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悲慘世界》讀後感(精選8篇)

《悲慘世界》讀後感(精選8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精選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悲慘世界》讀後感(精選8篇)

《悲慘世界》讀後感1

在寒假裏,我閲讀了一本世界名著——《悲慘世界》,這是一部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傳世佳作。它展現了法國近現代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輝煌畫卷,我讀完後感觸頗深。

《悲慘世界》主要描寫了:冉阿讓只是為了姐姐家的幾個孩子去偷了一塊麪包,他就被關押了十九年。直到一八一五才刑滿釋放,但是他持有黃色身份證,沒人肯收留他。就這樣,冉阿讓成了卞福汝主教當晚的客人。但失眠的他終究還是拿走了銀餐具逃之夭夭了。但是第二天,冉阿讓被抓,警察懷疑他偷了別人的東西,主教卻説這兒還有一對銀燭台,他怎麼不一起拿走?是呀,主教贖回了冉阿讓的靈魂,從此以後,他是善良的人了。後來,冉阿讓來到一個地方,辦起了工廠成為了富人,也成了市長。但探長沙威卻堅信他是十多年前的討飯,直到後來,沙威才改變了態度。

讀完這本書後,我感慨萬分,冉阿讓因捱餓偷麪包而成為了苦役犯,並服刑十九年,孑然一身的他人生還有幾個十九年?芳汀為了撫養女兒珂賽特而淪為娼妓,獻出了自己的肉體。珂賽特從小寄人籬下,受盡苦楚。沙威因為背棄自己的信念而投河自盡……這些人物歷經苦難,命途多舛。他們的人生故事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十九世紀法國封建專制社會的腐朽與黑暗、法律制裁的嚴厲、社會上人們的不公。冉阿讓只不過偷了一塊麪包就被關了十九年,十九年讓這個少年的心上留下了仇恨,所以他才要報復這個社會,要回自己的東西。

我想,十九世紀的法國真實是個悲慘的國家。它讓無辜的少年成了孑然一身的苦役犯,它讓秀麗的女孩歷經坎坷,它讓苦命的女人飽受風雨的洗刷,抑鬱而死。那腥風血雨的年代,跌宕起伏的歷程、華麗蜕變的人生是法國社會的寫照。

我明白了:一個人不管是苦難、不幸,還是富貴、榮華,都應該善良的活着,有條件的情況下儘可能的幫助別人,這就是我們來到人世間的宗旨。

《悲慘世界》讀後感2

《悲慘世界》是著名法國作家雨果的長篇小説。

書中的情節一波三折:一個叫冉阿讓的人,由於偷了東西進監獄。出獄後,他化名馬德蘭,當過企業家,後由於身份識破被捕,不久又逃出,並不斷受到追捕。故事以冉阿讓的悲慘生活為主線,描述了當時法國百姓的苦難生活。

在雨果的筆下,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顯而易見:陰險狡詐的德納第、兇狠但又聰明的偵察員沙威……雨果將他們穿插在冉阿讓的故事中,使其更加豐富多彩。

既然叫《悲慘世界》,那麼故事中一定有許多悲劇,確實:法國革命戰士防守街壘失敗,領袖們被槍殺;善良的芳汀由於受到驚嚇,不幸身亡……這些情景一直留在我的腦海裏。

在《悲慘世界》裏,雨果用大量語言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普通“罪犯”冉阿讓(其實冉阿讓犯的罪,只是砸碎玻璃,偷了一塊麪包而已)的坎坷的一生。雖然冉阿讓的生活十分艱難,但是,他堅持下去,靠着他的毅力生活——最終,他成功了。他不再過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有了自己的家。冉阿讓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也值得我們學習。

雨果的《悲慘世界》善惡分明,內容雖然長,但是卻無囉嗦語言。雨果的語言雖然看似平常無奇,但能讓人物“活”起來,不像一個書中的人了,而像一個真正的人,由此可見雨果語言的威力。

而此書開頭的米里哀主教也令我感動。他是個仁慈的助教,當時剛出獄的冉阿讓受盡歧視,而他卻收留了冉阿讓。更可貴的是,當冉阿讓偷走了他的銀器,他卻説:“那本來就不是我們的東西,他想拿,就給他吧!”這難道不令我們敬佩嗎?

《悲慘世界》的眾多人物裏,有好有壞,當我們閲讀好人的故事時,要看出他(她)“好”在哪兒,要向他學習;閲讀壞人的故事,也同樣要看出他(她)“壞”在哪兒,並告誡自己,千萬不要做出和他(她)一樣的事兒。

這本書在去年寒假我已看過一次,大致是囫圇吞棗地看的,但是,許多內容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興趣。今年,我第二次看《悲慘世界》,重新看到了、學到了許多新東西。所以,好書,多讀幾遍,是有很大好處的。

《悲慘世界》讀後感3

這個假期我讀了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為著名的作品《悲慘世界》這部作品,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的善良和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

這部小説是以主人公冉阿讓的命運作為主線而逐漸展開的。冉阿讓經歷了長期的牢獄之苦,終於獲得了自由。當他一無所有地走上社會而又陷入衣食一無着落的困境時,受到了主教的關照。然而,由於冉阿讓犯有前科,儘管他有着強健的身體,仍無法被社會所接受,不連他的好意有時也往往會遭到人們的誤解……冉阿讓又一次被捕了,他被戴上終身監禁的紅帽子,在船上服苦役,一個海員在修桅杆時不慎掉進大海,冉阿上不顧安危救了他,自己卻失足掉進大海里!後來,有人在法國大革命的戰場上,冉阿讓出現了,他英勇無畏,在槍林彈雨中戰鬥,救助別人……

我十分喜歡冉阿讓這個人,雖然他是舊苦役犯,但是他卻在大革命中救出珂賽特心愛的人,我一定要向他學習。

《悲慘世界》讀後感4

《悲慘世界》是一本能讓人陷入無限沉思的書,雨果對人性美劣根性的描寫,對善與惡的思索,在無形中滲透着無堅不摧的思想:唯有博愛才能讓人走出"悲慘世界"!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把目光投向社會底層人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進行了強有力的結露和批判,以他細膩的文筆描繪了社會底層人們地獄般的生活。雖然他們的命運都是悲慘的,但他們的心靈確實高尚的,他們的心理都有一種信念:愛!主教對冉阿讓的博愛,冉阿讓對珂塞特的父愛,芳汀對珂賽特的母愛,珂塞特和馬呂斯之間的情愛………正是因為有愛,所以才讓這部處處展示着絕望和鮮血的作品多了一抹別樣的色彩!

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着囚犯的身份,飽受他人的歧視,殘酷的現實逼他就犯,他偷了主教一個銀燭台。主教非但沒有怪他,反而把另一個燭台也送給了他。在善良,博愛的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洗心革面,經過自己的努力幾年之後變成了受人尊敬的馬德蘭市長。他不忘主教的仁慈與善良,常常對窮苦的人給於援助,他無私的幫助芳汀,收珂塞特做養女,從下水道救出馬呂斯,放走追捕他的沙威警長……冉阿讓的身上體現了人道主義的博愛,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時代的悲劇,是社會底層人民苦難的縮影。世界是不完全的,也不是絕對的。就像小説中的德納第夫婦,他們對珂塞特百般欺壓,將芳汀寄來的東西給自己的女兒,最後卻淪為階下囚,這是典型的小人物的自私自利的體現!

書中最能引發人對善與惡的思考的是沙威警長,他窮其一生追捕冉阿讓,一次次打破冉阿讓平靜的生活,他們之間是天生的死敵,但最後卻又成為特殊的朋友。沙威如同獵人一般將冉阿讓這個獵物不斷驅趕,也正是因為這種逼迫使得冉阿讓不斷探索掙扎,一步步向上攀登。小説的最後,冉阿讓放走沙威,沙威才認識到自己的自己的錯誤,認識到那個黑白顛倒的社會。那個冷漠絕望的世界不是他所追求的,在善與惡的強烈衝擊下,他孤獨而又絕望的跳河自殺。活了一輩子,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從一開始就錯了,世界上沒有比這更悲哀的事了!

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即使你在高尚,再偉大,再與命運的不公和惡勢鬥爭,卻總是顯得孤單。不過,也正是這種差距懸殊的.對抗,才更加凸顯主人公冉阿讓的英雄本色!

讀《悲慘世界》,得到的不僅是文學的進修,更是情感的昇華,靈魂的洗禮!

《悲慘世界》讀後感5

《悲慘世界》是一部震撼人心的鴻篇鉅作,一部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傳世佳作!

全書講述了一個小人物——冉阿讓。在他無助的時候,卞福汝主教幫助了他,並用善良感化了他。從此,他重新做人,脱胎換骨,收養了被他無意中傷害了的芳汀的女兒珂賽特,並認她做乾女兒。由於他以前搶過一個孩子的錢,要終身做苦役。為了擺脱苦役和養活珂賽特,他帶着珂賽特四處躲避追捕,他努力向善,努力做一個誠實的人。後來,追捕他的沙威良心發現,冉阿讓獲得了自由。

我們要學習卞福汝主教,是他用善良感化了冉阿讓,是他用行動讓冉阿讓從一個卑微的小偷成為了一個善良、誠實、正直的人,一個有良心的好人。

我們也要學習冉阿讓,他知錯就改,擁有百萬財富卻全心全意地幫助窮人,做過無數慈善事業,幫助過多少窮人,拯救過多少人的靈魂啊!

總而言之,這部鉅著藴含着對人類苦難的關心,對未來的信念,對美好的嚮往,傳遞出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放射出理想的光輝。

《悲慘世界》讀後感6

雨果是法國19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今天,我偶然在櫃子裏翻到一本書,這便是《悲慘世界》。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冉阿讓出生在一個貧困農民家庭的故事。由於過度飢餓去偷麪包,他在監獄裏度過了19年黑暗歲月。出獄後,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所以冉阿讓完全絕望了。但是奇蹟發生了,仁慈的米麗婭姆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他決心改過自新。然而,為了救一個可憐的小女孩,他逃脱了警方的層層調查,找回了她一生的幸福。督察沙威,典型的“法律監督者”不相信一個罪犯會改變主意並追求他一輩子冉阿讓,然而,冉阿讓在沙威即將被槍決的時候救了他一命。冉阿讓死後,人們給他樹立了一座豐碑。

讀了這本書,我開始深深地意識到在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裏有如此真實的聖人。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地影響了冉阿讓,正是他重新點燃了冉阿讓,使他徹底懺悔並開始了新的生活。因此,冉阿讓的命運並不總是如此悲慘。可悲的是當時的整個世界觀。正是因為像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都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都可以在熱水中摸索前進。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一個是要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會被看穿,虛偽只會在事實面前被摧毀。另一個是有高尚情操的人,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光明、善良和寬容。洗過之後,冉阿讓變得仁慈,善良,仁慈的心影響了無情而固執的盲目地追捕他的警察長沙衞!

冉阿讓説:最高的法律是良心,但法律沒有良心。他理解自己生活的真正意義。他學會了誠實。他讓他的靈魂再次被上帝認出來。然而,法律是一個沒有眼睛的嗜血者。他不會看靈魂,也不會讀心。法律將永遠關注表面。當法律説它是公平的,它扼殺了誠實的善良。事實上,法律拯救的不是人類的靈魂,而是人體。讓你的身體消失,法律就完成了任務。他一直是法律責任的一部分。他的一生似乎像是在玩一場毫無意義的法律遊戲,但他從未放棄在這部戲中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本書最讓我歎息的是冉阿讓可以像愛妻子和女兒一樣愛一個陌生人,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

一個人是強大的,不是力量,不是財力,而是精神!

《悲慘世界》讀後感7

悲慘世界是法國名作家雨果的著名作品之一。《悲慘世界》這部小説的主人公是善良、大方、誠實、勇敢的冉阿讓。幼年他為了不讓姐姐捱餓,偷了一塊麪包。判了19年徒刑。社會的殘害、法律的嚴懲,讓一個本來內心善良的人,有一種向世界報復的心理。做了兩件終身內疚的事,一件是偷了卞福汝主教的兩個銀燭台,搶了窮人孩子的一個金幣。通過這兩事他也有了一種深刻的覺悟他在濱海蒙特勒伊為窮人謀福利。我讀到這一段時看出冉阿讓的博愛的胸懷、人慈的心腸。而在商馬第案件中,他的誠實、勇敢、自我犧牲的行動,也讓我感動。

他回到孟費郿,去了德納第大壞蛋開的旅館出高價把可憐的小珂賽特贖回來了。

後來,在法國大革命時,他沒有殺死自己的仇人,那個人十分感動。他英勇無為、在槍林彈雨中戰鬥,從臭水溝裏把馬呂斯救出,最後死在了病牀上。

《悲慘世界》讀後感8

前段時間,我在課本中學習了維克多·雨果的一篇文章——《船長》。雨果雖然只寫了船長人生的最後20分鐘,但卻塑造出了船長捨己為人、大公無私的偉大形象!這使我對雨果的文筆佩服之極!可不嘛,就在近幾日,我又讀了一本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這本小説,作者用傳神之筆,寫出了冉阿讓傳奇的一生。塑造了冉阿讓、芳汀、柯賽特等人物,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

本書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冉阿讓因偷竊了一片面包被判了5年的刑,後又越獄,所以共坐牢19年!出獄後,他受到一位教主的感化,靈魂得到昇華,一心為善、關心窮人。他與警察沙威多次發生衝突,幾次差點被捕。最後,在孤獨中死去。

看完書後,我非常同情冉阿讓!他自幼父母雙亡,靠自己掙錢生活。同時,我也為他打抱不平。就在他出獄後,沒有一家餐館給他吃、住,只因為他曾是個苦役!他受到了人們的歧視與隔絕!可誰在意過他的感受呢?因為要養活死了丈夫的姐姐和姐姐的七個孩子,由於自己的薪水實在不夠,才迫不得已去偷麪包,有必要判五年的刑嗎?當時,冉阿讓還是個風華正茂的小夥子,一下子入獄了,給誰,誰不會感到絕望、崩潰呢?

當冉阿讓出獄後,已經是40多歲了,他自然覺得這輩子已經廢了。這時,就更需要他人給予他温暖、鼓勵!但人們卻對他冷眼相待!連看他的眼神都充滿了鄙視!唉,真可憐······

我覺得,冉阿讓雖有錯,但人們應該給他悔改的機會,他一定會改的,不是嗎?

在此書中,可憐的人有很多,如芳汀也是讓我感受極深的人!她的人生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帶着問題去閲讀此書吧?

記住,看別人的故事,領略自己的人生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990xd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