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樑衡《把欄杆拍遍》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樑衡《把欄杆拍遍》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樑衡《把欄杆拍遍》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樑衡《把欄杆拍遍》讀後感1

樑衡筆下的辛棄疾有着與眾人眼中不同的精神與性格,在他細膩的描寫中,我們能深刻的體會到樑衡獨具一格的賞析,他認為,辛棄疾是一個剛毅的軍人,是一個愛國的政客,是一個有才華的詞人。不光是辛棄疾這個人,他的詞也在樑衡的筆墨下,更加有聲有色,就如破陣子一詞,樑衡寫到:“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杆,只能熱淚橫流。”瞧,他將辛棄疾的這首詞所表達的錚錚鐵骨,用簡潔深沉的筆觸從內之外的為讀者展現。

樑衡的構思很是巧妙,他把大部分重點筆觸放於辛棄疾的“愁”,寫他應貶而愁,應國而愁,應姓而愁。其實,也不能説他應姓而愁,只能説應“辛”而愁,無數的“艱辛”、“酸辛”、“悲辛”、“辛辣”,在他的人生中繪製出一幅令人概歎的畫。

辛棄疾他剛毅、辛棄疾他柔情。但説到底,他也只能説是一個由武從文,由文從政的政客兼詞人。

辛棄疾他愛國,但就是被“國”所侷限了自由,在20多年間他有37次頻繁調動,可到了最後,都是因為他的過於盡職,導致了皇帝忌用他,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他開始無數的作詞,表現他的愁,表現他的哀,表現他的喜,表現他的憤慨,他將自己胸腔裏的所有激昂、慷慨、悲憤,全部通過一支筆和一張紙,融合了千千萬萬的情感,傾注於一首詞中。

樑衡説:“辛棄疾並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於他被修煉得連歎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這句話説得着實有道理,的確,在命運的折磨下,辛棄疾被修煉得連歎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

樑衡《把欄杆拍遍》讀後感2

《把欄杆拍遍》,多麼有詩意的題目,它就出自辛棄疾的《水龍吟》。讀者題目,就讓人產生一片聯想:一位壯志未酬的詞人在一排安靜的欄杆前輕輕拍過,懷着複雜的心情。

看了這篇文章,首先會被辛棄疾的精神所感動,其次就會被作者的文字所折服。辛棄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取得大成就的卻是他的詞,這在歷也算是很少有的了。不平凡的遭遇,強烈的愛國之心,讓他活出了不一樣的人生,更讓他寫出了千古絕唱,深深的讓我們折服。正如他的《破陣子》,除了岳飛的《滿江紅》能與之媲美,還有哪個詞人能寫出這金戈鐵馬的戰場場景,誰還能像他那樣,有如此深的感觸?

一位沙場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為君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熱血,然而現實卻將這一切無情的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後,手裏失去了鋼刀利劍,有的只是一支羊毫軟筆。他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一遍一遍的呼喊,一聲比一聲悲壯,為國為民的心,從來沒有迷失。可留下的只有遺憾的歎息與無奈的自嘲。

那又怎樣呢?軟弱無能的南宋政府永遠不會是辛棄疾那鋼刀利劍的盾牌,它也永遠不可能打壓到辛棄疾的愛國之情。所以在他的詩詞當中,縱有悲歎、遺憾、自嘲,大家記住的,最多的還是他沙場點兵的場景,和他愛國愛民的光輝形象。

其實,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實屬正常,從辛棄疾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一種崇高的信仰:對自身責任的擔當精神。正是這份信仰使他的一生不管經歷怎樣的艱難困苦都具有強大的精神支柱,這也是支撐他勤學苦練保持節操的源泉。現代人如果能從這點上體味自身真正人生價值的取向,為自己的夢想奮鬥終身,哪怕是失敗,也失敗的蕩氣迴腸,也不會後悔自己畢生的追求,因為信仰的力量足以讓他從精神上得到慰藉,我想這就是辛棄疾眼中的人生吧。

我經常思索,辛棄疾一生堅持理想,堅持信念,面對重重阻力,經歷各種失敗和失意的打擊,仍然能夠獨自堅守着心中那片綠苗,等待着春日陽光的滋潤,到頭來等到的卻是無盡的苦雨。這樣值得嗎?這樣值得嗎?現在我會回答:值得,值得!這個社會正是有千萬個像辛棄疾這樣的痴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認定守候着一個共同的理想,即使失敗也始終不渝,我們才能看到這個社會希望的亮光。即使是現在一無所有,即使是無比失落,即使是被別人看扁,可只要心中有夢,我堅信也一定會成功。

看了《把欄杆拍遍》,讓我彷彿重回了那戰亂的年代,重新去了解、感受辛棄疾。眼前,一位英雄默默地把欄杆拍遍。

樑衡《把欄杆拍遍》讀後感3

五一假期,有幸讀了樑衡先生的散文《把欄杆拍遍》。想來,讀樑衡先生的文章不算早,先生以“一年一篇”的虔誠寫作,給散文創作帶來別樣的文本,也為很多朋友帶來了堪為“範本”的“工巧散文”。《把欄杆拍遍》使我沉醉,不能釋手,通過此文我才真正瞭解辛棄疾充滿豪情與蒼涼的一生。

雖很早就知道辛棄疾,但對他的認識僅止於一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內心卻不曾為他激盪過。而先生的文章,不僅讓我重新閲讀了辛棄疾的詞,重新感受了一次辛棄疾,從而真正認識了悲壯得讓人蕩氣迴腸,執着得讓人心痛不已的辛棄疾。在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為君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熱血,然則現實卻將這一切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後,手裏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只剩下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感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着血和淚塗抹而成的。“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他用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能重新徵戰沙場,報效國家的機會。“可誰又能懂他這個遊子,實際上有着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本想以身許國,淚灑大漠,如今卻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無處使。唯有登上危樓,痛拍欄杆。江水悠悠,似詞人長歎,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從詞中跨越歷史去體會當年稼軒的心境,這是我所不曾體驗過的。畢竟,歷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樑衡先生用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一個“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盪,才產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歷史上具有“獨特地位”把欄杆拍遍的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辛棄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淵博的學識,深邃博大的思想,樑衡先生怎能從中發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欄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筆下所繪的稼軒一顰一笑若隱若現。於是,在樑衡先生字裏行間所注入的無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對詞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軒在世,也會有當年白樂天那種“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感慨。當然,更有知音為何在千年之後出生的餘恨。而我在閲讀此文時,時而為其絕妙的一筆而讚歎,時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樑衡《把欄杆拍遍》讀後感4

積北宋兩三百年之動盪,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題記。

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陣悸動;但想到辛棄疾,彷彿又看到了曙光。

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從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個人,這就是辛棄疾。這也確定了他的詞除了文學氣質之外還有一種特點。

當年,人民不滿於金的侵略,辛棄疾在22歲時也便拉起一支義軍,後與耿京義軍合併。他奉勸耿京南下歸宋並親自聯絡,不想這幾天又生變故,部將叛亂,耿京被殺,他擒叛將,押解至臨安正法並率萬餘人南下歸宋。不料世事難測,他南下歸宋之後,失去了快刀利劍,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為歷史留下悲壯的呼喊,遺憾的歎息和無奈的自嘲。

辛棄疾願為國棄疾,可當大權由一個昏庸的人掌握,忠臣是否還有説話的機會?只有將諫言嚥下,將忠心深藏,登危樓,怒拍欄杆,痛拍欄杆,這時的他對朝廷仍抱有一絲希望,可到了晚年,便明白報國無望,只得哀歎: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心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户。

辛棄疾的詞,是在時代的運動裏,磨出來的。他時而被夾在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到一邊,被迫冷靜思考。正是寄予宋幾百年動盪,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樑衡《把欄杆拍遍》讀後感5

樑衡的文章讀到現在,最喜歡看他寫的議論文。我一向堅信,不論寫什麼樣的文章,將自己獨一無二的思想傳遞出來的才算是成功。樑衡的議論文與我的評判標準完全重合,句句振振有詞、擲地有聲。特別是那篇《怎樣區分低俗、通俗和高雅》,思辨的力度,簡直讓人拜服。但今天其實想呈現的,是一些有關於讀了樑老的文章後,我的思辨。

讀了《教材的力量》後,我吃驚於那篇《晉祠》居然影響到了那麼多的學生,更吃驚於我當初讀它時卻沒受什麼感動——甚至説,根本沒什麼感覺。我在讀到本書第三單元的時候還特地重讀了《晉祠》原文,的的確確是生動美妙。可為什麼當初學這篇文章的我,就沒有感受到呢?

我“思辨”了一下,覺得原因有二:

第一個是因為老師沒教好。我們的老師在上課之前就在大屏幕上放出了她自己去晉祠遊玩時的照片,照片上的晉祠泯然典型的“中國式景區”,遊人密密麻麻,小販熙熙攘攘。上課了,老師對着大屏幕為我們介紹晉祠:“我去的時候晉祠裏面外面都是小攤販,哎呦,真的是亂七八糟的……好了,我們來看文章……你看這裏,描寫得多美啊!”殊不知,我們早已因為她對於晉祠的描繪而對之感到乏然無味了。

或許是因為我從小就立志想從事教育行業,我總喜歡思考如何成為一個好老師。現在,《晉祠》的這個例子又給我帶來了這方面的啟示。我覺得作為一個老師,最重要也是最難達到的是引起學生對於所傳授內容的興趣。

這一點雖説難達到,但我覺得,至少應該在課堂上、講課文時,為學生營造一個美好的氛圍,至少不應該去破壞這個氛圍。即使現實真的很骨感,但我們又不是在上社會課。文章中的晉祠,處處透着古樸之美。而作為一個教師應該做的,我認為應當是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們還原“晉祠式”的美,卻不能用現實當中的情形來草率地帶入其中,這樣反而破壞了這份獨一無二的美感。

第二個原因,私心覺得是因為教材編得不好。且不説排版與插圖,單憑教材上對於文章的剪切,就讓古色古香的晉祠又一下子遜色了很多。我一直固執地認為被用來細細品讀的文章就不應該剪切任何子句、段落。讀文章好比看“場中美色”(當然不是“一眼即過”)。若要看一個美人是否真美,當然要看未經過任何修飾的樣子嘍!美人的眉眼多情、腰肢纖細,可若直接扔給你一段細腰、柳眉,和一隻骨碌骨碌轉的眼珠子,這可哪裏還有美感可言呵!

説得太激動了,有些言過其實。不過我覺得,文章不應該剪,像《晉祠》這樣的好文章,更不應該剪。擔心課時的話,老師們哪怕略過這些沒有什麼知識點的句段,也應該保留學生們觀賞這“美人”身上各部分的權利,無論美醜。你瞧,《晉祠》原文中,其中有許多關於石像、雕刻的典故,我在讀時便能能夠結合着這些典故去“遊”晉祠,那樹、那水、那石,都是有故事的,便更顯得活靈活現。可是課文中,卻刪去了這些段落。失去故事的晉祠變得單薄了許多,單薄到只剩下一頁書紙。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剪後的文章早已“花非花”,又怎能不讓我們這羣年少無知的“蜂蝶”們懷疑真正的“春色”好文在課本之外的地方呢?

樑衡《把欄杆拍遍》讀後感6

這本書可以説是我看得最久的一本書,可能是因為書中收納的是很多個沒有關聯的故事,也可能是因為這種散文式的文章不是很能引起高度的閲讀感。但是,我這個人有一個特點,無論是書籍還是電視,既然開始了,一定要把它看完。所以,趁暑假出去旅遊的時候,在動車上看完了這本書。

一開始,不是很理解“把欄杆拍遍”是什麼意思,後來才知道這是其中的一篇文章,被收進初中的課本。樑衡的很多文章都被錄入初中課本,甚至很多領導因他寫的《晉祠》讓這個景點聞名遐邇而邀請他去旅遊、寫文章。或許是真的,我們認識“雙龍洞”、“三味書屋”、“桂林”等等。

本書分四個單元,第一單元“閲讀偉人”、第二單元“感悟生命”、第三單元“享受自然”、第四單元“行走人生”。

萬千感慨萬千愁,一路風雨一路歌。翻開樑衡的散文集《把欄杆拍遍》。第一篇就是《把欄杆拍遍》,取自辛棄疾的《水龍吟》:“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就是這篇文章,讓我重新認識了“人中之傑,詞中之龍”的辛棄疾,開始瞭解這位馬背上的大詞人。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那是怎樣一種場面?殺聲震天,鼓聲激盪,刀槍劍戟,金戈鐵馬....我彷彿回到了那個旌旗蔽日、塵沙飛揚的戰爭年代。敵陣前的他如展翅高飛、搏擊長空的雄鷹,懷揣着無比堅定的理想,在刀光劍影中奮勇嘶殺的酣暢情景....然而,天不遂人願,如今的他卻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聲,空有一顆愛國心,又能向何處使呢?唯有痛拍欄杆,才能發泄心中的抑鬱和憤懣。

“詞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這是作家樑衡對辛棄疾的評價,也是辛棄疾一生的鮮明寫照。樑衡以八首辛詞,勾勒出了辛棄疾的一生經歷。以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示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終的不同尋常的史上第一人。

從“沙場秋點兵”到“天涼好個秋”,辛棄疾只能藉助筆走龍蛇,淚灑宣紙,蘸着血和淚塗抹成一首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辛詞。“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心裏明白,哪怕將欄杆拍遍,也改變不了國家現狀。只能望眼欲穿,大聲疾呼。那肚腸寸斷的悲憤迴盪在天地中,那豪邁不羈的詩魂飄蕩人世間。

有人這樣讚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他的成名,“像地球大板塊的衝撞那樣,他時而被夾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靜思考。所以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盪,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樑衡説:“蘇軾的豪放僅止於‘大江東去’‘山水之闊’”而“真正詩人只有被政治所擠壓、扭曲、錘鍊時才能得到感悟,才能因此而燃燒、炸響、振聾發聵”。

文章《大師與匠人》中闡釋大師與匠人的區別:“匠人在重複,大師在創造。”、“匠人在實踐層面,大師在理論層面。”“匠人較單一,大師善綜合。”我們都是教書匠,極個別成為大師,如果我們多一些創造、多學習理論知識、多總結,肯定會離大師越來越近。

《書與人的隨想》中作者引用赫爾岑的一句話“書是行將就木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年輕人的忠告....。種族、人羣、國家消失了,但書卻留存下去。”讀一本書,就獲得一份自由,讀的書越多,獲得的自由度就越大。所以一個學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纏身,身體的自由度已經極小極小,精神的自由度卻可以達到最大最大。甚至在去世之後他所創造的精神世界仍然存在。中國古代有人性惡善之爭,我卻説人之初性本愚,只是後來靠讀書才解疑釋惑,慢慢開啟智慧。不讀書的人無法理解讀書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無法理解環球旅行者或者登月人的心情。

不讀書愚而可哀,只讀書迂而可惜,讀而後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樑衡《把欄杆拍遍》讀後感7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是誰,獨自高登危樓,痛拍欄杆?“聞説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是誰,面對雙溪名勝,長歎一聲,只道:“載不動許多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是誰,以這幅對聯為座右銘,上對蒼天,下對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拋開那些花草閒情,丟棄那些所謂的故作深沉,我被一段段歷史震撼,那真是一種過目不忘的深刻啊!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過於辛棄疾了,他是沙場將軍,人盡皆知,他壯志難酬,報國無門。而樑衡筆下的辛棄疾,卻讓我真正認識了一位悲壯的,執着的他。

他願為君王收復失地,他有一顆比火還炙熱的心,他也有單槍匹馬,利劍斬人的經驗,只是,他錯在了時間,他沒有遇到明君。那時動盪的南宋,只圖苟安,不求收復失地,他欲上戰場,只有淚雙流啊!他再也沒有機會馳騁沙場了!他只能用筆、用墨、用淚去揮灑宣紙;他再也不能血濺戰袍了!他只能仰問蒼天,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歎息,以及無苦奈何,“可憐白髮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熱淚橫流。即便他有一身力,一腔志,也無處安放,唯有江水悠悠,不知疲倦,似詞人的長歎,無語東流。

“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着血和淚塗抹而成的!”樑衡先生這麼評價:“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訴,一遍一遍地表白,總忘不了他那在夕陽中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形象。”空想血灑大漠,臨江水,望長安,拍欄杆,淚空流……

在今天這個浮華、喧囂的時代裏,我們沒了昏君,卻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偉人。不妨在繁忙中想想吧,保持一顆寧靜致遠的心,像秋白一樣,像林則徐一樣,像稼軒一樣,在歷史上站起來,將一腔豪邁保存下來,千年以後,浩氣猶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3gg2y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