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幸福比優秀更重要》讀後感

《幸福比優秀更重要》讀後感

幸福其實就是一種傻傻的堅持,用一顆簡單的心,不帶太多的期望上路,一路上不斷去發現驚喜併為之感動。下面是小編收集關於《幸福比優秀更重要》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幸福比優秀更重要》讀後感

《幸福比優秀更重要》讀後感【1】

最近讀李鎮西老師的《幸福比優秀更重要》,我有一些感悟。李鎮西老師就是就堅持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的一個樸實的平易近人的老師,他對教育、對學生有着深厚的教育情懷。他作為一名聞名全國的教育專家,在我眼裏,一點也不高大上,他踏踏實實地奉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樸素最美關注人性做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做老師”,他時時刻刻享受着作為教師的幸福,用他的一言一行影響着老師和學生,旨在把他學校的孩子培養成正直、善良、勤奮、有幸福感的人。

實實在在做每一件事,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動作,也不採用什麼標新立異的新模式,就是把每天的教育工作入心,老師的工作要有心,孩子的培養要用心。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組織各種實踐活動,走進孩子的心靈。老師不是神人,學生的教育也無法一勞永逸,在問題孩子身上不斷地反思自己,記錄自己,讓自己和孩子們共同成長。

反覆讀了他對老師的四個建議這一部分,這是讓我反思自己最多的地方。李鎮西老師建議老師:“要永遠保持最初的那一顆純潔的教育心”,我的理解是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熱情,有激情,對孩子有寬容接納之心,便更容易感受到教育的幸福。而我在這一點做得不夠好,農村孩子的成長伴隨着眾多問題,特別是留守孩子的問題更是層出不窮,又苦於孩子沒有父母的監管,農村老師面對學生大量流失又無計可施,所以我常常對目前的教育工作充滿困惑,幸福感大打折扣。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從李鎮西老師身上受到啟發,獲得力量。我應該正視現實存在的問題,從學校的實際出發,永葆善良,堅持做好自己的工作。

另外,“要有閲讀的習慣。”這個建議讓我警醒,説到讀書,我也喜歡,但我從李老師的建議中發現了自己存在的問題,那就是我讀的大多都是一些純文學性的'書籍,閲讀面太過狹窄,所教學科的專業書籍讀得太少,不利於自己的專業水平的提高,所以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會努力調整自己的閲讀結構。

説起學生閲讀,我還特別欣賞李老師的大閲讀觀念,讓孩子通過閲讀各種有益的書籍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在啟發學生開展讀寫的活動中豐富自己,提高自己。

“要有寫作的習慣。”我平時在簡書平台上也會寫一寫自己的小生活,發表一下心情文字,而像教育故事,課堂實錄,教育感悟所佔比重太小。作為一名教師,愛自己的工作,就要積累一些有關教育的素材,豐富自己的素養,力求把寫作融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在不斷的積累中獲取智慧,讓自己的經驗變得豐富,使得自己在教育教學中游刃有餘,力求自己在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我深知,一邊教學一邊讀書一邊記錄,我們剛開始堅持可能會很累很累,需要我們擁有堅韌不拔的內心支撐,但堅持着,反思着,收穫着,當我們為自己的工作注入了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時,我們一定也會幸福着。

看看李鎮西老師心中的好老師標準,那就是成為一名“三好一會”的老師,即課上的好、班帶得好、分考得好、會轉化後進生。這是多麼切合實際的標準,腳踏實地,一點也不虛無,我們通過不停的實踐、不停的思考、不停的閲讀、不停的寫作,不斷培養自己,成就自己,我堅信在教師這條路上會一路芬芳,也終會讓別人因為我的存在而幸福。

《幸福比優秀更重要》讀後感【2】

遇見一本好書,就像邂逅一場精神的洗禮,而遇見李鎮西老師《幸福比優秀更重要》,是因為這本書的書名。

我常常反思自己,作為單位財務人員,為什麼總是記不住很多事,為什麼老是記不得自己當天所幹的工作,可我記得經常單位開會或者道德講堂上某個同事的一次精彩發言,記得某位同事感動我的一件小事,記得某個同志努力的樣子……我想我無須苛責自己,在當前大環境下,我只不過更多地,把我的這份職業看做自己或者他人成長的陪伴。這樣是對的嗎?還有很多沒有做得好的地方吧?在這樣的困惑中,《幸福比優秀更重要》就像一個答案和一扇大門,在回答我,在等我打開。

這本書的第一篇很短,叫做《平和心態》,也許在李鎮西老師看來,做老師,心態很重要。在浮躁的當下,作為老師,是否牢騷太盛?本身承擔着繁瑣且繁重的工作,又要應付體制內額外的壓力與負擔,還有不那麼豐厚的收入,讓人趨之若騖的的種種頭銜與稱號……就像塵土滿天,讓人不免迷失方向。但人生立志為先,既然我們選擇了自己的事業,只有不忘初心,撥開迷霧,才能重拾自己所在崗位的幸福感。

李鎮西老師説,也許説沒有職業倦怠感會讓人覺得他不誠實,但實際上他最真實的感受就是,他從未有過職業倦怠感。我相信。一個把職業當做事業,無比熱愛的人,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所得到的,是無窮的快樂,從業不如敬業,敬業不如樂業,孟子曾將“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作為人生三大樂事之一,沒有這樣的情懷,是體會不到的。人的煩惱來源於自己的愚蠢,而智慧的人總是能夠洞察世界,參透人生的先機。我想,為自己熱愛的事業投入畢生的熱情,從中獲得滿足於幸福,這大概才是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

職業幸福感不是財富、地位所能給予的,更多的來源於自己的信仰,每一個行業都是如此,每一個崗位也是如此。李鎮西老師引用蘇聯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的一句話“誰愛兒童的嘰嘰喳喳聲,誰就願意從事教育工作;而誰愛兒童的嘰嘰喳喳聲已經愛得入迷,誰就能獲得自己職業的幸福。”他不斷強調作為老師的“幸福感”,如果我們時時回首自己的初心,就能常懷幸福,感恩前行。

《幸福比優秀更重要》讀後感【3】

與《教育是愛的藝術》一書一樣,李鎮西老師的《幸福比優秀更重要》一如既往,是一個個故事組成的,是教育的故事,更是生命的故事。其中敍述教學的故事極少,反倒是敍事他樸實、真實的生活居多。讓我印象極深的部分是他與樂山一中未來班孩子們聚會的情景:他能叫出每一個“孩子”的名字,他的電腦中有每一個“孩子”的照片,他的頭腦中有每一個“孩子”的故事,每一個“孩子”生命中有他的故事,每一個“孩子”都記得他的要求:正直、善良、勤勞……讀到李老師花筆墨最多的這次同學會,我的眼眶濕潤了,我彷彿親眼見證了這一幕,我彷彿看到一位用心做教育的老師收穫了累累的碩果。當年他帶這屆學生的時候,周圍所有的人都説“李老師,你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太善良,不能適應這個社會”,30年後的師生聚會,回答了30年前的質疑,“孩子”們適應了社會,而且很適應。原來,教育無需那麼功利。但教育需要本真。反思我們身邊的一些教育是何等的堅硬,何等的粗糙!一切以分數為中心,對學生缺少關懷、缺少鼓勵,只有要求,只有呵斥;學生對老師缺少感激,缺少敬佩,只有畏懼,只有不滿。試問:身處這樣的教育中,學生的幸福感從何而來?老師的幸福指數又能有多高?

李鎮西老師建議我們要大度。“學生犯了錯誤,甚至冒犯了我們,我們不可能不生氣,但不要老是生氣。尤其不要記恨學生,學生畢竟是學生,小孩兒嘛!不懂事,我們作為老師,作為成人,不要和他們計較。要有這樣的胸襟,又有一種寬容。永遠不要以學生為敵,永遠要意識到學生是在成長中的孩子”。

幸福比優秀重要,優秀是用別人的眼光看自己,幸福則是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孰輕孰重,一看便知,可知易行難呀!最關鍵的是我們的幸福感從何而來,心態,幸福的心態就會帶來幸福的生活。

“優秀”的教師是有限的,有些與機遇甚至人際關係有關,而幸福的教師卻有千千萬萬,有些就在我們身邊,甚至就是我們自己!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我在路上!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3owwe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