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曾國藩傳讀後感(精選16篇)

曾國藩傳讀後感(精選16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曾國藩傳讀後感(精選1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曾國藩傳讀後感(精選16篇)

曾國藩傳讀後感1

初讀《曾國藩傳》前,覺得曾國藩只是個眾人皆知、無人不曉的”賣國賊“,勾不起我的閲讀興趣。但翻閲數頁之後,似乎有點愛不釋手了。

從國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國藩的確是個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顧,屈服於西方列強對華政策而又竭力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賣國賊“。對於其一生的罪惡我覺得不應該歸咎於他個人品質,而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條件下的地主階級決定的。從個人角度而言,我覺得曾國藩是個修養頗高,有頭腦、有遠見和有謀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經歷大致可以分成七個階段:躋身六曹、創建湘軍、坐困江西、決戰安慶、攻陷天京、剿捻失敗和抑鬱而死,可謂有起有伏,人生變數無窮,讀之頗有感觸。

首先,曾國藩精通古文,廣泛獵讀,在學術上向很多當時有名人士請教,這些不僅增長了個人方面的見識,也大大提高了個人聲望。曾國藩能如此順利成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於自身勤奮好學和聰明能幹,另一方面是由於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舉薦。也許是這一切對於曾國藩來説太順利了,造就了他當初鋒芒畢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間處處碰壁、受到地方官員的百般排擠和刁難。

其次,曾國藩經過一年的大徹大悟再度出山,受命為欽差大臣和兩江總督,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實曾國藩受命為兩江總督是清政府為形勢所逼,迫不得已,由於清政府所依靠鎮壓太平天國的江南大營就在此時潰敗,只能依靠曾國藩集團所創建的湘軍來鎮壓太平天國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機會永遠垂青於有準備的人。

再次,湘軍攻陷天京以後,曾國藩自剪羽翼,釋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見其經驗豐富,政治嗅覺之靈敏,審事詳明,處事果斷。

最後,曾國藩是個愛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賢人。行軍打仗,每到一地,必廣為訪案,凡具一技之長者,必設法延至,收為己用;聞有德才併兼者,更不惜重金,馳書禮聘。他還能虛心納言,鼓勵眾幕僚直言敢諫,故能收到集思廣益的效果。他在事業上能夠取得如此成功,與其有很大的關係。

讀此書不僅讓我對曾國藩有了更為全面、細緻的瞭解,從中受到不少啟迪,而且加深了我對近代清朝歷史的認識,同時引起我對那拉氏——慈禧太后的興趣。

曾國藩傳讀後感2

近日讀《曾國藩傳》頗有感觸,特別是對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精神很是佩服,我覺得此種精神可用“呆子”哲學來形容。 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可謂書呆子。此種精神我思之為當今中國少有之精神,因為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被認為是百無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認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後做聰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學家講過這樣一個道理“要想成為一個科學家,必須要聰明。”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是這樣。所謂腦袋聰明的人可以説他們如同腿腳快的遊客,雖然他們可以捷足先登的到達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會遺漏路旁,腦袋笨的人猶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後,往往毫不費力的把珍寶捧在手中,腦袋聰明的人正是因為他們的推測,可以縱觀路上的所有難關險阻,至少也是有這種預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傷自己的進取的勇氣。對於腦袋笨的人來説,別人的工作總是顯得卓越出色,同時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進心。腦袋聰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為人之師卻難成大家難為大師。正如蘇東坡所説的難得糊塗。我覺得難得糊塗的境界就是一種呆子的處世哲學。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確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壞來區分的。當遇到不能改變或者對自己無害而有損的事情的時候,能裝糊塗,扮呆子確實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的。所謂的呆子哲學的精髓就是能對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你對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時候,往往它卻向好的方向發展。着也許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這個道理在曾國藩身上很好的體現了出來。他能夠在後期的官場如魚得水就是因為把難得糊塗的呆子哲學發揮的淋漓盡致的結果。

在如今的物質世界裏人們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許任何人傷害自己的利益。這也無可厚非,但是過了就是淺視地表現了,糊塗一次也許更好。這就是我從曾國藩身上所瞭解到的“呆子”哲學。

曾國藩傳讀後感3

在這個暑假中,我看過許多著名的圖書,但讓我記憶猶新的,還要數《曾國藩傳》這本敍述了清代時期著名軍事家、文學家曾國藩的國學之書。

這個故事發生在清代末年,原來的曾國藩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曾子誠,乳名則叫“寬一”。曾子誠出生在湖南的荷塘二十四都,從此一代忠臣來到了人世間。此書主要講述了他在年輕之時發奮圖強、日日夜夜不停地讀書,最終成為了一代名臣。隨後又建立了湘軍,幫助咸豐皇帝抗擊太平天國,經過了無數次的艱難險阻。終於戰勝了太平軍隊。可是好景不長,因為英國的神教而引發了天津教案,在此期間,因為這事他被老百姓罵成了賣國賊。事件平息後,過了幾年他卻病死在總督衙門,終年六十二歲,他為了大清事業奉獻了一生。

我很敬仰這位為民造福的清朝忠臣,他從不離職。文學修養更是了不得,從小就能熟背《逍遙遊》、《史記》、《文選》等古今名作,從這一點看,我很是敬佩他的記憶和耐心,因為就拿史記這本書來説,這本書非常厚、非常難讀,如果換作是我,早就扔在一邊玩了。而他卻能堅持不懈、永不放棄。更讓我敬佩的原因是他組建的湘軍在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的時候,他的意志卻沒有被打散,而是東山再起,重整軍隊,繼續抗擊。在曾國藩功成名就之時,前往恩師的墓前進行祭拜,讀到這兒你不禁要問了,為什麼這時他才想起他的恩師,他的孝心在哪呢?我只能説忠孝兩難全。

這是一本記載歷史人物的力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讓我學到了做事不能太急太忙,不然有可能犯大錯。這本書很奈人尋味,還有很多道理有待你去發現。

曾國藩傳讀後感4

《曾國藩傳》這本書,在上高中的時候已經讀過了,大一時又看了一遍。 這本書論述了曾國藩一生的功與過. 探究了其內心的負荷與無奈。裏面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蹟,重點記述其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捻軍起義和處理天津教案、發起洋務運動的過程;深刻透徹地分析了曾國藩政治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演變及對後世的影響;深入歸納了曾國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國藩及其幕府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的形成、發展、分化和主要特徵與作用;同時又歷史地科學地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功過和作用。

在閲讀了《曾國藩傳》之後,我首先感覺他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中國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國讀書人的特質,那就是修身,齊家和治國。儘管他服務的是那個腐朽的滿清王朝,但是拋開歷史和階級的侷限性。他那份對國家、對民族、對家人的愛仍值得我們尊敬。曾國藩是個真正的學者,從他二十三歲考取秀才,到三十二歲致力於朱理學,再到三十八歲編成《曾氏家訓》,貫穿了其不斷拜師不斷學習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後半生雖不斷征戰,且經歷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與學習。每日堅持寫讀書筆記,檢討自己的行為,並一直堅持到生命的最後。曾家雖屢次封侯,但曾國藩對子女要求很嚴,教育子女更是中國近現代的典範,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裏,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曾國藩在教育上選拔和培養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後,首先組織修復江南貢院,招賢納士。他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後提拔了趙烈文、黃翼開、薛福成等一批對日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的幕僚。不僅如此,曾國藩也是識才的伯樂。他的很多門徒如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後來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創建了金陵書局,不僅翻譯和出版國內經典典籍,還翻譯了一大批國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書籍,為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奠定了基礎,為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基礎。

在攻打平天國之前, 他深知,要打敗強大的太平軍,靠政府那些懶散無能的綠營、八旗兵是不行的。於是就立即另起爐灶,在湖南籌辦湘軍。他非常重視對軍隊的訓練,不惜重金加強軍備。由於湘軍在軍費上沒有政府來源,曾國藩便克服重重困難,四處籌款建軍。在軍還未訓練完畢時。它不輕易出師作戰,這也為他贏得了充分的準備時間,為後來的勝利打下了堅定的基礎。後來與太平軍作戰時,他在軍情緊急時也毫無畏懼,數次抱定必死之心寫下遺囑。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國藩另一個可敬之處是,在國難當頭之時,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他購買國外儀器設備,僱傭外國專家進行科技研究,技術創新。雖然最終他發起的洋務運動沒能突破封建統治的重重障礙,沒有達到自強的目的,但也為對救國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經驗。 有這樣一句話,叫“當官要讀《曾國藩》,經商要讀《胡雪巖》”,中國有多少包括毛澤東、蔣介石在內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國藩》作為官場的聖經,同時也把曾國藩本人當作中國官場的教父。的確,從一個普通的湘鄉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學士,曾國藩是一個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嚴,他的謹,的確為中國封建社會官僚之極,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國封建官位之極。 縱觀他的一生,我覺得曾國藩是近代中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最後我想用四個詞來形容他:睿智,堅守,嚴謹,忠貞不渝。

曾國藩傳讀後感5

近日,在翻看張宏傑老師的《曾國藩傳》時,心中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愈加明晰、深刻起來,那便索性花點時間記錄成文字。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晚清著名重臣,而他的書信集《曾國藩家書》更是為世人所稱道。可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就是這樣一位成就不世之名的先賢,年輕時也有過彷徨、有過迷茫,有着每個人都有的性格缺陷和滿身陋習。

曾國藩與他的父親曾麟書是科舉湘鄉考場上的一對"名人",而得名的緣由卻是雙雙屢次名落孫山,曾麟書連考了十六次,連個秀才都沒中,被時人戲稱為"老童生"。而曾國藩本人也是到了第七次,才在榜單的角落裏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的文章甚至還曾被公然作為反面教材來批駁。文人面對如此挫折和羞辱,若是沒有足夠的韌性,怕是早就棄了仕途,從此一蹶不振。哪怕是牢記"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祖訓的曾國藩,也開始對自己產生了深深的懷疑,我雖有滿腔的雄心與進取心,可奈何沒有與之匹配的聰明才智。可最關鍵的一點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服輸,而是越挫越勇,愈發地勤勉刻苦,在考中秀才後,馬上"聯捷"成了舉人,又入了翰林院,而後平步青雲成了"天子近臣"。

我常暗自思考,面對這説長不長、説短不短的人生路,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去走過每一步,該以怎麼樣的心態去過好眼下的每一天?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總歸來講人生在世當有目標,並以積極向上、奮發進取、堅忍不拔的精神去努力達成,哪怕荊棘鋪路、困難重重。苦難和敵人,在人們的想象中,往往被無限地放大。當你真正提起勇氣,直面正視它時,也許就會發現它也並不是不可戰勝的。很多時候,你最需要戰勝的也許就是自己的陋習,有些性格缺陷甚至深入骨髓,與血肉融為一體,想要驅除難上加難。以曾國藩的經驗論,光靠短期的猛火狂燒大多無濟於事,而應温火慢燉在日積月累中悄然改變,如能再佐以親友、師長的外力監督,定可藥到病除。

一生所願,唯內心的寧靜與相對的自由。我明白這不是願望,而是奢望,想要內心寧靜,需親人安康、生活無憂、諸事順遂,還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從容心境;想要相對的自由,需紮實的專業技能和終生學習的能力,將愛好發揮到極致並以此為生,從容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順應時代潮流,而非被裹挾着前行。

在世俗洪流中,能夠堅持本心,面對名利場的諸般誘惑巋然不動的大聖人算得上鳳毛麟角。可作為普通人來説,也該堅持內心的原則,切不可在衝刺目標時迷失方向、不辨西東。有句話説得非常好:"趕路的人,為了遠方的目標,無意留心沿路的風光。許多其實並不比你追尋的東西遜色的路邊風物,被你輕易地忽略過去了,待我們多年後明白過來時,已追悔莫及。而當你把趕路的心態換成散步的心態,你就會發覺,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貧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敗也有味;熱戀有味,失戀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這時候,你才會恍然明白,你夢想中的東西其實就藏在路上……"

祈盼自己在往後餘生中,能夠珍惜時光,做到堅持本心、不卑不亢,遇見自己的樂趣所在,並温火慢燉堅持下去。

曾國藩傳讀後感6

北宋理學家張載有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立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堪稱理學的精髓所在,而在數百年後將其貫徹至今的卻是一名不喜理學但卻足夠偉大的清代官員。雖然他在歷史上的記載不討人喜愛,但他卻無愧於人民,無愧於國家,無愧於民族,他便是曾國潘。

近日讀了由蕭一山先生嘔心瀝血所創作出來的《曾國潘傳》後,令我感慨萬分,對曾國藩這樣的人物刮目相看。此書深刻透徹地分析了曾國藩政治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以及影響,同時也概述了以曾國藩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的形成發展和主要特徵。除此之外,蕭一山先生還在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蹟並重點記述了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的過程,同時還系統客觀地總結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評述曾國藩的歷史著作。

那麼曾國藩究竟何許人也呢?曾國藩在1811年出生於湖南雙峯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從小熱愛書文,後來隻身一人進京赴考,憑自己的才華斬獲進士之名並且在京師任職,年僅37歲便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遷,連躍十級"的美譽。在我看來,陸游的這句"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便是對曾國藩一生最好的評價了。本是胸懷大志的一代鴻儒,卻因硝煙四起的國土毅然選擇了棄筆從戎。當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國肆虐華夏大地之時,心懷天下的曾國藩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戰鬥中磨鍊自我,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終得以崛起,為平定動亂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這樣兢兢業業的他卻被皇上所猜疑,藉口曾國藩漢人身份而將已然許諾的王位貶成了"毅勇侯",他忠實的將士門為其抱打不平,甚至一致擁戴曾國藩自立為王。熟讀史書的曾國藩焉能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呢?但"君為臣綱"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國藩的骨肉之中,他的內心不准許他作出這樣違背道德的事情。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權力誘惑之前,他始終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務於當朝聖上,可謂是無愧於國家了。

而曾國藩之所以能有如此令人側目的成就都離不開他嚴以律己的高尚品質。而除了對自己嚴格之外,曾國藩對於自己的後輩更是有着諸多期望和勸誡。他所作的《家書》中不僅有着:"一家之中,勤則興,懶則散,一國之中,廉則興,貪則敗。"這樣的話語,更是有着:"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這樣的教誨。他讓我瞭解了為人處世的三個最重要的地方,一是讀書之勤——唯有專注才可以有所作為,富貴功名只是過眼雲煙,通過讀書來提高自己的修養才是最為重要的;二是為官之廉——要以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作為為人處世之道,將廉字時時自惕;三是做人之謙——天地間唯謙謹是載富之道,要時時刻刻將謙這一字牢記於心,鞭策自我。可以毫無誇大地説,他用他一生的積累教會了一代人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不得不説是曾國藩一生最大的成就,他對於國家,對於民族都有着不可忽視的教育意義。他的《家書》不止是對其後輩有着深遠影響,更是令我們這代人振聾發聵,警鐘長響。毛主席曾説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如此高的評價,可見曾國藩在為人處世,治學為官以及齊家治國等方面成就斐然了,讓偉大的毛主席都情不自禁地肅然起敬。而中國作為擁有悠悠五千年曆史的泱泱大國,無數先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曾國藩便是其中的偉大人物之一,他讓我領悟到了許多人生哲理,可謂是給我的前路指明瞭方向,讓我很是感慨。

身為一名鐵警後輩,曾國藩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品質值得我去借鑑和學習。我們鐵警需要秉持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這樣的道理,不驕不傲,持之以恆,在鐵警這個崗位上不懈地奮鬥下去,雖然前方道路迷霧重重,但我相信謙遜和努力定會衝破重重阻礙,不負韻華,抵力前行,為我的從警夢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曾國藩傳讀後感7

以前讀曾國藩家書,無感,讀唐浩明的曾國藩傳,也無感。

這兩天拜讀了張宏傑的曾國藩傳,卻觸動不少。

作為中國儒家的最後一個精神偶像,其功過自有人評説。而我,看到的是一個掙扎了一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曾國藩以其平平天資,最終位極人臣,中興滿清一時,一路走來,頗多坎坷。

從一個考秀才屢考不中的平庸書生,變成目中無人的封疆大吏,從老子天下第一,變成垂眉低目,從“曾剃頭”到“內聖外王”,看曾國藩一步步走來,其犯過的錯誤,吸取的教訓,令人受益。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古人今人,並無不同。可惜的是,人類從來不會反省,健忘是我們的共性,“黑天鵝”總在某些時候出現,攪動這個世界,改變走向。

一片瘡痍過後,迴歸平靜,在某一個時間點,又重新開始。

也許這個世界確實已經被編程好,也許我們正在觸動某個BUG,也許庚子年還有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也許此時竟是往後很長一段時間最好的時刻,誰又能知!

曾國藩傳讀後感8

最早把這本書列到必讀清單裏面,是受到白巖鬆的影響,白巖鬆的一段話令我非常好奇。他説:“在《曾國藩》這套書裏頭,讓我看到了最為複雜的人性,有讓我最為尊敬的曾國藩,有在文化上非常大家的曾國藩,也有鑽牛角尖的曾國藩,在一個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複雜,讓我對人,對人性有了更充分的瞭解。”因為我也想了解一下,人性到底是怎麼一個複雜法?

讀完《曾國藩傳》,對我啟發最深的有三個方面:

一是:曾國藩的“笨功夫”和“死磕”精神。他通過超人的努力,走通了科舉之路,曾國藩本人的天資連一般都談不上,更不用説聰慧,秀才就考了7次才考上,他一生做事從來不繞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涓滴積累,水滴石穿,追求最紮實徹底的功夫,一步一個腳印。做人講究“拙誠”,不玩心眼。他帶兵,講究“結硬寨,打呆仗”,從不依靠奇謀詭計,只憑堅韌踏實,死磕到底。邏輯思維創始人羅胖每天以60秒死磕自己,我們很多007學員,都是以日更來死磕自己。

吳軍説“人的成就,都不在於開始了多少件事,而在於結了多少次尾”。我們通常定計劃容易,開頭也很多。但能夠有恆心的,有始有終的,做完一件事或者幾件事的情況比較少,大多數時候,我們不願意下笨功夫,不願意死磕到底,所以你就只有開頭,沒有結果。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智商。自己也是沒有恆心毅力的人,所以才加入007,來死磕自己。

二是:曾國藩善於自省。年輕時,曾國藩也有很多缺點和毛病,並且知識面很窄,眼界見識也不高,他通過寫日記天天自省,高度自律,來一次脱胎換骨的改變。再一次證明了人的能力和自我要求是密切相關的,官場的失利也讓他痛定思痛。寫信給各位好朋友,讓大家給他多提意見,幫助自己總結經驗教訓。自己來了一場中年變革,為後面的事業奠定了基石。

我看得到上的朋友以及我們007的戰友,很多人堅持冥想,也都是善於自省的人,自己也在堅持寫“”每天三件事”,裏面有一個小確幸,讓我提升了自己對生活的幸福感,還有個昨日收穫,讓我反省了自己很多需要改進的缺點。

曾國藩也是在自省中瞭解了人性的複雜,明白了“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行事過於放蕩的人,表面上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這片土地真正的強者,都是表面上看起來柔弱退讓之人,最後曾國藩用誘之以名,攏之以利,網絡天下英才,擴大鞏固湘軍,完成了他的“中年變法”。

對這一點我感觸最深,最主要是因為自己,在讀這本書之前,也一直是曾國藩説那個方剛之人,做什麼就憑着自己的直性子,自以為是的觀點。在工作上,不喜歡公司那些討好領導的人,覺得任何時候以實力説話,以至於在職場中一直磕磕碰碰。在家裏,也是暴脾氣,和家人有事商量一言不合,就臉紅脖子粗,説話聲音也很大,方剛之氣溢於顏表,很多時候,也讓家人心理承受很大的壓力。

三是:曾國藩對於詆譭自己,謾罵自己的人態度。

文中説到了他和左宗棠的恩怨情仇。左宗棠每見一個人都要談論他與曾國藩的.前前後後,然後每次談論都必大罵曾國藩。跟部下,朋友吃飯也是頓頓破口大罵他。

對於左宗堂的不斷攻擊,他做出的反應是,第一,要求朋友們及家人不要回擊左宗棠,避免火上澆油,反而鼓勵他們儘量與左宗棠搞好關係。

第二,對左宗棠的攻擊不聞不問,不予回答。

每次都有人聽不下去了,告訴他左宗堂是如何罵他的時候,曾國藩都是不温不火,你可以説他達觀,也可以説他淡然,也可以説他幽默,他相信自己的拙誠,終能白於天下,不必浪費精力與左宗棠爭這些口舌。

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很多時候,做不到這麼坦然。對別人的辱罵,誤解,我們總是要和他辯一個高低,爭下這口氣,更有甚至還會撕破臉。

最後,以曾國番家書中,本人最喜歡的金句作為結束語自勉: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傳讀後感9

雖是囫圇吞棗式讀完第一次,卻也是獲益良多。以前瞭解甚少,讀完卻被曾文正公的人格魅力所吸引,無論從學識、人品、性格還是格局,都深深被折服。感觸最深之處有五:一是其立志做聖人之後,幾十年如一日的自省自律;二是對於左宗棠,真正做到了相忘於江湖,相比於左,足現其胸懷;三是對於大局的思考以及當前形勢的預判及把握,足見其格局;四是其開放的心態以及對知識的學以致用;五是其與家人及朋友的聯繫,書信的往來,也讓我佩服。

喜歡讀人物傳記,正是喜歡從別人的人生閲歷,去提取豐富自己的人生。這本書讀完已經深深地被曾文正公所折服,這是值得多翻閲的一本書。不過讀來可以覺察,作者寫作中的個人感情色彩還是很濃的。

最後,也發現了歷史的瞭解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維度切入,正如這之前對於太平天國的瞭解就知之甚少,只有歷史書上學到的,只知道被鎮壓而失敗,所帶的感情色彩都是偏向太平天國一方。而從本書所處的角度,卻讓我認識到不同的另一方,也是讀本書最大的一收穫。

曾國藩傳讀後感10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關於曾國藩的書,覺得不錯,推薦大家可以看看。

曾國藩被稱作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關於所謂四大,我查了一下,有兩種説法,一説: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一説: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看起來曾國藩作為所謂中興名臣之首是沒有爭議的。實際上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與曾國藩年齡相仿,算是一代人,李鴻章比曾國藩小了12歲,算是晚輩,張之洞則又比李鴻章小了15歲。江山代有才人出,所謂四大也不過是後人主觀給起的名號罷了。

從人物關係上來説,是曾國藩創建了湘軍,胡、左、彭都出自於湘軍,多少得到過曾國藩的提攜和推薦,後來才逐漸自立門户,而李鴻章更是在曾國藩家當過幕僚,算是曾的學生。

曾國藩最後做到封疆大臣中的最高級直隸總督,封一等毅勇侯,可以説位極人臣,而李鴻章、左宗棠後來也不過是一等伯爵,可見曾的江湖地位,當然從跟皇室的關係上可能李鴻章更進一步,這也主要是兩人的為人處事方式不同。順便回顧一下,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的劃分,也就是説在除了清滿族只給自己皇室宗親保留的王公級別的爵位外,曾國藩在對漢人始終有防備心和小氣吝嗇的大清朝已經做到了當官的極致。

回到本書,作者非常詳盡的講述了曾國藩的生平、品行、思想、一生的主要功績以及自始至終的志向和心路歷程,曾國藩可以説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幾近完人,我覺得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首先,曾國藩不是那種天賦異稟從小就開掛的人,而是一個光秀才就考了七次才考上的普通青年,所以作者在文中也多次提到曾國藩資質平平,很多成功是以拙笨堅守取勝。這給人以欲揚先抑的感覺,試想一下,單是這份考了六次不中後還沒有崩潰的執着與堅韌就不是凡人能比,尤其還能在第六次不中後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總結自己之前不足的這份越挫越勇的強大內心,並且真的就找到了成功的要訣,打通了任督二脈,第七次終於得中,並且在次年就接連中了舉人,可見他不但不笨拙,而是本來就是一個天性堅守,耐得心煩的人,這在他後來的領軍過程的成功中也能體現出來。

然後,進京官後,曾國藩發現了自己在大城市的不足,在學識上的淺薄和品行上的鄙陋,於是立志做聖人,以聖賢的標準要求自己,而且後來真的就成為了儒家理學大家,實在令人佩服。據説他甚至還是毛爺爺的精神偶像,畢竟都是湖南人。

曾國藩平生嚴於律己,很多方面都做的不錯,他培養和提攜了很多人才,也算是為國家做了很多的貢獻。他的格局很大,不太關注私利,不過也並非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式的清官和高潔之士,而是既能入世也能出世,畢竟活在晚清那種昏庸混亂的朝代,想出淤泥而不染也是不可能的,也只有放鬆一些細節,才有機會做自己本心想做的利國利民的事情。

曾國藩平生的兩大功績主要體現在平定太平天國和興辦洋務運動。前者可以説是給大清朝續命,後者則是為後世之中國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建造了中國第一艘現代戰船,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兵工學堂,還提議送出了中國第一批留洋學生。總體來説他的功遠大於過。

書的後半部分講述了曾國藩晚年經歷的也是讓他背上“賣國賊”標籤的天津教案,不得不説,在一個昏庸落後孱弱的國家,誰去出面處理這件事也討不了好,沒有強大的國家做後盾是不可能有正常的外交的。要麼先認慫但要吃恥而後勇,早晚要把丟掉的面子和裏子再掙回來,要麼就是拼命的打法,不管代價與後果如何反正就是拼了,至於孰對孰錯,就只有歷史能夠回答了。

最後,曾國藩在回認兩江總督位上因病去世,享年僅62歲,依作者講,他很大程度上是累死的,曾國藩一生也算是為了風雨飄搖的大清朝拼盡了全力,只是大廈將傾,個人的力量能延遲一會已經是不易了。功過後人評,我覺得曾國藩還是很值得尊敬的和學習,有機會再看看別的關於他的書。

曾國藩傳讀後感11

今天讀到曾國藩在軍事、政治上都不順利,被咸豐皇帝解除兵權,47歲陷入人生低谷,在極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薦的老莊著作,靜下心來反思過往。

曾國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場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臉腫,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個性、脾氣、氣質、風格上的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為人處世,總是懷着強烈的道德優越感,自以為居心正大,人濁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鋒芒畢露,説話太沖,辦事太直,當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此時曾國藩終於認識到,行事過於方剛者,表面上似乎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在家蟄伏兩年的曾國藩不斷反思自我,再出山時為人處世脱胎換骨,待人接物,前後勢若兩人。

驚歎於曾國藩的“中年變法”,自我反思得那麼徹底那麼奏效,是我們該學習的榜樣。2019的奮鬥目標豁然開朗!其實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的過程!讀着曾國藩,隨着他的起起落落也時時刻刻在重審着自己,雖不能做曾國藩,但他的人生之道是值得一學的。

曾國藩傳讀後感12

這周,偶然看到某位牛人推薦閲讀《曾國藩傳》。歷史上有兩位聖人我一直想去了解,一位王陽明,一位曾國藩,之前我就在搜索關於他們的好書。所以我知道後立即購買下載。

這本書是剛出版的,作者張宏傑老師,歷史博士,他之前已寫過幾本關於曾國藩的書,都得到了好評。這本書讀起來通俗易懂,有料有趣,作者的描述都是經過考據,並標註出處,所以人物還原的真實性很強。我看完第一章就被吸引,並一口氣在兩天內讀完。看後我認識到這幾點,

1、普通人也可以有所成。曾國藩天資平平,甚至可以説笨拙,有個細節,小偷去他家碰巧他在背書,最後小偷背熟了,他還在背。他的不尋常在於不退縮不放棄,相信勤能補挫、滴水穿石,以勤奮和時間補充短板,最終在沒有任何背景的情況下脱穎而出。

2、成就的背後是方法與堅持。曾國藩入翰林後,給自己立下十二條軍規,歸納後就是寫日記、早起、靜坐、讀書不二、謹言、保身、記筆記、做文章、練字。曾國藩剛入官場,發現自己靜不下來,每天都耗在交際往來中,沒有時間讀書。後來他深刻反思,也就有了這十二條軍規。他寫日記主要是自省,這些日記也流傳至今,被今人推崇。讀書不二,我也有感觸,如果難懂或不感興趣的書,我就會放下,久之,始終難以看完。這些立誓曾日日踐行,即使生病也未中斷,周而復始,逐漸將他塑造成各方面都傑出的聖人。

3、成功也需要情商和品格。剛入官場,曾國藩就像一位憤青,鄙夷官場陋習,不屑為伍,所以做事説話又剛又直,導致與官場不相容,結果讓他處處受挫。後來他悟到,水至清則無魚,在不忘原則的基礎上,以柔克剛,順勢而為,這些改變讓他逐漸立足,也做成了一件件大事。另外關於曾的品格有段記載,左宗棠是曾提攜的,按理應該感恩,但後來左與他交惡,處處相對,但曾關鍵時刻還是選擇以德報怨,最後感化了左。

4、成功可以不需要技巧。曾國藩認識到自己的侷限,所以在對陣太平天國的戰役中,採取了“結硬寨,打呆仗”的策略,穩打穩紮,以時間和空間贏得了最後勝利。

5、有遠見。他在當時的環境能認識到西方的強大在於先進的科技,並將認識轉化為行動,推動洋務運動,建立安慶軍械所和江南造船局,並促成了中國第一批留美生的成行。

曾國藩傳讀後感13

曾國藩出生平常,智商平常,考了七次才中秀才,卻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舉之路。我覺得他成功的原因有四:

其一:善於反思

第六次科舉考試落榜,被學台“懸牌批責”,深深的刺激了曾國潘。回家之後,就開始坐在書房裏反思自己多年讀書考試的經歷,對自己進行了全面的剖析後,在道光十三年,再次踏上科舉之路。這一次,他終於成功了。

曾國潘被咸豐皇帝解除兵權後,在蟄居老家兩年,不斷反思自我,最終大徹大悟。重新出山後,為人處世脱胎換骨,不僅清除了政治敵人,而且以“結硬寨、打呆仗”戰勝了軍事宿敵太平天國。

其二:嚴於律己

曾國藩三十一歲起,每天記日記,從起牀到睡覺,以聖人標準要求自己,檢查一舉一動,記錄自己的各種糗事,不足,有了錯就深刻剖析,在其家書中,隨處能看到這樣的字眼,“未能改得一過”,“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忽忽已過十日”……他不只記錄下來自己看,還邀請親友們點評他,把自己的缺點和改正缺點的過程,完全暴露在眾人眼前,讓大夥兒一起監督他。寫日記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是堅持到去世每天寫日記卻是非常難,而曾就做到了。

其三:目光長遠

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面對與洋人的差距,率先拋棄了落後觀念,創辦安慶內軍械所,倡導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在去世前,還與李鴻章聯名上奏,建議朝廷選派優秀子弟赴美留學。

其四:獨特的人格魅力

誠,為人表裏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於世。

敬,敬畏,內心不存邪念,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

靜,心、氣、神、體都要處於安寧放鬆的狀態。

謹,不説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恆,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獨”,舉頭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記日記,對每天言行進行檢查、反思,貫穿到他的後半生,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儉、要謙對、要仁恕、要誠信,知命、惜福等,力圖將自己打造成當時的聖賢。他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忿,三曰節慾,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衞之道。

曾的逸聞趣事:賊入房樑背書

曾國藩小的時候天從並不高,其實可以説比較笨,他學習起來非常吃力。一天晚上,他在家裏讀書,有一篇文章他重複讀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來。他就一遍一追地讀,一遍一遍地背。夜已經很深了,他仍然沒有背下來。這可急壞了一個人。原來,他家來了一個賊人,就潛伏在他書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讀完書睡覺之後再進屋偷點什麼。可是賊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見曾國藩睡覺。賊人實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氣地跳進屋子,對曾國藩説:“就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我聽幾遍就會背了!”於是賊人將那篇文章從頭到尾地背誦了一遍,然後揚長而去。

曾國藩傳讀後感14

我們這些人,對曾國藩總有一種複雜的感情阻隔。曾國藩給我的最初印象是——一個雙手沾滿了人民鮮血的劊子手。

年長以後,我開始對這種印象產生疑惑,因為有許多事實證明,這種單一的社會評價包含着極大的不公正,從而促使我去積極搜索有關文獻和資料,特別是在仔細閲讀了《曾國藩傳》後,對他有了一些客觀正確的認識。

曾國藩出身貧寒,以並不超絕的資質,完成了偉大的功業。他的家書、日記、書信、文章,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許多成名的人物,都受過他的思想薰陶,梁啟超和毛澤東對曾氏就傾心推崇,而蔣介石對他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曾國藩的個人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拋開階級立場而言,曾國藩確實是中華歷史上具有強健人格的少數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體現着許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譬如説胸懷大志、清正廉潔、淡泊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儉節約之品德,更值得時下我國國民借鑑和發揚。

曾國藩一生生活簡樸。他自己衣着樸素,布袍鞋襪,都是其夫人、媳婦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飯。即使是官至大學士,每次吃飯也僅一個葷菜,如果不是有客人來,從不增加。曾國藩的節儉還表現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認為,日常持家應當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紙片都要收集起來,以備使用。如他所言:“務宜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曾國藩不僅自己節儉,還屢次告誡其家人、屬下、朋友也要節儉。如他在給四弟的信中寫道:“弟為餘料理家事,總以‘儉’字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儉,此居家居鄉之要訣也。”對待兒子,更是不厭其煩,悉心教導,反對奢華;他在去世前不久,還在夜間與兒子詳談,講求節約之法。

反觀當前我們中國,國人似乎正在失去中華民族一貫擁有的“節儉”的傳統美德,奢侈之風盛行。除了奢侈之外,浪費現象更是隨處可見。或許有人要説,勤儉節約這樣的小事情算不上什麼大問題,不值得重視。時代發展了,多花費一點無可厚非。殊不知,節儉並非省錢這樣的小事,它關乎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關乎一個人的功名事業,甚至身家性命。因此,節儉是永恆的主題,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視。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鑑,可以明自我。曾國藩以“儉”字行之終身,毫無更改。我們應該以曾國藩為榜樣,從小事做起,大力構建節約型社會,讓“節儉”這朵美麗之花在神州大地處處綻放。

曾國藩傳讀後感15

自省,成功的基石

深秋的夜晚,微涼的風從小院穿過,滌生平靜地回到書房,拿出紙筆,微微捻了捻鬍鬚,看着被自己打了一地的水煙壺,寫下了“日課十二條”這個題目。

又是一個漫長的隆冬,八本堂內的國藩在紙上這樣寫道:“吾棋癮太大,雖然棋癮比抽煙要好,但也太耗時間心血,故決心戒棋。”

也許世界上,再也沒有什麼能抵得上通過自省使內心純淨的高尚了,曾國藩作為一代理學宗師,繼承其老祖曾子的“五日三省吾身”從29歲起每日在日記中反省自己今日的不足,檢點自己的過錯,終於從笨小孩兒成長為滿清第一重臣!在我看來也許自省方是曾國藩成功的關鍵,只有自省方可清洗內心的污垢,也只有自省方可不忘初心,永得始終。

這也讓我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他以魏徵為鏡時刻自省自己是否勤政,是否有愧於人民,是否有益於國家,終於他開創了兼併包容而開放的大唐盛世。

是啊,表面的光輝與浮華太過刺眼,因為他擋住了真實,誇張的色彩與線條太過喧鬧,因為他只折射出炫目的光彩,隱藏了致命的暗傷。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自負一生,致使連他的亞父也被他氣走。直到四面楚歌,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説:“天亡我,非戰之罪。”毫無自省之意,其執迷不悟,可見一斑。如果他能自省,那歷史可能會少一個“漢高祖”多一個“西楚霸王”,天下也未必會姓劉。

時間轉到了清代,在屈辱的百年近代史中那晚清統治者沉醉於“天朝上國”的美夢中,認為自己的國家戰無不勝不知自省,殊不知世界風雲變化,他國已是堅船利炮,而清朝竟還在冷兵器時代,如果他們能從一次次戰爭的失敗中自省,可能歷史將會得以改變。

再看看現在的我們,沒有考好,怪老師沒壓準題,沒有按時到校,怪父母沒叫,沒有擠出時間讀書,怪老師作業太多……我想如果我們重新審視一下這些問題,回頭自省,問問自己我是不是也有責任,是不是應該“我的地盤我做主”?

如果我們用自省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也許我們會使內心寧靜,然後“致遠”、淡泊而又“明志”,從一顆謙卑的心出發,歷煉出與眾不同的自己,成就屬於自己的精彩生活。

成功,從自省開始。

曾國藩傳讀後感16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這便是《資治通鑑》的由來。讀人物傳記,也是求在茫茫過往中窺見一縷善意的光輝,然後平心靜氣,修身養性的過程。

曾國藩不同於後來的李鴻章、梁啟超等人,他的一生,起點極低。他智力平常,一個秀才考了七次;他身體稟賦很差,一身與多種嚴重疾病相伴;他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幾百年間都是平頭百姓;更差勁的是,他年輕的時候,性格中還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但他通過不懈的個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換骨、超凡入聖的變化,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與其説他生來便是模範,不如説他是每個平凡卻不甘平庸的人的縮影。可恰恰是他這樣,如同修仙文中,起步一無所有的男一,在旁觀者的默哀注視下,卻憑自己一招一式不斷累積的朝朝暮暮,而走上人生之巔,這樣普通又落俗的人設,才最最戳人心窩。畢竟天才少有,平凡才是大多數。由此見得,曾國藩的進階之道,何嘗不是大多數人忙忙碌碌一直追尋的應試或是職場生存之道?

作為一箇中學生,我很樂意談談曾國藩的一生於我們學習有何借鑑之處。

最想談的是努力。亦可分為勇於承認努力和敢於努力兩部分。

常常看到高考後的狀元採訪,把自己説得是個不靠什麼努力就取得了好成績的頂級牛人。排除真的是天賦異稟這一可能,那為什麼狀元們,括弧所有人,都不願承認自己十分努力呢?似乎努力常常與笨掛鈎,而誰又願意每天在腦袋上頂個“笨”字沉迷刷題,生人勿進呢?其實努力的人才是聰明人。不是每個人都找得到學習的捷徑的,那誰先開始走路,誰便握有勝利的最大可能性。承認努力,是自己心底的輕鬆同時也可獲得眾人的監督,而所謂眾人亦會因你的努力而岌岌自危。這也是為什麼大家看不慣努力之人的原因,大抵是吃不到葡萄説葡萄酸罷了。

“葡萄”自然不是所有人想有就有的。許多執着於“面子工程”的人幡然悔悟,想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卻發現無從下手。因為努力其實是一種能力。不僅要想努力,更要會努力。曾國藩深諳其道,只有放空一切的日夜兼程與腳踏實地才能給予那些看不上自己的人最好的回擊。他讀書是笨辦法,不背完理解完一本決不開始下一本。不是鼓勵這種方法,而是讚揚他這種銖而累,寸而積的信念。寫到這兒,已經有點像心靈雞湯了。的確,努力這話題太大,談着談着便有種給人畫了一張大餅的感覺。那實際究竟該如何操作呢?

曾國藩同樣給予了我們答案。我們可以自由發揮。總覺得莊子的齊物觀有另一種解讀。泰山大,而螻蟻小,但有時用着的卻是眾人眼中效用較小的螻蟻。天下萬物各司其職,故可説是齊物。同樣,我們學習,一定是功利心極強的考點一二三嗎?曾國藩在翰林院時考試,不同於其他人般平日縱情高歌,考前臨時抱佛腳,他得益於考秀才前的腳踏實地精神,而輕鬆了很多。所以,知識的積累努力的邊界無邊無涯,我們自由發揮橫衝直撞,終歸會在將來有一天付諸回報。

《曾國藩傳》教導我們的絕對不止這些,有些史越讀越感慨,有些真理越辯越明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883lg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