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認知天性》讀後感-讀後感

《認知天性》讀後感-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認知天性》讀後感-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認知天性》讀後感-讀後感

相信無論是對於正在讀書的學生,還是已經踏入社會的職場人士,學習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話題。恰巧前幾天剛讀了《認知天性》這本書,於是想試着總結一下。

《認知天性》是由國外11位認知心理學家耗費10年心血總結出的人類普遍學習規律,打破原有的學習誤區,獲取複雜時代最有利於大腦的簡單學習方法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為什麼我上課認真聽講並做筆記了,最後考試成績反而不如那些又打籃球又玩遊戲的同學,感覺他們學習所用的時間並沒有自己多。然後往往就會這種問題歸結到一個結論上,就是別人可能真的比自己聰明。如果你們覺得這個答案是正確的,今天告訴大家一個書裏的概念:直覺是最不準確的,研究顯示直覺來源於我們的潛意識,潛意識不同於我們大腦皮層經過學習、實踐等逐漸形成的表意識。潛意識會本能去規避所有讓我們痛苦的情緒,比如傷心、疲憊、恐懼等等。如説説健身,我們知道健身對身體有好處,我們應該去健身,這是我們的表意識在下達指令,但是健身會很累不如在家刷劇玩遊戲,所以今天就先不去了吧,這個時候是我們的潛意識在下達指令。就像書中所説,成功需要我們把每一步都做對,但是失敗卻可以歸結到任何理由上去,所以承認別人比自己聰明,現在看起來更像是為自己的妥協,找的一個理由,從而讓自己不那麼有挫敗感,因為承認自己不行那就能夠心安理得地認命了。但是事實真的這樣嗎?真正的答案是:他們並沒有比自己聰明到哪去,只是學習的'方法不合適。

在討論學習方法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大腦是如何進行記憶和學習的。人在出生時會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被稱為神經元,連接彼此神經元的是突觸,通過突觸,神經元之間可以傳導信號,在出生前後很短的時間內,人會經歷一段大腦突觸形成爆發時期,在這段時間內,大腦會自行發展,神經元會長出細小的分支他們會尋找其他神經元上的小突起,當這些分支彼此接觸在一起的時候,突觸就形成了,有些神經細胞為了找到目標神經元,需要延伸出相當長的一段距離,才能完成神經迴路的組建,正是這些迴路,讓人類有了感覺、認知、學習和記憶,也決定了一個人運用智慧的潛力與極限。人在一兩歲時突出數量會達到頂峯,再經過青春期的二次爆發式增長後,人類大腦會有一段時間的去突觸過程,會把此前生命中很少用到的神經迴路斷開。在16歲大腦發育成熟後,突觸大約能形成150萬億個連接,正是這些連接決定了我們的普遍智商。我們都學過《傷仲永》,很多人在童年時代所表現出的智慧遠超同齡人,但在成年之後卻泯然眾人。根據美國國家衞生員資助的“人類連接組計劃”的研究表明,人類心智能力的高低是由神經連接發展的強弱決定的,這種強弱初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也就是某個人可能天生比較聰明,但是人的神經迴路並不想身體發育的那麼早,而且會隨着學習而持續變化,即便到了四五十歲神經迴路仍在發展,也就是説在我們努力學習新東西的時候,大腦會形成新的連接,假以時日我們就會變得聰明。我們之所以努力,是因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們的能力,我們所做的事情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了我們有能力做什麼,做的事情越多,能做的事情就越多。永遠記住這些話,我們將受益終身。

瞭解了智力問題,再回到學習方法上,書中還提到了一個“元認知”的概念,心理學家把人類對於思維的審視成為元認知。但由於感知錯誤、認知偏差和記憶扭曲這三個原因,我們很容易對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以及能否勝任一件事造成誤判,這種誤判被稱為元認知錯誤,這讓人在流利地閲讀過一段概念或者把一些重要的視頻課程放入收藏夾後,這些行為會讓人們覺得這些東西自己都已經掌握了。就像我之前在背單詞的時候,會先讀一遍單詞abandon,在拼一遍a—b—a—n—d—o—n,再讀一遍意思:遺棄;離開;放棄;終止;陷入。就這樣反反覆覆讀個十幾遍,一個單詞也未必能夠記住。感覺自己都會了,和實際真的會了是有大差距的,所以書裏給出了很多種解決方法,

自我檢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自我檢索。我們新學到的知識,比如一篇閲讀理解裏的生詞,比如極大似然估計公式,只是短期記憶,如果我們想讓這些知識在記憶中刻下更深的痕跡,那就要反覆回想這些知識,不斷強化檢索它們的記憶迴路,這樣才能把短期記憶強化為長期記憶。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自我檢索並不是一中習以為常的行為,對於還沒有習慣的人來説無疑會很痛苦,而對於處於備考狀態下的人,反倒會平添更多緊張。就我目前而言,這種看一會書就停下來,會議並反思自己掌握多少的過程的確很痛苦,這樣會直接拖慢我看書的進度,我在看《認知天性》這本書時便在可以提醒自己反覆檢索,導致最終看了將近一個月。但用一個月看完並記住一本書比一個星期看完一本書缺什麼都不記得要強太多了,而且這種檢索的過程會隨着我們的反覆運用變得更加高效。

間隔檢索

其次是間隔檢索。在我們進行檢索的時候,勢必會對新掌握的知識產生一些遺忘,不過有遺忘對於我們記住新知識也是好事,心理學上把這種遺忘稱為“意合困難”,我們對新知識的掌握就越牢固。當我們費盡心力的去回憶某件事的時候,等我們把它想起來,那這件事就很難忘掉了,當然這裏所説的“間隔”是有限度的,指的其實是讓自己出現一點遺忘即可,畢竟這麼麼做的意義並不是把對新知識的檢索複習變成重新學習一遍。

知識細化

第三是將知識細化,其實現在很多熱衷於知識分享的平台、欄目,比如“得到”等等。其實這對於創作者也是有極大益處的,可以幫助他們吧知識進行細化。知識點細化指的是能把學到的概念融會貫通,能用自己的語言把它講明白。其實現在就是一個將《認知天性》這本書進行知識細化的過程。

助記手段

第四是學會使用適合自己的助記手段,讓自己的記憶更加高效。書中提到了福爾摩斯在檢索記憶時用到的記憶宮殿,記憶宮殿並不只是為了烘托人物形象而虛構出的一種助記方法,它已經被牛津大學的學生廣泛應用在平時的學習中了,記憶宮殿指將心中的形象與一系列實體位置聯繫起來,從而建立記憶線索。我們可以像福爾摩斯一樣,想象自己身處一個特殊的空間。比如回到家,看見家裏的狗,便立馬會想到狗—sin狗=六分之一狗3,家裏可以聯繫無數的視覺線索,這樣當我們進行記憶檢索時,在家裏走一圈就行了。當然記憶宮殿可以選擇在家裏,也可以是任何地方,甚至是一座城市也可以,只要有助於我們記憶。

所以要想讓自己學習更加高效,把我們花在反覆抄筆記的時間留下來,在上完一天課或者準備開始複習時,把書合上,拿出一張空白的紙,把此前學過的知識和概念都默寫一遍,考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究竟掌握了什麼內容,遺忘了哪些內容。這樣一開始是比較痛苦的,但這才是提高學習成績的關鍵。

標籤: 讀後感 天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73y4l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