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通用7篇)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通用7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通用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通用7篇)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1

《相約星期二》是行將去世的社會學教授莫里在每個星期二教給他最喜歡的學生米奇的最後一課,沒有書本沒有時限,是有關人生的話題。“相愛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禱文,貫穿他的整個課堂。

莫里教授認為現在的社會文化是灌輸人賺錢、養家、買房、買車……等一大堆的瑣事,而沒有教人學會照顧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視物質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滿足。對於這樣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辦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對於自己的夢想,也許在現實生活裏實現很困難,但一定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圍人的思想所影響,爭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認為最重要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

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把自己奉獻給愛,把自己奉獻給社區,把自己奉獻給能給予你目標和意義的創造。

莫里教授樂於與人交談,活着就要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談,去感受他們的思想。

我想我要學着象莫里老人一樣建立自己的文化,學着去愛,學着去給予,學着去交流,學着去關心,建立自己愛的文化,堅持自己的夢想,獲得生活的真正意義。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2

很早以前就聽人説過《相約星期二》這本書,書中説的是"一個老人"向"一個年輕人"講的"一堂人生課。拿來一讀,裏面的道理還真值得回味……

書中講的是一個年逾七旬的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症以後,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給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週的星期二聽他講課。老教授的談吐非常親切,幽默,對自己即將死去毫無忌諱,勇敢的面對死亡,讓人們對死亡消除了恐懼,他講的都是些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這堂課講了十四個星期,最後一堂課是葬禮。

他説:"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他説,你應該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回首過去使你產生競爭的意識,而年齡是無法競爭的,當我們應該是個孩子時,我樂於做個孩子,當我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於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於接受自己賦予我的一切權利,我屬於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為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他説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低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無所適從,惟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的面對整個社會……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許不經常討論這些問題,但我認為老教授的話很樸實,很耐人尋味,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應該向莫里老教授那樣,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權利,有一顆健康的心態,博大的胸懷,審視我們自己,不要一味的索取,一味的埋怨,不要怕,不要悔,要有同情心和責任感。這樣我們才活的更有意義。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3

《相約星期二》講的是一位患有重病的老人,同時也是一位執掌教壇一輩子的大學教授,在自己為數不多的歲月中,不是在感慨命運不幸,不是在惋惜自己的一生,而是思考人生,將自己的感悟以每星期二相約的形式,講給一位曾經教授過的學生,那裏沒有繁瑣的公式,有的只是對生活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對人性的解剖……

老人的情況一天天變遭,但他仍然關注外界,他會為遠在他國的難民的困難而憂慮,而傷心落淚,那時他不是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而是一位有憐憫之心的老者;他從不自怨自艾,他會因為由於他的開導使他人舒展眉頭而快樂,從而覺得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他愛他的家人,愛他的朋友,愛他身邊的所有人,當大家都陰沉着臉給他舉行葬禮時,他會説:到時不要燒過頭了哦。他就是這麼一位樂觀,豁達,超脱的老人。我認為的超脱是遊離於生活之外,超然脱俗的感覺,其實呢,不然,是經歷生活的酸甜苦辣,而後看淡所謂的挫折,困難,有種“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的怡然心境。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還沒來得及反應,它已經從身邊悄然而逝。有時老是感慨:時間都去哪了?時間從指間溜走,從髮絲間飛過,增加了我們的年輪,親吻了我們的臉頰,觸碰了我們的額頭,豐富了我們的思想……有時總是回憶那美好的青葱歲月,不想讓時間在臉上留下痕跡,可是在回憶的過程中時間已飛馳而過,要做的是珍惜當下,關愛親人。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未來還未出現,唯有今天掌握在手中,是上天的恩賜……

在未來的道路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保持花開靜好的心境,追求樂觀、開朗、豁達的人生態度,學習愛和對生活的不懈追求。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4

曾經在讀者上看到過這篇文章,文章講述的是一個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症後,在生命最後的一段時間裏,他與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週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課,然後在他過世後,學生把他的筆記整理出了一本書,就是《相約星期二》。曾想過要看看這本書,不過不久就淡忘了……

寒假有時間整理我的書櫃時,因為爸爸的書和我是放在一起的,所以一眼就瞄到了爸爸以前買的書。“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映入眼簾,這句話雖然精練卻引起我的注意,記憶被回憶出,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既然當初沒有看成這本書,那就趁寒假好好讀讀吧!

在書中我面對了一個很樂觀,親切,談吐幽默的一個老人。他竟然為自己辦了一場葬禮,並且隨着每個人給他寫的詩而又哭又笑。每天他都要面對他自己的萎縮,今天到哪裏,明天到哪裏?這幾乎比死亡更痛苦,看着自己的身體不斷萎縮,自理能力越來越差。但是這位社會學老教授卻享受着死亡,並經常和米奇笑談他彷彿又回到了嬰兒期,有人幫他上廁所,有人幫他擦屁股……

在不同階段都要享受着這個階段給我們帶來的快樂,而不是年輕時浪費青春時間,老了之後才開始後悔曾經。我欣賞莫里教授的欣然接受,他不羨慕健康人的身體,他只是努力地把這段時間過着充實,享受即使病痛中的美好的事。既然一天天都要過去,那麼為什麼不能利用我們能享受快樂和幸福的權利?而不是害怕並恐慌死亡,衰老的到來。

不過:“一旦你學會怎麼去死,你就學會了怎麼去活。”這句話好深奧的……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5

人總是傾向於為自己找各種各樣的藉口,在看到別人談論深刻的或者自己不願意接受的話題時,總會滋生出“此人站着説話不腰疼”的想法,而這一切,也許只是自己缺乏改變的勇氣,我們的教育教授給我們的並不總是正確的,只有堅強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絕接受,而我無疑是個懦夫。沒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為了以後的車子、房子、票子,每個人都在追求的生活,從來不會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過去的兩年裏,日子過的渾渾噩噩,毫無意義可言。

關於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狹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對他們毫不關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愛,這個話題過於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愛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愛,也許這並不是我失去了愛的能力,而是我處於愛中而不自知。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也許是該多出去走走,看看這個未知的世界。

關於自憐——只有你覺得可怕時才是真正的可怕,每個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這份醒豁。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6

也許是人到中年的緣故吧,最近一來我總是問自己:“人為什麼要活着?”、“人生的意義在哪裏”,這是二十歲左右的人最愛問的問題。到了四十歲,人大多已經很“入世”了,不屑或不敢再問這樣的問題。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時刻,它還會悄然從心底冒出,讓我黯然神傷。這千古之問,有誰能説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學家,他們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卻並不解決我們平凡人的問題。一位老人,在臨終之前,通過他的學生,向我們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這是書《相約星期二》封面的話,當時買這本書時,並不是因為寫着餘秋雨的推薦做序,而是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我,人到中年,更渴望珍惜人生。

書中講述的是一個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症後,在生命最後的一段時間裏,他與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週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課,米奇把他對人生的話題拉了個目錄,每週二飛到老莫里身邊,聽他講述,其實不能叫講述,叫兩個友人之間談心更為恰當,直到老莫里離開。老莫里的談話平和、親切、幽默,他對他即將死去直言不諱,讓人消除了對死亡的恐懼。這是一堂關於愛的教育課,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自然、愛身邊的一切,老莫里漸漸影響着米奇,影響着周邊的人,我想還有讀了這本書的人。

這位叫做莫里的社會心理學教授,在七十多歲時患上了一種叫做ALS的`病。這種病從腿部神經麻痺開始,一點點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時為止。這是一種殘酷的絕症——靈魂將眼睜睜地看着軀體一點點死去。但莫里決定帶着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學生,已經成為專欄作家、記者的米奇相約,每個星期二見一次面,一起討論“生活的意義”,包括“死亡”、“恐懼”、“衰老”、“慾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有意義的人生”這些重要的課題。從第一次相約到最後一次見面,這樣的討論持續了14個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師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禮來臨。

臨終的老人都説了些什麼呢?如果你期待着微言大義的話,你可能會失望的。他説,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他説,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他説,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面對整個社會……這些極為樸實的話,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謎底其實可能很簡單。

但莫里老人並不簡單。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時候,他還能談笑風生。談到死後火化,他對家人説:“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談到墓地,學生説:“我會去,但到時候就聽不見你説話了。”莫里笑了:“到時候,你説,我聽。”莫里以自己最後的存在,論證了人性的美好。一個普通的美國老頭,一些普通的話語和生活細節,但是讀完卻讓你悵然良久,這就是《柙約星期二》。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7

看完這本書,我用了半個月時間,每看完一篇都讓人深思,讀後感也不知道如何寫才好,沒有多少文采,只能發表看到某段話時當下的感想。

剛開始看沒有多大感觸,直到第49頁看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我合上書,想想自己,發現這27年我很樂於享受後半句,卻很少去做前半句。還記得父親曾跟我説過:“只有你先對別人好,別人才會對你好。”父親説的和莫里教授所傳達的意思一致。但是我們又能真正做到多少呢?

翻到第57頁,當我看到莫里説:“如果你想讓別人相信你,你首先應該感到你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後倒去。”這句話對我的工作很受用,初次接觸的合作伙伴總是充滿了疑慮,總是不相信對方,其實猜疑都是多餘的,在你不相信別人的同時又如何讓別人相信你?

看完第79頁時,是我對整本書感觸最深的一處,也是我唯一反對莫里之處。他説:“如果你能接受隨時死去的事實,你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耽於抱負了,你為此而付出時間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許就不再顯得那麼重要了。”合上書,我想:“人類對物質的要求不是絕對的,看你處於什麼樣的人生境遇,當你處於將死之時,物質便已然顯得微不足道,精神上的愛會成為你的第一要求,在親人的陪伴,愛人的守護面前,金錢就如糞土。但是當你依然處於健康的狀態時,物質便不可或缺,你的滿足感不僅僅只來源於精神,也來源於事業上以及物質上帶來的成就感,為了這份成就感這份滿足感,你不得不付出時間精力,而不是像莫言教授所説的“你為此付出的時間精力就不那麼重要”。當你處於一個旺盛生命力的階段為什麼要過一個瀕死的生活狀態。把握一個度,不要完全杜絕物質,也不要完全不在乎精神。不管在人生的哪個時刻,都不要放棄愛,愛別人也愛自己。

只想説《相約星期二》對我的生活、感情、事業都很適用,看完第97頁的時候,我笑了,因為發現我和莫言教授共同的思維方式,“你一旦投入進去,就能充分的體驗它,知道什麼是痛苦,什麼是悲傷,你認識了這份感情,現在我要超脱它。”説的真好,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處理情緒的方式,當傷心難受的時候,任由自己這個情緒的抒發,最後告訴自己這也是情緒的一種,沒有人一定要天天開心。超脱它,感受它,所有的情緒、感覺都被莫里教授描述成一場遊戲——好了,哥不跟你玩了,哥要離開你。很灑脱,身為人,不就是像教授所説的一樣,就是來體味這世界的百態,開心、傷心、痛苦、嫉妒、憎恨。感受每一種情緒,經歷每一件痛苦的開心的事情,告訴自己這是屬於我這輩子獨有的經歷。不要被自己的負面情緒牽着走。

第138頁,談論婚姻,沒有經歷過,不懂,但是我認為不管是感情還是未來的婚姻,女人的付出一定不要超過男人,因為你對一份感情付出的越多便越離不開他。女人一定要低於那條付出的水平線,把剩餘的付出留些給自己。

這些就是我對整本書所有的感想,都折射了我生活的每一部分。反觀莫里教授,其實他是幸福的,在瀕臨死亡時,他還有那麼多的心理準備時間,細細品味咀嚼他的一輩子,安靜的死去應該是人生最後一件幸福的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82l9n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