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關於《子夜》的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關於《子夜》的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子夜》的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子夜》的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子夜》的讀後感1

日記《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一1981創作的長篇小説,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説。《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裏的。

小説中描寫的一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同時,《子夜》的語言具有簡潔、細膩、生動的特點。它沒有過度歐化的語言,偶爾運用古代成語,也是恰到好處,趣味盎然。

茅盾的小説,素以全景式地展現宏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見長。《子夜》的舞台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x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裏錯綜複雜的鬥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併,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裏。

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所以,《子夜》在全局上不僅具有史詩般的宏偉,在細節描寫上也極其細膩委婉,他宏圖鉅製般的展現了三十年代舊上海的奢華與滾滾商機,也極其細膩的描寫了吳蓀甫這個生不逢時的民族資本家,具體展現了吳蓀甫作為一個民族資本家身上所具有的投降性和鬥爭性。

《子夜》的讀後感2

《子夜》是茅盾小説創作中的一部力作,《子夜》以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上海為背景,描述了雄心勃勃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相抗衡以及吳蓀甫的最終失敗。作品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展示了一幅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各種複雜的階級關係、社會關係,並以吳蓀甫的失敗有力地説明了中國沒有也不可能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作品概括了特定歷史條件下中國都市社會的基本特徵,並且預見了革命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矛盾先生筆下的《子夜》,是如此令人震撼,令人回味!

在《子夜》中的人物素描也是可歎的,《子夜》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有藝術生命力的人物形象。這些藝術形象是作者匠心獨運的藝術創造,他們在我國現代文學人物畫廊中佔據着突出的位置。在這一系列人物形象中,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的形象塑造得最為成功。如其中的吳蓀甫,一個響噹噹的名字,是每一個讀完《子夜》的讀者所瞭解的。吳蓀甫是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上海這個典型環境中的一個民族資本家的典型。這位野心勃勃的資本家不僅僅擁有較雄厚的經濟實力,並且精明能幹,有手腕,具有極強的冒險精神。在作品中,這位一心要振興民族工業的鐵腕式人物一出場,就充分顯示出了他非凡的膽略和手腕。

他略施小技,就擠垮了陳吟秋的絲廠和陳君宜的綢廠,又和孫吉人、王和甫合夥組建了“益中公司”,一口氣吞併了8個日用品製造廠。這些事實證明,吳蓀甫完全具備了現代企業家的素質,是一個極富有競爭本事的強人。假如吳蓀甫生在一個適合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環境中,也許他會大有作為。可他偏偏生不逢時,生存的環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當時,在國內,代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買辦官僚資產階級利益的蔣介石政權,根本不實行扶植民族工業的政策,反而壓迫、排擠民族工業,再加上軍閥混戰,使交通

阻斷,農村經濟凋敝等,這一切使經濟發展遇到嚴重困難。在國際上,帝國主義也因要在中國拓展市場等,對中國民族工業採取扼制的政策。這樣,一心要發展民族工業的吳蓀甫,就不能不面臨着重重阻礙。可是障礙並沒有停止他的前進,他一如既往的進行着自我的夢想抱負!

《子夜》氣魄宏大、具有陽剛美,這與描述工人罷工鬥爭的浩大聲勢有密切關係。在描述工人圍攻吳蓀甫的汽車、包圍裕華絲廠的管理部、全閘北工廠總罷工等場面中,不就充分體現了雄偉博大的陽剛美嗎?這種陽剛美的思想基礎,就是作者矛盾所要極力表現的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精神—一種不屈不撓的,永不言棄的精神!

不一樣的文學作品有着不一樣的寫作特點,《子夜》也是同樣的,它也有着“社會剖析小説”的特點:(1)具有鮮明的理性特色;(2)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階級性;(3)故事情節的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矛盾直接有關;這是所有看完《子夜》的讀者一同認為的,這是具有科學性的解釋,是文學的體現,是文學人物的點評!

從藝術性看,這一篇文章樸素無華,語言淳樸自然,字裏行間有着一種真實感,毫無矯揉造作之處,這就是矛盾先生的文章,他一貫的文風;從思想上看,這是一篇激烈現代人的文章;從文學上看,這是矛盾先生文學生涯中的一篇鉅作,他傾入的是自我一生的心血和自我的夢想抱負,他寫進了自我的想法,寫進了自我的感情!

長篇小説《子夜》無論是從思想容量還是從藝術表現上來看,都是一部具有很高成就的作品。也正所以,魯迅等一些著名作家,都曾給予它很高的評價。這些都十分清楚地證明,《子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這樣一部出色的小説,實在值得每個人去看、去讀、去研究,它是當時中國工業的一個很好的例子。讀了這一部小説,就相當於瞭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我們的文學方面的認識有很大的幫忙和推進作用。

《子夜》的讀後感3

往往最難以忍受的,不是漫長的深夜,而是微露朝意卻依舊遙遙無期的子夜。 子夜,黑夜與凌晨的交界。處在這一時期的所有事物,都面臨着黑暗與光明的選擇。而那時中華大地,列強韃虜,內賊患打碎了千年的安息沉寂,也在那時失去了習慣常規的中華大地陷入了無盡的迷惘。黑暗貪婪的侵吞着一切,包括那就在眼前的光明。 《子夜》是矛盾長篇小説代表作。讀完了《子夜》,心中不由的產生許多感慨。文章中寫了許多多姿多彩的生活畫面,通過這些畫面,藝術地再現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城市風雲,也間接反映的當時革命發展,星繚亂的中國社會風貌。 小説中成功塑造了許多人物形象,最令我影響深刻是吳蓀甫。吳蓀甫是《子夜》中的主人公,是三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家的典型。吳蓀甫的準要性格特徵是精明強幹,有雄心,敢冒險,是一個鐵人物。他有雄厚的財力,很有才幹,曾留學歐美,懂的一套企業管理的方法。他有着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要和傾銷中國市場的外貨競爭。為此,他和交通運輸資本家吳吉仁,礦業資本家王和甫一起創立了兼辦金融和實業的益中信託公司。他的理論是,把那些平庸的企業家毫無憐憫的打倒,把他們的企業掌握到他的鐵腕中來,以實現他的吳記資本主義王國的美夢,充分表現出他的野心、魄力、冒險精神和競爭中心狠手辣的性格特點。

《子夜》的'藝術結構是宏偉而嚴謹的。從開頭和結尾就可以看出。開頭,上海的軟風一陣一陣吹上人面,蘇州河幻成了金綠色,輕悄悄地向西流去。黃浦江邊充斥着“光、熱、力”,此時的吳蓀甫有財有勢,氣派威風;而結尾,吳蓀甫的工廠、銀行、公館全都沒有了,自己的夢想也破滅了,慘敗於趙伯韜的吳蓀甫帶着姨太太灰溜溜地到牯嶺消暑。一頭一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得不讓我們驚歎於一位民族工業巨匠在帝國主義和軍閥統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敗塗地的慘象。 小説中的環境描寫,是小説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小説《子夜》選取了大都市上海作為人物活動的中心。圍繞主人公吳蓀蒲,作者精心描寫了“吳公館”,“交易所”和“裕華絲廠”三個主要活動場所。在這裏,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依次的展開,不論是民族工業資本家與買辦金融資本家的矛盾鬥爭,或是軍閥混戰和報機市場的微妙關係或者是農村階級鬥爭和金融市場的曲折關係等,都得到集中的表現,小説故事情節也一步步順利發展也成功塑造了各個階層的許多典型人物形象。“子夜”,即半夜,既已半夜,到黎明就不遠了。

小説的題目定為《子夜》,指小説的故事發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舊中國社會,也表達了作者對中國人民即將衝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堅定信心。

《子夜》的讀後感4

《子夜》是一部長篇小説,全書主要圍繞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尖鋭矛盾和鬥爭。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繪了30年代初中國社會的廣闊畫面,同時也間接地反映了當時革命深入發展、燎原的中國社會的全貌。

給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吳蓀甫,感覺他像個戰士,始終在那拼盡全力地戰鬥,好像永遠不知疲倦一樣。為了自己的企業也為了民族工業,他不得不與美帝國主義的掮客——趙伯韜一直勾心鬥角;為了自己的廠子,他不得不費很大力氣平息罷工;為了擴大規模,他用盡心機收買、吞併其它小廠,所以,更可説他是一位商業界的巨腕,但可是生不逢時,因為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緊緊扼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咽喉,最後他的個個雄圖大略,種種力挽狂瀾的行動、條條看似無懈可擊的計策,只能以失敗告終,這不僅是他的悲哀,更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悲哀!但同時他也是一個血腥、殘酷的剝削者,從他那剋扣工人工資的堅決、打擊罷工工人的力度便可窺之一二,可話又説回來,那能怪他嗎?不能,資本家不都那樣嗎,榨取工人剩餘價值就是他們的本性。總之,我心目中的他是位悲情英雄!本書中還有一個地方寫的特別好,那就是交易場所內情景的描寫,那不能不説是人身鼎沸、熱火朝天啊,側面反映了當時時局的動盪,但同時也體現了很多國民嗜賭、想不勞而獲的投機取巧心理。

賭博是中國曆朝歷代都存在的問題,人們都説“小賭怡情,大賭傷身”,但沒有小賭哪來的大賭啊,所以,要從戒小的開始,那樣社會風氣會有所些許改觀,外國人問關於麻將的問題的次數也會減少。總之,《子夜》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複雜的發展趨勢: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以及中國企業的封鎖、侵略!讀完全書,不僅感慨與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學底藴,也瞭解了主人公們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身不由己。個人慾望,夢想都得順應社會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子夜》的讀後感5

當我讀完文學巨匠茅盾的《子夜》一書時,不禁陷入了沉思,且深深感受到英雄有用武之地是要有良好的社會大環境的。

應該説小説中的主人公吳蓀甫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只不過他是一個失敗了的英雄。他出身世家,實力雄厚,遊歷過歐美,學會了一套資本主義的管理方法,有着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的性格和氣魄。他的理想是發展民族工業,擺脱帝國主義及買辦階級的束縛,最終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走向富國強國之路。因此在與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鬥爭中,他表現出果敢冒險剛強自信的性格。他沉着幹練、剛愎自用,似乎為民族資產階級的振興帶來了希望,但是在強大的帝國主義面前,他連連失敗,節節潰退,乃至於遭滅頂之災,使夢想破滅。吳蓀甫這樣在當時出類拔萃的企業家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等閒之輩。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這是一個民族工業生不逢時註定要失敗的時代。

俗話説,時勢造英雄。我不禁傻想,假若吳蓀甫生活在今天,那他就大有用武之地啦。沒有戰爭的硝煙,也沒有****的桎梏;沒有罷工的陰影,更沒有外來的侵略。“吳蓀甫”這個一心想發展民族工業的時代驕子,懷着他的遠大理想,開始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置實業、辦工廠、設公司、開銀行……與兄弟企業友善競爭,與外資企業強強對話,他的事業紅紅火火,如日中天;他的理想正在變為現實。他又恢復了他“三先生”的自信、膽略、智謀與手腕,他把自己的絲布、火柴、膠鞋等產品打造成響噹噹的世界名牌,他帶動國家的民族工業興旺發達,他讓東洋人、西洋人自愧不如……時勢造就了“吳蓀甫”這個民族工業的大英雄。

然而,這終究不是真的,吳蓀甫畢竟是《子夜》中的文學形象。但是,生不逢時的吳蓀甫所追求的理想正由生逢盛世的千萬個“吳蓀甫”的後來者變為現實。

這一點,我們是堅信不疑的。

《子夜》的讀後感6

或許分辨什麼是虛假,什麼是騙局,什麼是短暫而速朽的,是置身於爆炸的信息流及過剩的自我意識中的當代人要活得清醒的基本能力。可惜你我都沒有上帝視角,均要很難很痛苦地掙扎過,才能稍稍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其實能做的事情。

船,一種載體。

船是否危險,取決於載了什麼東西。

在茅盾的作品《子夜》中,穿梭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風雨飄搖的上海的——被鐵軌,霓虹,電車,高叉旗袍,大波浪,大工業充滿的、遙立江頭的真實的上海的,就是這麼一種危險的船。載貨、載人,還載很多看似鮮亮有趣、實則顯示某種岌岌可危的預兆的故事。

在書店翻到此書,首先被充滿了年代感的環境描寫吸引,買來後,同樣是因為這跨了快一百年的寫作風格和社會環境,斷斷續續花了一個半月才辛苦地讀完。我也不曉得作為業餘消遣為何還要強迫自己,只是一些東西就像織毛衣一樣,一旦開始了,不做完總覺得缺少什麼。況乎好的作品永遠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因為它所展示的問題,始終是一些從古到今,只要人類存在,就會永遠存在的問題。這種問題超越階層的表象,始終是這類作品最主要的脈絡,不同的時代和變局只是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為了瞭解最有價值的部分,有時必須花費時間磕開這艱澀的外殼,才能得到對當下的批判性思考。

《子夜》展示的也是這樣一種問題。與當年很多左翼文學不同,作者的講述主要從當時的實業家——所謂民族資產階級的生活展開。裏頭有很多豐富的場景和設定,其中又有很多有趣的發生在船上。而在穿梭於全文的、形形色色的船之中,個人印象最鮮明的又有三條。都是無關緊要的情節——非常有趣,極度浮躁,卻又充分地展示了想要讀者領會的東西。

第一艘船是一艘白船。充滿快樂歡氛的大船。也是美貌的交際花翩翩起舞的、裝了彈子枱的鋼鐵船。

這場景是那個年代上流社會的常態。儘管局勢動盪,朝不保夕,仍要“有一天,樂一天”——彷彿精神鴉片一般短暫逃避到隨便哪種存在裏去。交際花徐曼麗在彈子枱上跳舞——這位女士在全書中兩次在彈子枱上跳舞,一次在做喪事的場合(我比作白船),一次在鋼鐵船——光着腳,黑緞子的高跟鞋頂在男人的禿頭上。做喪事的是名門望族,因此看她起舞的也是前來弔唁的、政商界有頭有臉的人物,一邊觀看,一邊拍手狂笑。別人家的喪事,卻是另一些人娛樂交際的大舞台。隱約的荒誕感便從這裏浮現。引用同時代作家魯迅的一句話,“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此時——在我們不以為然地微微搖頭時,作者安排兩位青年看到這場面,併發生如下對話。

“這算什麼希奇!拼命拉了我來看!更有甚於此者呢!”

“可是——平常日子高談’男女之大防’的,豈非就是他們這班’社會的棟樑’麼?”

“哼!你真是書呆子的見解!’男女之大防’固然要維持,’死的跳舞’卻也不可不跳!你知道麼?這是他們的’死的跳舞’呀!農村愈破產,都市的畸形發展愈猛烈,金價愈漲,米價愈貴,內亂的炮火愈厲害,農民的騷動愈普遍,那麼,他們——這些有錢人的’死的跳舞’就愈加瘋狂!有什麼希奇?看它幹麼?——還不如找林佩珊他們去罷!”

當時看到這裏,覺得青年人的清醒和尖鋭多少是一種希望。殊不知坐擁上帝視角時,誰人看起來都是清醒而睿智的,不識真面目的永遠都是自在其中的人——看到第二條船,便印證了這種假想。

第二條船就是載着青年的木頭船。湖泊中戀愛的木頭船。留法歸來的萬能博士少爺,和豪門充滿浪漫幻想的少女,泛舟戲水、討論未來的温馨畫面。

“可是,你總得想一個法子呀!……只要設法叫蓀甫不反對我們的——那就行了!”

“蓀甫這人是説不通的!”

“那麼我們怎樣了局?”

“過一天,算一天呀!”

“唷唷!過一天,算一天,混到哪一天為止呢?”

“混到再也混不下去,混到你有了正式的丈夫!”

“啐!什麼話!”

“可是,珊!你細細兒一想就知道我這話並不算錯。要他們通過是比上天還難;除非我們逃走,他們總有一天要你去嫁給別人,可不是麼?然而你呢,覺得逃出去會吃苦,我呢,也是不很喜歡走動。”

兩人就又嬉鬧起來,好像沒人拿這感情當回事,那一點温馨也蕩然無存,只剩一種玩世不恭的現代犬儒主義。在這種歡快的氛圍裏,無需説都能體會到一種氣息奄奄、放任自流的感覺。我們期待的好像永遠是一種梁山伯祝英台、羅密歐朱麗葉式的對束縛的抗爭,但現實中服從且沉默的永遠是大多數,甚至有這種放棄了抗爭,躺得十分快樂自得的。自由在每個階級都是奢侈品,到達的途徑從古到今也只有一條,且從古到今,都充滿了危險,是魯迅、羅伯特·佛羅斯特和斯科特·派克口中少有人走的路。

這部書裏所描寫的諸如此類的資產階級青年很有意思。知道作者是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現實,便更有意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氣質和印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茫然和掙扎。裏頭的青年——要麼頹廢,要麼積極地空談,要麼否定全世界,但或許積極地空談和否定也是頹廢的一種。錦衣玉食、滿腹經綸的青年人們議論社會問題,作詩,跳舞,甚至為尋求刺激參加城市工人運動,都是為逃避這種無意義的頹廢。逃避有很多種方式,但解決只有一條法門:通過某種熱愛的方式,投身到生活中去。——我沒有十分的資格做這句論述。但我希望、且需要自己慢慢地作爭取。

最後的船——也是全書最後的船,是吳蓀甫,這位實業家的船。

外有外國工業競品入侵的殘酷競爭環境,內有工人要求公平待遇的反抗浪潮,在這樣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局勢中,像吳蓀甫這樣的資本家均為在亂世中保全自己而更赤裸地進行剝削,工人於是更激烈地反抗——社會愈發動盪,整個狀態便進入惡循環。奇怪的是,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反思,認為此情此景業有自己一份負責。民族資產階級一味斥責工人的不理解,不能顧全“大局”,其實是荒唐的雙標,因為自己小的“大局”以上還有買辦資產階級更大的“大局”,其上又還有更大,且他們對待工人的態度本就值得探討:古龍在《英雄無淚》裏談殺手,説當一個人有了定價的時候,就不值錢了。這是實話。當對人的概念僅限於能夠產生多大價值時,其實人也在被當作商品,解放更無從談起(然而我又有何立場作批評?我只能反思,在工作中對工作對象經歷的判斷為是否可以做出一個好故事時,我有把他們當作鮮活的人對待嗎,有表現出充分的尊重嗎?人存在的價值又需要獲得誰的首肯呢?)。這時就忽略了基本原則——一條自人類誕生以來永遠伴隨着歷史車轍轉動的、顛簸不破的原則:都是人;人要活;人還有要活得有尊嚴的動力。

就像永動機只存在於幻想裏,沒有什麼是永遠穩定的,絕對就意味着片面的真實和潛在的危險。社會是如此複雜的體系,危如累卵的平衡本身就是靠微妙的合作和妥協維持。良好的秩序是基礎中的基礎,極端的失衡就是破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全書最後,崩潰的大計劃前,吳蓀甫也乘上了他有一天樂一天的度假的船。與他從前瞧不起的社會棟樑和空談青年為伍了。

我們無法脱離侷限。或許跟書中人一樣,分辨什麼是虛假,什麼是騙局,什麼是短暫而速朽的,是置身於爆炸的信息流及過剩的自我意識中的當代人要活得清醒的基本能力。可惜你我都沒有上帝視角,均要很難很痛苦地掙扎過,才能稍稍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其實能做的事情。

由此,我解讀《子夜》所討論的問題之一,一個同樣從古到今,從中到外,並必將延伸至未來的問題——船,一種載體,人的載體;廣闊的社會也是這樣一種載體,一條永遠在若有若無的風暴中行駛的大船。部分人通過某種積累坐上舒適寬敞的頭等艙,部分人在中間,部分人則緊緊巴巴地擠在甲板之下。需要承認的是,差異永遠是存在的,差異間鬥爭和妥協的輪迴也將永遠存在。然而也需承認,不能等到這種鬥爭激烈到船之將覆,才意識到——甚至都意識不到,我們始終在同一條船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73yrr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