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

前不久,我從三聯出版社訂購了一本《國文百八課》,並從中拜讀了近代大文學家胡適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傳》,感慨萬分。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的相關資料,歡迎閲讀!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1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大千世界是活動的書本,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增長我們的見識。

就在昨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可笑:白糖與紅糖差不多,陝西與山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人請來了牛醫,也認為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説:“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確。”真令人捧腹大笑!

但我冷靜下來一想,還笑別人呢,我自己還不是這樣嗎?考試時把“目不暇接”寫成“目不睱接”,白白丟了一分,卷子發下來,我還認為差不多,不應該減分;還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寫成“切除十指”,當時以為差不多,沒什麼大不了的,可現在一想,如果是醫生在開處方,把“切除食指”寫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傳記最後寫:“無數的人都以他為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驚呼,那怎麼成?發射衞星,如果科學家計算時把小數點算錯一位又認為差不多而不糾正,結果衞星掉了下來,那會造成多大損失啊!

讀到這裏,我頓時愣住了,原來差不多先生只是萬千中國人的一個縮影而已,而胡適也只不過是用放大鏡去寫照中國人民的一言一行罷了。而我,剛開始竟可笑地認為差不多先生僅僅是胡適豐富的想象所締造出來的一個虛擬的搞笑人物。我不為差不多先生的悲慘命運而感到可悲,反而為文中那愚昧的人們感到可悲。

在我看來,差不多先生最終的悲慘命運絕非偶然。即使他沒有喪命於牛醫的`手術刀下,將來也會死在他的“差不多”中。他的一生凡事追求差不多,殊不知事情往往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兩件差不多的事情常常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看來,我們做事情是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事情才能成功,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樣。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2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作者是胡適,書名是《差不多先生傳》,書裏説的是一個名叫差不多的先生,做事不要太精準,只要差不多就行,紅糖和白糖差不多,麪粉和鹽差不多,剃頭和剃鬍子差不多,就在他死去的時候,傭人請錯了醫生,請了牛醫,他還説人醫和牛醫差不多,你説這人糊塗不糊塗?

不過雖然差不多先生是虛構的,但是在我們生活中也有不少和他一樣的`人,我就是一個例子:有一次,在一次考試中我把“切除手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當時認為差不多,試卷交上去之後,我才想到,如果一個醫生粗心,把“切除食指”寫成“切除十指”那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還有一次在家,我想寫一個句子給弟弟讀,本來想寫“太馬虎,今後一定要改正”,結果寫成了“大馬虎,令後一定要改正”,鬧出一場笑話。

《差不對先生傳》告訴我,馬虎必定會釀成大禍,所以我們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樣馬虎,一定要改掉馬虎的壞毛病,才能幹成大事。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3

今天,我讀了胡適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傳》。有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叫差不多,是這個故事的主角。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是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他的口頭禪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太完美呢?”

差不多先生,因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可最讓我心寒的是,他死後,大家居然都稱他為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説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還送他一個法號“圓通大師”。

我覺得,“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不是一種好德行,是一種懶人的行為。就像我們身邊的.一些小朋友做題目時,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問為什麼要這麼做,交上作業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試時,題目稍稍有一點改變,就不會做了。還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業也不檢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麼完美,關鍵時候就鬧笑話了。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羅斯”寫成了“俄羅欺”,把“太陽”寫成了“大陽”,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淺啊!

胡適先生寫得真精闢,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國就成了懶人國。

我希望我不會成為懶人國的一員,我希望差不多先生的“美德”隨着差不多先生的逝去而永遠消失。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4

讀完《差不多先生傳》後,我覺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令人哭笑不得。笑過之後,覺得這篇文章有讓人回味的地方。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來掩飾自己錯誤的人的可悲可笑之處。一些小差錯,雖然只不過是少了幾秒,小了幾斤,錯了一個小數點……但絕不能用“差不多”來敷衍。

我身邊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説,別人也説。其實,我感覺我就是名副其實的“差不多先生”。只不過我沒有他那樣嚴重罷了。有一次,我學會了一道“炸沙丁魚”,想給大家露一手。沙丁魚是要放鹽的,我不小心放多了,自己卻自言自語地説:“鹽差不多就放這麼多吧!”結果,一天晚上光讓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連我的同學也是“差不多先生”。昨天,我在做六角蟲,有一個地方不會做,就請一位同學幫忙。其實,他那個地方也不會。只聽他喃喃自語地説:“就是這樣,差不多是這樣。”可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六角蟲就散架了。還有一次,我媽媽幫我檢查作業,她説:“差不多是這樣吧!”結果,第二天我的作業本上有好幾個“X”。

“差不多”,有人把它掛在嘴邊。可往往就是因為“差不多”,最後卻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媒體曾經報道,一個工程隊挖隧道,承包人將水泥柱改成了木樁,以為這樣“差不多”,可不久,隧道塌了!不光死了人,還損失了幾百萬元。這個“差不多”換來了慘重的損失。

“差不多”其實是差多了。“差不多”的思想不能要。如果你仍然把“差不多”掛在嘴邊,那你必定要吃苦頭的。作為一個國家,大家都“差不多”,那麼,這個國家必定走向毀滅。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5

中國有名的人是誰?他就是家喻户曉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國人的代表。

他常常説:“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

小時候,他媽叫他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在學校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是山西答了陝西;他在錢鋪做夥計時,“十”字寫成“千”字,“千”字寫成“十”字;有一天,他趕火車遲了兩分鐘,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的王大夫請來了,而牛醫錯把人當成牛來醫,結果差不多先生死了。他死後,大家都稱讚他樣樣事情看得破,又把他叫作“圓通大師”,他的名聲越傳越遠,無數人都以他為榜樣,於是中國從此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

這篇文章通過刻畫差不多先生的形象,批評民族性格中做事不夠認真的缺點,喚起國人的注意,人人都有這種不良習慣,中國就再也沒有成功,亮麗、輝煌的時刻了,而懶惰使中國的`路黯然失色。

勞動,是人類的美德,有人鄙視農業勞動,覺得那是下等人乾的,這種觀念是不可取的,它助長了人的懶惰思想。的確,勞動過後,迎接你的是奇蹟,讓我們熱愛勞動吧!摒棄一切懶惰思想,行為,勞動會使你的未來充滿驕傲!

五千年來,勤勞的中國人民靠不懈的勞動創造了許多奇蹟,而到了現在,中國已變成了懶人國了,不再出現什麼奇蹟了,這樣,中國會成為世界的強者嗎?

醒醒吧……中國人,我們要讓懶人國變成勤勞國,我們要在以後的日子裏再創奇蹟和光輝!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6

放暑假的時候,我在語文暑假作業裏讀了胡適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我先生傳》。讀完文章後,我覺得這位“差不多先生”真是又可氣又可笑,胡適先生選取的'事例是那麼生動有趣,是那麼貼切呀!

《差不多先生傳》的主要內容是説:有個叫差不多的先生,他常常説:“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因此,他做什麼事只要求差不多。他媽叫他買紅糖,他買了白糖。他媽罵他,他説紅糖和白糖差不多。在學堂裏,先生教他讀山西,他偏讀陝西,先生罵他,他説山西同陝西差不多。後來,他在一個錢鋪做夥計,常把“十”和“千”寫倒,掌櫃罵他,他賠小心説,“十”和“千”差不多,不就多一撇嗎。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人去請醫生,家人一時尋不着東街的汪醫生,卻把西街的牛醫王醫生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知道尋錯了人,身上痛苦,心裏焦急,便想“王醫生同汪醫生差不多,讓他試試吧”。於是王醫生用醫牛的法子給他看病,不到一刻鐘,就一命嗚呼了,臨死前他還説“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理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認真呢?”他説完這句格言,方才斷氣。

讀了這篇文章,我很受啟發。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做什麼事都只求差不多就行了,結果害了自己的性命。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告誡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做,不能差不多就行了。如果醫生給病人看病只要求差不多,那病人肯定要死很多;如果科學家也要求差不多,飛機肯定飛不上天。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決心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決不當“差不多”學生。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7

今天,我讀了作家胡適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差不多先生傳》。這個題目十分有趣,我帶着一絲好奇讀完了全文。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從前有一個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聽不明,做事總是馬馬虎虎,他常説:“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去幫媽媽買紅糖,結果卻買成了白糖,他媽罵他,他卻説:“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上學時,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説是陝西。先生説:“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説:“山西同陝西,不是差不多嗎?”

他長大後在店鋪做夥計,做事總是不精細,“十”跟“千”常常寫錯。掌櫃的生氣了,罵他不仔細。他只是笑嘻嘻的賠小心道:“千與十隻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

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開走了,他不滿地説:”八點三十分開,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醫生。誰知家人弄錯了,喊來了西街的牛醫王大夫。他説:”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嗎?就讓他試試吧!“王大夫走上前,用醫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會兒,他便一命嗚呼了。他臨死前,説:”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就好,。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説完了這句格言,方才絕氣了。

他死後,大家都説他看得破,想得開,於是,人人都象他學習,中國很快變成了一個”懶人國“。

讀了這篇文章,我認識到了懶惰和做事馬虎的危害。我們絕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樣,不求上進,馬虎行事,這樣只會讓我們一事無成。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8

今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是可笑:白糖與紅糖差不多,山西與江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也認為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説:“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確。”“哪有這麼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嗎?表面上差不多,實際差得太多了!”

但我冷靜下來想了一想,還笑別人呢?自己還不是也一樣嗎?在上次的考試把“休息”寫成“體息”,白白丟了一分,卷子發下來,我認為差不多,不應該減分;還有一次,在做媽媽給我買的練習卷中我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當時認為差不多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是現在一想,如果是醫生做手術把“切除食指”當成“切除十指”那病人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後寫“無數的人都以他為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叫道“我的上帝啊!”如果科學家計算時小數點錯一位卻又認為差不多而不糾正,結果衞星掉了下來,那麼造成多大的損失啊……

看來,我們做事情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樣,事情才能成功。小到個人,大到國家都如此。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9

有什麼樣的態度,就有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分為兩種:一種認真、積極的態度;另一種是不認真、消極的態度。秉持認真、積極態度的人,具有強烈事業感和責任心,把工作當做自己的事來做,能夠在工作中保持愉悦的心情,盡最大努力去做到最好;做事不認真的人,把工作當做一種負擔,想着以最快的時間去完成任務,早點交差,不管質量好壞。久而久之,做事認真、積極的人,工作能力提升快,進步也快,更容易成功;反之,做事不認真、消極的人,很難有所建樹。

在這裏有一個小故事:三個工人在砌一面牆。有一個好管閒事的人過來問:“你們在幹什麼?”第一個工人愛理不理地説:“沒看見嗎?我在砌牆。”第二個工人抬頭看了一眼好管閒事的人,説:“我們在蓋一幢樓房。”第三個工人真誠而又自信地説:“我們在建一座城市。”十年後,第一個人在另一個工地上砌牆;第二個人坐在辦公室中畫圖紙,他成了工程師;第三個人呢,成了一家房地產公司的總裁,是前兩個人的老闆。態度決定高度,僅僅十年的時間,三個人的命運就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是態度!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麼樣的追求和目標。具有積極、樂觀心態的人,其人生目標必然高遠;有了高遠的目標,必然會為之努力。有努力必有回報。第一個工人總在抱怨生活的不公,心情是鬱悶的,想的都是一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回答別人的問題時都是滿肚子怨氣。第二個工人要比第一個工人心態好,儘管也是在砌牆,但他卻把這堵牆當作一棟樓房來建,心裏想的是如何將樓房建設得更好。第三個工人心態最好,工作那麼辛苦,他還那麼自信那麼專注。人最可貴的就是“認真”二字,第三個工人把砌牆這樣的'小事當作一項偉大的事業來看待,十年後成為老闆也就不足為奇了。

同時,做事認真的人,能夠嚴格要求自己,工作中出再失誤,就會有一種愧疚感、羞恥感;做事不認真的人,都不同程度存在得過且過的心態,對任何事都無所謂,表面是看得開、放得下、不計較,實質是缺乏責任心的表現。就如差不多先生,把十字寫成千字,千字寫成十字也無所謂。我們常説,“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如果做學問、搞科研、幹工作都如差不多先生,那麼,中國就不會取得“神舟”飛天、“蛟龍”入海、“天眼”建成、高鐵以及5G網絡引領世界潮流等重大科技成果,中國也不會取得四十多年經濟連續高速增長的矚目成績。毛主席説過:“世界上的事,怕就就怕認真二字”。在辦公室工作,我們要培養積極的心態,凡事都必須堅持“認真”,同時要學會舉一反三,對於領導和同事指出的問題,不要同樣的錯誤犯第二次、第三次,比如説草擬公文,把縣級領導排名搞錯了,你就要想到,是不是其他地方也會出現錯誤,不要只改前面,不改後面;又比如説裝訂材料,第一次送給領導的訂倒了或是出現白頁,你就不要再出現第二次、第三次;……這樣的例子還會很多很多,大家也會經常遇到,往往是認真一點,細心一點,用心一點,就會避免錯誤的發生。同時,凡是領導同志安排的事項,如果拿不準,就要再向領導核實準確,切不可自以為是、自作主張。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10

今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太可笑了:白糖與紅糖差不多,山西與陝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生,他也認為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説:“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不要太精確。”哪有怎麼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嗎?表面上差不多,實際上可差多了!

但我冷靜下來又一想,還笑別人餓,自己還不是這樣的嗎?2年級有一次考試時把“休息”寫成了“體息”,白白丟掉了一分,卷子發下來了,我還認為差不多,不應該減分。還有一次,我寫日記時,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當時還以為差不多,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是現在想一想,如果是醫生在開處方時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後寫“無數無數的.人都學習他的榜樣,於是全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女士)。”“天哪!”,我忍不住要驚呼,這怎麼成?打仗時部隊潛伏在敵人後方,準備發動襲擊。如果有一個人動一下,如咳嗽一聲或捲曲一腿,就可能會造成全軍覆沒;發射衞星,如果衞星掉了下來,那會砸成多大的損失啊!........

看來物品們做事情是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樣。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是如此。

……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11

我看了課本《差不多先生傳》,這篇文章後感觸頗深。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是個做事隨便,不講細節的人。

“差不多先生”經常會把“十”寫成“千”,把“陝西”説成“山西”,他長説的一句話就是“凡是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

看到這裏,使我不由得想起這樣一件事。

這是一個週末,媽媽帶我去超市買電飯鍋。不一會兒,我們挑好了電飯鍋。售貨員阿姨拿一個沒有開封的電飯鍋放到我跟前,對我説,“你看看吧。”媽媽説“你看吧!我去付錢”售貨員阿姨幫我把包裝打開,提出了電飯鍋,我只是你簡單的看一眼,心裏説:沒錯,是我們挑好的那一種,新的不會有什麼問題,差不多就行了。阿姨就把電飯鍋放回包裝箱內。我們拿着它,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晚上,媽媽拿出電飯鍋,把米淘好,放進了電飯鍋中。忽然,媽媽的目光定在了一點,“咦,怎麼了”我奇怪的問,“你來瞧瞧,這是什麼?”

我過去一看,原來,電飯鍋的外殼上,有一道明顯的撞擊的痕跡,足有碗口般大小。我太粗心了,這麼大的痕跡居然沒有看到!正是這“差不多”的.念頭,使我吃了一次虧。

人都説吃一塹長一智,我怎麼也應該改改這馬馬虎虎的毛病了吧?可是,我怎麼還是改不掉這毛病呢?

就説説今天晚上的家庭作業吧。做完作業的我,得意忘形的對媽媽説“今天的作業可簡單了,我都會做。”媽媽在一旁笑着對我説“今天你要是一道題都不錯……”我搶着説“給我買好吃的,要是有錯題,錯一道罰兩道!”“好,一言為定!”

媽媽認真的幫我檢查作業。我卻在一旁洋洋得意。“今天又有好吃的了”我不由自主的嘟囔着。可是萬萬沒有想到,陰溝裏翻了船,媽媽居然檢查到錯誤,在進行計算時字跡潦草,竟然把“5”看成“3”來計算!

哎!就是因為這個“差不多”,讓我白白錯了兩道題,損失了一頓美味不説,還被罰做四道題。“差不多”呀“差不多”,我真的恨死它了。

只因為自己的差不多,往往會給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造成麻煩。我不能在做“差不多先生”的弟子了。以後我再也不能馬馬虎虎做事情了,一定要踏實、認真。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12

這篇文章描述的差不多先生在我們大多數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差不多先生的樣子和你我都差不多,凡事不是很計較,做事不是很嚴謹。故事中的差不多先生認為山西和陝西差不多,紅糖和白糖差不多,十字和千字差不多,最後就連給動物看病的汪醫生他也認為和給人看病的王醫生差不多,最終造成自己一命嗚呼,臨終時仍然沒有悔悟,還説道:“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何必那麼認真呢?”更可笑的是在他死後,居然有很多人視差不多先生為導師。

其實這篇文章説的就是那些幹事馬馬虎虎,做事不肯認真的人,我們每個人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都有過和差不多先生一樣的經歷。記得我在退火爐崗位上工作的時候,有一次因為疏忽大意,將一卷退火温度應該設為840度的汽車外板,按照820度給生產了。這件事被作業長知道後,他狠狠的教訓了我一頓,告訴我這樣的產品如果送到客户手中,極易引起衝壓開裂,造成產品質量異議。當時我還有點不服氣,認為800多度的工藝温度只低了20度,值得這麼大驚小怪嗎?第二天作業長,將檢化驗中心的.檢驗報告給我看,因為我的疏忽那一卷鋼果然性能不合,看到我無話可説,作業長語重心長的對我説:“幹事情一定要細一點,再細一點!”這樣的話,我一直記到了今天,每當我工作中有什麼不足之處,我總會告訴自己,我可以再細一點,再認真一點。

同樣的事情在我同事的身上也發生過,當時在生產汽車結構板,其中有一卷要更換其他品種的防鏽油,他嫌來回切換油品比較麻煩,就準備不更換了。

我發現後讓他立即更換,他不高興的説,都是防鏽油應該差不多,不會出現什麼問題,讓我不要太較真,於是我就將自己的例子説給了他聽,並告訴他:既然每道工序都制定了工藝標準,那麼我們就一定要按照標準化進行操作,如果我們對待產品的品質不較真,總有一天市場會較真的將我們拋棄。

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當一些事情做到自認為差不多就可以的時候,我們應該冷靜的想一想,還有什麼不足之處,還能不能再細一點,再認真一點,多和自己較一較真,和別人較一較真,把好事做得更好,把細緻的事做得更細。只有這樣,我們的產品才會越來越完美,我們企業才會越來越強大,我們自己才會越來越成功。“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我們只有摒棄差不多先生的懶漢思想,踏踏實實把每一件小事做得更好,我們的工作才會不斷的精益求精,我們的生活才能越來越美好。供稿:連退分廠胡文翱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13

《差不多先生傳》是我國著名學者胡適先生的一篇傳記題材寓言,文章諷刺了當時中國社會那些處事、處世不認真的人。《差不多先生傳》中説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很不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他經常説:“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由此我想到,在我們的企業也一定會有為數不少的差不多先生。工作當中含糊不清、得過且過,這種事情發生在不同的工作崗位,帶來的附加影響各不相同。如果發生在行政、後勤等部門,例如:辦公室打掃的不乾淨、資料整理的不夠規範、庫房亂七八糟,他會影響別人對你的評價、定位,會限制你職業生涯的進一步發展。要是發生在安全生產第一線,試想,如果作業車輛維修以後輪胎的螺絲沒有擰緊、車間機電設備的連接部件焊接質量參差不齊,後果難以想象,帶來的影響或許更加直接、更加難以承受。所以,這麼多年來,公司才會狠抓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個人認為,任何一家企業,無論你的制度如何健全、管理多麼完善,決定安全的關鍵因素一定是以人為本,只有把所有的差不多先生鍛造成標準化尖兵,企業的安全發展才能實現長治久安。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14

這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可笑:白糖與紅糖差不多,山西與陝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裏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也認為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説:“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確。”哪有這麼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嗎?表面上差不多,實際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靜下來又一想,還笑別人呢,我自己還不是這樣嗎?考試時把休息寫成了“體息”,白白丟了一分。卷子發下來了,我還認為差不多,不就應減分。文章最後寫:“無數無數的人都學習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驚呼,這怎樣成?打仗時部隊潛伏在敵人後方,準備發動襲擊,如果有一個人動一下,如咳嗽一聲或綣曲一下腿,就可能會造成全軍覆沒;發射衞星,如果科學家計算時小數點點錯一位又認為差不多而不糾正,結果衞星掉下來,那會造成多大的損失啊!——————看來,我們做事情就是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樣。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是這樣。雙休日,在書店尋找辯論賽書籍時,無意中翻看到胡適文集中的一篇《差不多先生傳》,好奇心驅使我看完了整篇文章。

差不多先生是誰?他是著名文學家胡適在《差不多先生傳》中虛構的一個人物。文中寫道“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可謂無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必須見過他,也必須聽別人説起過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上。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憶卻不很精明,思想也不很縝密。他常常説:“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文中的差不多先生直到死,都還是會自圓其説:“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他就是這樣一個對樣樣事情都看得破,想得開,不計較的“老好人”。但這種“老好人”,我們真的需要嗎?凡事差不多就好,後果將不堪設想。

美國總統麥金萊在一所學校演講時,對學生説:“比其他事件更重要的,是你們需要把一件事情做得儘可能完美。”

每個人都擁有難以估量的潛能,萬事“差不多就行”,等於辜負了自己的.潛能。換句話説,只有以“完美主義”的態度投入工作,才能把自己潛在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發揮出來。[由www。duanmeiwen。com整理]

工作上也是如此,有些人本來就有出色的潛質,卻正因不具備盡職盡責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經常出現疏漏,結果讓自己逐漸平庸下去。而另外一些人,剛開始在工作中表現得並不出色,但他們盡職盡責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到自認為完美,反而在事業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只有對自己要求嚴格,才能夠避免自己也成為工作中的“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15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及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看到這裏,我頓時眼前一亮,心中納悶着:“究竟是誰有如此大的名氣,令全中國人民家喻户曉。”眼球便情不自禁往下文轉着,才知此人姓差名不多,有一雙眼睛,兩隻耳朵,一個鼻子,一張嘴,只不過看得不很清楚,聽得不很分明,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罷了!我差點笑出來,這差不多先生有五官和沒五官根本就差不多,不愧為大文豪胡適筆下的人物形象。

差不多人如其名,常常把“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自他小時侯就如此,把紅塘買成白糖,還理直氣壯地辯論道:“紅塘和白糖不就差不多嗎?”我想既然買白糖,為啥不反買食鹽呢?反正看上去不都差不多。他在學堂的時候,常常把陝西認為是山西,那麼按他這樣想莫斯科還不得成了墨西哥?還別説,或許他還真是這樣認為的。長大後差不多先生在一個錢鋪做夥計,可他常常把“十”寫成“千”,“千”寫成“十”,掌櫃為此狠狠罵他,誰料,他還義正言辭地説道:“‘千’字比‘十’字就多一撇,不是差不多嗎?”既然他這樣説,我想試問,難道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只有五十年嗎,或是説一箇中年人有三千歲。如果真是這樣,那世界還不得亂了套?其實在差不多先生的生活中,還有許多類似的事,就連臨死也不例外:

一次,差不多先生得了急症,他的家人便去找醫生,誰料招徠一個牛醫,差不多先生心裏想:“醫牛的和醫人的差不多,都是醫生,讓他試試吧!”於是,這位牛醫用醫牛的方法給他治玻不一會兒,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他臨死時,用一口氣斷斷續續説:“活人與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差不多就……就好了,何……何必太認真呢?”

在我看來,差不多先生最終的悲慘命運絕非偶然。即使他沒有喪命於牛醫的手術刀下,將來也會死在他的“差不多”中。他的一生凡事追求差不多,殊不知事情往往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兩件差不多的事情常常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所以可以説差不多先生一生都是失敗的,而他敗就敗在這個“差不多”中,可人們……

他死後大家都稱讚他樣樣事情看得透,對事事都不計較,是一個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尊稱死去的他為圓通大師,他的名譽越傳越遠,無數人都以他為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成了一個懶人國了。

讀到這裏,我頓時愣住了,原來差不多先生只是萬千中國人的一個縮影而已,而胡適也只不過是用放大鏡去寫照中國人民的.一言一行罷了。而我,剛開始竟可笑地認為差不多先生僅僅是胡適豐富的想象所締造出來的一個虛擬的搞笑人物。我不為差不多先生的悲慘命運而感到可悲,反而為文中那愚昧的人們感到可悲,差不多先生的思想明明是負面的,可人們還去讚賞,效仿……然而令人可悲的是……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這句話又迴盪在我的耳邊,而它是那麼的熟悉。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16

寒假裏,我無意中讀了一篇文章——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讓我感觸很多,我們來分享一下吧!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差不多先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買東西不顧質量,把紅糖買成白糖;學習不思進取,陝西和山西不分;工作敷衍了事,十等於千;就連自己病重,家人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也認為牛醫和人醫差不多,臨死前居然説:“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的口頭禪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認真呢?”最終因為“差不多”這樣的毛病而一命嗚呼了。

這讓我想起了前蘇聯“聯盟1號”宇宙飛船,由於“差不多”導致的種種失誤而造成的.宇宙飛船和宇航員失事。

在差不多先生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了我的影子。書寫不認真:“兒子”少寫一橫居然寫成“兒了”,“0”寫成“6”,“9”寫成“4”;計算馬虎:加號看成減號,加法算成減法……

通過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凡事不能差不多,一旦差不多,什麼事也幹不好,小到個人,大到國家。以後我要認認真真學習和做事,絕不做第二個“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17

全世界都知道國人做人做事都不夠嚴謹,感覺中國每個人都是藝術家,做出的產品個個都是藝術品,同一個人做產出的產品都是一個不同一個的,説明我們的規範性不夠,不遵守規章和法律。直接的原因在於這幾方面:家庭、學校、企業、社會。很多人從小到大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良好教育,骨子裏全是父輩或自己淘到的,缺少應有的自律。從我國提倡的“中庸之道”可以看出差不是很嚴重的現象。記得北京大學前校長蔡元培先生説過:“中國人缺少美學”。就是不追求完美和細節,對待每件事都很粗糙,這主要是從小家教(倫理)沒有做好引起的。

都説中國人很有人情味,其實真正瞭解中國人的不是這麼回事,中國人的關心大多在五倫之內,對於外人嘛,那就很冷漠了;我們都有一家程度的自私、自我和自大。就是別人的事與我無關(眼中只有自己),我的想法就是答案,説得直白點就是心態不對。同時官本位思想嚴重,也對別人(不熟悉的人)極不信(缺少最基本的信任),導致大家都很隨意。很多老外都覺得中國很自由,究其原因是我們差不多的心理和不夠嚴謹造成。有個留學生説過一段很有中國特色的話:“在中國的法律是紙老虎,你不理它,它就不理你;在我們西方法律是最嚴肅的,你不理它,警察就把你抓起來了。”道出了中西文化和做人做事風格的真諦,説白了就是我國當官的執法不嚴,有法不依,得過且過。

現在談一下關於家庭、學校、企業、社會的問題,中國的小孩都是寶,沒有創造性和獨立性,主要是沒有家教,缺少倫理教育,從小生活在舒適的生活中,形成一種冷漠、封閉的個性,受不了別人的指責,也不主動去尊重長輩。中國的大人也從不幫忙教育別人的小孩子,其實教育小孩子是全社會的事。學校,中國的學校很粗放,教育不出高素質的人才來,老師都是差不多先生,所以學生也就是差不多了,學校要求的是一種紀律,我們的老師的'紀律性是不夠的,可能同現在的義務教育有關,反正大家都是盡義務嘛,差不多算了;有時間可以到我們的初中以上的學校走走看看,你會發現很多問題。企業,企業是一種規章,如果我們的企業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和執行力,那按國人的邏輯很快一個正規化、標準化、程序化的企業也要不了多久成了差不多形企業,無法與同行進行競爭。社會,社會要求的是一種秩序,在大陸壓根就是沒有秩序可言,你看看過馬路的人們、開車的部分司機就知道了。一個“亂”字了得。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一個從小沒有家教(倫理),進化過程中沒有紀律(學校),成長工作(企業)時不遵守規章,在社會中沒有一種秩序意識。這樣大家都缺少一種團結協作,缺少一種嚴謹正確的風氣引導。

企業管理應該是嚴謹的,我們要去正確引導員工,讓其樹立積極的人生規劃和充滿自信。同時公司的規章應是管理者代頭去遵守,不應管理者的權力大於制度,這樣容易產生負面作用,會導致上行下效,久了就會形成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現象滋生,最後就視若無睹了。

這就説明了我們這些差不多先生,做人做事都很馬虎,敷衍塞責。是非不分,結果肯定是悲劇一場。

給我最大的啟示是:“我們要把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子孫後代扼殺在惰性的搖籃裏,凡事要認真、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依據準確的數據、確鑿的實事進行工作。

這個哲理生動的説明了差不多先生的悲哀,因為再差不多也有差距的,混淆是非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我們通常要求過分完美,這是可以理解的,而在必要的時候,這種心理會害人害已。雖然它表達的是一種樂觀的心理,但是過度的使用他不可取,對於我來説做出得要的數據時差不多會讓公司或個人損失巨大,因為公司的產品和賬務數據要求是嚴謹認真的。

事事差不多是惰性使然,如果有的細節或標準很容易做到卻沒有做到就不應該了,差不多其實也是相對而言的,因為有時付出的努力不同。

差不多並不適用於一切事物,因事物不同,相對方面就不同,差不多有時因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成了悲劇。如果經常使用它是不可取的,我們要注意使用的時間和場合才行,要想做得好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差不多的想法並不能讓我們成功,還是嚴謹的態度比較重要,無論我們成功與否,改掉差不多的惰性也是一種成功,要嚴於律已。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18

讀了《差不多先生傳》後,我不禁為差不多先生感到惋惜,也覺得差不多先生十分可笑。

書中,差不多先生做什麼事情都只追求差不多。他的媽媽讓他去買紅糖,他卻買成了白糖;在學堂時,老師問他直隸省西邊是哪個省,他説是陝西,實際上應是山西;有一天,他為了一件緊要的'事情,坐火車去上海,結果晚了兩分鐘,他就罵道:早兩分鐘和晚兩分鐘有什麼區別,火車公司8:30和8;32開不是差不多吧?這一次火車晚了還不説,差不多還使他送了命。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找治人病的汪醫生,結果家人找來了牛醫王醫生,王醫生用治牛的方法來治差不多先生,結果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讀完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説:人們千萬不好追求差不多,正因往往是差不多,就毀了一件大事。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19

讀完胡適《差不多先生傳》,有一個想法,即所謂差不多,其實就是一世糊塗。

文中説:“大家都説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我看這話應該反過來解讀,即一生馬虎,一生糊塗,一生只配做縮頭烏龜,這哪裏是有德?分明就是無德無能。

所有生命,小到小草,大到人類,沒有一個不懂得珍惜自命,有命才有一切,沒命就等於死寂與荒蕪,與沙漠無異。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不肯認真就等於一事無成,不肯算帳就等於不知珍惜,不肯計較就等於處處吃虧。這樣的人生一是不配活在這世上,二是也不可能安然地活在這世上,其所謂的“德行”不過是“泥菩薩過河自命難保”罷了。

以上是問題的一方面,但成年人看問題,應當學習多方面和多維度,這樣才能把問題看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古人云,過猶不及,即凡事不能走極端,劍走偏峯,反而會傷害自已。所以説做人做事也不必太認真、太精明、太計較。

人一生所面臨的問題有千千萬萬,除非你是神仙,否則就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問題都完美地解決掉,理智的'人做事必定會區分個輕重緩急,而絕不會丟了西瓜去撿芝麻。

首先,我們不能事事認真。大事上認真一點,小事上不妨糊塗一點;力所能及的事要認真一點,因為認真了就很快會有好結果,而完全超出個人能力的事則可以糊塗一點。

其次,我們也不能處處精明。因為過於精明的人往往都是小聰明。他們不懂得精明其實也是一種人生成本,你將會為此付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而換來的卻可能只是雞毛蒜皮。真正的精明應當從人生的全盤考慮,抓大放小,或以小博大。

最後,做人不可以太計較。過於計較是一種典型的小家子氣,一方面折騰了自已,另一方面也折騰了對方,其結果往往都是得不償失。做人要明白,你若與人計較,他人也必將與你計較,計較來計較去,除了傷腦筋、傷和氣外,最後對彼此沒有任何好處。

人生真正昂貴的是時間成本、健康成本和勞動成本,當你經歷過了無數的拚命折騰之後當明白,得不償失時,最明智的選擇其實就是放手。

《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20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他常常説:“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不管胡適先生是用辛辣的筆跡描述人物性格還是現實生活中的後悔。歸根結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細是個人責任感問題,每個人存在的價值就是能做好本職工作。

在日常的安全檢查工作中,發現設備上的安全防護存在小的問題,而自認為只是小問題,不會發生安全事故;或者是設備上的一個緊固螺栓沒有擰緊,感覺只是一個螺栓沒擰緊,還有五個螺栓沒有鬆動,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認真。時間長了,思想麻痺了,意識放鬆了,終究會由小問題轉變為大的安全隱患而導致發生安全事故。在特殊工種操作證的審核工作上,起重機械指揮操作證Q3與行車工操作證Q4同樣是Q,僅僅是3與4的數字不同,但是起重機械指揮工與行車工的工作性質存在本質上差別,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做任何事不光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身邊的人負責,安全工作上,要有“零容忍”態度,產品質量上“零偏差”的工作責任。那麼,我們要説,每個人活着就要活出精彩、活出價值,要勇於思考,尊重原則,有感受,有追求,堅決不做差不多先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dnmdg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