”——經過解題“傷”,悟作者的感情,只花了短短的幾分鐘。初一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所以對他們來説“讀通”和“理解資料”是難點和重點。真正讀懂了資料,感悟作者的感情就容易了。所以程教師告誡我們,前兩個環節必須要捨得花時間給學生充分學習,這是基礎。

如此樸實、穩穩當當的一堂課,讓我看到了程教師耐心的背後是他對學生真切的關愛,真正把學生放在心上,真正做到為學生的發展而教。反思我們目前的教學,為了教而教,多了一些趕進度的浮躁。囫圇吞棗式的學習,學生累,教師也累。

傷仲永中學生閲讀感悟12

我上幼兒園時,記憶特別強:老師講述的故事,我都能原樣講給爸爸。媽媽聽;背誦的唐詩少説也有二三十首吧。如今我念小學三年級了,成績當然也是名列前茅了。因為這,我的爸爸。媽媽寄於我很大的希望,常説:“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名牌大學。別學傷仲永,自以為聰明,放鬆學習。長大了還比不上平常人。”他們講的這些話,我不知聽了多少遍,尤其是我跟夥伴出去玩時,他們總是不厭其煩的説着。

不久前,我找來了宋代王安石寫的經典文章《傷仲永》。剛開始讀時,覺得爸。媽的話有理。可後來,我就不認同了。

傷仲永四歲時能寫詩,確實很了不起。後來跟着爸爸四處拜訪鄉里人,荒廢了學業,這是事實。但這能怪他嗎?他為什麼哭着要學具?那是他很想讀書的呀!因為他家“世隸耕”,貧窮得很,父親不得不帶他在拜訪鄉里人時,寫些詩,換些錢度日。由於社會的原因,當朝宰相王安石,也不能讓仲永免費讀私熟。所以我覺得,仲永才華消失的原因,最主要還是他的家庭貧窮造成的,是那個落後的社會造成的,他家貧窮讀不起書呀!

跟仲永相比,我現在幸運多了,不但吃穿不用愁,而且從小學一年級起,我就享受9年義務教育權利,可免費上學了。到了二年級還搬進新教室上課,那可是剛蓋起來的窗明几淨的教學樓,可漂亮了,有的教室裏還配上了電腦。多媒體等等,功能可齊全了。我想,如果仲永真的有在天之靈,那他一定是羨慕不已啊!每想到此,我就從心底裏感謝敬愛的共產黨,感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農村。

我希望爸爸。媽媽今後不要再對仲永持偏見了。有了共產黨的領導;有了我們偉大的祖國—母親;有了這樣好的學習條件;我怎麼還會“泯然與眾”呢?

傷仲永中學生閲讀感悟13

今天,我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課文,由方仲永所想到的——傷仲永讀後感。我不由得奇怪,為何如此一個神童,竟會落得這樣一個下場。從“賢於才人遠矣”到“泯然眾人矣”,不禁是讓人對父親的行為進行強烈的批判,而讓人忽略了方仲永他自身的原因。

方仲永固然是一個人才,小小年紀便能作詩立就,但是最後淪為眾人並不全是他父親利其然造成的。為什麼呢?你想,如果方仲永肯發奮圖強,他可以效仿一下曾參——即使身處逆境,也要自強不息,在環謁於邑人之時,悄悄躲入書塾,靜下心來,與世隔絕,認真學習,説不定命運就大不一樣了。著名演員蔣雯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蔣雯雨出生在安徽的一個小農村裏,她從小就想到山外面的世界看看。

十七八歲時,她和許多山裏的夥伴來到縣城的自來水廠打工。就是這樣一個夥伴們都覺得一身僅此的工作,蔣雯雨卻偏不放棄自己的信念——當一名演員,讀後感《由方仲永所想到的——傷仲永讀後感》。在一次文藝表演中,她負責整個舞台,當時就得到了總監的讚賞,總監打趣着説讓她去考電影學院試試,沒有想到,蔣雯雨到外面一走,便走進了電影學院的大門,成為了當紅的演員。是呀!天資何嘗不重要,而後天的執着追求有何嘗不重要呢?自己的天資好也罷,不好也罷,但是後天需要努力和堅持,而且是自己在精神和物質上的堅持和努力。在生活中,我們常常以“自己太笨”,“自己沒有天賦”為藉口來推託學習的責任,卻忘記了要為之努力地奮鬥,才讓我們一直停滯不前,最後“得為眾人而已耶”。

我們應該意識到,學習不全是天資説了算,更重要的,是後天的方法、堅持和努力,只要我們肯拿出一點點力量去對待自己的學習,我相信,我們不會比方仲永差,甚至比他更優秀。方仲永給我們的啟示太多太多,我們不可以以天資不好為由自廢學業,而要永不止步,成為學習史上的一顆明星!

傷仲永中學生閲讀感悟14

記得中學語文課本上有一篇王安石《傷仲永》的文章,該文大意為一個名叫方仲永的早慧兒童,能夠“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四周鄉鄰不禁嘖嘖稱奇”。於是方仲永父親每日帶他“環謁邑人,不使學”,最終方仲永“泯然眾人”、一事無成,令人們無限惋惜。

方仲永的悲劇值得每位教師和家長認真思索。略作分析,我們便不難想見,“神童”仲永在不斷向世人展示其超羣才華之時,肯定讚譽之聲不絕於耳。誇獎的話語、欽羨的目光,足令這位涉世未深,缺乏自我判斷能力的少年飄飄然迷失方向。因此,方仲永到處炫耀,無心功課,最後追悔莫及,只有徒歎奈何。

誠然,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誇獎與鼓勵,隻言片語的表揚也許可以讓孩子獲得肯定和激勵,今後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可以讓迷茫徘徊的孩子重新揚起自信的風帆。旁人一句經意或不經意的誇讚使得不少名人偉人的生命歷程從此峯迴路轉,精彩迭現。但是,片面誇大褒獎的作用並不科學,是不可取的,君不見即使天資聰穎、稟賦奇佳如仲永者,終日被誇讚的溢美之辭所包圍也難免使才華消失殆盡,更何況諸多普通兒童呢?

教育學和心理學指出:人的發展取決於先天條件、環境、教育和個人主觀努力四方面因素的影響。只有充分發揮四方面的綜合效應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文中仲永的過人天賦自不待言,然而他卻被淹沒於一片讚揚聲中;家長又從根本上忽略了對他實施教育,方仲永本人也沒有真正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於是,仲永“十二,不能稱前時之文”,成年後已“泯然眾人矣”,只留下深深的遺憾和無奈。

行文至此,筆者不由得感慨良多,北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形象穿透近千年的歷史煙塵,仍然帶給我們今天的教育許多鮮活生動的啟示與思考,不是嗎?

傷仲永中學生閲讀感悟15

讀了《傷仲永》子後, 我感觸很深。這讓我知道了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啟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並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並“自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眾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為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着四處走訪,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不叫人扼腕歎惜嗎?神童泯然眾人,責任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為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説,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為“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終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愛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學考了兩次才被錄取,畢業後到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他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和工作,終於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説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drenw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