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中國文化的精神》有感

讀《中國文化的精神》有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中國文化的精神》有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中國文化的精神》有感

許倬雲先生説:“我為什麼會寫這樣一本《中國文化的精神》,我就在想,人類在整個歷史的選擇過程當中,有沒有另外一條道路可以選擇?有沒有可能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的想法、過日子的方式能給世界帶來不一樣的參考?”所以説這本書不是在一味的懷古、而是希望中國文化的特色能發生他山之石的功用,以“匡救現代文明的困難”。

本書從中國文化在天、人、羣、己,理想與現實間的各個角度,呈現出傳承的文化的特色。讀起來讓人感覺是在追尋着歷史的顛簸和挫折中中國文明丟失的、遺忘的精神餘瀝,觸摸着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浸潤着“時間文化”的生活美學

在“時空中的生活美學”中作者提及,他小時候剛剛能握筆的時候,每個識字的兒童恰逢冬至這天,都會被分到一張九九消寒帖。字帖上寫了這麼幾個字(繁體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然後每天早上起來孩子們都要拿着毛筆在那個描紅的字上寫一個筆畫。等把這九個字寫完的時候,正好八十一畫。八十一畫寫完意味着春天來了!因為當一個小孩子拿着筆,把這八十一畫寫完了,正好從冬至這天走到了柳條垂絲、燕子回飛的時候。對於傳統的中國兒童,這是一種注意時間的教育,中國人對於時間的敏感、對於自然與自身關係的全盤融合正是在這種環境之中漸漸培養出來的。

二、平衡着“各種因素”的圓融之道

許倬雲老先生談到了八卦這個圖形。他説其實這幅圖中藴藏着一個細節,從圓心出發放出去一根半徑,這個半徑繞着這個圓隨便轉,你不會發現這個半徑有一個地方是全白或者全黑,都是有白有黑,陰陽調和的`。中國人講這叫“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隨之慢慢地構造出了五行生態的相生相剋。五行觀念指出了人類生活之中的各種因素必須在平衡之中找到調和之道。失去了平衡,維生的資源不僅不能夠有助於生存,反而可能妨害我們生存的環境。

三、凝集着“世俗小説”的修心處事

許倬雲先生認為,真正給中國人的價值觀帶來影響比較大的四部書是《水滸傳》、《三國演義》、《封神演義》和《西遊記》。這四部書對中國人的文化養成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水滸》是由聚義結合的一個理想人間,其間的嘗試和破滅令人唏噓。《三國》挑選“義”這個字,塑造了幾個典型人物,他們功業未成,卻留下理想人格,千古彪炳。《封神》是對於善與惡、成與敗種種對立和鬥爭提出辯證過程的對抗、超越和解脱,最終出現共存的和諧。《西遊》,竟將人間的許多艱難困苦內化為內心的掙扎,由認識慾望到克服慾望、提升自我,終於悟解一切俱空而得到自由。四部小説的串聯譜成了既悲又喜的人生心路,中國人最喜歡的人物性格、處事方式基本上都來源於此。

《中國文化的精神》以“人間的精神”為立足點,描繪了一個複雜互動、充滿了文化隱喻的社會體系。我覺得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深入的挖掘積澱着中華民族深層的、獨特的精神文化,以期在今日之中國煥發出新的活力!

顧炎武曾説:“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這恰恰是一部“明道”之作,同時又是一部“救世”之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4lzvq9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