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童話《寶葫蘆的祕密》讀後感600字

童話《寶葫蘆的祕密》讀後感600字

《寶葫蘆的祕密》告訴我們“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只能靠自己努力。”下面是語文迷網整理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寶葫蘆的祕密》篇一:

在寒假中,我閲讀了《寶葫蘆的祕密》這本書,它讓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

故事講述了一個叫王葆的小學生,因為不滿同學們對他得看法,所以自己一個人來到河邊釣魚,在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寶貝—寶葫蘆。這是一個有魔力的寶貝,可以滿足他的主人的任何願望,條件是不能讓任何人知道這個祕密。王葆接受了這個條件,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且不是一般人享受的幸福。比如他要演講比賽,想要一份演講稿,馬上就會有一份演講稿出現在桌子上;如果他想買東西沒有錢,他的口袋裏立刻會有一大把錢任他花。王葆自以為獲得了一件神通廣大、魔力無邊的寶貝,可以讓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但是這些“幸福”的生活,卻給王葆帶來了不少麻煩。從次,他得屋裏有多處了許多千奇百怪的東西,當別人問起怎麼回事,他總是撒謊説是替別人寄存的。他每天躲着自己的朋友,生怕別人問起關於他的事。後來王葆才得知,寶葫蘆變出來的各種東西,原來都是別人做好的:演講稿是別人寫好的;花草是別人培養的;機械模型是別人做好的。最終,紙包不住火,王葆出賣了寶葫蘆。

人每時每刻都在想着不勞而獲,卻忘記不勞而獲對別人的損害,以及對自己的麻煩。

我們都要不能做損人利己的事,應時時刻刻為別人着想。

《寶葫蘆的祕密》篇二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它非常有趣,你一定想知道是一本什麼書吧,告訴你吧!那是一本《寶胡的祕密》,下面我就給你説一下里面有趣的內容吧!

本文的主人公是王葆,他並不是一個壞孩子,他挺想學好,肯做好事,關心集體,熱愛同學,但是他有點懶,不愛動腦筋,什麼都想要現成的,遇到麻煩的事,就幻想有一種寶貝,幫他做事情,自己不用費腦筋,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後來王葆無意中得到了一個寶葫蘆,他想要什麼,寶葫蘆就會為他實現什麼,不過這事是不能讓第二個人知道的,原來,如果有第二人知道他有一個寶葫蘆能變出各種東西,那麼寶葫蘆從此以後就變不出東西了,從此王葆心裏就一直藏着這個祕密,不敢跟別人講,甚至對他最親的爸爸也得撒謊,整天無所事事,生活失去了意義,最後當王葆知道了寶葫蘆變的東西其實是把別人做好的東西拿給他時,他就氣得拼命要把寶葫蘆砸碎、燒掉,再也不要它了。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麼事都要自己去奮鬥,不能坐享其成,不勞而獲,天下沒有天上掉餡餅的美事。

《寶葫蘆的祕密》篇三:

寒假裏,我和媽媽共同閲讀,共同探討,把《寶葫蘆的祕密》這本書徹頭徹尾的讀了三遍,,每一遍都有一種新的收穫,我很急切地想把這種收穫和大家一起來分享!

説起葫蘆,大家肯定都十分熟悉,它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有辟邪,招寶的象徵,上到百歲老人,下至孩童,沒有人不喜愛它。因此,千百年來,葫蘆作為一種吉祥物和觀賞品,一直很受大家的喜歡和珍藏,而且它還與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神話傳説等關係十分密切。在我國民間故事中,寶葫蘆一般不是邪惡和魔怪的代表,往往富有神奇的正面力量,能給窮人以幸福,美戰勝醜的堅強信念,但在我讀的《寶葫蘆的祕密》這本書裏,著名作家張天翼展現給我們的寶葫蘆卻是另外一種樣子:故事的主人公王葆和我們一樣很愛聽故事,特別是奶奶從小給他講得寶葫蘆的故事,因為聽寶葫蘆的故事入迷,所以他朝思暮想自己也能擁有一個這樣神奇的寶葫蘆,當他在夢境中真的得到寶葫蘆之後,他按耐不住內心的喜悦,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可是寶葫蘆樣樣事情都不讓王葆親自動手,左右着他的思想和行動,很快王葆就感到了從未有過的空虛和無聊。寶葫蘆用它的神通給王葆不斷的帶來尷尬:從來不撒謊的王葆被逼的在爸爸和同學面前痛苦的説假話;從來就鄙視偷盜行為的王葆,被小偷崇拜的稱之為“通天臂”“如意手”,寶葫蘆越是竭力為王葆效勞,就越是讓王葆丟人現眼,越是對王葆忠心不二,對王葆的毒害就越深。終於,恍然大悟的王葆明白了:其實,寶葫蘆什麼本事也沒有,只不過會“偷”,要想回到從前那個熱愛學校·熱愛集體·天真活潑的王葆就要徹底擺脱掉寶葫蘆這個枷鎖,不再做它的精神奴隸。覺醒的王葆慶幸這只是南柯一夢,他保證再也不想擁有這樣一個“寶葫蘆”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和媽媽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天上沒有掉餡餅的好事,想投機取巧不付出自己的努力是不會成功的,只有靠自己的勤奮努力,才能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這樣得到的東西才有意義·有價值。我相信,世界上沒有笨小孩,只有懶小孩,懶小孩要像覺醒後的王葆一樣努力,也能成為好學生。讀了這本書我下定決心要踏踏實實的學習,誠實的做人,用自己的努力戰勝一切困難!

標籤: 讀後感 童話 葫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3nnre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