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陳情表讀後感(精選5篇)

陳情表讀後感(精選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陳情表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陳情表讀後感(精選5篇)

陳情表讀後感1

剛背會了李密的《陳情表》,我覺得家裏有小孩的都要讓他背會,我的人生經歷不過才三四十年,所見所聞可以説相當有限。但在這短暫三四十年裏對我內心衝擊最多,力量最大,讓我最痛的只有一個字,就是“孝”。近到親戚朋友,遠到父老鄉親,少年時風風火火,中年時意氣風發,但是能夠安享晚年的……

孝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中華文化,便是“孝”。讀了《陳情表》後,更是臨表涕零。

《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説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敍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此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説法。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後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並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一個人,六個月大就沒有了父親,四歲母親被逼改嫁,九歲還不會走路,既沒有叔叔伯伯,又沒有兄弟姐妹,連一個近一點的親戚都沒有,只有一個祖母扶養他,而祖母又多病,離不開湯藥。

我們現代人的生活衣食無憂,住的是高樓大廈,出門汽車代步,入室空調暖氣。我覺得我們已經很幸福了,為什麼還有人有哪麼多的憂愁?是不是我們需要的東西不多,想要的東西太多了?

因為李密很孝順,又有文化,當時的太守推薦他為孝廉;後來刺史又推舉他為秀才;他都因為祖母生病無人照看,不接受任命。不久朝廷又特別下了詔書,封他為郎中;沒多久又讓他做太子的待從。他都上表説明情況,不去就職。

這個事情如果放到現在,大家一定會説他傻。放着朝廷大官不做,在家裏伺候老太婆。李密是對的,他知道孝敬祖母是根本,做人不能忘本。讀後感·李密並不是不想做官,只是因為祖母劉氏壽命即將終了,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樣。我如果沒有祖母,無法達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餘生。祖孫二人,互相依靠而維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廢止侍養祖母而遠離。

很簡單的道理,這也是人和動物最根本的區別,試想人如果和動物一樣,父母老了就把他們推到荒郊野外,聽任其自生自滅,那人還是人嗎?人何以稱為萬物之靈?烏鴉尚知反哺,螻蟻尚且偷生,更何況是人呢?

曾子説孝有三等,第一,子女到了能夠自己謀生的年齡階段,首先要自食其力以不累及父母。第二,子女要好好做人做事,不使父母或自身受到羞辱。第三,子女力求發奮圖強,使父母享有美名,才算是大孝。

百善孝為先,飲水要思源,願我們家家户户都母慈子孝,幸福美滿!

陳情表讀後感2

《陳情表》是一篇以情感人的美文。古有“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流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而不流淚者,其人必不孝”之説。可見《陳情表》之“情”之真之深之切,其傳誦千年而不衰,終在於此。李密作為一位亡臣賤俘,深感祖母躬親撫養的不易,面對司馬氏政權的急竣詔書,必須尋找充分的理由辭職不就,為祖母養老送終。於是在結構全篇時,緊緊扣住了一個“情”字,以情動人,以情串文。文章至情至孝而又陳詞婉轉,自然真切,彷彿是從肺腑流出,絲毫不見斧鑿痕跡。史載當年晉武帝讀了此表之後,深受感動,下詔李密留養祖母,並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陳情表》之所以能讓李密化被動為主動,全在於一個“情”字,就是這個“情”字巧妙地解決了自古忠孝兩難的處境,使他留下美好的名聲。

一、敍孤弱無依之情

為了能深深打動晉武帝,李密先盡力渲染自己的處境與遭際。開篇便説:“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然後就在這一悽苦悲調中泣訴自己孤弱無依之狀:先是自己出生六個月大,父親逝去;接着四歲那年,母親改嫁;後又是少年體弱多病,至九歲時還不能走路。不但如此,就連族親除了祖母之外,再別無一人。其“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孤苦慘狀可不言而喻。作者以簡練的語言,悽苦悲涼的情感有力地刻畫了一個缺親少故,又飽經禍患的幼年李密形象:寂寞、清貧、孤獨、悲愴。這是一個多麼悲慘的故事,這是一幅多麼慘苦的圖畫!讀來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

二、抒相依為命之情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成人。在這樣一個苦難的家庭裏,對於夙嬰疾病的祖母來説,撫養孫兒成人,談何容易?其中諸多不便、艱辛、苦楚又有誰能體味?孩子摔倒了,祖母要去攙扶;孩子餓了,祖母要去喂吃的;孩子病了,祖母要去尋錢覓藥;孩子遭人欺負了,祖母要去安慰;教孩子讀書識字做人……在作者的筆下,展現出一位可親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憫孫兒孤弱,躬親撫養,對李密有着大恩大德;正因為此,作者才與祖母建立起深切的感情,“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同時,作者還懷着憐憫之情,傾述着祖母的年老多病孤單無依的境況:“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祖母的巨大付出,才使我成立,才使我成才;也是祖母的巨大出,才使祖母疾病纏身,卧牀不起,“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相依為命,誰也離不了誰。“臣侍湯藥,未曾廢離。”“烏鳥私情,願乞終養。”拳拳之心,昭然可見。兩情依依,血肉相連,其情至真至孝!

三、感優加恩遇之情

李密作為一位降臣,至微至陋,卻多次被任要職。先是前太守臣逵察孝廉,後是刺史臣榮舉秀才,再是詔書特下,拜郎中,除洗馬。職位一個比一個高,詔書一次比一次急。可為何就是辭不就職呢?是李密孤高自傲,不識抬舉?非也。他怕的就是落個心念舊朝,貞守名節的“不忠”之罪。因此,在文中作者充分地把他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之情彰顯得明明白白。“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是對武帝以孝治天下的高度稱頌;“過蒙拔擢,寵命優渥”,以表自己受寵若驚的感激;“奉聖朝”,“沐浴清化”,更是對晉武帝的最高頌詞。這其中,“沐浴”一詞巧妙地隱喻作者在當朝所受的恩待猶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潤。這種感激之言在一定程度上使武帝的心絃為之一弛。

四、報武帝忠敬之情

李密反覆強調孝情,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藉口。他乃真心因終養祖母才辭不赴命的。因此,在提出“願乞終養”之後,在這種真摯懇切之情的基礎上轉而抒報武帝忠敬之情。誓將“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活着不惜人頭落地,死了也要結草銜環。“士為知知己者死”,至此作者對武帝的極其忠愛、無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於言表,出現在武帝面前的儼然是一個活脱脱的忠臣形象,使武帝越發深信作者陳情的誠摯和急切。事實上,李密在祖母去世後,李密奉召出仕,歷任尚書郎、漢中太守等職,以報皇恩。

亞里思多德説:“只有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事物,對適當的人,在適當的時機下,以適當的方式發生的感情,才是適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運用了最恰當的抒情方式,以“情”為中心,從四個方面動之以情,掏之以心,自始至終圍繞“情”字作文章,終於打動了晉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後説“士之有名,不虛然哉”。

陳情表讀後感3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題記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俗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也許你忙於工作、學習之中而忘了給父母一聲親切的問候,也許你很久沒有牽過他們的手,更沒有注意到他們頭上的銀絲。

讀完李密的《陳情表》我感觸很深,李密從小的遭遇就不好,生下來才幾天,父親就去世了,四歲的時候母親改嫁,李密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的,小時候身體不太好,經常生病,九歲時還不能走路,既無伯叔也無兄弟,孤孤單單,但李密從小就博覽羣書,學識淵博,跟祖母劉氏的感情很深,可祖母劉氏很早就疾病纏身,卧牀不起,李密伺候飲食湯藥,從未離開不管。到了秦朝建立,李密受到朝廷的重任,先是被推舉為孝廉,後被舉薦為秀才,這時候,李密因無人照顧祖母,辭謝而未能從命,不久又蒙受國恩,任命為洗馬,李密又上書報告皇上,辭不赴任,但是詔書急切嚴厲,郡縣長官不斷逼迫,李密想要為朝廷奔走效勞,可是祖母劉氏已經九十九歲了,年邁多病,於是李密又上書講述自己無法去的原因。

在上書中寫到,他感激朝廷的重任,但是家中祖母在等着他盡孝,進退兩難,處境實為狼狽,“如今我已是個亡了國的卑賤俘虜,還受到朝廷的重任,寵愛優渥,怎敢另有企求呢?只是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不會太長久,朝不保夕,沒有祖母就沒有今天的我,祖母沒有我就無法熬過風燭殘年,我與祖母相依為命,如今祖母年事已高,實不能離家遠走。”最後,他懇請皇上成全他的願望,或許祖母能夠僥倖保全餘年,活着該當獻出生命,死也當結草報恩,陛下被他這般孝心打動了。

人,應常常懷着感恩的心。《陳情表》告訴了我們孝心的'重要性,讓我們重新領悟“百善孝為先”的真諦,給我很大的啟迪,及時盡孝吧,讓孝心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説得好: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是父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感恩需要用心去體會,去報答,放棄某些機遇來回報親人的養育之恩,感恩是每個人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中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了感恩,是為了將無以回報的點滴銘記於心。

烏鳥私情,願乞終養。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我們孝順父母就應該從點滴做起,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哪怕是一個微信,一個小小的動作,都能體現孝心。人有了孝心,才會有責任感,“孝子之至,莫大於尊親”孝心無價,願以生命奉獻,死也要結草圖報,忠情之情一片孝心,令人感激涕零,這種樸素、知恩圖報的情感,放射出恆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時間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人的生活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是唯一不變的是親情,是孝心。一顆孝心,平平凡凡,不需濃粧豔抹只需本色,會讓父母回味無窮。人生短暫,不留遺憾,能孝順父母的時間不是無窮無盡的,要讓自己成功的速度快過父母老去的速度,所以傳遞你的孝心吧!趁時光還在,父母未老。

陳情表讀後感4

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亦有:“忠孝難兩全。”而寫下《陳情表》的李密則做到忠孝兩全。

都説讀《出師表》不感動的人不忠,讀《陳情表》不哭的人不孝。《孝經》中説:“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的初始境界便是侍奉自己的雙親,中層境界便是侍奉自己的君主,最高境界是修身立命。

李密為報祖母的養育之恩,寧願賭上自己的生命,放棄達官顯貴的機會。這是因為他的一片質樸感人的孝順之情終使晉武帝感動,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賞賜奴婢兩人。與此同時,他亦許下了“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承諾,生願以生命奉獻,死亦要結草圖報。又怎能説他沒有做到忠孝兩全呢?

在學這篇文章時,感受就頗深,還記得當時老師在課上問我:“你覺得你是個孝子嗎?”我答:“不是。”很果斷、很乾脆。因為我當時真的不孝,在家裏會任性,常常使媽媽傷心……學完《陳情表》後,我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才有了現在的我。

當時我是在校的學生會主席,在學校忙於工作、學習而忘了給父母一聲温暖的問候,回到家就會不顧他們的感受,亂髮脾氣。那時候的我真混蛋!我已經很久沒有牽他們那乾枯的手了,更沒有注意到他們的頭上又增加了幾根銀絲,不知不覺,他們已經老了……

從出生的那刻起,爸媽的生活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開始把心思投入到這個小生命身上。小時候為了不讓我哭,他們會想辦法哄我開心,因為我的笑聲會牽動他們的每一根心絃。等我長大了,開始上學,他們會教我怎樣與人相處,以免我受到欺負。我長大了,有自己的理想,開始變得有些嫌棄他們了,可是他們不介意依然以微笑面對我,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愛我的表現。

父母是我心靈的依靠,精神上的寄託。他們總給我力量,讓我有足夠的信心面對生活,在我受挫時鼓勵我繼續努力不要放棄。當我有自信或者取得好成績時他們是多麼的開心。即使他們不笑,但是也掩飾不了他們內心的辛福快樂。我知道:他們在我為我感到驕傲。

孝敬父母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趁他們還在,珍惜他們。閒暇時給他們一聲温暖的問候,也許你覺得微不足道,但卻足以讓他們回味好久……

時間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人的生活也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但唯一不變的就是親情,是孝心。一顆孝心,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不需要濃粧淡抹,只須本色!

陳情表讀後感5

讀名篇《陳情表》,能夠讓我們反思自身義不容辭的職責。

“百行孝為先”。李密是一個典型的孝子,他的《陳情表》一文感人肺腑。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是不幸的,但祖母卻用自我的温暖讓這可憐的孩子長大成人,且名揚四方,為官做相是多少讀書人畢生的夢理,十年寒窗不正為一朝為官?然而當這個機會真正來臨時,李密卻不曾忘記自我的祖母,他堅決地放棄了這個機會。因為他明白,“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在為官和報恩之間他選擇了後者,向世人彰顯了一首偉大的感恩詩篇。

孝敬和感恩是本能,是良心,是美德。敬老、愛老是每個子女的職責與義務,孝敬自我的父母是義不容辭的,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繼承並把它發揚光大。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以往告訴人們:“感恩即靈魂上的健康。”“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古人如是説。入選感動中國人物的孟佩傑,就是用她的行動踐行了這一古訓,孟佩傑父母相繼去世後,由養母照顧,養母因病癱瘓,養父不堪生活壓力離家出走。幼年的她開始為生計而操勞,承擔起待奉養母的重任,養母照顧了她3年,她卻要照顧養母一輩子,不離不棄。孟佩傑被距家百里的大學錄取,由於不放心養母的她決定帶着養母上學,悉心照顧養母。這位平凡的女孩,在我們看來,不離不棄體現的不僅僅是一個孝子的擔當,更為我們樹立了一座精神豐碑!

有人説,“感恩”的昨日叫明理,“感恩”的今日叫回報,“感恩”的明天叫傳承。試問:千年華夏禮貌如何傳承,我們的民族氣節又將如何秉承?如今社會道德滑坡。行走在大街上,你會發現,來來往往的人們的目光,和從前大不一樣,低頭匆忙趕路的,他們的目光只停留在眼前的路上,那目光幾乎是呆滯的;拇指一族,他們的目光只停留在小小的手機屏幕上,那目光有時是旁若無人的,卻幾乎是隱晦的,沒有探索和發現的眼神。冷漠的眼冰封了付出的熱誠,僅有感恩的餘温才能重燃那偉大的聖火!學會感恩吧!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能夠時刻感受到幸福和歡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8ryop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