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體會國學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體會國學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體會國學,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體會國學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體會國學1

從一年級開始,媽媽就要求我每天讀國學。到現在為止,我已經讀了《三字經》《論語》《弟子規》《大學》,其中,令我最難忘的是《弟子規》。

《弟子規》裏有許多句子,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有兩句。一句是入則孝裏面的父母呼,應勿緩。這句話的意思是:爸爸媽媽呼喚我們的時候,我們應該及時迴應,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回應爸爸媽媽。關於這句話,我想給大家説一個小故事。有一次,我在看電視,正當我看得津津有味時,媽媽給我打電話。我想看電視,不想被其他事情打斷,就慢慢吞吞地拿起電話手錶接電話。可是,電話已經掛斷了,當我給媽媽回電話的時候,媽媽把我説了一頓。因為我想看電視,對媽媽的電話愛理不理,便慢吞吞地接電話,我覺得我應該好好反省一下。以後不管誰呼喊我時,我都會馬上回應。

另一句是信這篇文章中的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是告訴我們: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開口説話,要講誠信。關於這句話同樣也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我們班上的劉韻卓讓我給她做一個彩紙手錶,我答應她了。我的心情很高興,因為我可以幫別人做東西,但是在做這款彩紙手錶時,我遇到了一點小困難。記得當時製作的時候是中午,但是我有午睡的習慣,每天到了這個時候,我的瞌睡蟲就來了。我做着做着,頭就慢慢地往桌子上趴。幸好奶奶提醒我,我才沒睡着。想着我已經答應劉韻卓了,我便立馬跑到水龍頭那裏洗了個冷水臉,然後繼續製作彩紙手錶。最後,我完成了彩紙手錶。

國學真有意思,好像能把我們帶到以前的生活一樣,裏面的句子雖然不長,但是告訴了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只要你認真讀,你一定會覺得很有趣的。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體會國學2

從小養成得體的行為舉止,對於一個人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不僅僅是個人的修養問題,有的時候,甚至還會影響到個人未來的命運……

-------題記

父母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面對這個兩百多年前的站立規矩:言行慎重。《弟子規》告訴我們:這是必須要從小養成的習慣。

在走路的時候,不要慌慌張張,要一步一步從容穩重的走;站着的時候,不能歪歪扭扭;叩拜時,不能開玩笑,要嚴肅、恭恭敬敬的彎下腰;在面對長輩時,行禮要心存恭敬,舉止得當,從容小心。

站的時候,不能彎腰駝背更加不能抖腳。站如鬆,要像松樹一樣挺拔。要抬頭挺胸,義氣凜然。

走路要有走路的樣子。步伐不要匆忙亂趕,行如風。腳步要像風一樣的輕盈,使人內心自在。

坐的時候,不能亂動,亂摸。坐如鐘,坐時要像鋼鍾一樣穩重。

睡覺的時候,不能翻來覆去。卧如弓。身體自然彎曲就像一張弓一樣。

人不可以太注重外表,多注意這個人的內在,通過觀察一個人,觀察他是不是手守禮、尊禮,懂禮,可以看出這個人在社會中有沒有地位;觀察他的言行舉止,也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未來成就……

《弟子規》中又提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視的東西。一、在古代進門時,腳不能踩在門檻上;二、在站的時候,不能一直腳支撐着整個身體,這樣顯得十分沒有禮貌;三、坐在地上時,大腿不能岔開;四、坐或站的時候,不能搖動大腿……這些舉動,都會讓你顯得很輕浮,在社會上不能生存,也會導致長輩不喜歡,也沒有人願意和你做朋友……

一個注重外表禮儀的人就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尊嚴、自信與威嚴,也得到了別人對你的尊重。一個有修養的人,一定是一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人,當然,她也會做到:站如鬆,坐如鐘,行如風,卧如弓的要求。我想,這些都能做到,一定是一個在社會中人緣好,容易被接受,前途一片光明的人!如果,覺醒的話,就朝這個目標前進吧,你的付出,一定會有你想要回報,加油。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體會國學3

我認為,《弟子規》是一部十分科學的書,它把全書分成幾部分,在《總敍》裏提出:“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古人云:“百善孝當先”所以自然將“孝”放在首位,這一部分對父母的分析透徹,可以説把孝説道了方方面面,且並不像眾所認為的“封建孝道”如——“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指明雖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

現實生活中,即使是第一部分“入則孝”也很少有人全部做到。

但古人亦云:“忠孝不能兩全。”

實事上,如果“孝”做的太絕,不會有什麼好處,因為社會發展的力量來自於新一代,如果這幫人都把精力用在“孝”上,那麼社會就止步不前了,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覺悟,不願接受兒女的孝意,但有些人卻説養兒防老,我認為這是可笑的,因為社會仍需發展我,父母的努力,歸根結底用到推動社會的發展上,但是發展中的社會並不能直接回報父母,需要在子女這裏回扣,才能報答前輩的貢獻,如果全部回扣了,那就象是把一個東西推出去又拉回來,是無用功。

所以説父母的愛,是為社會做貢獻,兒女不過是略表謝意罷了。

我們所處的時期,是需要能量推進的,做這些人並不是新一代,而是父母們,他們是在真正不求回報的工作,而我們只是一箇中轉站,等到我們為人父母,是我們該奉獻的時候了。

所以,父母應該注意自己的使命,並不是養兒防老,兒女們也要知道父母是付出而無回報的,所以要孝順這些無私的人,他們為社會做了貢獻,應有一份讓他們心安的報酬,可以不多,只要表達心意即可。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體會國學4

暑假裏,我詳細閲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弟子規》是一本很適合兒童啟蒙的書籍。今日之下,大家多不注重生活禮儀,時常粗言暴行相向,我想每個人讀了這本書,都會有深刻的反省吧!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意思是:我們借別人東西,用完了或是約定的時間到了,就應歸還。以後再有急用,即使向他求援,他也不肯借給我了。

這令我想起在三年級的暑假裏,我經常到鄰居家裏玩。有一次,她買了一個小熊玩偶,我一看,呀!還真漂亮!我目不轉睛地打量着它,黑葡萄般的眼睛,小巧的鼻子,還有月亮彎似的嘴巴,再配上淡淡的橙色的毛色,真是可愛極了!我心想:要不讓她借我幾天,回去讓妹妹看看,她肯定會喜歡的!於是,我對她説;“你的小熊玩偶能不能借我二天?”她猶豫了一會兒,説:“好吧,你過二天再還給我。”於是,她把那小熊遞給了我。我把它帶回去後,妹妹馬上就喜歡上了這個小熊,整天陪着它玩遊戲,還定時餵它“吃飯、洗澡、哄它睡覺”呢!媽媽誇我真懂事,我樂得像吃了開心果似的,在這二天裏,妹妹也不會吵鬧。到了還小熊的時間了,我向妹妹要,可她卻不肯,我只好讓她再玩多一天,希望朋友不會介意。第二天,朋友親自來我家向我要小熊,我只能把妹妹手中的小熊搶走,還給她之後,她馬上就走了。然後,妹妹每天都吵着要那個小熊,媽媽又罵我説我沒有帶好妹妹,我只有試着再向鄰居借小熊,但是,不管我怎麼求她都借不到這個小熊了。

讀了《弟子規》後,我後悔極了,我從中體會到借了別人的東西就要及時還,不然別人以後也不會相信你了,即使沒及時也要提前向別人解釋清楚才行。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體會國學5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敍,充分概括了所要求我們達到的準則,告訴我們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學習,如何講究文明和禮貌。

《弟子規》全篇十分短小,僅1080字,卻藴含豐富,它總分為七大部分,分別是“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

“入則孝”告訴我們在家中要聽從父母,愛親人。親人有病,要耐心細緻地照顧他們,不與父母爭吵。這讓我們在家中與父母之間更加和睦、温馨。“出則悌”告訴我們出行在外要和在家中一樣,為人為謙虛,見長輩要讓道,這使我們在外出時有“風度”、“彬彬有禮”。“謹”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處處留心,小事上也可以體現你和性格,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裏,“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使別人眼中的我們十分文雅,完全是一謙謙君子。“信”告訴我們要時時講誠信,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要直言不諱,不要喜怒無常。“泛愛眾”告訴我們,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勿喜新厭舊,要愛每一個人,要心胸寬廣。“親仁”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愛,不要勾心鬥角,這就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密無間。“餘力學文”對今天的`我們來説是最重要的,它告訴我們聽講時要認真,學習時要努力,寫作時心態要端正,要心無旁物。但這一章中説的“非聖書,屏勿視”我不能認同,如果光看儒家的著作,難免使人知識面過於狹窄,失去讀書的樂趣。

弟子規用平實的語言講了很多大道理,讓今天的我們深受啟發。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體會國學6

剛拿到《弟子規》,我認為這是一本普普通通的書,但是語文老師為什麼要我們背、抄、讀以後還要默呢?難道這本書像別人説的那樣有“金”?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這我要告訴大家,這本書中真的有“金”。不,應該説比金還要值錢。想知道是什麼嗎?請聽......從五年級開始,我們就開始讀《弟子規》,《弟子規》是一本教人道理的書,從《弟子規》中,我先是學到孝順。

同學們,十三年來,父母付出了多少,讓我們擁有無私的母愛,偉大的父愛,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的生活用品,讓我們過着美好的生活,而我們呢?我們卻不懂得珍惜父母給我們的一切,還一次次的辜負他們的好意,有時父母叫我們做事,我們總覺得父母太煩太懶了,自己又不做,每次都叫我們做。就拿我來説吧!以前媽媽經常叫我幹這樣,幹那樣,我總覺得她太懶了,每次都叫我幹。自從我讀了《弟子規》的“入則孝出則悌”後,我懂得了父母叫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好,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女成龍成風呢?從這以後,父母叫我的,我都會及時答應,不會拖延,父母要求我做的事,我都會認真去做,再也不會偷懶,不會埋怨。身為子女的我們,應該要孝敬父母,因為他們為我們付出的實在是太多了。

我從《弟子規》當中還學到了誠信。

同學們,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個人最起碼的品質是誠實,失去了誠信,就沒人再相信你,那麼我們的生活不再是五彩斑斕,我們活着就無意義了。正所謂,生活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讀了《弟子規》的“謹而信”,讓我每次説話時或做每一件事時,眼前就會出現兩個字,那就是......誠實

讀《弟子規》,我得到了比金更重要的東西。我會好好的保管這本書,因為它比任何東西都重要。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體會國學7

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就認識了一位我喜愛的老師,每天早上我都會搖頭晃腦地讀着她的“弟子規,聖人訓”的話語,雖然,我還不明白她的話是什麼意思,但是我喜歡!

時間長了,我對她的話有了一點理解,同時我也有了很多的變化。平時吃飯的時候,我總是不等家人一起吃飯,只要飯菜端到飯桌上,我拿起筷子,就去夾端上飯桌上自己歡吃菜,然後捧着飯菜去看電視。在家裏,我對家裏人動不動就發脾氣,大呼小叫,還亂摔東西;和外人接觸,我卻像只小綿羊,不敢大聲説話。自從讀了老師的話以後,我知道以前那樣做太沒有禮貌了,自那時起,我能大聲和別人説話了,還能主動和別人打招呼了。吃飯的時候,我靜靜地坐在飯桌前,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來,他們拿起筷子以後我才拿筷子吃飯。吃完飯後還主動説:“我吃好了”。有時,媽媽如果給我先盛飯,我就對媽媽説不應該先給我盛飯,應該先給爺爺奶奶盛,媽媽問我是誰教你這麼聽話,是不是老師教的?我就自豪地説:“除了老師教我之外,還有一位老師。”於是我就背起“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全家人聽了都笑着説;“寶寶懂事了。”從此,我就決定以後都要聽這位老師的話。

我漸漸長大了,也漸漸能夠讀懂老師的話了,我每做一些事情時都會想到老師的話。無論什麼時候出家門時,我都會告訴爸爸媽媽,因為我的老師告訴我:“出必告,返必面”;乘車時,每當我看到老年人沒有座位時,我會主動給他讓座,因為老師對我説:“長者立,幼勿坐”;每當在學校時,每當我玩得很瘋狂時,她就會耳邊提醒我“幼不學,老何為”,使我明白了小時候要好好學習,否則,長大就不會有所作為。

在我成長的歷程中,她就像一泓清泉,清洗着我的心靈,讓我變得懂事,變得慧智,她就是我喜愛的老師《弟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體會國學8

當我第一次翻開《弟子規》這本書時,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封面,是如此精美,飄着淡淡的書香;內容,是如此豐富,讓我深深地喜歡上了它。是它,讓我懂得了:人,原來是這樣做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這首悦耳動聽的三字歌謠,就是《弟子規》。“入則孝”這一部分,向我們講述了在家要孝敬父母、孝敬長輩,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出則悌”、“謹而信”敍述了日常生活和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泛愛眾”、“親仁”進一步講述瞭如何為人處世;“餘力學文”敍述瞭如何讀書求學的道理。讀了“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這一句的時候,我思緒萬千。現在,很多人都把錢看做第一位,甚至為了錢,和朋友、兄弟反目成仇,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手段來謀取財物。我感到這樣很可笑:錢算什麼?它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罷了。

把錢過分地看重,自然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仇恨、誤會……“要是聽到別人指出你的過錯就生氣,聽到別人的表揚就高興,那麼,對自己有害的人就會來到,對自己有益的人就會離去。”是啊!現實生活中,總是存在着一些愛聽別人讚美的人,他們往往不知道,這正是一個敗筆。對自己有害的人會逐漸加害你、利用你,後果真是不堪設想啊!但如果相反,你得到的益處會越來越多。《弟子規》,教會了我諸多的人生道理還有禮儀規範,以及學習的技巧。擁有一本《弟子規》,就如同有了一顆熠熠生輝的鑽石,讓你在以後的人生路途中,受益無窮。《弟子規》,你散發的那淡淡的書香,將會陪伴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暢行!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體會國學9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德生活規範。而這本書的用意是要教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要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守信用,要和大眾相處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好好學習。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非做不可,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這樣我們的未來才能經營良好的校風和家風!

《弟子規》這本書共有5部分,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入則孝】這一部分,主要講了,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父母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我們好的,我們應當聽他們的教誨,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傷心、生氣。【入則孝】説過一句話“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拖拖拉拉或找藉口推辭偷懶。説到這裏讓我想起了自己,以前爸爸媽媽吩咐我的事,總是不能按時完成,有時還找藉口推辭,爸爸媽媽批評我、責備我時,不僅沒有虛心接受錯誤,還強詞奪理,跟爸爸媽媽頂嘴,常常是父母傷心、生氣。現在想起來真後悔,真想對爸爸媽媽説一聲:“對不起,讓您們傷心了。”

《弟子規》這本書一共分了5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全面讓個人反省的鏡子,都是個讓人反省的指南針,能讓你看清你的不足之處。所以我們應該反覆認真地讀這本書,深入心內,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我們光明白是永永遠遠不夠的,還要在生活學習中行動起來,認真地實踐起來!

《弟子規》它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讓我們明白人生許多道理,它還能教我們如何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如何做一個能受人尊敬的人。所以,這本書不僅僅是我一個人學習,我還要讓全世界每個家庭的成員都和我共同學習這本書,共同體會這本書,共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吧!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體會國學10

讀經誦典是我們學校的特色。本學期學校掀起了“誦讀中華傳統詩文”的高潮,並給每位學生髮了細講《弟子規簡説》這本書。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什麼叫尊老愛幼,什麼叫孝敬父母,什麼叫勤勞節約,什麼叫寬容大量……這一切一切,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在《弟子規簡説》這本書中,使我體會最深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句話。它的意思是: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是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裏。我們犯錯誤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一句看似普通的話,卻使我陷入了沉思,那是因為這剛好是我的弱點。一次,我又遇到了作業中的“攔路虎”,反覆思考了很久,都沒有想出來,就去問爸爸。爸爸在給我講解的時候,我的心卻跑到正在播放的電視劇那裏去了,當爸爸講解完後,我把答案寫了下來,其實我還是沒有理解題意和解法,還是不會做。考試時,有一道題目剛好是一模一樣的,結果我怎麼想也想不起來。爸爸知道原由後,生氣極了,結果自然是被爸爸嚴厲地訓斥了一頓。我還有一點弱點就是父母讓我去做事,我都是拖拖拉拉的。記得上個星期六晚上,爸爸催我去洗澡,我嘴上雖然答應了,可是,手裏拿着衣服卻還是站在電視機前看電視,不管爸爸怎樣説,我都是賴到電視節目播完才去洗澡的。現在,我讀了《弟子規》後,已經把我的小毛病給糾正過來了。

《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啟迪實在太多了,它就像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改正缺點。為我指明瞭追求的方向!啊!我終於知道老師叫我們讀《弟子規》的用意了—學會做人,做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體會國學11

“明明,別玩了,快去寫作業。”

“知道了!知道了!我馬上去。”

“你今天在學校中飯都吃了些什麼菜,吃飽了嗎?”

“吃飽了,吃飽了,別老是問我了。”

“明天週一,去學校別忘了系紅領巾。”

“我知道了!”......

“媽媽你真是囉嗦,我耳朵都要長繭了。”

父母的千叮萬囑,在我們心裏就是“囉嗦煩人”;父母的良苦用心,我們卻誤解為“多管閒事。”“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讓我感到十分慚愧。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哥哥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這樣兄弟之間才能夠和睦相處。每次我有好吃好玩的東西,我會記着給弟弟留一份。遇到弟弟不講理的時候,我不會再像以前一樣對他兇,在和弟弟的相處中,我學會了分享和謙讓。

記得有幾次放學和幾個同學結伴回家,事先也沒有電話通知父母,等到了同學家玩得忘了給爸爸媽媽打個電話,結果讓媽媽擔心的到處打電話詢問,最後確定在同學家才放心。

還有一次媽媽和我聊天説起:説我從一年級到現在也學了不少興趣班,可惜的是沒有一項能長久堅持下來,對待興趣課提不起熱情,積極性不高,回來以後也不練習,結果都半途而廢了。”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

出必告,返必面,居無常,業無變。”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要通報父母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自從知道這句話後,我決定改掉這些壞毛病,應該向着自己的目標前進,不要輕易放棄!做一個讓爸爸媽媽放心的好孩子。

《弟子規》是我的一面鏡子,照出了我發覺不了的很多不足之處,通過努力我想我會成為一個既懂事又孝順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體會國學12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燦若星河,我們在傳統文化裏盡情徜徉,當我手捧着《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時,裏面的一則則故事,一句句激勵人心的話語時時刻刻震撼着我。

《弟子規》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平日裏,媽媽叫我去做事,比如取東西、倒垃圾、做作業,每次都不立刻起身去做而是不耐煩地説:“等一下,等一下,再等一下”。“藏坤呀,快點呀,快點呀……”媽媽喊了好幾遍,我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起身,有時甚至乾脆就裝作沒聽見。

上週末,我和小龍弟弟在玩陀螺,剛開始,我們倆玩得可開心了,哎呀,陀螺解體了,他把我的陀螺弄壞了。我一看陀螺上的攻擊環裂了不能轉動了,這可是爸爸獎勵給我的禮物呀,我一下子就生氣了起來,瞪着眼睛朝小龍弟弟大吼大叫:“你這是故意的”,“我要你賠,我要你賠。”小龍弟弟被我嚇哭了,媽媽進來了,問我怎麼回事,我氣呼呼地説:“他把我的陀螺弄壞了。”“我是不小心的。”小龍弟弟無辜地説。

這時,媽媽對我説:“小龍還小,你就讓着他點,陀螺已經摔壞了,明天我再給你買個零件換一下不就行了。”“不,我就要這個,讓他給我賠!”媽媽勸了我半天,可我還是不肯原諒小龍弟弟,還大哭大鬧了一場。

學習了《弟子規》,我知道自己錯了,也知道應該怎樣做了,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吞吞吐吐地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無理取鬧,使父母生氣、傷心、失望。我要做個好孩子,夥伴們,你們呢?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體會國學13

讀了《弟子規》,它就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着我,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

以前,每到吃飯的時候,媽媽叫我吃飯,我總是心不在焉,雖然嘴裏説着“馬上來”,可我還是一頭紮在電腦前玩遊戲,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不情願的把遊戲暫停去吃飯。現在想想,這是多麼不應該呀。現在,每當媽媽説吃飯,我會立刻放下手裏的遊戲,趕緊幫媽媽擺碗筷,搬凳子。因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以前,我生病發燒時,媽媽總是細心的照顧我,藥總是媽媽先嚐嘗再給我喝,晚上也會徹夜照顧我,而我呢,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時,還吵着媽媽陪着我出去玩,不讓媽媽休息,現現想想,自己都覺得臉紅,我以後會改的,媽媽身體不舒服時我會讓媽媽好好的休息,細心的照顧媽媽。因為“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以前,我做完作業,總時將作業本、書、文具等隨便一扔,搞得到處是我的東西。有時看完書後,桌上、地上、牀上,到處是書,真是雜亂無章!而現在我都把書分類整理得井井有條地放在書櫃上。爸爸媽媽都説我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還直誇我的房子整潔呢!

通過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多説請、謝謝、您好、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養成主動寫作業的好習慣,作業不磨蹭,這些我一定要謹記在心,時時刻刻用《弟子規》來教育自己,鞭策自己。

這是一篇《弟子規》讀後感,作者概括故事內容簡潔清晰,能在引述的基礎上很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不足之處:語句不通順,如“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應改為“讓我在德行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體會國學14

在我們三年級的書單裏,我們有一本名為《傳統蒙學讀本》的書,它主要收集了《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經典。它讓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厚重、温潤和美好。特別是我們上個學期學的《弟子規》,更讓我學到了很多傳統的禮儀。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聖人教我們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要謹言慎行、講求信用。通過學習,我對其中如何孝敬父母的行為有了很多的認識。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呼喚,應及時應答,不要拖延遲緩;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想到我自己,平時遇到長輩安排給我比較喜歡的事情時,我會答應的很快,然後很快的完成,但是如果碰到我不是很喜歡的事情,我就要拖拖拉拉,不及時完成長輩的安排。特別是早上起牀時,都要媽媽叫我好多次,我才肯起牀。

“冬則温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冬天寒冷時提前為父母温暖被窩,夏天酷熱時提前幫父母把牀鋪扇涼;早晨起牀後,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寢後,才能入睡。想到古人對父母要這麼照顧,我感到很慚愧。我雖然偶爾會給媽媽暖被窩,但是實在做的太少了,平日生活中,都是長輩照顧我比較多。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牀”,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嚐藥的冷熱和安全;要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牀前。我小時經常感冒發燒,那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圍着我轉,餵我吃藥的,餵我吃飯的,給我量温度的……日夜守護着我。輪到他們感冒時,他們都是自己照顧自己,都説:沒問題的,我一會兒就好了。

我以後要認真學習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做一個孝敬長輩、尊敬師長、友愛同學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體會國學15

中國的國學博大精深,藴涵着古人的智慧。這些代代相傳的民族文化精髓,就是我最好的啟蒙教材。讓我瞭解最基礎的國學知識,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弟子規》是清朝李毓秀所寫的,讓我百讀不厭,教會我如何尊重別人———要孝順父母;是它,幫我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要守信;是它,讓我學會了生活方方面面注意的問題———要仔細。我們應該學會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説的那樣百善孝為先。或許現在的我們早已無法做到像古人説的那樣“出必告,反必面。”但我們可以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要我們去做事,我們應該趕快行動,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願意為父母效力;父母教導我們時,應該恭敬地聽而不可以隨意打斷他們,要將話聽進心裏;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備,應當順從他們並且承擔過失,不能頂撞他們,讓他們傷心。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那麼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學習先輩們以父母為首的優良品德,把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精神發揚光大。“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條讀書學習的方法正切中我的要害,我讀書時眼在書上,嘴也在念,可心經常飛到九霄雲外。自從讀了這句話,我就開始在學習時不左顧右盼,心不在焉,而是專心致志地學習,讀書,寫字、上課認真聽講。就是因為這樣我的學習效率才大大提高。

《弟子規》教會我的東西太多了,每當我讀起它,就會想到很多很多……我相信,我讀了《弟子規》,肯定在成人成才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條捷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8x0yk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