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道德經第34章讀後感

道德經第34章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道德經第34章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道德經第34章讀後感

《道》三十四章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4章的內容實在是很熟悉不過了,因為7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都談及過34章的觀點和內容。

但是,我們應該去相信惜字如金的老子是不會在《道德經》經文中重複着講廢話的,34章與7章&8章區別在於:7章&8章都是以自然現象論道,而34章則是直接論道。

如果我們還對32章的內容有印象,那麼應該記得32章談的是“樸雖小”(樸素的樸),從道很微小的角度開始談到到其很大的本質:天下莫不稱臣。

34章則是從道很宏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角度談到如何實現“大”。

我們還是先意譯一下經文。經文意譯:

大道廣泛流行,左右上下無所不到。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成就了功業,卻不佔有名譽。

衣養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在萬物面前保持一種無慾的常態,這是謙恭的“小”;反過頭來説,萬物都因道而被滋潤、被孕育成長,這又是一種胸懷若谷的“大”。

正因為道的不自以為大顯著特性,所以才能成就偉大、詮釋其偉大。

正因為遵道而行的明道聖人們不自以為大,所以才不知覺間成就了他們的偉大。

34章的核心就在最後這句總結: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淺層理解:不裝。

養成不裝大、也不裝高大上的習慣,或許反而可以培育出一種相對高大的形象。

中層理解:不顯。

大與不大,都是既定的事實,它都在那裏,不因顯或不顯而改變,把姿態放低,仿效水德,這便也是一種上善若水,最終也就形成了水德,最終也就成就了上善,高大上的上善。

較高的境界:不足。

那是一種高於虛懷若谷的不足境界,對此《周易》有着最唯美的詮釋。

《易》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附上的圖片美吧!(圖片取自互聯網)

中歐,阿爾卑斯山脈下的一個小國:瑞士。

這個國家有多小呢?

其國土面積大約是杭州(含下面七縣市)的2.5倍,其人口比杭州人口還少60萬左右,820萬人左右。

以2013年度為例,其國民生產總值是杭州的'5倍,約合4.1萬億RMB。

談錢,不足以彰顯瑞士“大”的一面,其“大”的一面則表現為地球人都知道的奢侈品——腕錶,被全球人民所敬仰與嚮往。

世人所羨慕的勞力士、歐米茄、浪琴、雷達、天梭、卡文克萊……無一不是源自瑞士。

阿爾卑斯山脈前端的汝拉山谷已經被稱其為“鐘錶谷(Watch Valley)”,已經成為了全球鐘錶聖地,豪華品牌的表芯一半產自這裏。

表業的集約化已經形成,這是工業化的產物,難能可貴的是這個鐘錶谷沒有走上規模化的不歸路,而是選擇了藝術一般的純手工製作之路,從17世紀開始至今依然如此。

幾個世紀以來,世界歷經滄桑鉅變,有前有日本石英錶的衝擊,後有工業規模化的打擊,今有Apple Watch的分庭抗禮意圖瓜分市場,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小”至微不足道的純手工製作之路,依然選擇了“小”,依然風雨無阻地成就了其品牌的“高大上”。

經歷數百年歲月的洗禮,百達翡麗、江詩丹頓、愛彼、積家、天珺……這些令全球街人、路人、世人仰為觀止的豪華腕錶,卻在谷中村莊一個個毫不起眼年邁或年少的表匠手中流轉着,然後成型,然後成表,然後奢侈,奢侈地然後流向了全球顯貴們的手腕。

當江詩丹頓在世人手腕上引以為榮,引以為豪,璀璨奪目之前,他們都曾經只是在村民手中被裝上一顆顆螺釘,一個個齒輪,一個個零件,僅此而已。

當春天阿爾卑斯山的冰雪尚未完全融化之時,那一隻江詩丹頓的每一個零件尚還冰雪未融,處於手工打磨階段,無論打磨方是一雙歷經滄桑形成了老繭的粗大十指,還是一雙煥發着青春氣息的活力雙手,那都是江詩丹頓的春。

當工匠們的窗外,冰雪徹底消融,蟬鳴陣陣的盛夏來臨之際,那一隻江詩丹頓依然微不足道地只是工匠們手中的一個個卑微的零件而已。

當時間行走到至阿爾卑斯山脈上空蒼穹湛藍湛藍的季節,那些以後勢必趾高氣揚的江詩丹頓依然還是個雛形,依然還是微不足道地流轉於工匠們的指間,那些能打造出工業藝術品的手指指間或許還夾着一支燃燒的雪茄,或者還端着一支盛着一點點葡萄酒的高腳杯。

當壁爐燃起了温暖的火焰,當阿爾卑斯山已經冰天雪地的時候,那一隻只江詩丹頓的表芯方才成型,方才能精準地滴滴答答告知世人24時的分分秒秒,於是被包裝,被安裝,成為了成品,甚至堪稱藝術品,只是對於工匠們而言,那只是一個產品,只是一年的莊稼,與玉米、高粱、稻子、紅薯一模一樣的莊稼而已。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就這樣被腕錶所詮釋着,就這樣被工業所詮釋着。

無意宣傳奢侈品,畢竟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消費的東西。

如果,唸書的時候我們只是佩戴着一隻大眾化的上海牌腕錶,那隻毫不起眼的、“小”至卑微的大眾腕錶其時最大的作用只是為了考試,或者只是為了準時約會,這也沒有關係。

若干年以後,當我們從校園熬到了社會,從温飽熬到了小資,從小資熬到了小康,從小康熬到了小富,如果那隻表依然還在手腕上,那麼“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依然會被彰顯。

萬一不小心,有那麼一天祖墳冒出了縷縷青煙,不小心從小富熬到了大貴或達貴,如果最初的那隻腕錶還在手腕,那麼,即便“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之道不在心中,不流淌於血脈中,至少也能在手腕上,那也是一種有積累,有沉澱,有為,有道的品行。

《易》雲:“履霜,堅冰至”,能解此道,必能逢凶化吉。

此道即為:“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拓展內容:道德經感悟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江海之所以能夠匯納百川,是因為它常常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因此,聖人要想領導人民,言辭必須謙下,要想成為人民的表率,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後面。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危險。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他而不厭惡他。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感悟:“上善若水”説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要想明白這個道理可以多觀察觀察水。

天下是天下人民的天下,古代哪些有所作為的帝王都明白這個道理,而哪些亡國之君卻不明白這個道理,把天下當做自己一個人的天下,窮奢極欲,最終落得國亡身死的下場,一代英主唐太宗也説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就近代而言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打敗國民黨不就是因為得到了民心嗎。就對我們自身而言,能夠放下自我,才能容納他人,不管是做事、做人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標籤: 讀後感 道德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738n8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