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有關《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有關《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1

幾許,無論在什麼時代,寫信可以變成一件稀缺的事,但它永遠都不能是一件不再重要的事。——《看天下》

因為工作關係,龍應台在兒子安德烈十四歲時離開歐洲到台北,等龍應台再次回到兒子身邊時他已十八歲,四年沒有在一起的生活使他們之間有了一堵無形的牆,她發現兒子愛她卻並不喜歡她。所以,她決定彼此寫信來了解對方。《親愛的安德烈》就是龍應台與安德烈寫給彼此的三十五封信所編成的書,信裏包括了講述時代差距,近期生活,新聞觀點……

對於《親愛的安德烈》中的三十五封信,我是如此震驚。在這科技急速發展的時代,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已成為人們交流的工具,還有多少人用信來交流?別説三十五封信,大概一封信也不願意寫吧。到底是為什麼讓他們能夠寫出三十五封信呢?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這對普通人來説或許是難以跨越的鴻溝,在經歷幾次無果後就放棄了。但龍應台和安德烈卻通過寫信的方式,跨越了鴻溝,進入對方的生活、世界與心靈。龍應台説“我沒想到出書,也沒想到有沒有讀者,我只有一個念頭,透過這個方式,我或許可以進入一個十八歲的人的世界”。最後,她成功了,她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在沒有看這本書以前,我覺得看別人的信枯燥無味,家書更是會讓我煩燥不堪,但看了這本書以後,我發現這些信是一對母子心靈相貼的過程,如此神奇而富有真情,讓我能透過這個方式,找到與父母瞭解溝通的方法,能讓很多讀者尋求心靈深處的慰籍。它們讓我第一次覺得,信,擁有強大的力量。

古時,信承載着或是父母對兒女的牽掛,或是遊子對故鄉的思念,或是對戰前戰士們的鼓勵……正因如此,才有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愛情是友誼的精華,書信是愛情的妙藥”等名句,極言書信的珍貴。

而今,遊子因為有了電話,不再熱切地盼望書信的到來,傳達信息不過幾秒鐘的事;戀人因為有了火車,不再擔心長時間沒見面導致感情冷卻而分手,相見不過一張車票的事;人們因為有了科技,不再那麼重視書信,也許寫信也不過是一時興起的玩笑。這一切的一切,難道表示我們不再需要書信了嗎?當然不。遊子因為有了電話,不再有像“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樣的詩句;戀人因為有了火車,不再有像“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樣的詩句;人們因為有了科技,不再有更多感人肺腑的美麗詩句,這難道是一種好現象嗎?或許,現在的科技時代並不是一個完全美好的時代,我們依舊需要書信,讓人們創作出更多的詩句,讓世界不變成一個沒有詩人的世界。

再者,當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人的信息也變的隨意,感情不增反減。而信比所有科技更能表達出人們的真情實意。在寫信時,會比平時發短信更認真地寫,生怕出了差錯,這時,信上的字能表現出寫信之人的心情,感情也更加真實、濃厚。龍應台和安德烈也因此,能夠更快地認識對方,更深刻地瞭解對方,更貼切的感受彼此的愛。所以,信不只是單單的一張紙,它也是一種語言,它有足夠的力量連結相隔萬里的人的感情,甚至相隔兩代的人的心靈。

望所有人,能夠執筆,認真誠摯,書一封信,不論給誰。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2

合上書,我輕輕閉上了眼睛。這便是兩代人的差距,兩代人的代溝。

這是一本龍應台與兒子安德烈,通過三年的時間,所寫的36封家書。在這其中母親帶着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時間總會讓人改變,現在的安德烈已是一個成年人,不再是那個可愛的“安安”了,龍應枱面對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終她選擇了與兒子敞開心扉,試着去了解兒子,這個有些“陌生”的愛人。

母親一直深愛着兒子,兒子也同樣愛着她,但方式不一樣,在每個父母心中,子女是永遠都長不大的,永遠都要被呵護的。安德烈面對嘮叨的母親也曾經説過:“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讀到此處時,我心中莫名的一處酸楚,第一次那麼強烈的感覺到,一個人的成長帶給父母的喜悦,其實是夾雜着傷痛的。

在有一封信中,我很清楚的記得,有這樣一個片段。安德烈問龍應台想要孩子怎樣記住她時,龍應台只是淡淡的把自己比作一隻火柴。她對安德烈説:“你帶着走的、永遠不破滅的,是心中的熱度和光,去面對前頭的冰霜路。誰需要記得柴火呢?柴火本身,又何嘗在乎你們怎麼記得它呢?”在茫茫的人生道路上,火柴不會永遠陪伴在誰的身邊。只是來温暖寒冷的人,只是來點燃希望的人。

安德烈面對母親“受傷”的心,表示了歉意,但龍應台先生清楚:她不再是兒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父母親,對於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裏面,它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温暖和安全,但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説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時碰破了一個牆角,你也不會去説“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習慣了的舊房子吧。”時間依然前進着,我們在成長。長大了的我們,不再需要父母的過多關心,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已變得不能停留在一個角度上對待。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們,有着少年們一樣的愛好,有着我們這個季節同樣擁有的有別於“輕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與我們又太不同了,德國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讓他和我們之間有着巨大的“隔閡”。書中可以處處看到中西文化的衝突。

在國外,老師對14歲以上的同學稱呼要用“您”,人人平等,同樣有看待問題或提出觀點的資格。而在中國,這簡直可以説是登天之難。我覺得安德烈對MM的語氣不像總統也像首相了,竟然這樣和自己的母親説話,而龍應台只是傾聽,只是思考,與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們這種火星與地球的交流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親愛的安德烈》正如書名,貫穿書本的始終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這本書,漸漸溶開了兩代人,兩國的代溝。也讓我認識到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會給我們不同的震撼力。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3

讀龍應台和兒子的書信集《親愛的安德烈》。書拿到手,由衷地喜歡。慢慢讀下去,突然明白為什麼龍應台的圖片為什麼這麼不加處理和修飾,任由歲月的痕跡坦露無遺,原來在這本書裏,她只是一個和我們所有的中國媽媽一樣,面對孩子的成長和越來越遠的距離而不斷掙扎的本色母親,心裏一下子變得非常温暖。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正是這樣的兩代人,所受的教育薰陶迥然不同的兩代人,兩種環境下長大成人的兩代人。卻相互敞開了心扉,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進行交流。

在龍應台的筆下,我們總能獲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經名噪一時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還是那本風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現在被稱為育兒典範的《親愛的安德烈》。

讀完全書,我驚奇的發現龍應台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筆,儼然成為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親,以最樸實無華的言語打動安安的內心深處。遇到兩代隔閡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龍應台總能用温柔的口吻。堅定的語氣,訴説中國籍的媽媽為什麼會這麼想,這麼做,不為説服,只是要誠實表達心中感受。

而這本普通的書籍所包含到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到嚴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在三十多封書信中,説實話,裏面涉及到政治的內容,我讀不太懂,但我感動的是一個母親對於已經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瞭解的心情。不管結果如何,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動。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4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台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集。36封家書呈現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龍應台“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安德烈對龍應台“嘲笑有加”;龍應台對安德烈“認真研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眼看着這個自己深愛的孩子越走越遠,而且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孩子走遠了,又覺得無限荒涼和悽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裏,沒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我們其實全都牢牢的記在了心裏。我們也願意用最大的愛去回報,只是,請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我願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來讓我的媽媽過上相對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質,這樣我會得到一種莫大的快樂和滿足;但我不願意聽她嘮叨一分鐘,我覺得這不是不愛,只是因為我們不是能在語言交流上取得愉悦的人。如果説她在説,我在聽,我不違心的告訴你,那僅僅是出於禮貌和孝敬。

當然,我覺得龍應台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説,龍應台從政。我是有點很難理解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書信談論的都是國家大事,世界,國家,民族,公平,自由,正義,很像是政治家們在探討議論人類的發展,時局的走向;這跟我看《傅雷家書》的感覺不太一樣。我想對龍應台來説這可能是職業習慣思維定勢,但對安德烈來説,他只是個人主義的自由慣了的年輕人,有幾分熱情,幾分牽強,就很難説清了。

比如説,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長時間不在身邊,從小過着優裕的生活,十幾歲周遊了半個世界。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是獨立、自由、無憂而任性的人。他會放縱自己沉迷於自己的喜好,比如説朋友、音樂、足球、啤酒,而不願意拿一點點時間來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是否達到了最終的目的,消除了心靈上的隔離;還是隻是一個母親一次有些痴心有些偏執的努力,其實在我的心裏,我覺得可能沒有。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5

這本書是我去表姐家玩,在她家的書櫃裏看到的,姐夫是一個高中的語文老師,極力推薦這本書,説他的學生看了都很有感觸。拿回來看了之後還真有不少收穫。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台離開歐洲,返回台灣,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夥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着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着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係,但龍應台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台“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衝突深深困擾着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w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理解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後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打開心中的鎖,因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象。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現在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就應該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為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為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選擇逃離,也就引發了一系列的悲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説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現,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希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2kojp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