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課程的邏輯》讀後感

《課程的邏輯》讀後感

鍾啟泉教授的著作《課程的邏輯》一書,主要圍繞兩大主題“創新課程文化”和“重建課堂教學”展開,其中包括課程改革的價值轉型、課程發展的迴歸、課程統整的建構、概念的重建、教學文化的創造、有效教學的實施、教材觀的改變、教學評價的革新等等。閲讀這一系列論題,在思想的洗禮中,我們得以明晰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書中指出: “‘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這是我們新課程改革高高舉起的一面旗幟”、“沒有課堂教學層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課程實施”、“教育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改革。”近幾年來,廣大教師都在不斷學習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轉變教學觀念,改革自己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但是很多改革只是在公開教學中“表演”或“演戲”,往往流於形式。在這番 “轟轟烈烈” 、“形式主義”的改革中,我們收效甚微,我們需要冷靜地思考,重新審視我們的課堂教學,在失敗中吸取經驗,為我們走向成功提供有益的啟迪。要真正實施新課程改革,真正實現“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我認為,需要我們教師從傳統的`教學模式的禁錮中完全解脱出來,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賦予課堂源源不斷的活力,讓學生在充滿活力的課堂中碰撞出創新的思維火花,湧現出靈動的知識泉水,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和諧發展。

《課程的邏輯》讀後感

一、通過對話交流,賦予課堂活力。

“沒有對話,就沒有交流;沒有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課堂教學本身應當是一種充滿活力的對話的實踐,這種對話實踐引導學生與客觀世界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我對話,並通過這種對話,形成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在傳統的課堂中,也會有對話交流,但這種對話交流往往是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往往是少數幾個思維活躍、伶牙俐齒的學生在和教師共唱獨角戲。新課程改革需要我們改革這種對話交流的模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對話交流中,讓每個學生都得到鍛鍊,這就需要教師創設機會引導學生進行師生對話交流、生生對話交流、自我對話交流。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採取對話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自我對話交流、生生對話交流,繼而在全班生生對話交流、師生對話交流,讓每個學生都有對話交流的機會,從而不斷激活每個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二、通過探究學習,賦予課堂活力。

“探究學習”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是遵循科學家運用的方法和精神,教師和學生一起研究科學現象的教育。探究學習是在研究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兒童的主動參與,發展探究能力,獲得理解科學概念,進而培養探究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硬性“灌輸”、“填鴨式”的方法,把科學概念強加在學生頭腦中,這種方式只能讓學生短時記憶住這些科學概念,不能深深地印在腦海中。只有通過探究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生才會樂於學習,主動獲得理解科學概念。探究學習方式需要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需要教師開放教學時空,不要把學生的探究侷限在課堂中,也不要讓學生的探究拘泥於一種方式,要不斷開拓創新,賦予課堂鮮活的生命力,讓學生樂在其中、學在其中。

三、通過迴歸生活,賦予課堂活力。書中指出:“教育是發生在學校中教師和學生的生活中的教育,課程是學生的課程,課程教學應該在學生的生活世界中關注教育意義的建構,在現實生活中關注師生之間的對話與理解,追尋富有意義的、充滿人性的教育。”為了彌補傳統學科教學過分抽象的弊端,就得設計從生活、實踐、問題出發來組織的活動。和學生的生活關聯的、現實、切身的問題才會使他們感到有意義,學生才能真真切切地把握習得的知識的意義。科學教學中,有許多聯繫生活實際的內容,關鍵是要引領學生迴歸生活,在生活中探究科學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更好地賦予課堂活力,還需要教師以“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宗旨,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創造靈動的課程文化。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已經不再是原有的灌輸式的知識學習,而是要讓學生學會迴歸生活,自己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所謂迴歸生活,就是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繫。這就要求了課程必須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尊重學生的個體自由發展,只有這樣,課程就不再是單一的,理論化的,而是擁有了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 深刻的教育來自學生自己深刻的體驗。只有知識與學生的經驗相結合,學生才會感受到知識學習的意義。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互相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

對於教學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意味着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教師與學生是一種平等的地位,是共同學習、互動的過程。在教學方法、手段和學習方式上應着眼於學生的發展,從學生如何學好的角度出發制定教學策略,靈活選用教學方式、方法,用新型的教學觀,教學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構建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趣味性的學生自主活動,讓學生主動探究、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相結合,使每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給他們創設實踐的時間和空間。我們學校的教學模式正符合了新課程改革之下學生建構知識的特點。課堂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與探究。小組討論,展示與評價,正是一種師生,生生間的對話,一種智慧的交流與碰撞。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中是平等的,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老師只是起着引導的作用,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按照書裏的一句話來説就是課程政策從“集權”到“放權”的轉型;課程規範從“傳遞中心教學”到“探究中心教學”的轉型。課程主要是聚焦人類的文化和智慧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即為學生的文化和智力發展奠基。

標籤: 邏輯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2jrv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