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300字(精選35篇)

目送讀後感300字(精選3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目送讀後感目送讀後感300字(精選3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目送讀後感300字(精選35篇)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1

龍應台是我最愛的作家,而《目送》正是我愛上她的最初理由。《目送》裏,龍應台是她兒子的母親,也是她爸爸的女兒。

她送兒子去上學,兒子望了她一眼,然後“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裏”。她送兒子出國交流,兒子過了機場的海關窗口“倏忽不見”了,一次頭也沒有回。兒子長大了,常常戴着耳機聽歌,“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孩子長大了,漸漸有了自己的人生軌跡,越來越不是屬於父母的孩子了。

這樣的落寞,還有另一面。父親送她去大學,不肯因為自己的小貨車讓她丟臉,遠遠地就離開了。父親失去意識待在醫院裏,她要趕去工作,不捨地看着父親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後沒入門後”。自己慢慢成熟,有了更多責任和任務。父母卻漸漸老去,離自己的生活越來越遠了。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2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目送》扉頁上的一段話,看到這段話就不禁眼紅鼻酸。

我本就是個感性但又不善於表達的人,在書中看到感人的文字,電影裏看到生死離別的片段都會流淚,卻偏偏面對最親的人表達不出自己的情感,尤其是父母。之前就看到過一句話:“人總對自己最親近的人發脾氣。”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對外人總能抱以寬容的心和温和的微笑,但面對自己父母對自己的一點點不滿足都會大發脾氣。我們總在索取,儘管我們心裏深愛他們,深知是自己要求過多,但那似乎也成了本能。在外工作的子女也總會以忙為由吝於陪伴自己的父母,即使只是一通電話。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3

看完這篇,我強烈感覺到要活好當下,當父母子女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在緣分中儘自身可以盡的職責和任務,當他們需要獨立可以獨立的時候,我們要能放下,明白不必追也追不上。這點,對現在孩子尚小的父母而言,尤其更為重要。

生活中,總有很多父母愛替孩子包辦很多,不捨得讓孩子嘗試很多第一次,覺得這樣才能體現父母的愛,才能讓孩子留在自己身邊,其實,可能適得其反,在該做什麼的年紀沒有能夠得到相應鍛鍊的孩子自我效能感會較低,與周圍孩子比較會讓他沒有自信……

如此下去,他們不僅不會感激父母對自己的“厚愛”,連與父母間正常的緣分關係恐怕也很難保持,新聞中常看到的母親給兒子下跪,晚輩要殺長輩,雖然是極端,雖然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想,和最初父母沒有處理好與子女的關係應該是有關係的。如是,今後更要時時提醒自己,別假以“愛”的名義去包辦孩子的事務,以避免自己的失落。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4

最近,我正在看龍應台寫的《目送》,雖然還沒有看完,但我還是深受啟發。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正如書中所説的,“我慢慢地,慢慢的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目送,究竟是什麼?

人必有生與死。這世間為何如此狠心?看着親人死去,流下痛苦的眼淚,誰能體會他那悲傷的心情!既然結局都是這樣,人為何又要生呢?我們人是被進化成的,為何人就不能繼續進化下去呢?進化成長生不老的人,那麼世間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悲歡離合了。這世間有太多的疑問。不管我們怎樣努力,但終究還是解不開。

既然這一切是無法改變的,那就讓我們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吧!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5

第一次讀龍應台的作品是《孩子你慢慢來》,文中瀰漫着一個慈愛母親散發出來的濃濃愛意,它温暖着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瞬間,我震撼於作者文筆的精緻,放佛一曲小提琴從耳邊流過。

再讀《目送》,讀其文恍如讀其人。那種尊重人道,人文,人本的風格好似作者自身的個性,而字裏行間洋溢着的謙和、寧謐、空蕩、悲憫之情,更是發自作者平素真切的感觸。這是一本有血、有淚、寫情、寫理的“紙上心聲”。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不必追,因為追不上。不必追,因為留不住。不必追,因為心相隨。好一個不必追!大到自然的冷暖陰晴,小到人生的悲歡離合,我們能改變的是什麼呢?我們能擁有的又是什麼呢?不必追,“莫問野人生計事,窗前流水枕前書。”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6

下班路上,忽來大雨,匆忙趕路之際,手機聲響,原先是父親來電,“你帶了傘了嗎?要不要給你送一把過來?”尋常的問題,卻輕輕易易地擊中內心的一隅。

初為人母,相比小女兒時更能體會家庭、父母、孩子、朋友之於人生的好處,愈加變得害怕“斷、舍、離”,拜讀龍應台的散文集《目送》,竟生出強烈的代入感,一路跟着遊走在女兒和母親雙重主角間,經歷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直戳內心的痛點,然後讀罷全書最後《魂歸》一文時淚已滿了面。

龍應台説,此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然後不明白什麼時候父母走路的步子開始慢了,不明白什麼時候呀呀學語的小兒有了自己的主張,從被目送到目送,人生何嘗不是一場輪迴,然後在時間面前,我們在原地等

待目送,還是在彼此擁有的當下做該做、能做、想做的事,已近花甲之年的龍應台為我們上了一堂“最基本、最重大的課”。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7

我尚未為人父母,無法瞭解與孩子的深情。我在猜測,我的父母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感觸,看着我成長,且喜且憂,無法茁壯成長的小雛鷹總有一天會獨自飛翔,卻無力抗拒我的成長。

小時候,父母是子女最親密的人,晴天雨天都相伴,陽光下,星光裏,然後都是一路同行。曾有時候,我以為一輩子大概都是這樣了,以為父母子女是一生不變的緣分。

每每談及我的小學時代,我媽媽總會念叨,第一天送我去上學,在教室的窗外看我,看了整整一節課。爸爸最會燒麪條,只要我説想吃麪條了,爸爸就會一大早去買新鮮食材,等我起牀,已經有一碗熱氣騰騰的麪條在等我了。一樣的配料,一樣的味道,天天吃都吃不膩。我家在鎮上,不大不小,生活所需一應俱全。小時候常常會覺得,世界大概就這麼大了吧。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8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還是短的?一條河裏的水是新的還是舊的?每一次繁花似錦,輪迴過幾次?這是《目送》中給我印象很深的句子

其實我們都知道時光不可以停留,無論我們想不想,都不會因我們的想法而改變。由此我想到了一去不復返的童年時代,那些曾經無話不説的小夥伴現在卻是各奔東西,只因為我們踏入了不同的學校,有了不同的圈子,可能還因為學校的質量不同而有了些許的不同。

教育,是一條垂到井底的繩,下面的人可以攀着繩子爬出井來。我想我們都是一羣下面的人,因此我們什麼也可以沒有,可以沒有朋友,衡水中學的學霸們通常是認不得自己同窗三年的同學,我們只要一心學習,不用幹活,不用洗衣做飯,每天只有假裝正經的學習,所以我認為學習應該成為中學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們應該好好靜下心來欣賞路邊的風景,個三差五的約同學出去遊玩,學會愉快的生活。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9

在部隊大院裏生活的孩子都有一個情結。那就是軍號情結!還記得小時候温馨的早晨,軍號如同一個帶刺的吻,即使你想再貪會兒睡,它激情響亮早也折騰的你睡意全無。母親已經在廚房忙碌,高壓鍋發出嗤嗤嗤...的聲音,廚房玻璃上覆蓋了一層薄霧。走到近處慣有的飯香味便撲面而來。父親用前一天,空了半乾的拖布拖地,窗子被一扇扇的打開,清晨的陽光一點點的跑進來。走過房間的每處地方都有一股濕潤的氣息,仿若露珠碎成粉沫灑在空氣當中......

這時家家都開始忙碌了,迎接新的一天。好懷念啊......

每當此時我就特別想知道,兒子的早晨是否也有過温馨,想想一定也會的吧!那份温情......也許,若干年後也會在他的回憶裏開出最美的花!

每個人對家都會有不同的情懷吧,不同的細節不同的環境,一樣的難忘。一定都會有着深深地記憶吧!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10

把第三章讀完,在這一章裏看到了一個詞“父親”。恰好今天又是父親節,那我們就一起來聊聊父親吧!父子父女關係的不同,大家對父愛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吧!

父親給予的很多都在記憶的深處。高大的背影,發脾氣前愠怒的眼神,豁達的性格和細膩的表情。都説父愛像山,可我覺得更像山上蜿蜒的路。在山一樣厚重的外表下,掩藏了多少細膩的付出。也許你並不會發現他都為你做了些什麼?卻在某一天離開他時,就會覺得少了很多,到底少了多少呢?現在終於明白其實是少了整片天空!

如果有那麼一天,當你覺得父親的眼神不再那麼嚴厲,背影也不再那麼偉岸時。我想説,你是多麼的幸運!因為在他開始變“小”的時候,你還可以看見,你們還在一起。你還有機會疼他就像小時候他疼你一樣。你還有機會陪他就像他小時候陪你一樣。我想説,真的很感恩,我很幸運!

那一首時間都去哪了!唱出了多少人對“家”的回憶!

人生匆匆,忽然而已!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11

今年五月份借母親節的機會,回家看望父母親,給父母買了一個電烤燈和拔罐器,因為最近母親的腿老是疼。

教母親如何使用後,和父母聊了會家常,坐了不到一個小時就必須回去,因為還要收拾行囊趕回縣裏。

其實,幾乎每次來看望父母,走的都是這麼匆忙,就連坐下來陪父母吃頓飯都是一件很難的事。

我知道老人心裏肯定不好受,可是也身不由己。

這次望着母親失望的眼神和準備的一桌子還沒炒的菜,我的心裏依然是説不出的滋味……(沒想到這是最後一次看到父親,父親於5月22日因心臟病不幸離世了,那時我正在縣裏忙工作沒能回家見父親最後一面)

走出家門很遠了,回頭看看,母親還佇立在路口,花白的頭髮被風吹的飄散在臉上,母親一動不動就這麼靜靜地站着注視着我,這是母親一直以來目送我的姿勢。

看不清母親臉上的表情,可是我知道,此時母親一定和我一樣眼裏含着淚水。

每次回家都是這樣,儘管我總是不讓她送,母親每次也是答應不送,可是每次都是悄悄跟着出來,我裝着不回頭,其實是不敢回頭,生怕自己的淚水讓母親看到。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12

在這本書的魅力睿智的文字裏,我看見了自己,在歎息作者的哀傷之餘,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我的母親的那麼傷情。我想,許多年之後,等我也是一位母親的時候,是否也會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後,我目送着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不是嗎?

這本書與其説是龍應台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説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為精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着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妒門,消失在火焰中。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13

也許是年齡大了,也許是經歷的多了,浮躁的心沉澱下來,更容易憂傷。很多人和事在心中已經驚不起漣漪,不知不覺中,父母慢慢的年歲大了,孩子漸漸長大了,學生們送走了一撥又一撥……忽然一日,開始在乎起鏡

中的白髮,開始回憶起以前讓自己心動的點點滴滴,微笑中提醒着自己不必追,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山有萬千,水有萬千,月卻只有一個。然後永嘉正道歌中寫到,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知否?識否?

不必追,説的真好!三個字,涵蓋了人的一生。佛説人是由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所緣起,並且如此輪迴流轉、生生滅滅,所謂一念生萬物,不必追,每時每刻心相隨,

只要有一份愛意深深的藏在心裏,把時光雕刻起來,不必追。《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然後母親目送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讓我莫名感傷,不必追,孩子已經長大,不必追,該走的是要走的,不必追,母親的愛永相伴,母親的目光永相隨……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14

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兒子的背影在母親眼中漸漸變大,母親一生都是目送着兒子的背影漸漸遠去。沒有任何聲音,不需兩人對話,用那凝望的眼神傳遞對孩子的關心與不捨。

母親是過來人,知道一路走來的不容易,也知道前面有許許多多的磨難與坎坷在等着孩子去面對,母親是多麼不捨與不忍,但事實是殘酷的,母親是無法替代孩子走完這一生旅程。

所以,不必去追,青春是充滿活力的,讓孩子去闖闖吧!讓他學會克服,讓他學會堅持。只有人生中歷練過,今後的日子才更加容易。

有些母親曾幾度想替兒子分擔,讓兒子輕鬆點兒,那麼你這母親就當的有些不稱職了,你是否想過?你是否往壞處想過?人都會生老病死的,假如你哪天走了,你的孩子怎麼辦?以前是你替他分擔,如今他失去了你,沒有人替他分擔了,他怎麼辦,碰到困難就縮。如果真是這樣,你就是害了自己的孩子啊!

讓你的孩子去青春歲月裏迷茫吧!跌倒吧!讓他去衝動,讓他去義無反顧,讓他擔起所有的痛苦,體會一下,人生旅途的艱辛吧!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15

人都有温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燒着野火的龍應台。散淡的文章裏,把濃濃的親情深埋在字裏行間;隨意而寫的閒適中,把台北的風土人情傳遞了出來;即便寫的只是家裏的日子,還是在不經意間把一個大家的深刻隱約的顯露。

貌似不着邊際的表述裏,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把撿起日子裏的點滴,然後,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温暖。

寫親情一般都回難以自持在濃的化不開的情感裏。但是,《目送》不會讓你如此,即便筆者的母親腦萎縮不認識自己的兒女,但是你也會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滿愛意的孝順中,看到燦爛的人性,把你温暖的留下含笑的熱淚。書的最後寫到作者的父親埋葬故里,族人把這個從台北回來的孩子按照當地風俗榮光下葬。你會為鄉里人們那打不斷的骨肉相連而浩然落淚,那是自豪的淚,交織着民族大義的淚。一句,族人們就像迎接自家裏十幾歲走丟的孩子一樣的,在幾十年後接來了從台北回來的骨灰。你不能不為之動容!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16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目送》的書,讀到了這樣一段話,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使我的心劇烈的顫動一下。

這本書是龍應台老奶奶寫的,她分別以一個母親和一個女兒的視角,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闡述在她的認知裏最為珍貴的東西——親情。

《目送》中沒有歇斯底里的語氣,卻在你讀每一句時,心靈總是一次次地被滾燙地衝刷,從頭至尾,眼眶都是濕潤的。那一字一句間隱隱的悔恨和憂傷,彷彿不是龍應台的憂傷,而是我們的父母的憂傷。讀得也彷彿不是別人的心情,而是我們父母的心情。

是否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在孩子尚未領悟之前,總是這樣一方予取予求,一方感覺這些是天經地義。我小時候愛吃蝦,卻很討厭剝麻煩的蝦殼。於是每次吃蝦我媽總是最忙的那一個,她要幫我剝蝦殼,弄得滿手醬油也顧不上吃飯,而我還厚臉皮地説:”媽媽,蝦沒了。“她一個勁地往我嘴裏塞,即使自己不吃也顯得相當愉快。

我願意捧着這樣的書,看着如此睿智而充滿魅力的文字,靜靜地回想起曾經的過往,遙想即將到來的未來,發人深省,回味無窮……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17

“我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一世的情緣早已註定在目送下消失殆盡。

記憶裏最難忘的便是年少與母親歸家時,外婆扶着牆淚光盈盈,不停地張望着我們離去的背影。穿過矮屋、過完大橋,拐角時回頭依舊可以看見變成小點的外婆,不知道她是否悄悄向前走了幾步……而母親卻不願回頭,只是怕回頭便會淚流。

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哪怕是火做的,仍是小棉襖。記憶中每次歸去離開之時,外婆總是準備大包小包的東西,出發時外婆一遍遍撫摸媽媽的手,叫她在婆家多做事,少説話,沒事就常常回家,只怕媽媽受委屈。我一直覺得這種感情很是奇怪,直到遠嫁才明白什麼叫兒行千里母擔憂。

每一個離家的女兒,就像是父母丟失的孩子,從此只能問候,再也不能膝下環繞……

生命的長河像極了一輛奔馳的火車,很多人還沒好好告別,就消失不見。她的身影在你流動的生命中漸漸變長變長,最終卻像霧一樣消失不見。

第一次見到你是一種期待,從此全是目送着你的離開……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18

在讀龍應台的《目送》。很不好意思,最近在業餘時間一直是看雜誌和報紙的,很少看這樣的集子了。前幾日去逛書店,老闆介紹説向你推薦一本書你一定要看,我揚起手中已經在看的書問他,你説的是這一本吧?米老闆笑着説是啊是啊。呵呵!手中揚着的,就是這本龍應台的《目送》了。我説不好意思,是因為我買的是一本盜版的,才7元錢,其中有着錯字的,但還不影響閲讀。説真的,下一次再遇到這樣的好書,説什麼也要買本正版的。

看的很是過癮,幾乎每一篇後邊,我都留下了一些自己的文字痕跡。要麼是讀後感,要麼是自己的附和,隨着龍教授的話題説幾句。現在已經看了有一半了,挺好的。等哪天真正讀完了,我就把真實的感受寫下來。To tell the truth:好書,還是要真正地好好讀才是啊!

龍應台,女,祖籍湖南衡山,父親姓龍,母親姓應,出生在台灣,所以叫龍應台。真是有意思的名字!知道龍應台,應該是在很早的時候,讀到過她的雜文,很犀利的文字和筆鋒。在後來,知道她的抒情的書《親愛的安德烈》和《孩子,你慢慢來》,只是可惜還沒有真正閲讀。好像她又寫新書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有機會了,買回來細細拜讀一下,學習一下。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19

這本書讀完之後我不禁想起了我父母對我的愛以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本書是由七十三篇故事組成的有關於父母的,有關於兒子的以及朋友還有身邊的親人!。在《目送》的第一章中故事主人公經歷了兒子、母親、父親不同的告別,好似整個人生在告別中渡過一樣。而大家都知道孩子告別了母親,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分離。在人生斑駁泥濘的小路上母親望着孩子的背影,慢慢消失在人羣中在喧鬧中。而一個個的分離就是他們想告訴我們這就是人生,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文章中有一段可以告訴我們“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只是文章的一個小情節。

而作者在書中描繪的只是我們日常的瑣碎區區平淡無奇,人之常情的故事而作者樸素的語言讓這本書有了温暖。但作者更想告訴我們時光一去不復返,對此我們只能目送。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20

每次讀龍應台的《目送》這本書,感想都不同,越看感觸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作者貌似不着邊際的表述裏,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

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把撿起日子裏的點滴,然後,你會在無意之間被這貌不驚人的文字所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温暖。

我對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觸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都能背下這段話了,我和父母、女兒和我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的!書中所描寫的每一件事,我們也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

每個人在這裏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裏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説是龍應台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倒不如説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慢慢變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

我們的一生都在目送。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21

我讀每一本書,並不是因為她在排行榜上赫赫有名,只是希望能在其中發現幾個美麗的、能讓我感到融入其中的句子。《目送》,看得人心酸,幾度忍不住落下淚來。的確,並不只是為書裏的描寫,而是想到未來可能遇到的窘境。

我可以不怕死,也可以説不怕老,但我怕老了會麻煩別人,會因為不能自理生活而讓別人受累。我不想要那樣的生命質量,但是也要承認,有些時候,不由自己作主。

而另一方面,雖然我自己還沒有孩子,但是侄子侄女的成長,我都有目睹。她們從出生到長大,中間的轉變。我有時候的確懷念,她們的嬰兒時期,可以軟軟的抱在懷裏,對大人充滿了依戀和信賴,會説:我最愛姑媽了。而當她們長大,情感上雖然不變,但是會有不耐煩,有她們自己的想法,也會象大人一樣教育我:姑媽,你這樣是不對的——我得承認,我傷過心。

看着書裏的描寫,觸動我自己的心懷。

而且我也知道,不只是我自己。

所以書裏的“愛生”,於我心有慼慼焉,也許我也可以成立一個這樣的組織,互助互扶,有尊嚴地度過生命的最後階段,以自己想要的方式。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22

讀完整本書有種悲憫感,有些路,只能我們自己走。

對書印象最深的是描寫父母親老去後的模樣以及生活狀態。書中父親第一次老去是在兒女制止他開車後,她們説要他不要心疼,去打車,打車也打不了八萬塊錢(車禍修車的錢),可人老了就越發膽怯了,可憐的父親為了省點錢,出門都很少,害怕給兒女添麻煩。想想我們的長輩,特別是爺爺奶奶他們,能靠雙腿走的就決不會多花費錢。很多老人身體不舒服卻硬撐着,不想讓兒女有更多的負擔,不想給他們添麻煩。可是,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們也想待你像你們小時候待我們一般。

人一生中記得最多的是年輕時候的樣子,彷彿自己永遠不會老。父母老了,可他們依舊是愛美的。但現在的市場大部分都是迎合年輕人的,老年人的娛樂場所少而且沒有跟上時代。現在中國的老年化加快,以後會不會有很大的改變呢?日本的老齡化很嚴重,目之所及,很多都是老人。看車展的是老人,開車的還是老人。現在的日本模樣會不會是中國的明天?

目送,我想就是看着子女去外面的世界成長,送走離世的父母以及自己的青春。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23

最近,看到龍應台的《目送》,這篇文章,深有感觸。這是一本讓全世界關注和喜愛的書籍,在文學的殿堂裏龍應台有着不一樣的見解,讓我們看到了對於教育和作為母親,對孩子的期盼和關切之情。

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一段“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交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黃;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遂,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交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了,一條空蕩蕩的街,隻立着一隻郵筒。”我透過龍應台的文字,彷彿看見了一個孩子渴望自由和獨立以及對母親付出的愛的拒絕和疏離,而他的母親雖然理解孩子,內心卻很失落與無奈。

我們很多次用背影讓身後愛你的人目送,越送越遠,直至消失。上學時,父母開着車送我去學校。到了校門口,我關上車門,頭也不回地徑直走進學校,卻不知父母在目送我的背影離去,他們是否也會失落和無奈,我想是會的吧。天底下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是一樣的。我很慚愧,心裏暗暗下決心,在下一次父母送我學校時,我會回頭對他們笑着説:“再見!”我想他們會先是一愣,後面驚喜地笑吧。

有時,回眸一笑,會讓你身後愛你的人重獲喜悦。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24

對於龍應台的瞭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後來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裏,滿滿的都是作者對於人生的感悟。其中龍應台將對親人真摯、又很複雜的情感表達得十分真實。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為自己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台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着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發的是一種不捨,卻又不得不捨的心情。作者身為人子,身為人母,經歷了大半輩子,回首往事,內心泛起點點漣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作者倏地發現當年的小男孩已經長成大人、自己也無法隨時隨地的陪在兒子身邊了,心裏有幾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調有些壓抑,語言卻十分真誠。如今我們也生活在父母庇護的翅膀下,卻未曾報答過什麼。小時候我們總自顧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險之路絲毫不艱險,我們卻忘了回頭看看保護着我們的父母。我們在社會中變得獨立,將來又會目送我們的孩子。或許真的像龍應台所説的那樣,我們間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中漸行漸遠——記得回頭看看關心我們的人。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25

《目送》中一共有散文七十二篇,主要是對親情和作者周邊人物的感悟,寫孩子的成長,父母的老去,各種真實的情感。

已是不惑之年,再來讀《目送》,頗有共鳴感,經歷的事情多了,感悟也多了。我最喜歡《目送》中的一句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路的另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讓我想起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時自己走向教室那小小的身影,上一年級時那大大的書包幾乎能把孩子帶到,到現在,孩子卻不願依賴你了,獨立,她成了少年。想起自己的父母,他們是多少次這樣目送孩子的離去。父母的日漸老去,我對父母的依戀依舊繼續着。歲月的流逝匆匆,心裏更加深深地體會着父母情,子女情,父母子女這世世代代的輪迴,上蒼早已安排好了一切,沒有人能改變上蒼的決定。而我們能做的,僅僅是陪着父母老去,陪着父母,一直走下去……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26

第二次認真的讀了《目送》這本書,我似乎明白了作者龍應台所要表達的.內心感受,並且為之深深地感動。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説目送,無論是送與被送。總覺得親友離別是件很難過的事,我害怕那種無奈的不捨。但龍應台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台已經年過半百,作為一個母親,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他在長長的行列裏,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位母親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龍應台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可以站的那麼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裏。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前緣了。這一幕讓我的內心波瀾起伏,目送的情感此時熱烈又沉着。

看着龍應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這種愛,無言。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27

最近,我讀了龍應台的文章——《目送》,讀完之後,我深有感觸。

本文主要説“我”送兒子上學,希望他能回一次頭,看看“我”,對“我”説一聲再見。可是,十幾年他都沒有回一次頭,只有“我”在目送,渴求有一次回頭。多年後,兒子上大學了,“我”在窗子邊看着他,只是看一個高瘦的背影對“我”説不用追。

看完本文,我想起一件事,那是去六中上學的第一天,我騎着自行車上學,媽媽就跟在後面,遠遠地目送着我第一天上中學興奮的背影。讀後感·當我進入教室,與新同學新朋友談天説地,根本沒有注意到媽媽也在窗外看着我,默默地看着我,我也沒有回頭,而站在廊上的媽媽一定希望我回頭看他一眼吧!窗外的家長們,看着孩子們打鬧,恐怕也希望孩子們回頭對他們説一句再見……

是的,天下所有的父母不都是愛孩子的嗎?他們永遠對孩子充滿關心和愛護。就像龍應台看着兒子轉過街才放心,就像母親不放心我第一天騎自行車上學,她一直跟着我到教室門口。後來,她還是放心不下,我們就搬到離學校比較近的房子去住,雖然這個房子又小又舊,但是裏面充滿了媽媽對我無限的關愛。

母愛如春風,如目送的深沉,有孩子的天真,有一顆最熱忱的心,滋潤着我!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28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説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脱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裏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説是龍應台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説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着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29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銷售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

不必追”

這段話,我認為是該書的精神所在,書中描述的龍應台與父母、與孩子,一起與朋友經歷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從這句話裏找到答案。因領悟到目送的必然,她在對待自己的父親、母親上、與周邊朋友相處上、看待生與死、周遊世界時,都能用更加深刻、更加理性的思維,更加柔和的方式,來面對。

通過龍應台的人生感悟,我們多少能預測未來的我們,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未來可能是什麼樣的時候,往往能更加坦然、更加堅強、更加樂觀的面對身邊的一切。因為可能預測未來,所以更加淡定,更加懂得珍惜。

猛然讓我想起“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當我們可以用站在人生盡頭的視角,來縱觀一生時,又有什麼坎兒過不去呢?

目送,站在人生的盡頭,扭過頭來,看看這一路。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30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着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説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脱,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着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裏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3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

必追”。這是《目送》這本書中母親送兒子上飛機時,內心的一段感受。這段讓人既心酸又感動的文字,在我心裏不由得產生了一絲絲淡淡的憂傷和令人欣慰的感覺。憂傷的是,兒子在登機前,做母親的多麼希望兒子能回頭

看望一眼,而留給的卻是一個背影;欣慰的是,年幼的孩子長大了,不再總是和父母粘在一起,讓父母懂得了如何去放手,讓兒子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真的,“不必追了”。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就是《目送》帶給我們的人生哲理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目送》讀後感300字《目送》讀後感300字。當我們做父母的,第一次送兒子到幼兒園讀書時,在校門外,兒子也曾依依不捨地一次次回頭注視着我們離去時的背影,但當兒子長大後,也是否感到背後目送他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32

兒子長大了,母親依然目送他離開,就像曾經她的母親目送她走遠。父親老了,走了,女兒想要抱起他,再走一次塵世的路,就像她的兒子,總會有一天“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目送她的老去。這是一場輪迴,一場目光和

生命的輪迴。兒子的疏離不可避免,父母的老去無法抵抗,他們的離開不能停,而你我不必追。

“你怎麼都不來看我,你什麼時候來看我?”記憶衰退的母親認不出自己的女兒,電話裏一遍遍重複:“你是誰?你是我的女兒?”但她知道她“只有一個女兒”。

女兒陪母親買衣服、做按摩,給母親塗指甲油玩。長長的夜,空蕩蕩的街,女兒牽着母親散步。母親已看不懂寫着安慰話語的便條,母親衰老得手背只剩一層皮,母親一遍又一遍回到四十年前的記憶。韶華逝去,時光不

返,但她的女兒,還是那個誰也奪不走的女兒。

“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母親撥開女兒的手,恐懼溢滿深陷的眼睛。她要回到她的舊時光。舊時光裏,她的家在小溪盡頭、羣山深處,那兒有一座傳下幾代的房子,開着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田裏種着

豆,楊梅和桃子掛在樹上,曬辣椒的竹篾子靠在井邊。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33

龍應台的兒子安德烈為母親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母親的第一個反應是“好,我學會了,以後可以做給你吃了。”,兒子卻認認真真地説:“我是要你學會以後做給自己吃。”

家是什麼?有父母在、伴侶在、兒女在的地方,就是家。家的存在,是成長的催生劑,“躲在書房裏的小姐”做了母親後馬上變成一個很能幹的人,可以在十分鐘為四個孩子端上色香味加營養到位的食物。家的存在,也模糊了家庭成員個性的意識,特別是女性,即使如龍應台這樣的公知人物,“等孩子大了,發現獨自生活的自己又變成了一個不會燒飯做菜的人。”

人生有太多的意外,再怎麼頑執,躲不過生老病死之自然規律,“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這是《目送》書裏《山路》一文裏的一句話,也是作者在敍寫親情的基礎上,對生命和人生的最真實的體驗:哪怕是我們還能彼此擁此的現在,我們也必須找到自我,素顏修行。若沒有這份獨自承受人生的勇氣,我們無法安放生命中一次次的“傷逝”和“舍”,做不到火葬場的爐門前對父親的最後一次目送,當不了給失憶母親帶來温暖的“雨兒”,為兒子送行時控制不了“母親的深情”。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34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這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心中的感慨和絕然的迷茫。龍先生筆下的是人物的真情、事物的生動。深邃。憂傷。美麗。

目是注視的深情,送是離別的憂傷。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我讀到這句,這句意味深長的話,我總能想到母親。

母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幹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有時我總嫌棄她不解風情,對一些新鮮事物大驚小怪。

一次旅遊,母親看到一位身着時尚的女孩,疑惑地指給我看——我只當做沒看見,説:“媽,您別指了,人家是時尚了一點,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母親只衝我笑了笑,像個孩子。

她看着我。

看着我的背影消失在她的眼前。

母親總喜歡在暮色沉沉是倚在門口,我知道,她在等我。黃昏的風帶了一絲涼意,吹起她的髮絲,臉上泛着點點紅暈,我攙着她,與她講講小時候的故事。

母親老了。

依然看着我逝去的背影。

我不在埋怨她,我懂得她想説的。

“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後感300字 篇35

天邊的雲或淡或濃的飄着,像一團一一團一棉花糠似的,悠哉悠哉地趴在這藍色的席夢思上。合上被風翻一動的書,悵然所失地歎了口氣。

真是不違應台所言“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也許第一次並沒有怎麼察覺到,但漸漸的,你會發現,你在他往後的生活中已無關緊要,甚至成為多餘。因為在他的眼中,你只是個碰到什麼事都大驚小怪的“鄉巴佬”或是一個茫茫人海中的礙物。

告別時都懶得説聲“再見”。

上天真的是很不公呵!它讓孩子在長大後忘記了你曾經對他灌輸的種種一愛一,而讓你一直天真的以為:孩子還 是和小時候一樣,會朝你撒嬌,講故事......誰都不知道所有都變了,沒了。只有上天。

你説,久別重逢難得嗎?你説,海枯石爛的諾言會成為永恆嗎?你説,快樂會被定格在永恆嗎?

那麼,你説,你一生與幾個人説過再見並實現了呢?

很多時候,緣分盡了,多少個“再見”也彌補不了。

最後,你和他站在地球的兩端,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是啊,為何要再道一聲添與負擔的“再見”呢!

標籤: 精選 目送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2ly89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