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熱】項鍊讀後感

【熱】項鍊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項鍊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熱】項鍊讀後感

項鍊讀後感1

《項鍊》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寫的。他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説家之一,所以他寫的與眾不同。尤其是結尾,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項鍊》一文主要講了一箇中產階級的女人瑪蒂爾德,為了去參加一個晚會,花了很多錢和精力,還想方設法地向一位有錢的同學借了一條價格不菲的項鍊。到了晚會,她舉止優雅,部長辦公室的所有官員都想跟她跳舞,甚至連部長也注意到她了。那一刻她的虛榮心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但是她一回到家卻發現借的那條項鍊不翼而飛了,怎麼找都找不到。於是瑪蒂爾德和丈夫只好找了個理由和同學説:“項鍊的搭鈎斷了,現已送去修理。”接着他們在王宮的首飾店找到了和那條丟失的項鍊一樣的鑽石項鍊,它需要4萬法郎,他們只有東拼西湊,借了不少錢才買下那條項鍊還給了同學。

之後的十年,他們終於還清了債務,可是她已經變成一個嗓門大,身材粗壯,既冷酷又粗暴的婦人。書裏描寫她的樣子是“頭髮梳得亂七八糟,裙子穿得歪歪斜斜,兩隻手通紅通紅。”這顯然和當年那個舞會上的美麗女人差得很遠。莫泊桑的對比描寫真的很妙,特別是十年之後的外貌描寫,既和十年前的瑪蒂爾德對比,也和十年後的同學作對比,縱橫對比都有了。

《項鍊》最後的結尾是瑪蒂爾德看到一個優雅的女人在散步,她一眼就認出了同學,並説出了這十年的經歷。然而同學卻告訴借給她項鍊是假的。這個結尾太諷刺了,造成這一切都是虛榮心在作怪,如果不是瑪蒂爾德的虛榮心,可能她還在過着安逸的日子,而不是文中結尾這個樣子。

項鍊讀後感2

你覺得在失項鍊前後的瑪蒂爾德哪個更美?什麼才是真正的美?外在美和內在的美哪個更重要?

林清玄曾經在《生命的化粧》一文中説到女人化粧有三層。其中第一層的化粧是外表的化粧;第二層的化粧是改變體質,讓一個人改變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運動和營養,這樣會使她的皮膚改善、精神充足;第三層的化粧是改變氣質,多讀書,多欣賞藝術,多思考,對生活樂觀,心地善良,因為獨特的氣質與修養才是女人永遠美麗好看的根本所在。

用三句簡單的話來説明,三流的化粧是臉上的化粧,二流的化粧是精神的化粧,一流的化粧是生命的化粧。而樑衡在《人的外美與內美》一文就説到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初觀其形光彩照人,再聽其言立見淺底形式之美是暫時的,任怎麼樣的花容月貌,經歲月流逝都會老如樹皮,蔫若秋草。而一個人歸根結底還是要有自己的內容,即知識和能力。

丟項鍊前的瑪蒂爾德是外表是美的,但她生活在夢幻中,不斷地感到痛苦,住宅的寒傖,牆壁黯淡,傢俱的破舊,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惱,連有錢的女朋友也不想看望因為看望回來就會感到十分痛苦。由於傷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好幾天。沒有歡樂與微笑,她的青春將在傷心的淚水中失掉光彩。

而十年之後,她雖然變成了粗壯婦女,卻能迎着依然年輕美麗的佛來思節夫人,走上前去,告訴她丟失項鍊的真相,説:事情到底了結了,我倒很高興了,講且帶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十年辛苦,瑪蒂爾德變得自信、高興和得意,她的青春在勞動中綻放異彩。

項鍊讀後感3

今天我讀了莫泊桑寫的《項鍊》,這一本書寫的是教育部職員駱爾塞的妻子瑪蒂爾德,她為了參加教育部長舉辦的晚會,把丈夫準備買鳥槍的四百法郎那去買了衣裙,又向女友伏來士潔借了一串鑽石項鍊。在晚會上,她的姿色打扮顯得十分出眾,“男賓都望着她出神”、“部長也注意她”。她覺得十分滿意。回家後,她脱衣時突然發現項鍊不見了,夫婦大為驚奇,在遍尋無着的情況下,只好賠償。在首飾行裏,他們找到了一串一模一樣的項鍊,價值三萬六千法郎。由於他們本身生活就不是很寬裕,面對這一筆大數目,他們不得不到處借債,最後買了一串真的鑽石項鍊還給物主。碰見女友伏來士潔,在言談中知道先前借給她的項鍊是件贋品,而她卻賠了真正的項鍊。

是不是瑪蒂爾德的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就斷送了瑪蒂爾德的十年青春呢?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説過:“虛榮心很難説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虛假的榮譽是一個轉瞬即破的肥皂泡,我們不應該追求這種並不屬於自已的虛假的東西;而要腳踏實地地去幹一番事業,通過奮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榮譽來。

瑪蒂爾德是不幸的,她不幸在於不能盼自己得不到的東西而白白地增加煩惱,同時她是幸運的人,殘酷的現實讓她清醒,生活不只是雲裏霧裏的幻更多是腳踏實地一步步走過。

項鍊讀後感4

《項鍊》是莫泊桑的優秀短篇小説。媽媽從圖書館借來一本莫泊桑的小説集。把這篇文章推薦給我。它描寫了女主人公迷戀虛榮浮華。為圖一時出風頭。而丟失了借來的項鍊。一家人只好省吃儉用。東借西貸。好不容易湊足三萬六千法郎買了一條相同的項鍊賠給人家。為償還這筆債務。他們夫妻倆賠上了十年的心酸。而更令他們驚訝的是。那條丟失的項鍊只不過是價值幾百法郎的人造品!

我覺得這篇小説中的女主人公羅瓦塞爾太太在很多地方做得不對。她的缺點是愛慕虛榮。老是把面子擺在第一位。她自己家庭情況不富裕。卻又太愛面子。只好向朋友借了一條項鍊在晚會的時候戴。而且。她很不謹慎。明明知道這是向別人借的項鍊。戴的時候要格外小心。以防丟失。卻根本沒有注意。太得意忘形。以至於不知道把項鍊丟到哪裏去了。找都找不回來。這樣。吃虧的還是自己。在舞會的尾聲。關心她的丈夫給她披了一件外套。她卻嫌那件外套太普通。怕被其他人看見。就慌慌張張地跑下樓。丈夫本想給她叫馬車。她也不聽。如果她不這樣的話。項鍊還有可能不會丟。不過。她還是有一些優點的。如果是一般人丟了向別人借的項鍊。如果沒有足夠的錢來買一條一模一樣的償還。可能會投機取巧。隨便買一條贋品或者相似的應付了事。而羅瓦塞爾太太則非常誠實、守信用。並沒有想要投機取巧。而是為了償還朋友的項鍊而苦苦籌了十年的錢。

這篇小説告訴了我們:不要愛慕虛榮浮華,權貴什麼的都是“浮雲”,愛慕虛榮,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項鍊讀後感5

這時,大家請倩倩談談炒蛋的'經驗?猴子在假山中追逐遊玩,金色的鯉魚在水中自由自在的遊玩,享受天倫之樂,鴛鴦成雙成對在荷葉底下談情説愛,還有那美麗的野鴨在水面上翩翩起舞。”可沒想到,那日本人竟走了,我的心還在慶幸,那個日本人沒有一槍斃了我。由於我從小就怕水,只好在水中看那些會游泳的同伴暢遊?

時隔許久,再品莫伯桑(不會忘記了)《項鍊》,當年的想法並未因其稚嫩而捨棄,並且平添了些許新的思考。從這個故事中,我似乎看到了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是的,瑪蒂爾德的改變,在我眼中,就如一個涉世未深的孩子由朦朧到成熟,漸漸地蜕變成人。最初,路瓦栽夫人嚮往美好、富裕的生活,希望被眾人矚目,就如一個初有記憶的孩子,在空閒時必定做着憧憬未來的美夢。在參加晚會前的一段時間,路瓦栽夫人由於沒有體面的服裝而驚惶失措,直至時常以淚洗面,這不正是天真好動的孩子在祈求一件心儀的玩具時的表現嗎?天真的瑪蒂爾德沒有自作主張,而是以孩子所獨有的方式表達着心願。

字裏行間,透露着孩子的可愛和任性。借完項鍊,瑪蒂爾德就如一個得到寶物的孩子一般快樂、瘋狂。晚會上,她的外表與氣質勝過了所有人,她便天真地陶醉了。或許是孩子們都有着相同的缺點,丟三落四且被幸福衝昏了頭的她終究還是犯了錯,又或許是她抓住了生命中唯一一次磨練自己的機會,好似一個離家出走的孩子,開始品味闖蕩的艱辛和甘苦。

項鍊讀後感6

今天我讀了一個故事,名叫做《一串水晶項鍊》。

故事講了:首飾匠維爾特是十分愛他的妻子。他許諾要在他們結婚三週年那天,送給妻子一串500英鎊的水晶項鍊。可在結婚紀念日的前一天,維爾特才湊了380英鎊。他只好花了80鎊,買了一串仿製的水晶項鍊。下午老顧客安娜太太帶來一一串水晶項鍊的珠子讓他穿好。他一看正是他沒辦法買的那一串,到他穿好想起了自己的妻子,便把仿品給了安娜太太,突然又以清潔為藉口,換回了仿品。後台他收到安娜太太的信説:那串項鍊就當禮物送他了。

這篇文章,把人物刻畫得十分細緻,讓首飾匠和太太活躍在紙上,讀的時候,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讀完這篇文章,給我的感覺就是,像是喝了一杯濃濃的咖啡一樣,令人回味無窮。

文中我自喜歡的是維爾特先生換首飾那一段,因為這一段中有許多心理變化的描寫,從維爾特先生的表情、語言、動作,三個方面夠可以看出維爾特先生當時的不安,心裏的矛盾,對太太的愧疚,用他的種種表現刻畫的淋漓盡致。隨後作者又通過許多詞語,生動的刻畫出他四次的心理變化。

文章開頭以描寫,首飾匠維爾特先生家中的情況,以及他對妻子的許諾……都是為首飾匠維爾特先生換首飾那一段情節做了鋪墊,埋下了一個伏筆,從而可以在後面寫出情節,而後比較輕鬆的情節告訴我們:“知錯就改不是錯這個道理。”這個道理。

項鍊讀後感7

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這個年輕貌美,着裝華麗的女人身上,誰會想到她只是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勞動婦女,誰會料到她為了這一刻卻付出了十年的青春,而所有悲劇的根源,卻歸功於主人公靈魂深處的虛榮心。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十九世紀的法國,美麗動人但出身低賤的女主人公蒂爾德,不甘落入一個小職員的手中,過着平淡無味,茶餘淡飯的生活,她的慾望,以及社會的這一切也誘使了她虛榮心的滋生。

在這個虛榮的舞會上,一切的一切也是為了掩飾自我的虛榮心,一切的一切也是為了掩飾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貪圖享樂的浮躁內心。她無疑是舞會上最亮麗的焦點,但是她不會想到這是她用10年青春換來的一個夢。

終於,她為自己的虛榮心付出了代價,剝奪她的青春無疑是對她最大的懲罰。蒂爾德為賠償朋友的項鍊欠下了鉅額債務。生活再度跌入了低谷,為早日還清債務,她不辭辛苦,拼命勞作,經歷了十年令人難以想象的生活。她的虛榮到了崩潰的邊緣,她漸漸意識到了何謂自欺欺人。莫泊桑筆下結局更是對這一切的諷刺與調侃。

在當時的社會,過度的虛榮心也不必感到奇怪,正是因為在這個金錢至上,思想封閉的資本主義社會,人們的行為也自然而然發生了極大的扭曲。虛榮是人們的普遍行為。其實我們不必太在意某些東西,不需要在別人面前打腫臉充胖子。表面上的榮耀都是華而不實的,只有從心中滲透出來的氣質與品質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莫泊桑寫作的意圖無非要是打擊當時社會的思想,以及諷刺人們過度虛榮的愚蠢,他們終將會像女主人公一樣付出相應的代價。

項鍊讀後感8

我看完了莫泊桑的《項鍊》後,深有感觸。這篇小説寫了:瑪蒂爾德·洛塞爾是一個樸素的女人,她有一天收到一封晚會的邀請,但她卻不知穿什麼衣裳去好。於是,丈夫讓她去借朋友家的首飾。她借走了一串金剛鑽項鍊,在晚會上大放光彩。可是,在她回家後,那串項鍊卻不見了。

他們找遍了他們去過的每個地方,都一無所獲。之後在一家店裏看到了一串一模一樣的項鍊。但店主説要三萬六千法郎給他們。為了項鍊,他們開始借錢,直到借夠了錢,買下了項鍊還給了朋友。為了還債,他們辭退了女傭,搬了家,瑪蒂爾德·洛塞爾開始嘗試做家務,丈夫開始幫商人謄清帳目賺錢。十年後,他們最終把債還清了。瑪蒂爾德·洛塞爾高興地告訴朋友後,才明白朋友借給她的那串項鍊是假的,頂多值五百法郎。

個偶然也能夠説是必然的事件,讓女主人回到現實之中。這個現實是殘酷的:它要你為之付出辛勤的勞動;要你犧牲美麗的容顏;要你心力交瘁。可是,它也給你豐厚的回報:女主人的生活所以而充實;她與丈夫和衷共濟,享受着相濡以沫的甜蜜;總之,她物質卻不富有,但心靈卻獲得了真實。莫泊桑無疑在用一個顯得殘酷的教訓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由浮躁到真實的故事。只是這個代價太大了,用了十年的汗水和艱辛。

我們不應當追求這種並不屬於自我的虛假的東西,而要腳踏實地的去幹一番事業,經過奮鬥,創造出屬於自我的榮譽來。

項鍊讀後感9

今天我讀了《莫泊桑短篇小説》這本書。作者自然不用我多説,他就是法國著名短篇小説家莫泊桑,有着“世界短篇小説之王”的美稱。這本説收錄了他三十篇著名的小説,在那麼多篇小説中,我最喜歡讀的就是《項鍊》這篇。

這篇小説主要講了:受到教育部長邀請的駱塞爾先生和她的太太在舞會開始前向他們朋友弗蘭斯基太太借了一條十分美麗的寶石項鍊,在舞會上,美麗的駱塞爾引來很多人注目,可是舞會結束後,她卻發現自己竟把借來的寶石項鍊弄丟了。最後他們終於買到了一條相似的項鍊還給朋友,自己卻過上了真正窮困潦倒的生活——每日忙碌,不停的還債和利息。十年後,他們才還清債務。一天在大街上,駱塞爾太太遇見了當年借她項鍊的朋友,當她帶着快樂而自負的微笑將整件事全部告訴她時,她的朋友驚訝而感動的告訴她,原來的那條是假的,只值五百法郎!讀了這個這個故事我覺得駱塞爾太太過於虛偽,她為了讓人們不嘲笑她,覺得她高貴,結果使她和丈夫過上了十年窮困的生活,如果她當時打扮的樸素一些,不在乎在那些外表的東西,可能她後面的十年生活會更加豐富幸福。但是我又覺得駱塞爾太太又很誠實,她發現項鍊沒了。不是馬上逃走,也不是買一條假的還回去,而不顧傾家蕩產買了一條真的,她的這種精神也令我們敬佩,值得學習。

這本小説內容豐富,各種紛繁複雜的社會事件,包羅萬象的社會生活,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人物形象都得到莫泊桑的精細雕琢,可以説,他的小説是一副19世紀後半葉法國的社會風俗畫,是整個社會的精緻縮影,它會讓你瞭解法國,瞭解它的風土人情,同時也明白很多道理。

項鍊讀後感10

今天的閲讀課上,我又一次讀了《青銅葵花》這本書。還是被裏面的男孩與女孩的故事所感動了!

《青銅葵花》是曹文軒的作品,也是我最喜歡的。書中講的是一個特別的機緣,讓城市女孩葵花和鄉村啞男孩青銅成了兄妹相稱的朋友,它們中一起生活,一起長大。12歲那年,命運又將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銅從此常常遙望蘆蕩的盡頭,遙望女孩所在的地方,終於,有一天,他彷彿看到了葵花的影子,並開口叫出葵花的名字……

這次讀,我是粗讀的,我首先通過看書中的目錄回顧每章的內容。共有九章:第一章小木船,第二章葵花田,第三章老槐樹,第四章蘆花鞋,第五章金茅草,第六章冰項鍊,第七章三月蝗,第八章紙燈籠,第九章大草垛。我最喜歡的是蘆花鞋和冰項鍊這兩章。

今天我還摘抄了一些好詞,如:捨不得、紅潤、九霄雲外、淹沒、依依不捨、愣了一陣、文談、情不自禁、餘暉、眺望……

我也記錄了好多佳句:

一船茅草,簡直就像一船金子。

演出是在打穀場上,此時早已人山人海!

葵花很不好意思,臉上一陣發燒。

這時,他用跟手指將它高高地挑起:一條冰項鍊便在夕陽的餘暉裏出現了

……

讀了這本書,我感覺到,我們應該向書中的他們,應當敢於正視痛苦!正所謂“凡能體味他們的,方懂得人生的價值和離開人生時的甜蜜。”

標籤: 讀後感 項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ddp0p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