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初三關於名人傳名著的讀後感

初三關於名人傳名著的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三關於名人傳名著的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初三關於名人傳名著的讀後感

初三關於名人傳名著的讀後感1

閲讀了羅曼 羅蘭的《名人傳》,深有感觸。羅曼羅蘭是20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們強大的精神支柱。《名人傳》裏寫的是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的故事,他們經歷了各種的磨難卻沒有向命運屈服,在生命的最後一秒仍不屈不撓的抗爭着最終成為了偉人。這也告訴了我們”艱難和挫折是對命運和人生的最好錘鍊!

在這三位偉人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事貝多芬。他對音樂有火一般的熱情,先後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輝煌,充滿了幻想,令人歎為觀止。

貝多芬出身貧寒,他很小就輟學。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他勇敢的與命運作鬥爭。他孤獨的活着,他惟一的親人辜負了他,他內心受到沉重的打擊,可他還堅強活下來。他沒有一個朋友,他就像與世隔絕,雖然這位偉大的音樂家一直痛苦的活着卻創作了不朽的傳世之作,大部分都是他耳聾後創作的。他最後終於戰勝命運,戰勝疾病,戰勝痛苦,戰勝聽眾的平庸,戰勝困難和障礙,攀上生命的巔峯。貝多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不肯屈服於命運,他改變了命運,他的精神震驚全世界。

米開朗琪羅出生在佛羅倫薩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他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藝術功底。他的祖國多災多難,他眼看外族入侵,人民受到奴役,自己的作品毀於戰亂,他受到別人的折磨,他的家族向他索要錢。他一生依附教皇,為教皇做事。教皇為自己樹立碑立傳,使米開朗琪羅達不到自己的理想。他一生遇到許多困難。他堅持,為了自己的理想,他活到了70多歲。

托爾斯泰出生於富貴家庭。他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他有很高的文學天賦。他曾經獲得成功,但他蔑視自己擁有的一切。他不肯享受生活,不肯虛度年華,他想要通過照福人類來體現自己生命的價值。他弘揚真正的基督精神,對自由主義的蔑視。

作者告訴我們要勇敢的與命運作鬥爭,只要你不屈服於命運,總有一天你會改變命運。人生就是奮鬥,幸福就產生在奮鬥之中,命運是自己掌握的。

初三關於名人傳名著的讀後感2

一口氣,讀完貝多芬傳,不免長噓一口氣。

為貝多芬的困苦而嗟歎!為貝多芬的抗爭而讚歎!為貝多芬的才華而驚歎!

貝多芬的一生是困苦的。三歲失去教導自己的祖父,七歲失去疼愛自己的母親,兒時經常被酗酒的父親毒打,三十歲失去聽力,曾經心愛的二個女人都離他而去,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在生命的最後,依然沒有擺脱窮苦的命運。

貝多芬的悲劇一生似乎沒有快樂可言,但他畢生都在為藝術獻聲。他説:“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當我接近這地步時,我該多麼幸福啊!”相信正是因為這種追求,貝多芬才能忘記命運的不濟以及生活的艱辛。他完全沉醉於音樂,他的快樂來自音樂,他的幸福來自音樂,這種快樂和幸福只有他一個人能享受,這或許也是他創作的靈感和源泉。他説:“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在與命運的搏鬥中,貝多芬無疑是勝利者。他的拼搏與他的作品都贏得了後人無限的敬仰和愛戴!

貝多芬的一生是偉大的,最然他的作品不算最多,但是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沒有之一。我們熟悉的作品有《歡樂頌》、《命運交響曲》、《英雄交響曲》等,最為難得的是他最優秀的作品都是在他失聰後最為困苦時創作出的。這也應了古人那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看完全書,久久不能平靜,上帝不會因為誰是天才而眷顧誰,更不用説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了。有句玩笑話這樣説:“點背不能怪社會,命苦不可怨政府”,話糙理不糙。每個人一生當中都會經歷挫折和痛苦,當我們面對病痛或困難的時候,就應該以這些名人、偉人為榜樣,不再怨天尤人,唉聲歎氣,要揚起生活的風帆,堅定生命的信念,為了理想而努力奮鬥!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初三關於名人傳名著的讀後感3

"這也是人過的日子!"——看完米開朗琪羅傳我實在無法忍受——一種糾結的'沉鬱的壓抑的感情當我牢牢捆住——這種恐懼而沉悶的思想束縛住我的嘴角——我不知什麼是笑,什麼是美好,不可名狀的痛苦傳染了我的身心,我提起筆,不知道要説什麼——讚美嗎?

——讚美上帝給予他的曠古奇才?讚美他痛苦如同煉獄一般的一生?讚美他多疑、怯懦、憐憫又複雜的性格?還是苦澀而醉人的悲觀主義?

我不知道要説些什麼,因為,我對他感到心疼,也許,只能説心疼吧。

"他孤單一人——恨別人,也被別人恨,愛別人,卻不為人所愛。人們欽佩他,但又都害怕他。在最後,他使人產生了一種宗教般的敬畏。他統治着自己的時代。"

他是怪人又是天才,他噬人的精力使他每時每刻都在使他生活在一種憂傷或癲狂的狀態之中。"我的快樂,就是憂傷"。

他的偏執性格來自不被人認可的童年——我似乎找到了打開心門的鑰匙——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果當初他的家人鼓勵他的雕刻愛好而不是漫罵瞧不起,他也許不會埋下痛苦的種子,之後也許不會如此糾結而墜入痛苦的深淵。

他的很多作品被損壞,他個人受教皇的逼迫不得不完成他不想完成的任務。他必須工作工作工作,完成他不喜歡不擅長甚至毫無意義的工作。

又是一個被上帝捉弄的可憐的天才,他甚至把自己完全獻給藝術。但家庭的拖累,政治上的迫害,摯友的亡故等等將他折磨地不像人樣。我只能感歎造化弄人,我無法評論他的作品——我實在對雕刻沒有鑑賞能力,也無法評判他的人生,甚至依我之見連羅蘭都在試圖更為準確的感慨——他也説不出什麼。暫且認為他就是單純為了受苦而生的人吧,但苦難也使他磨礪了個性,激發他的創作欲,使他創作出了很多傳世不朽的作品如《大衞》等。但我堅信如果沒有苦難他會創造出更美的雕像。

"他終於安息了。他到達了自己所向往的目的:他從時間裏超脱出來了。"

這是一種解脱,對我來説,沒有如此驕傲的才華,沒有如此噬人的苦痛,沒有如此疑慮沉鬱的生活,——學會滿足吧,天才不過如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7d2v4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