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祝福》有感

讀《祝福》有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祝福》有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祝福》有感

讀《祝福》有感1

《祝福》由“我”的口吻介紹了魯四老爺家曾經的僕人祥林嫂的悲慘的一生。祥林嫂先後失去了兩任丈夫,兒子被狼叼走,使得她精神出現了問題,手腳也不在麻利,變得迷信。一系列的行為使其被趕出了魯家,以乞討為生。最終,在一片祝福聲中死去……

祥林嫂是可憐的。兩任丈夫,兒子先後去世,有這樣遭遇的人,她一定是可憐的,但同時她也是可恨的。她不應該把自己的遭遇一遍遍的講述了別人,以求博得對方的一聲歎息、一聲安慰、或者是對方的一個可憐的眼神。是她自己一直在自討沒趣,用自己血淋淋的痛苦來作為別人的談資,自己破滅了自己的希望,自己讓自己變得廉價。她一直活在過去的世界中,沉浸在痛苦中,不懂得萬事向前看,一直在痛苦中淪陷。

另外便是魯四老爺、柳媽等人的冷漠。魯四老爺的封建思想與冷漠無情,使其將祥林嫂趕走了,斷了祥林嫂的物質來源。柳媽則是斷了祥林嫂的精神支撐,給祥林嫂的死亡加上了最後一把火。失去了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吃撐,祥林嫂的死亡似乎也是必然的。

我覺得祥林嫂的死亡在在一定的意義上也是一種解脱,畢竟“地獄的事誰也説不清”,死了最起碼不在受折磨!

讀《祝福》有感2

高二之前,我還沒讀過原著,雖聽過祥林嫂的大名,但她究竟有什麼故事,我便不大瞭解了,當時只知道是一出經典老戲裏的一個人物,僅此而已。由於"祥林嫂"名氣太響,以至於自小便一直以為《祥林嫂》就是原著名字。高一暑假,一家越劇班子來我村演出,劇目就是《祥林嫂》。對於這齣戲,村裏年長的觀眾們多是不太喜歡的,比起悽悽慘慘的悲劇他們更願意看熱鬧歡喜的故事,嫌這戲太冷清,不好笑。可能這也是《祥林嫂》這部戲一直鮮少演出的原因吧。不過我當時看了這戲的感受卻是十分震撼的,情節的起伏、思想的波動在戲台上渲染的入木三分。戲唱完了,餘興未散,回家就在百度上輸入"祥林嫂"。百度百科第一句話就給我帶來了巨大驚喜——"祥林嫂是魯迅短篇小説《祝福》中虛構的人物"。如此悲劇卻用了 "祝福"二字作標題,此刻便更因作者精湛的諷刺藝術而佩服了。

這種諷刺藝術在我們所熟悉的另一部外國文學作品中也有所體現,那便是安徒生的代表作《賣火柴的小女孩》。祥林嫂最終凍死在大年夜裏,而賣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凍死在新年夜裏,歡喜的日子裏發生悲劇,彷彿在陽光下感到嚴寒,展現了悲劇在傷不在慘的魅力。"慘"指的是故事寫了一件悲慘的事,而"傷"則是激起讀者的情緒、讓讀者自己在閲讀中感到悲傷。寫一件悲慘的事情容易,可要讓讀者從中感受到悲傷那便是一件技術活了,因此悲劇的"傷"比"慘"更能展現作者的功底。"女孩在夜裏凍死",這只是一件悲慘的事件,讀者只能感受到慘,卻難以激發悲傷。而安徒生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描繪她的死亡時,未曾用到一句"我好慘""我好難過"之類催淚悲情的句子,反而都是用"噴香的烤鵝"、"慈祥的奶奶"、"掛滿禮物的聖誕樹"、"新年的第一縷陽光照耀在她臉上"這類美好的詞句替代。作者雖未着墨她如何悽慘痛苦,但愈是提及這些美妙的'事物,便愈是能令讀者聯想到她的現實是多麼不幸,從而產生同情;當美好的幻象一幕幕從女孩的眼中閃現,讀者們的心緒也便跟着產生波動,直至結尾潸然淚下。這便充分地達到了"傷"的效果。

借美好襯托悲傷,這一手法不僅出現於悲劇,在喜劇作品中也同樣適用。如《大話西遊》,謝霆鋒對它的評價是"讓我笑着笑着就哭了";而一篇了不起的悲劇,其魅力就在於它讓人在平淡中感受到波動、在人羣中感受到孤獨、在温暖的陽光裏讓人倍感淒涼。這比直接濃墨重彩地嘮叨"她好慘啊她好慘"更能打動讀者。

至於《祝福》中的思想表現手法,又讓我忍不住聯想到《梁祝》、《一縷麻》等戲劇。

就以《梁祝》為例子。《梁祝》裏面有壞人嗎?沒有。有人要問了:馬文才不是壞人嗎?當然不是。很多影視劇中,為了突出主角梁山伯,總會給他樹立一個boss,既然馬文才是情敵,那boss的黑鍋只能是馬文才來背。可實際上《梁祝》整齣戲裏,馬文才壓根就沒出場過,更沒做過什麼壞事,人家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而且他也是明媒正娶並非逼婚,那麼為什麼會給人一種他是惡人的錯覺呢?唯一的解釋是他想追求祝英台,可英台是山伯的呀,山伯又是男主啊,我們慣常的思維裏男主追女主天經地義,你馬文才一個暗場的湊什麼熱鬧!啥叫暗場?就是隻活在他人台詞裏、連龍套都輪不着跑的角色。因此在獲取觀眾的支持上,僅從這一點他就輸給了享有主角光環的梁山伯。其實,倘若把《梁祝》這一標題改叫《馬祝》那麼馬文才顯然能夠獲得更多的同情,觀眾們的罵聲也會隨之轉移到樑、祝二人身上。細細一想,他從頭到尾就不認識梁山伯、更不知道其中發生的事情,自己按照正規的流程求親,獲得女方家長批准後,正風風光光的辦着婚禮等着花轎子抬家來,冷不丁聽説新娘子死了,自己還憑空落下個橫刀奪愛的黑鍋,豈不比竇娥更冤?在《梁祝》全戲裏,馬文才既無刁難過樑山伯,又未逼迫過祝英台,他僅僅是按當時社會最規矩的流程求親,未做過一件不通情理的事情,那麼顯然他不是構成悲劇的反派。

既然馬文才不是壞人,那麼構成悲劇的壞人是誰?人們會想到第二個boss候選人:祝老爺。然而祝老爺也不是壞人。

在男尊女卑的社會裏,祝老爺肯讓女兒假扮男子去讀書,這已經算是很開明瞭。同時對梁山伯也是以禮相待,之所以拒絕梁山伯也並不是因為嫌他家窮而是因為自己已經許諾把女兒嫁給馬家。在這種知書達理的知識分子家庭,無故悔婚絕對是一件很缺德的事情,也就是説,人家也是按照當時社會的道德標準拒絕的梁山伯。在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裏,馬文才和祝老爺都不是壞人,他們都是按照那個時代正確的制度、正確的流程、正確的道德方式做正確的事情,那麼既然沒有壞人,又為何會造成悲劇呢?這就正好引出了這部劇比其他戲劇偉大的地方:錯誤的不是個人而是時代。

通常的戲劇、小説作品中,悲劇往往是由一個壞人引起的,當結尾主角打敗那個壞人後就立馬天下太平了。可《梁祝》這部戲裏都是好人啊,為什麼好人在遵循制度的同時還會釀成悲劇呢?那麼原因就不是出在人身上,而是出在制度身上。是制度本身就存在着缺陷,而遵守這個不良制度的人,不過是該制度操控下的一個可悲的傀儡(包括遵守該制度去"害人"的以及因遵守該制度而"被害"的)

與《梁祝》類似,《一縷麻》也是全程沒有一個壞人,都是好人在遵紀守法,卻也因此接連釀造了好幾起悲劇。

如此看來,祥林嫂的故事就與他們太相似了。她所遭遇的四叔等人也不算壞人,因為他們也是封建社會裏知書達理的"文明人";她所受到的也是封建好人們"遵紀守法"所引起的悲劇。不過祥林嫂又比上述兩部戲曲的主角要更倒黴一些:

《梁祝》裏頭,祝老爺對梁山伯是以禮相待,後來又覺得過意不去還不停的送金送銀給他。馬文才壓根就不認識梁山伯,更不可能刁難他。梁山伯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夠氣死的。

《一縷麻》的男主更是人生贏家。一個傻子娶到了貌美如花的新娘子,雖然中途運氣不好得了病死掉了(故事本可以就這樣結束,不過如此豈不是和梁祝太過相似?)就在大家哭靈的時候,這傻子又活了,而且智商就像吃了腦白金+黃金搭檔一樣噌的一下從0飆升到 20。

那麼祥林嫂遇到的人顯然都比他們倆遇到的要狠得許多。先是被婆婆出賣,再是被四叔掃地出門,即便是中途短暫的與老六一起的幸福時光那也是靠被婆婆販賣這一悲慘遭遇所帶來的。然而祥林嫂與梁山伯、榮少爺的不同不僅在於外界遭遇,在自身個性上祥林嫂也與他倆存在着一個很大的不同:

梁山伯是太過被動,什麼好運厄運都是等着它來而不是自己主動出擊。如果不是祝英台給他機會,他壓根沒有愛情;而遇到困難之後他也一點都不知道反抗、不懂得如何應對困難、沒有為兩人的愛情想過一絲解決困難的主意。有時候觀眾就會想,這呆頭鵝要是主動點或者機靈點説不定就能把悲劇變成喜劇了。那麼這一假設在《祝福》裏得到實驗:

祥林嫂與梁山伯在這方面是很有區別的:她是知道反抗的,是動過腦子的,她為了擺脱厄運是採取過各種措施的。她不像梁山伯那樣被動無主見。然而即便如此,為何她最後還是悲劇了?因此不論梁山伯還是祥林嫂,他們的問題都不是出在自己身上,歸根結底,還是一句話:制度問題。祥林嫂真正的敵人不是四叔也不是四嬸,而是制度。畢竟處在這樣一個社會制度下,全世界遵循該制度人都會是她的boss。如果説社會是一條江河,那麼制度、禮教就是一場風浪,她陷落了封建禮教製造的漩渦裏,試圖游出來,然而整條江河都是漩渦,她剛從這裏游出來,轉眼又捲到了另一個漩渦中。雖然我們在心靈雞湯裏常看見"想要擺脱困難、求幸福只能靠自己,不要怨天尤人"之類的字句,然而在時代的波濤裏,有時候問題還偏就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是真的就出在時代上。真正能讓她擺脱苦難的方式,就是等封建時代的風浪平息了,這些漩渦才會消失,她才能游到岸上。

從上述幾篇作品裏,我們可以獲得一個啟發:

在暢銷書中,所有的壞事儘可以由一個反派、一個壞人來做;可是在偉大的作品裏,反派不一定是壞人A或壞人B,而是一整個時代的風氣、制度。而遵循這些制度的好人,往往成為釀造主角悲劇命運的反派。《白蛇傳》裏面的法海就是典型的做了一件正確的壞事。如果悲劇只是由一個壞人釀造,那問題也就只侷限於這一個壞人;而好人與制度所產生的悲劇,那便足以折射整個時代。

標籤: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7jkvz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