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張海迪》讀後感6篇

《張海迪》讀後感6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張海迪》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張海迪》讀後感6篇

《張海迪》讀後感1

優秀的名人故事總能使人獲益匪淺,他們像一顆顆紅星,照亮我們的生命,啟迪我們的人生

——題記

那天,媽媽給我帶回了一本書——《中外名人故事》,從小就喜歡書的我,立即捧起那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起來,愛不釋手。

翻開第一頁,我首先看到題目——《輪椅上的張海迪》,張海迪?以前常聽媽媽説起她。她是個殘疾人啊?我繼續往下看,“五歲那年,她被查出患上了脊髓血管瘤,在短短的五年時間裏,她做了三次大手術,……”“天啊,太不可思議了!我不禁叫出聲來,五歲的一個小孩子,能經得起這麼大的磨難嗎?“手術完後,最終高位截癱。”“最終高位截癱?”看到這裏,我驚呆了,高位截癱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意味着什麼?下地行走永不可能,起居生活要由他人照顧,上學夢想成了泡影……但張海迪仍然忍受着巨大病痛,自己刻苦學習,決定在輪椅上實現大學夢……

讀到這裏,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張海迪憑着自己頑強的毅力,又忍受着病痛的巨大折磨,完成自己的大學夢,她在病痛中強忍着不叫出聲來,實在疼得受不了,她就猛揪自己的頭髮,用另一種疼痛來代替。日子一長,她揪下來的頭髮都能編成辮子了……我在感動之餘,也十分慚愧。我平常的學習,老是沒有毅力,做一件事情很難堅持下來,做一會兒就覺得困得不得了,嚷着要休息,平常老是叫着這兒疼那兒痛,寫着寫着覺得累就把筆一放不幹了,我缺乏吃苦精神啊!

自從那天看了張海迪的故事後,我腦袋裏時常浮現出張海迪的身影,在學校學習不再懶散,也不再走神;在家裏完成作業是堅持着把作業做好才去睡覺;平時複習寫作業久了,我也學着張海迪強忍着腰痠背痛堅持了下來。

上個星期五,上體育課時,我累得滿頭大汗,渾身感覺就像散了架,回到家我把書包往沙發上一放,再也不想起來。這時,張海迪的身影又浮現在我的眼前,她好像在告訴我:要堅強、要有吃苦精神!我猛地一驚,對,不能這樣,要堅持,不能浪費時間,於是我強迫自己來到書桌前寫起了作業……

現在,我已經變得有毅力,肯吃苦了,爸爸媽媽也説我有進步了,但我知道,是她——張海迪,用她的精神化為一顆閃耀的紅星,時刻在提醒我、鼓勵我要努力向前,它照亮了我的人生,使我永不停息地永遠向前,向前……

《張海迪》讀後感2

當代中國,有一個人的名字曾經牽動着億萬人的心。

她不到六歲就不幸患上了脊髓血管瘤,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可她不畏艱難,勇敢地同疾病作鬥爭,實現了輪椅上的夢想,創造了輝煌的人生。她的名字,從20世紀八十年代初,響徹中華大地,直到今天,依然矗立在人們的敬仰之中。時光荏苒,二十六個春秋過去了,她依然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鬥志同殘酷的命運抗爭。在命運的挑戰面前,她沒有沮喪和沉淪,始終對生活充滿信心。她學醫、寫小説、畫油畫、拍電視、讀碩士……她坐着輪椅登上了人生的最高峯。她的名字叫張海迪。

早就聽老師介紹説張海迪被譽為中國的“海倫·凱勒”,而“少年紅色經典”中的其中一本——《張海迪》,更是讓我對這個傳奇人物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認識。這本書,讓我對張海迪的不幸感到悲傷,但是,更多的還是對她那不向命運屈服和對人生充滿信心的精神而感到敬佩!想到她先後動了六次大手術,一次次同死神作着殊死搏鬥,動為社會作出了傑出貢獻,贏得了眾的尊重和讚歎,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欽佩目光,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是什麼使張海迪面對困難時能不退縮呢?是她的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精神!想到這裏,我又聯想到了一個個“特別”的人物。

陳洲,因為13歲時扒火車摔下來後失去了雙腿,他卻用登山運動證明了自己永不服輸的性格。從第一次登山,登上泰山山頂的那一刻,他發現原來失去了雙腿的人也同樣能做常人能做的事,也同樣能經歷人生的一切美好,也同樣能展示生命強大的力量。在以“險”著稱的西嶽華山,陳州經過十個小時登上了華山北峯,但他還要繼續攀登,向着最高峯南峯攀登,他説那兒才是他的最終目標。在他的行動中,我解讀出華山南峯並不是陳州的最高峯,他的最高峯是突破自己,實現人生真正的價值所在!

當聾啞人在台上翩翩起舞,贏得台下熱烈的掌聲時,我看見他們用自強不息,唱響了生命的讚歌;當失聰的貝多芬在無聲的世界裏彈奏出美妙的音樂,成為傳世不朽時,我看見他用自強不息,唱響了生命的讚歌;當殘奧會上的運動員,在比賽時奮力拼搏,刷新一個又一個紀錄時,我看見他們用自強不息,唱響了生命的讚歌……

信念,讓人們對生活充滿信心;勇氣,讓人們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自強不息,讓人們唱響了生命的讚歌,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奇蹟!

《張海迪》讀後感3

勤奮是一扇門,打開它,你就開啟了全新的道路;勤奮是一盞明燈,照亮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我讀過很多的紅色經典小説,《張海迪》就是其中一本,在寒假裏,我讀完了這本書,她的事蹟讓我深有感觸。

張海迪生下來是一個天資聰穎的女孩,聰明、大氣、天真、活潑,但在六歲時意外發生了,她得了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但在那殘酷的命運挑戰下,她沒有沮喪和沉淪,始終對生活充滿着信心。她一次次失敗,一次次站起來,她堅持不懈的學習和工作着,學英語、寫小説、畫油畫、拍電視、讀碩士、唱歌、學醫......不幸並沒有把她壓垮,通過勤奮和努力,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反而使她走向人生的最高峯——在1983年3月,她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的稱號,此後,全國各大媒體對這位二十八歲的姑娘進行了大規模的宣傳,她也獲得了“當代中國的保爾”,“八十年代的新雷鋒”的稱譽。她的名字,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響徹中國;直到今天,依然矗立在人們的仰望之中。

即使她在痛苦時,都笑的十分燦爛,她説“我很痛苦,但我一樣可以讓別人開心!”。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當她發現自己高位截癱時,並沒有放棄,她把痛苦變成動力,不服輸的她向命運發起挑戰,遭受挫折也不放棄,完成了一項又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終她當選了中國第五屆殘聯主席!

在這我也深深地體會到,當她成為了殘聯主席時,一定感慨萬千,一定體會了辛勤耕耘後收穫的喜悦。張海迪當選全國殘聯主席,樹立起了“海迪精神”的豐碑,她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品質,在燃燒的歲月裏,不斷激勵着他們的那一代人,在當下,更是激勵了我們這一代的青少年,成為我們的“精神偶像”。

隨着時間的流逝,她已經不再年輕,但她的形象依然清晰。同學們,我們要像張海迪一樣,勇敢地面對困難和挑戰,像她一樣,不因命運和挫折而放棄,像她一樣,通過勤奮和努力,不斷的超越自我。讓我們穿越時光,重回30年前重新認識一下那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一起讀一讀《張海迪》這本書吧。

《張海迪》讀後感4

可能有些人比較憐憫殘疾人,覺得他們比自己痛苦。可,未必是這樣的。

張海迪,她是一個殘疾人,但她是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英國約克大學榮譽博士。而這些成就背後,痛苦我們可想而知。

在《張海迪的快樂》這篇文章裏,我們好像絲毫沒有看出悲傷的氣氛,一整個故事沒有太多的悲催,只透着一股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氣魄。

文中的小女孩一開始和媽媽要東西,但是看了殘疾人支撐着腿的竟是木棍,幼小的心靈可以説受到了強烈的衝擊。我們根本想不到,一個前腳哭着鬧着的小女孩,看了震撼人心的畫面之後,竟變得懂事。可想而知,小女孩心裏可能有些內疚,也有可能有些敬佩。

同樣的,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比如説孫長亭,可能大家還很陌生於這個名字。其實他也是一個殘疾人。他在1984年失去了他的左腿,但他沒有氣餒,沒有變得頹廢,而是刻苦訓練,被人們成為“戰鬥英雄”,這樣的美譽,對一個人來説,是多麼榮耀啊!然而,他的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

1992年9月的一天,26歲的孫長亭,走進西班牙巴塞羅那奧林匹克體育場,作為一名殘疾人運動員,他將代表中國隊,參加男子標槍項目。我們可以想到,一個失去左腿的人,是經過多少日日夜夜反反覆覆的練習才有了這樣運動能力。最終他以49米02打破了48米48的世界紀錄。這下可把孫長亭美死了。同樣嘲笑他的人也在默默為他點贊。

所以,我們正常人是不應該取笑殘疾人的。更多的,我們應該去幫助他們,幫他們從痛苦中走出來,從煎熬中走出來,我想,這才是我們對待殘疾人的態度。

我們應該知道,當一個人知道他已經殘疾了的時候,他有多麼崩潰。我曾經看過關於霍金的一個影片,講述了霍金在上樓梯是突然慢慢失去的活動的能力,只能在地上慢慢地蠕動,他不想讓他的朋友看到,因為他自己根本接受不了這樣的事。

但是,人是會變化的,現在的霍金變得堅強,記得之前還參加了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呢!因為他説過: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我有愛和愛我的親人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沒錯,身殘,志不殘。

《張海迪》讀後感5

讀完張海迪的故事,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她身殘志堅,靠着驚人意志與病魔頑強鬥爭的同時,海在牀上自學完成了小學到大學的課程。併成為的一名作家,並且掌握了多種技能。我在佩服她的同時,深深地感覺到我們應該更加珍惜現在的的`美好生活,努力做出更好的成績。

1955年,張海迪出生于山東濟南。小時候,她和別的孩子一樣,擁有着許多美好的夢想。

而上天的考驗卻殘酷的降臨了。張海迪5歲的時候,患上了脊髓血管瘤,胸部以下全部癱瘓了。她只能每天坐在輪椅上看着別的小夥伴開心的玩耍,一起揹着書包上學。她那幼弱的心靈,簡直要被痛苦給壓碎了。她渴望上學。渴望知識的那份急切,讓張海迪的媽媽心裏直滴血。爸爸媽媽決定説什麼也要滿足她的心願。於是爸爸媽媽下班後就親自教她學習。

終於可以學習了,張海迪是多麼高興啊!她很勤奮,在學習中她體會到了快樂充實。但手術的痛楚時時折磨着她幼小的身軀。有一次她感到十分的疲倦,連作業都無力完成,就對媽媽説:“這些作業明天再做完行嗎?”媽媽鄭重的對她説:“今天的事情今天必須做完!”聽了媽媽的話,她明白,學習貴在堅持和自覺,覺不能拖拉。她告訴自己,也像媽媽承諾:“我要像在學校裏的孩子一樣每天完成作業!”儘管她非常的有決心,但病情卻是無情的。有時實在疼的厲害,她就猛揪自己的頭髮來分散注意力。在她心中一直有一個堅定地信念:我要活着,我要學習!

經過多年的努力,張海迪不僅能夠閲讀英文書籍,還翻譯了多部英文長篇小説:不僅能夠像其他人一樣學習豐富的知識,還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輪椅上的夢》給了無數人奮進的力量。

殘缺的肢體,同樣可以演繹出華美的人生樂章。張海迪在與病痛的頑強搏鬥中不斷的創造着生命的輝煌。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時時都會萌生出這份生命的感動:輪椅上精心編著《時間簡史》的霍金,病榻中頑強寫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奧斯托洛夫斯基······“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飽受病痛折磨的小海迪尚能向自己和媽媽做出這樣的承諾,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學習,奏出屬於自己的華彩樂章。

《張海迪》讀後感6

讀到張海迪的故事,我們自然而然的就會想起“身殘志堅”,“頑強拼搏”這樣的詞語,因為,張海迪本身就已經代表了一種精神。她的故事感染着無數的人,給眾多奮進中的人以無盡的力量。

她在五歲時因脊髓病,只能坐在輪椅上面自學那些正常的孩子們在學校裏就能學到的知識。不久,她因高位截癱手術只能一動不動的躺在牀上了,甚至連脖子都不能扭一下。她懇求媽媽在桌上支一面鏡子,這樣她就可以從鏡子裏面看書了,就這樣她學習了小學、初中的知識,更以驚人的毅力開始自學英語,她給自己立下了一條規定:每天背熟10個英語單詞,如果背不全,忘了幾個就狠狠的咬幾下自己的手指。在這樣的學習後,她翻譯了一部小説——《海邊診所》。十五歲時,張海迪隨同父母到農村生活。她看到鄉村缺醫少藥,就立志學醫。開始時她專攻鍼灸,按書上的穴位在自己身上扎針,接下來她又自學了醫學院的部分課程,掌握了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治療方法。後來還自學了日語、德語等,並攻讀了研究生的課程,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在殘酷的命運的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放棄,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作鬥爭,經受了一個個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在人生的路上綻放着一朵朵成功的花朵

當張海迪受到挫折時,她沒有放棄,而是抬起頭來,做生活的強者。當我讀完這個張海迪的故事時,我已感受到生命的美麗,我能看到在絕境中一個堅強的身影在前進着。樂觀、不屈服、堅強,這些詞語遠遠不能表達出張海迪那些奮鬥的日子。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遠是一帆風順,我們始終會遇見大大小小的困難。現在的我們生活在陽光下,享受着父母、老師、學校給我們的呵護,在蜜糖般的生活中遠不知什麼是磨難,我靜心想了想,如果我遇見了這樣的苦難,我還會不會像張海迪那般用百折不饒的意志獲得生命的光輝?我的答案是:不能。所以張海迪的故事教會了我們,有了生命,就有了希望,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只要有顆堅強的心,只要持之以恆的努力奮鬥,你的生命也可以這樣的絢麗。

大作家蕭伯納説:“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張海迪做到了,她説:“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如果你奮鬥着,你也可以。因為,人不能選擇命運,但能改變命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7mrjk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