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黃油烙餅讀後感

黃油烙餅讀後感

黃油烙餅這篇課文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作品,它充分體現了作家“以散文筆法寫小説”的創作理念。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黃油烙餅讀後感,歡迎參考借鑑。

黃油烙餅讀後感

黃油烙餅讀後感【一】

重讀汪曾祺先生的小説《黃油烙餅》是由於星期天吃了一次黃油烙餅引發的。女兒的婆婆,我的親家暑假回海拉爾給我帶回一塊黃油,一直沒捨得動,星期天女兒、女婿、外孫及兒子都回來了,晚飯為了省事,煮餛飩,黃油烙餅。我把黃油在微波爐中化了一下,均勻地摸在麪皮上、撒鹽、打卷、揪髻、擀餅。放入高壓鍋一烙(烙餅我一向用高壓鍋),兩面焦黃,十數層,層層如紙,黃油的乳香,瀰漫了整個房間,連一向吃飯不省事的外孫也喝了一碗餛飩,吃了兩塊烙餅。一家人都説好吃,唯有女兒沉默不語。

飯後收拾桌子的空兒女兒問我:爸爸,還記得汪曾祺先生的小説《黃油烙餅》嗎?我説:“能忘嗎?”女婿是搞軟件的對文學不大在行,問起小説。女兒道來:小説寫一個少年大約是六十年代和奶奶同住鄉下,一次父親從口外回來給奶奶帶回一串蘑菇、兩瓶黃油,黃油奶奶一直捨不得吃放在躺櫃上,當時糧食已經十分困難,吃不飽,後來奶奶身體慢慢衰弱,久病不起,去世了。少年隨着父親回到口外,一次當隊幹部大吃黃油烙餅時,孩子問起什麼是黃油烙餅,媽媽終於拿出那兩瓶黃油給孩子烙了兩張餅,當孩子吃着黃油烙餅時淚如雨下,明白了奶奶是餓死的,結尾是“黃油烙餅是甜得,眼淚是鹹的。”……

説到此時,女兒的眼圈紅了,我趕忙轉過身去,掩飾我已經淚流滿面。女兒三十六了,初中課外閲讀的一篇小説讀過之後能記二十多年,並能記住小説的結尾,不是女兒的記憶好,而是汪曾祺先生的小説魔力之大,影響之深。汪先生的小説語言直白,行文流暢,以情取勝,無論他的.《受戒》、《大淖記事》還是他的《黃油烙餅》只要讀者拿起來就一定放不下,有不讀完決不罷休吸引力,他筆下的人物個個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真正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讀他的小説會誤以為他是北京人,對北京語言熟悉至深,駕馭純熟,其實他是江蘇高郵人,他被譽為京派小説家,是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文人(注意是最後一個純粹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在上海從《新民晚報》上讀到汪老的《老夫子自道》非常有趣,幽默,特引用如下,供博友們一讀:我自寫作,原因無它:從小到大,數學不佳。 鑽研文學,讀書很雜。偶寫詩文,幸蒙刊載。 百無一用,乃成作家。弄筆半紀,今已華髮。成就甚少,無可矜誇。有何思想?實近儒家。 人道其裏,抒情其華。有何風格?兼容並納。 不今不古,文俗則雅。 與世無爭,性情通達。如此而已,實在無啥。

夜深人靜我獨自重讀《黃油烙餅》慚愧至深。猶對一段歷史的問責和鞭笞。

寫此短文以表對先生的崇敬之情。

黃油烙餅讀後感【二】

今天,我讀了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黃油烙餅》。內容講述了一個名叫蕭勝的小男孩跟隨奶奶在家鄉以及後來跟隨爸爸媽媽在馬鈴薯研究站生活的經歷。

整篇文章,語言看似蒼白,作者好像不帶絲毫感情色彩,唯一讓我們感動的是奶奶對蕭勝無私的愛和蕭勝對奶奶的思念,但如果僅僅只是停留於此則顯得膚淺。因為“奶奶是餓死的”,作者藉由一個七、八歲男孩的口痛斥了那個缺衣衣少食的年代。由此我們終於明白作者在文章裏詳細描寫食物變化的良苦用心。先是小米麪餅子、蘿蔔白菜……後來,辦了公共食堂,食物真不賴,人也胖了,豬也肥了;後來就不行了,還是小米麪餅子,玉米麪餅子;再後來餅子裏都摻了假。

作者還特寫了三級幹部會,幹部在南食堂,吃的是羊肉、燉肉米飯、黃油烙餅;社員在北食堂,吃的是紅高梁餅子,甜菜葉子湯。媽媽看不過去,拿出平常不捨得吃的黃油擀了兩張黃油麪餅,蕭勝吃着就哭了起來,黃油烙餅是甜的,淚是鹹的。作者用簡短、平淡的語言鞭撻了特殊年代裏強權社會下的不公,表達了對那些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至此,我們深刻體會到了作者以《黃油烙餅》作為標題的內在含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47zln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