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牛虻》的讀後感(通用8篇)

《牛虻》的讀後感(通用8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牛虻》的讀後感(通用8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牛虻》的讀後感(通用8篇)

《牛虻》的讀後感 篇1

今天,我看了《牛虻》後,有很多感想。我們現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中長大的。比起亞琵,我們要比他幸福好多倍。我們吃得好,穿得好,用的也好,還在家長的愛護下快樂的成長。然而,亞琵不僅失去父親,而且還是去了母親。在她的養父的欺騙下,他決定離家出走。

我們現在的孩子,雖然活環境好,但是在感情下卻很平淡。肯定有很多孩子的家長天天押這孩子做作業,而怕孩子偷懶,自己接在孩子的一旁陪她一起看,也就是“陪讀”。

去到書店,只要看到什麼學習用品、學習軟件等等……都會拿出錢包把它買下,不管價格多少。而玩具就一律不給。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就因為這樣,我們孩子的成績都會慢慢的退下來。成績一旦退下來就還被家長打罵,這樣的日誌誰會好受?假如孩子們也像亞琵一樣,受夠了氣,就離家出走。那這個社會會成什麼樣呢?

誰然成績很重要,但是還要需要好的人格、品質也要好。只有好的人格和品質,才會有更好的成績。有人活着為了錢,在他們看來錢是萬能的,是十足的好東西;有人活着為了權,因為在現在的社會,有權就會有錢,隨之什麼都來了。有人活着為了愛,為了愛自己的家人,朋友和伴侶。這些都要做到,但我看了,一個人,活的有意義、有價值。為社會做出貢獻而不是味同嚼蠟的活着。這才是我們活的最快樂的是吧!

《牛虻》的讀後感 篇2

説起讀後感,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有《牛虻》這本書。它是我在初二上學期讀到的。

記得那時,我正讀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名著。然而主人公保爾在全身病痛的情況下,回答別人的卻是:“你可以讀《牛虻》這本書”就這樣,這本書勾起了我無法抑制的好奇心。最後,我終於如願以償地讀到了《牛虻》,被它那引人入勝的情節深深地吸引住了……

主人公亞瑟甚是讓我欽佩。十八歲的亞瑟自小缺乏父母的關愛,與哥哥生活在一起。但是一次事件徹底顛覆了他平凡的生活,他被一個偽君子——共產黨人的一個敗類,所誣衊,又因神父的調職而痛苦地偷渡到南美洲,在外地到處遊蕩,磨鍊自己頑強不屈的意志,滿身的傷疾成為了他經歷的見證,唯獨他那雙眼睛所綻放出的光芒,在他隕落時都不曾暗淡!

亞瑟,他身上頑強不屈的精神;遇事沉着冷靜的態度;無私奉獻的英雄氣概深深的吸引了我!十八歲的他,一個陽光,開朗的少年,經歷了非人般的困難,但他都一個一個克服了,他改名為“裏瓦雷士”成為了一名諷刺現實的小説家——牛虻。左臂扭曲,傷痛都沒使他放棄倒下,反而愈戰愈勇。

看看他,又想了想現在的我,我紅了臉,自愧不如。主人公亞瑟經歷那些挫折,都沒使他放棄。而我,一個小小的挫折——一次小月考。都把自己弄得萎靡不振,甚至有想要放棄的想法,我為何不學學他那遇事沉着冷靜的態度呢?為何不學學他那頑強不屈的精神呢?自己為何會考試失利,那還不是和自己上課不認真聽講,回家不認真學習有直接關係嗎?一定奧改掉這臭毛病!

這又讓我想起那句“無論我活着,還是死了,我都是一隻快樂的牛虻”。

《牛虻》的讀後感 篇3

不管我活着

還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隻牛虻 日記

快樂地飛來飛去

這首小詩,是牛虻最後的字跡,寫完它,他就上了行刑場,然後他死了。

他死得很艱難,因為給他行刑的士兵,都是那麼愛戴他,他們拿槍的手在顫抖,他們的淚在臉上淌,可他們還是必須殺死他,那是工作。在無數發子彈聲後,牛虻還是死了,全身都中了彈,可是死得那麼堅強,那麼燦爛。

蒙泰尼裏看着自己的兒子死去,是他親手殺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兒子之間,毅然選擇了虛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棄了自己那麼可憐又那麼需要愛的兒子。他註定為自己的選擇而後悔,他註定被自己逼瘋,最後,偉大的紅衣主教還是瘋了,還是死了,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沒有因為他的忠誠而對他忠誠。

亞瑟是可憐的,瓊瑪的一個巴掌把他從意大利打到了南美,多少年的苦難,他全忍了下來,終於,他又回到了意大利,他又見到了瓊瑪,他們相愛,卻得不到永遠。他死了,她哭了,他痛苦的所有時間,她也痛苦着。而正當她知道他還活着,她可以釋然,她可以漸漸忘記自己曾經的錯誤時,他又一次活生生地死在了她的面前。

亞瑟在17歲時,明白了上帝只不過是一尊用榔頭就可以敲爛的泥塑,他最親愛的padre騙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亞瑟在苦難中成了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他憎恨那些虛偽的禱告,憎恨所有的神父,可是他知道,無論如何,他還是愛padre,他不恨他,只要padre能夠在餘生好好愛他,他就會滿足,他就會得到幸福。可是蒙泰尼裏沒有這樣做,他哭了,哭得很傷心,可是他的選擇依然是上帝,只有上帝……

作為偉大的紅衣主教,選擇上帝是理所當然的,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他註定是慈悲的,他註定可以接受所有人的懺悔,而他能做的,也僅僅是接受懺悔而已。他並不能為人們做什麼,他不能,他救不了蒙泰尼裏,更救不了亞瑟。可是蒙泰尼裏不懂,一直都不懂,他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子,是多麼得不公平,可是他卻不瞭解,他被上帝所迷惑,他的心裏只有那個空洞的上帝。

而當蒙泰尼裏終於醒悟,而真的必須面對天堂抑或地獄裏的那個上帝時,他又會説什麼,他還愛上帝嗎?還堅持自己的信仰嗎?他會後悔,一定會。他會明白,並把上帝砸成碎片,他會把上帝從心裏扔掉,他真心愛的,是自己的兒子。可是這一切已經晚了,天堂是無限高的,地獄是無底深的,他永遠也找不到自己心愛的兒子了……

再次懺悔嗎?

於是無補……

《牛虻》的讀後感 篇4

《牛虻》以主人公牛虻(亞瑟·勃爾頓)坎坷的一生為主線,大筆勾勒和細緻描繪了牛虻飽受壓抑和摧殘後,背叛了他曾篤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熱的革命鬥爭,錘鍊成一個為統一和獨立的意大利而忘我戰鬥的革命者。作者(伏尼契)以出色的藝術手段,通過跌宕有致的情節鮮明生動地塑造了牛虻這個為意大利民族解放忍受苦難英勇犧牲的典型人物形象,體現了意大利愛國志士的.剛毅精神及他們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

牛虻在革命鬥爭中逐漸變得堅強起來。剛19歲的亞瑟有點像十六世紀肖像畫裏的意大利小夥子。“從他那長長的睫毛,敏感的嘴角和嬌小的手腳看,身體各個部位都顯得過分精緻,輪廓格外分明。”而經過革命鍛鍊之後的牛虻則是“空空寂寞中把他壓垮的幽靈似的恐懼、虛幻世界裏的幻像,都隨產生他們的夜消失了,而一旦太陽光芒四射,敵人出現在眼前,他便鬥志激昂,再也無恐懼可言。”牛虻所有的一切,在監獄執行死刑的士兵則是這樣認為的:“他那直剌人心的雄辯,他那無休止的狂笑,他那光明磊落、感人肺腑的勇氣,曾像太陽的光芒一樣在他們死氣沉沉的生活中閃耀。”牛虻變得成熟了、堅強了,成為一個為國家命運不顧個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

堅強的牛虻在犧牲前一夜給他深愛的人瓊瑪的遺書裏這樣寫道:“我將懷着輕鬆的心情走到院子裏去,好像一個小學生放假回家一樣。我已經做了我應做的工作,這次死刑判決就是我忠於職守的證明。”

與牛虻關係密切,給他巨大影響的人是他的懺悔神父主教蒙太尼裏(其實是他父親)。主教蒙太尼裏欺騙了牛虻,從而使牛虻對上帝產生了懷疑。從此,牛虻開始恨蒙太尼裏,“上帝是—一隻泥巴做就的東西,我只需一錘就能夠把它砸個粉碎;而你呢,卻一直用謊言欺騙我。”出走前牛虻這樣説道。

用牛虻自己的話説,他從死亡那裏走來,也就不怕死亡了,他對人民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對朋友的坦誠、對愛情的忠貞、對生活的投入、對死亡的蔑視,永遠是我們可以借鑑的一個楷模。雖然生命已盡,但愛與希望永存!

《牛虻》的讀後感 篇5

説起《牛虻》,多數人對它的印象就是:這是一本影響了一代中國人的小説。我們的父輩甚至爺輩們對它愛不釋手,提到它時感慨萬千。我們則一臉的不解,然後好奇的拿起來讀。至少我是這樣的。

當我在讀完以後沒有像父母他們那樣的感慨。原因什麼的很明顯:今時不同往日,一部描寫革命烈士的傳奇小説與在和平環境下成長的我這樣一代的年輕人沒有太大的共鳴。這部小説可以影響一代中國人,但它畢竟不是公認的名著。畢竟作者是受到革命者的事蹟激勵才寫的這部小説。可能是因為它的第一次出版地點是在與革命毫不相關的,以保守和陳舊聞名的英國。所以在一百零三年前出版時它是那麼的默默無名。不過,在半個世紀後翻譯成中文卻廣受當時的青年(也就是我們的父母或他們的上一輩人)的喜愛。無他,就因這部革命傳奇獲得了當時廣大革命青年的共鳴,人們樂於去閲讀那些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為人民而戰鬥的英雄形象。

似乎説了很多題外話,現在來講一講具體的讀後感。首先我感覺《牛虻》雖然不是什麼名著的,但是卻可以像金庸的武俠小説那樣從很多角度閲讀它。想看傳奇的人可以把它當一部革命傳奇來看,想看言情的可以當它言情小説看(不過這愛情的結局有些悲慘),想看懸疑的甚至也可以當它懸疑小説來看。用輕小説的觀點來講,就是它集合了各種元素於一身的多元小説。當然不管你怎麼看,他的故事始終只有一個,他的人物形象永遠也是那幾個。主人公亞瑟給人的感覺是熱血過了頭結果犯了錯誤(不能全怪他),經過一番的磨練後成為了一位老練的,冷酷的革命者並有所成就,最後因為意外被捕就義。他是我們理想中的革命志士,他有着不管自己的外在怎麼改變,對祖國獨立的思想根基依然沒有動搖。他在親情與革命中選擇了後者,捨生取義。也符合中國傳統的忠孝難兩全的思想。可以説,關於亞瑟這一形象的創作還是挺成功的,當然似乎有些絕對化、簡單化、甚至模式化,給人感覺有些生硬。我覺得應該更多的描述他在各種情感與各種思想之間的矛盾心理與行為會更好。

《牛虻》的讀後感 篇6

看到這本書,我好似感覺與之相識已久。

首先,介紹下牛虻這種動物,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麼來的。牛虻,虻的俗稱,為中形到大形的種類,強壯而有軟毛,通常稱為牛虻。頭大,半球形,或略帶三角形。複眼很大,某些雄蟲接眼式或離眼式;棵出或常有毛,常有綠紅及其它金屬閃光;單眼有時消失。觸角有長、有短,多向前伸出,基部二節分明,端部3-8節癒合成角狀。口器適於刺螯及吸收。成蟲白天活動,以午時為活動高峯。善飛翔。池邊、水傍常見,飛行迅速。有時吸取花蜜,但最普通為好血性。雌蟲有強度螯刺能力、牛馬等厚皮動物亦易受其侵襲,因此,虻類為重要畜牧業害蟲。

牛虻一詞是源自希臘神話,本文中作者把主人公命名為牛虻,就是説明主人公是一個堅定的反教會的鬥士。本書主人公一開始叫希勒。他本是紅衣主教蒙泰里尼的私子,卻長在有錢人家裏,他開始還幻想着教會和民主的共存,只是他卻被一直相信並崇拜的紅衣主教蒙泰里尼所出賣而被抓進牢獄,最終他是信守着意大利青年黨沒有供出任何的消息。當他出來時,她女朋友瓊馬卻因他爆料而送了他一巴掌。他受到了雙重打擊,他最敬愛的教父出賣了他,他女朋友不信任他,他終於幻想破滅。民主和教會是不會共存的。

他演繹了一場假自殺讓所有人都認為他已經自殺身亡,但他卻是偷渡到南美。等主人公變身牛虻出來的時候已經過了13年。當初的希勒已經變身成一個諷刺大家,他經歷一切磨難,他由有神論者變成一名無神論者並與教會為敵人。只有承受了一番痛苦後才會涅槃成為一名成功的人。當他返回到意大利的時候,他已經不是以前的希勒,他被摧毀成一個受病痛折磨,跛腳殘廢的人同時也變成善於諷刺堅決反對教會武器煽動變動的牛虻了。命運總是愛和人開玩笑,他見到了以前的女朋友,並且成了波拉夫人。提到這,要説下波拉,他是意大利青年黨的負責人,和希勒一齊被抓,並且向教會提供消息。

在回到國家後,牛虻便加入了反教會的組織,並用自己辛辣的語言諷刺意大利教會。人總是會成長,雖然牛虻身體被病痛折磨,但是他已經成為一個堅定的無神論者,書本到最後在監獄裏見到紅衣主教,也就是牛虻的親父親,牛虻勸説父親放棄教會和他一起抨擊教會,可是在耶穌和兒子之間,蒙泰里尼還是選擇了耶穌。可是正因為這選擇,他在聖體節時説出了一番令信眾莫名其妙的話,可能是他良心發現,他心裏對兒子愧疚。到最後這位紅衣主教也死了而波拉夫人也知道了牛虻便是希勒,多悽美的結局。

書中值得我們學習的是,牛虻對事業的執着和堅定。我們不應該像前期的希勒那樣只有幻想。有時候覺得,我們都是在幻想,我們沒有遇到過那些挫折,也正是因為沒接觸到這樣那樣的挫折,我們才會熱衷於幻想。以前我一直覺得我不是個書呆子,但在活上我總髮現,我就是個書呆子,或者連書呆子都不算,就是個徹底的呆子。

總之,我們還年輕,還有機會去學習,去實踐,不要等了以後才來感歎我以前為什麼不嘗試做一些什麼。

《牛虻》的讀後感 篇7

不管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牛虻,快樂地飛來飛去。”合上小説《牛虻》,我己是淚水漣漣。我被這本外國名著深深打去着,回顧牛虻的一生,我眼前彷彿是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江,義無反顧地向大海奔去。我深深震撼於這驚心動魄的時代下驚心動魄的故事。他被最依靠的人欺騙過,被最愛的人傷害過,即使淪落到拖着殘廢的身軀在甘蔗國賣苦力,甚至當一名雜耍戲團的小丑,牛虻始終沒有放下追求。我耳邊迴響起亞瑟堅定的話語:“獻身於意大利,幫着她從奴役和苦難中解放出來!”牛虻,是真正的勇士。

思緒混亂中,他猛地拿錘子砸向房間牆壁上的十字架泥像,隨着轟隆一聲巨響,破碎的雕像落在他腳邊。他放下錘子,似乎突然清醒了,説:“這麼簡單,我真是一個白痴。”

這是《牛虻》中的一個片段,也是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讀完這本書,發現此書有很鮮明的時代背景,很可惜我們的歷史課只能一筆帶過,我也一知半解,但是總算讀懂了一些東西。qq姓名

當時,年少氣盛的牛虻正受到一次強烈的打擊,這甚至使他試圖自殺。他的心裏十分矛盾,甚至沒有顏面也不想再應對任何一個親人朋友,還有他的信仰,束縛了他、出賣了他……他似乎就被宗教、被上帝這個無形的網網住,沒有方向。在我看來,此舉則是他的轉折點,使他從一個腦子不拐彎的少年,成長為一個機智無畏的領袖人物。

這是推翻過去的一錘。當時的狀況,似乎是教皇為最高統治,也就是説,宗教是最為權威的力量,只是那是個已經腐朽了的政體。牛虻此舉,挑戰權威,挑戰落後,就好象我泱泱大中國推翻無能清政府統治的那一刻一樣。這一錘,表現了一個年輕人對真理的執着追求,也表現了腐化的東西終將被淘汰的規律。

既是歷史規律,又已跳出牛角尖,找到光明還難嗎?自然是很簡單了!那麼最應當注意的,就是持續宏觀的看待問題,不被教條禁錮。我想,試着從事物的根本入手,就能做到這點,就能把問題變得容易,就好象法律條文都是源於法理一樣。找到根本,找到路。

從根本入手解決問題。對於牛虻來説,他所面臨問題的根本就是宗教,一些對權貴如飢似渴的人利用了宗教,而他就應破除這層羊皮,直刺狼的心臟。對我來説,分析語文語段,就就應從文章主旨入手思考。當我們這麼做了以後,我們會發現,原來這麼容易。勁舞團好聽的名字

不能沒有獨立的精神,失去了精神,人就不能成為真正的人;人也不能失去信仰,失去了信仰,人在這世界上就是一具行屍走肉。信仰是精神的支柱,祟高的信仰如同一盞指路明燈,賦予人無窮的精神力量。小説的封面上定着:影響三代中國人的外國小説。這天我以第四代人的眼光讀這本小説,依然有強烈的共鳴:任何人,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需要這股精神力量。小説《牛虻》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是永恆的,它將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如今,牛虻己是英雄的化身,然而在作者筆下,他並不是一個完美的毫無瑕疵的英雄,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無法調和的仇與恨,感心肺腑的感情,矢志不渝的追求,貫穿牛虻的一生,正正因如此,牛虻的形象才具有極大的感染力。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呼喚英雄的時代。《牛虻》的故事告訴我們:逃避現實,與世無爭是懦夫的表現;直面人生,義無反顧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牛虻》的讀後感 篇8

許多人看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無不被主人公保爾那種堅強的毅力所折服,但你們知道嗎,保爾之所以有那麼堅強的毅力是因為他從另外一個人身上吸取了精神骨髓,那個人名叫牛虻,牛虻是《牛虻》書中的主人公。

我一捧到這本書心裏就有一種説不出的驚喜,我早就聽説過這本書,就是沒能親自讀一讀了。我迫切翻開第一頁,立刻便被吸取住了,我連大氣也不敢喘,整個心思都沉浸在書中了,有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把我拖了進去,整個世界都暫停了。

這本書中沒有用什麼華麗的語言,沒有講曲折離奇的故事,沒有讚頌美好神奇的事物。講述的是一個人不幸的遭遇,被最愛戀的人重重地打了一巴掌,也打碎了他的心,被最崇拜的偶像所欺騙,使他孤助無援,親人的無情使他無法生存下去,於是他用死來代表另一種生,即假裝死去,然後逃去其他國家過新生活。他把一切想的太簡單了,新的生活使他更加痛苦,陷入絕境之中,地獄般的生活給他致命的打擊,他不斷尋求新的生路,不斷嘗試各種角色,但仍不能改變現狀,後天的殘疾常常折磨他,心靈的創傷,今天不知道明天會怎樣的日子恐嚇着他。他沒有後退,沒有被嚇倒,他懷着自己的信念,頑強地同命運作鬥爭,所有的人在瞭解他後而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以命相隨,他成了一個有極大魔力的人。不瞭解的人認為他是個鬼,憎恨他的人把他當成魔,在生活中的磨練使他成為一個十分會偽裝自己的人,用出人意料的方式去打擊敵人。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他領導的隊伍,正當神聖的武裝起義快要爆發時,他被抓了,不是他偽裝失敗,而是他自願的。進獄後,又過着地獄毒蛇式的日子,多次可以逃脱,但他中途又停下來,他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的重生可以喚醒每一個沉睡的靈魂,於是慷慨就義了,所有的士兵都感到這使得自己的靈魂不安,他的確成了現實中的耶穌。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我彷彿剛剛要被窒息而死,卻又獲得了重生,我才知道:人的精神力量可以達到這種地步,一個人的信念可以如此不動搖,牛虻也在我身上獲得了重生,我願做一隻牛虻。

標籤: 讀後感 通用 牛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3pdjk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