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範文(精選9篇)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範文(精選9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範文(精選9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在本次讀書活動期間,我重新又讀了這本偉大的教育學著作《給教師的條建議》,就好像面對着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耐心向我傳授着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

書中提到的賞識教育是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個重要教育思想,賞識教育的思想貫穿於他的整個成功教育思想之中。莎士比亞曾經説過:“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敗的主要原因。”兒童的自信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他們的學習活動。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制約學生的行為,束縛學生的思維,使學習有始無終。而小學階段正好是學生樹立自信心的有利時期,如果不把握好這個教育的契機,學生日後所面對的困難將束手無策,甚至氣餒。為此,我首先從課堂中入手,為學生創設被賞識的環境。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即使學生説得結結巴巴,我都給予肯定的讚揚,讓他們樹立自信心。如在教完《小珊迪》後,我讓學生嘗試當一回慈善機構裏的一員,讓他們把小珊迪那催人淚下的故事講給別人聽,讓所聽者感懷身世,予以援助……一方面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前提下有感情地敍述,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多一次鍛鍊自我的機會。

在學習生字新詞時,我採用請學生當“小老師”的做法,讓他們領讀、為同學改正錯別字等等。這些做法都為學生創設了不少被賞識的環境。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全方位地受到賞識,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自信心。

而平時,我又從課外作業着眼,讓學生感受成功的滋味。“沒有什麼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動力。”因此,在每一個環節中,我都注意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讓他們嘗試成功的滋味。

總而言之,與大師對話,讓我受益匪淺。書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啟示,令我如獲至寶。如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的“閲讀”理念,至今還閃耀着迷人的光輝,在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裏,我們可以看到大師這一理念的再現:“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再如“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想克服負擔過重的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才會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老師們,讓我們一起來讀書吧!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2

城市的喧囂、娛樂的浮華、旅遊的休閒、電話的紛擾,我們如何能建造一座屬於我們自己的心靈牧場,讀書吧!靜下心來讀經典著作吧!隨着“營造書香校園”讀書熱的掀起,捧起蘇霍姆林斯基的《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一種心靈的靜寂,一種久違的感動充盈着我的心靈。我急切地把我的些許感悟記下來,與同仁們共勉!

感悟一:讀學術著作,走出死摳教科書的浮躁現象

是啊!一個人的成長多麼需要有一個“專業引領”的氛圍,讀書便引領你進入書中與大師對話,領教大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而我平時只關注數學學科雜誌的教學論文,品味名師的精彩案例,往往斷章取義、人云亦云。因此教學實踐和理論之間存在一個很大的斷裂層,看問題不尖鋭,都停留在表面上做文章,所寫教學論文在邏輯上缺少嚴密性和深刻性,從來沒有靜下心來真正地研究教學。我們每天捧着一本教科書,找些相關參考資料,每天重複着往日的教學行經,跳不出現有的教學方法。讀了蘇文以後,我找到了答案:要善於琢磨一些學術著作,不斷地補充教學技巧。

感悟二:讀心理學教育學等書,擺脱情感教育的浮躁現象

我們每天忙碌着備課、上課、批改等事情,似乎這就是所謂的教學。在兒童心理特點、情感方面研究甚少。當學生犯錯誤了,我們很少蹲下身來聽聽學生真實的聲音,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來個氣勢洶洶的批評。當學生的作業做得一塌糊塗時,我們畫上一個大大的叉,再來個重做,方能解決心頭之氣。不管好學生、差學生,我們都一樣的教法,雖然有人提出分層教學,可實際上又有多少人在實施着呢?而蘇教育家卻編制了一套專門供學習困難學生做的習題集。

蘇霍姆林斯基把學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作種子,他説:“只關心種子而忘了耕地,等於撒下種子喂麻雀。”“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表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地進行心靈的接觸。”這説明了老師和學生之間在心靈、情感上的交流是極其重要的,每一次心靈的碰撞都有利於建立和諧、輕鬆、愉快的師生關係;有助於老師和學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有助於創設情意融融的情感氛圍;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那麼,如何深刻了解學生的心靈、促進師生之間情感上的交流呢?那還是多讀書、多思考。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3

讀了《給教師的建議》,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育家對後進生工作,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説:學生學習越困難,他咱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閲讀: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予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所以,我們要從小學階段開始,非常重視學生的閲讀能力的培養。每天拿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閲讀,並且,把閲讀當作作業來佈置。這也正應了一句話:讀書能治“愚”。

在我們的課堂上,我們有時會被上課調皮,做小動作的孩子弄得心情焦躁、筋疲力盡,不得不拿出很多精力來管理他們,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我們説:只要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取得成功的個人的、人格上的歡樂,教師就不必緊張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情,不必監視那些由於無事可做而用調皮行為來“招待”老師的機靈而坐立不穩的孩子,如果教師善於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着並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就連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勤奮地、專心致志的學習啊!要想讓學生願意聽我們的課,教師就要想方設法改變我們的課堂。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4

讀《給教師的建議》之九有感: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題記

我們現在正值期末複習,每回到辦公室,老師們可謂感慨良多。上課時講得很細緻,當時學生們看起來掌握的也很不錯,可如今複習了,仍有不少的同學對曾經學過的東西顯得很陌生,一番探討後,老師們得出結論:忘得這麼快,是因為當時西紅柿沒有理解而死背出來的。

蘇氏第九條建議中,就提到了這一點,學生為什麼會死記硬背呢?應當採取怎樣的措施才能防止這種現象呢?蘇氏認為,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點,必須用越來越多的新事實讓學生多次思考這個知識點,這樣經過多次的思考之後,他會真正理解這個知識點。

教學多年的我們,不該讓學生花專門的功夫去記結論,而是讓他學會把熟記和思考統一起來,如此以來他就會養成思考的習慣,那麼他把知識運用到實踐的能力就越強,學以致用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啊!

這習慣的養成就要從小做起,如果學生在小學時就能在思考事實、在現象的過程中抽象出真理,他就獲得了腦力勞動的一種重要品質——學會了思考各種因果的機能的、時間的聯繫。我們教師有責任和義務,讓學生做到在第一次學教材時就不犯錯誤,並且使他熟記規則並能準確的表述出來。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5

近日,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的教育實踐給我的教育生涯注入了鮮活的思想。

當我讀到“讓孩子們心理的詩的琴絃響起來”一段時,更是感慨萬千。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寫道:“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説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心裏的詩的琴絃響起來,要打開他的`創作的源泉,就必須教給他觀察和發覺各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眾多的關係。譬如眼前是一棵繁花盛開的樹。兒童看到閃耀着的陽光的光點、雪白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顫動的樹枝和悠閒的小蝴蝶。我給孩子們指點出這些事物之間的幾十種的相互聯繫,於是激發起他們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來,孩子們就編起各種故事來了。只有在兒童親眼看見的那些事物之間,才能找到成千上萬種的聯繫,——也就是説,關於開花的蘋果樹和春天的太陽、關於蜜蜂和樹枝、關於小蝴蝶,就可以編出成千上萬個故事,而且每一個故事都有它獨特的情節。”

是啊,要想使學生的意識裏帶有深刻個性的東西,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的意識裏跟鮮明的、難忘的、激動人心的畫面結合起來。這不由讓我回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來:那天,我和班裏的學生來到池塘邊,我看到水面上漾起一道道波紋,問學生:“你們看看這池塘裏的水,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學生皺起眉頭,苦思冥想,經過我的再次啟發,終於有一個學生小聲説:“波光粼粼。”這一簡單的事例引起我的思考:作為教師,不能讓學生把知識成為“僵死的,不能活動的重物”,要使知識活起來。於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活學活用,當我學完一組成語後,我適時啟發學生説説這組成語描寫的是哪些景物,並充分發揮想象説一段連貫的話。這樣做,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使成語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真是一舉多得。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6

讀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着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孩子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完成其它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教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着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帶着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閲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學的知識範圍內,讓孩子得到更多,把自己僅有的都奉獻給孩子,這才是自己最大的收穫,從中在每天的生活中獲得滿足。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説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説,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7

這學期,我重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經典。雖然現在的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蘇霍姆林斯基那閃光的教育思想,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

蘇霍姆林斯基作為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對中小學教育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和與之相符的實例,他主張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因材施教,學以致用等等,對教師的幫助極大。

在我所閲讀的此書中一篇文章提到怎樣對待“後進生”,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為教育者,被人們美喻“靈魂工程師”的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真正關愛每一位學生?在學校裏大都存在着這樣的弱勢羣體,由於家庭、生活環境、天生的智商等種種原因,使他們的學業不佳,使他們成為校園中不被關心的人,處處矮人一等,而那些成績優異的學生自然成為老師的寵兒,老師關注的焦點,校園中的一等人,而先前提到的那些人就會遭受教師的另眼相看,淪為弱勢羣體,沒人關注他們的感受,他們的思想。其實學生再怎麼幼稚,他也有他個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顯示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白靈魂,多一份關愛,多一份笑容,多灑一份陽光,多播一份希望,給那些"無藥可救"的"後進生"吧。看看我們周圍的老師,有的人則做到了,而有的人則需打一個“問號”了。不同層次的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一張卷子。

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試想一下,這樣下去,怎麼會有個別對待,怎會不產生差生呢?這也難怪常常聽到有些教師抱怨在他的課堂上學生不聽話,不專心聽講了,做小動作了,課後作業不能及時完成了,也難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多大的成效了。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次學習新教材中也提到,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走到這些學生的每一個人跟前去,看看每一個人遇到什麼困難,給每一個人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好的作業題。有時候在課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給某個學生布置一點家庭作業,那麼有經驗的教師通常就當堂布置給他。學習較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千萬不要讓他光是聽別的學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東西抄下來。

一定要設法讓他獨立思考,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就已經包含着運用知識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取得哪怕一點點的進步也好。當學習困難的兒童跟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對他們加以特別的關心和有特別的耐心。不要有一句話,不要有一個手勢使得這種兒童感到我們已經對他的前途失掉了信心。蘇霍姆林斯基還説,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讓他在公民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腳。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麪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

教育是一種精神活動,也是一種腦力勞動,只有當教育者走進受教育者的心靈的時候,教育的價值才能真正體現出來。無論形勢發生多大的變化,蘇霍姆林斯基的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都閃耀着永恆的光芒。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8

閲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我感觸頗深,啟發受益匪淺。我來説説對“教師要養成寫教育日記的習慣”的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説得好:“我建議每一個教師都要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寫作四十多部專著,六百多篇科學論文,而且一生都堅持寫教育日記。而我每個月完成兩篇教育隨筆、一個教學案例,有時候都覺得無從下手,沒什麼好寫呀,寫什麼呢?不就是每天上課、下課、處理些雞毛蒜皮的事嗎?同樣是教師,我為什麼總覺得無話可寫、無事可説呢?

現在看完這兩條建議後再想想:其實我們身邊並不缺乏可寫的東西。有時候同學間的一次爭吵、一句話語和家長的一次交流,都可以點燃我們靈感的火花,只是我沒有及時記錄下來,等到再想寫時已不留痕跡了。再有我覺得善於觀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同事們在一起互相討論的問題:哪些課堂效果如何,哪個學生喜歡插嘴,哪個學生能回答比較有創意的問題。我時常看了別人寫了以後才發覺,我也有這樣的事呀,為什麼自己就不知道寫下來呢?原來自己太粗心,不善於觀察,教育隨筆就無從寫起,所以我們要寫好教育隨筆必須做個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在自己的眼睛裏留下痕跡,隨時隨地記錄下來,這樣就會擁有很多的寶貴的財富。

所以,我也建議每一位教師都要寫教育日記,“面向教育事實本身”來記錄自己的閲讀日記、觀察日記和行動研究日記,通過這些日記和反思來改進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

教師們可以考慮寫上面提到的三種教育日記或教育隨筆。一是讀後感;讀完一篇文章,一本書後,記錄自己的閲讀感受,甚至可以借題發揮,講述自己的閲讀感受。二是觀後感,觀看或訪問一所學校、一節課、一個學生、一個教師、一個校長,記錄自己觀察或訪問的感受。三是做後感;既有學習,又有觀察,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改變,在改變中不斷改善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和改變生活的過程敍述出來,就成為做後感。

記得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導師朱永新説過:“中小學老師,我是不大主張去進行對他們而言比較遙遠的理論探討,絕大部分的老師的科研可以是日記的形式,隨筆的形式。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他們的主要作品就是教育隨筆。日記教育就是有它神奇的魅力,我們就是要通過新教育實驗,讓更多的學生、老師來領略這神奇,來展示這魅力。”他在發表的《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業啟事》中這樣説:“每日三省自身,寫教育日記千字。一天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後持3650篇千字文(計360萬字)來本公司。”理賠辦法也寫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後未能躋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願以一賠百,即現投萬元者可成百萬富翁或富婆。”這段話幽默含蓄地説明了寫教育隨筆的深遠意義。

讓我們堅持每天寫教育隨筆吧,因為那是蘇霍姆林斯基、陶行之等教育家走過的幸福之路、成功之路。

讓我們抓住每一個瞬間吧,記錄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記錄自己的酸、甜、苦、辣,把工作中的點點滴滴都留在美好的記憶中。

讓我們與教育隨筆共同成長!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9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第22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能力、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個教師都在儘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學生,用積極的智慧去啟發學生,而且還要有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學生。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音樂課,有一個學生坐在教室的最角落,上課不認真,音樂書不帶,更別説口風琴了,每天上課沒精打采的,最喜歡和旁邊的同學説話,影響自己不説,還要帶着旁邊的同學一起吵,實在讓我頭疼。我每節課都要批評他,下課留下來找他談話,一次一次都沒用。有一天我發現他坐的很端正,我立馬對他進行了表揚,結果那節課他異常的認真,於是一有機會我就對他進行表揚,幾節課下來,他開始認真了,看他如此認真我就把他的座位移到了中間。結果從那以後,他的背再也沒有駝過,上課非常認真,居然還愛舉手回答問題了,哪怕是別人找他説話,他也不説。他驚人的變化讓我很意外,我想每個孩子都是要好的,都希望老師能多關注他,這個孩子不就是得到了我的關注,得到了我的表揚才變的這麼認真學習音樂嘛?可見愛的力量是無窮大的呀!

同樣是這個班裏,另一個孩子也是讓我頭疼的很,每節課我都得發火。有一次音樂課下課,我把他留了下來:“XX,你看你這麼聰明,為什麼不認真學習呢?杜老師覺得你坐在最後,離我這麼遠,所以肯定是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對嗎?”他點點頭。“那杜老師把你換到最前面,讓杜老師經常看到你,這樣不但能約束你,你也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你説好嗎?”我本以為他肯定不會願意坐最前面的,沒想到他居然一口答應了。第二節音樂課我看他特別高興的坐到了最前面,那節音樂課是他最認真的一節,一段時間下來,發現他的口風琴也彈得比以前好多了,唱歌也進步了,他的變化讓我覺得好有成就感。

兩個孩子的變化,讓我感受到愛的教育真的很重要,當然不一樣的孩子得用不一樣的愛去教育,我想只要老師真心付出,學生是肯定能感受到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83pnw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