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

其實每個人都向往着愛喜悦與和平,大部分可能由外在的一些物質或人脈關係中被表達出來,其實自己本身只是靈魂(或叫意識),包括想法,情緒,身體,外在物質都不能算作我的本質。

靈魂本身是善的,只因有這肉體與這世界,加入了太多罪惡,所以本書介紹要與真我進行連接,才會發出由內而外的喜悦。

由於身體的構造,造成了許多的限制,比如想法,感覺。造成了每個人的感官其實是片面的,不論是對人還是對自己。所以我們要審視自己的思想,包括與潛意識的溝通,能量的散播,其實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的能量與周圍能量共振相互吸引,加之自己的大腦思想選擇性的觀察、記憶,造成”人生都是悲慘“的假象。

改善自己潛意識裏的自己,瞭解曾經自己的不足,並且全然接受不足、有限的自己,全然改變自己的人生態度,管好自己的事,快速接受與面對事實,並積極解決,如遇到挫折與困難,要思想困難的實質,也許並非自己所想的”壞事“。這樣,人生方向就會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2

這是一本可以讓你停下來思考的書。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忘了停下來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自我的價值,以至於連忙什麼都不知道,連快樂在哪裏都不知道,每天只是機械地運轉而沒有了靈魂,失去了真實的自我。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映你的內在。

這句話讓我感到親切,彷彿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説到底每個人都是在追求“愛、喜悦、和平”,當我們運用“吸引力法則”,讓自己保持樂觀喜悦、謙卑感恩,相信周圍的一切也會變得美好。

你會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逐漸看到讓你喜悦的東西,它們是無所不在的。一朵迎風招展的小花,一個嬰兒的微笑,一片陽光下閃亮的樹葉,一句朋友隨口的讚美,這些都是無聲的問候、喜悦的祝福。

當你心懷喜悦,你也會發現並感受到周圍的一切是這麼的美好。

對於生活中遇到的不好的事,我們坦然地去面對它,能改變就改變,不能改變就接受現實,調整情緒,坦然面對。

這是我從這本書中所學到的。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3

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拿到這本書還未開始讀,從封面及作者寄語就明白了這是一本什麼類型的書,這是一本從身,心,靈的層面給我們讀者很多具體可行建議的書。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裏,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着,最後逐漸迷失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可能我們只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捆綁者,它時刻束縛着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深,明白了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從下手,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生活的更好。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實帶來的壞情緒,例如去努力學習,考一個資格證,或者考一個比現在高的學歷,來提高自己的學識和內涵,從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再或者去放空自己來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在旅行中去思考一下旅行的意義,明確一下自己對自己的定位,做一個充實的自己。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去做一個不一樣的人,潛移默化的去感染我們身邊人,改掉惰性,珍惜時間和我們最初的理想,告別庸俗、浮躁,堅持信念,做到自律,學着做自我的引路人,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4

有人説,人之所以受苦是因為在不清楚自己是誰的情況下,卻總是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自己的東西,結果給自己徒增苦難。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會把所有不能代表自己的東西一卷而空,而真正的自己,是不會隨時間、空間、甚至死亡而改變的。因此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強者和弱者。如果你認為自己是老鼠,那麼只有一個結果,成為貓的食物。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以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沒有汽油的孤單女人在自怨自艾時恰巧遇到一位智者開始。在經過與智者的一番對話後,她頓時醒悟,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價值、人生的定位。

“你是誰?”這是第一次見面時智者問女人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都忘記了自己是誰,因此我們很多人即使在擁有了很多的金銀財富後仍然生活得不快樂。

“你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我們往往習慣於觀察模仿別人,別人擁有的東西,我們就會認為是好的。因此我們需要的東西,也往往吃力地從別人身上搜尋,沒有在適合自己的基礎上選擇。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於戴上很多的面具,隨時都在不停地更換着,最後丟掉了真實的自己。也許有一天,當我們把目光逐漸從外面的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會可悲地發現,我們並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成為了思想和情感的奴隸,時刻受束於它們,周圍的人、事、物、景會常常在我們善變的想法下催生着不同的情緒,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其實不是它們在變,而是看的人在變,所以我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能憑着主觀想法臆斷,也不能武斷,而是要追根溯源,想想藏在這個想法背後的原因。就像書中的智者所説的: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一個經過層層包裝的禮物,當我們看到它並不華麗的包裝時,只要願意帶着耐心和勇氣一層一層拆開,我們就會驚喜地看到珍藏在裏面的禮物。

當我們迷茫、徘徊時,就停下腳步,和自己的內心世界交談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裏,也學着和“智者”來番對話,真正理解小我與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5

看完《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多自己很有感受而平常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感想,心情或者説一些迷惑都被這本書一一地表現出來了,這是一本修身養性而又富有人生哲學的書,看完後我深有啟發。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女主人公通過無意間遇見的一位神祕老人,進行了一系列貌似離奇的探尋真我的路程。這段旅途一路走來,有痛苦也有失去,但是女主人公最終找尋到了自己真正要走的路。現在的我們還年輕,正是汲取知識和塑造發展自己的最佳時間,但此時的我們也因此顯得不夠安定。

這本書揭示了一個不變的真理,那就是要學會“臣服”。“愛過、通過、哭過之後——是臣服的體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就像時光無法倒流一樣,所以要學會臣服。但這臣服,不是臣服於人,而是臣服於事。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而是要學會接受!因為越是你抗拒的就越會持續,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會是另一種結局。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或者未來,但是我們的身體卻永遠是在當下的,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和身體聯結,那將會是一種難以想象的力量!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醜陋的包裝,帶着耐心和勇氣一點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的看到裏面珍藏的禮物。因此我想感謝曾經傷害過我的人和事,他們何嘗不是給了我這樣一個禮物,也給了我堅強和成長的契機呢?浴火重生的.鳳凰才能更有生命力,飛得更加高。

一本好書,需要反覆品讀。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人生的哲理,更引領我走過了一段人生必經的心路歷程。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6

不是每個人的成長曆程都沐浴着温暖的陽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會有貴人為你撥開雲霧,通達了悟。那些遺留在心裏的困惑和陰暗,揮之不去,凝結成黑壓壓的烏雲,遮蓋住我們原本明亮無染的心空。

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靜下,實則一向很痛苦,度日如年。在家裏的時候,我明白我是誰,我是爸爸媽媽的女兒,是他們的期望。在中學的時候,我明白我是誰,我是老師眼裏的好學生,精益求精是我們奮鬥的口號。而在大學,衡量一個人得標準變得多元,再想為自我標記一個閃亮的標籤很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隨着人潮不自覺的走着,解開各種身份的束縛,我一時光不明白自我是誰了。

我想,也許我的外表能夠代表我,於是開始關注自我的着裝;也許我的工作能夠代表我,於是用心參加社團,想在忙碌中體會自我的存在;也許成績能夠代表我,於是勤啃書本,為成績單上的分數下力氣。但是當我閒下來,獨處時,還是會感到空虛撲面而來,我不快樂,這是為什麼?伸出雙手想去抓住自我卻落空,我到底是誰?

“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我的身體。我能夠看見並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能夠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並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健康,沉重或簡單,但這與內在的真我全然無關。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我的身體。

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我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能夠被覺察的,並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覆覆,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我的情緒。

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我的思想。我能夠看見與知曉自我的思想,然而那能夠被知曉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來來去去,卻影響不了內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我的思想。

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直覺的見證。”

這是以前台視知名女主播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我》書中的一段話。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説,你能夠理解為你是一個歷經幾世輪迴的古老靈魂與肉體精神的融合;對於更多的人來説,我們能夠明白,我們是能夠感受,觀察,檢驗自我思想情緒的一種覺知,我們擁有身體,身份,甚至思想,可我們不是他們。這其實是換了一種更高的觀點來看待自我。當我把自我定位為駐紮在身體裏的覺知,藉助身體,身份等來體驗這個世界,突然發現以前的一些問題不再是問題,只需正確對待自我的得與失,不因為外界的褒貶而喪失對自我的信心。有錯改錯,就事論事,絕不將對事情的看法變成對自我的人身攻擊。因為任何一種身份都代表不了我自我。

書中還講到,每個人在剛剛出生時,都擁有喜悦平和的心境,偶爾會有情緒,會哭會鬧,但是情緒來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會回到喜悦的狀態。這就是我們最初的模樣,是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沒有吃過糖的孩子不會留戀糖的甜蜜,正是因為我們以前喜悦滿足,長大後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抓的盆滿缽滿,擺到自我面前,試圖讓自我快樂滿足。然而我們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圓,我們的真我是最中間的那個圓,而身份,情緒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圓,將我們與真我的喜悦平和層層隔離。我們太執着於外物,反而遠離了真正的快樂。

其實錯不在我們追求外物,不是要我們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不要過於追求。太執着於外物,對事物就會起分別心,對於那些我們認為極好的就有了強烈的慾望,將自我的情感全然寄託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悦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豐滿充盈。並且學會傾聽自我內心的聲音,感受到生命的重心,有強烈的方向感,不至於在高度繁華的世界裏,淪落為一個不明白自我是誰,要幹什麼,要到哪裏的窮忙族。

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我在書店看到時,以為它只是空講道理的勵志書,然而翻開書,卻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精彩世界。它解開了我的很多困惑,讓我相信,與它的相遇,實在是一種完美的緣分。

沒有人能夠給我們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也沒有道理能夠徹底讓我們覺悟。因為這個相對的世界,沒有絕對的道理。但是,對於初入心理學、心靈脩正的人,把這本書比作靈脩地圖,是但是分的。只是每個人可能選取不一樣的主幹道。另外,覺得原先很多宗教裏的東西,被越來越明確的證明為是合乎科學的,比如説,心想事成,臣服態度,祈禱時的能量場變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7

我瞭解自己麼?很多人都有這種困惑,甚至會想自己的位置到底在哪裏?

最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總覺得書的內容很淺顯易懂,書的名字就像發掘自己無限的潛能一樣,可是越看到最後越覺得自己迷失了,當看到“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的時候,我呆愣了,唯心論讓我一直覺得什麼事情都是跟着自己的心態去完成,而沒有深思過、瞭解過自己。可能每個人的感悟都不一樣吧,但我真的被它震懾到了,它讓我看到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射你的內在。更讓我確定了自己應該明確自己的目標,充實自己的內在,更應該去反思自己和了解自己的需求,整理好自己的情緒與陰影,不要浪費自己的能量在已經發生和無法改變的事情上。

如何實現自我,取決於自己的內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更取決於“你自己”,生活中,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找到它們的樂趣。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8

《遇見未知的自己》真是一本值得多讀幾次的好書啊,作者沒有乾巴巴的講大道理,灌雞湯,而是以女主一連串的不幸遭遇為背景,展開女主與老人的對話,讓人禁不住繼續讀下去。我讀完真的收穫蠻多。

文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嬰兒在媽媽肚子裏那個地方的描寫。從每個人的生命源頭出發,找到讓我們的人生如此煩惱的原因。試想從一個温暖舒適無憂無慮的環境,突然孤零零降生到這個世界,很自然就會感覺到害怕,驚慌,由此“各種我”開始登場,豎起一層層盔甲來保護自己。每個人都是脆弱的,也沒有誰是完美的,我們需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一層一層剖開被各種模式包裹的外殼,慢慢縮小與“真我”的距離。

外界的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最重要的是改變自己,內心的觀念變了,相應對外界的事物感知也就會發生變化。這時候突然就想起王陽明的“心學”,以前高中的時候,還覺得這個老頭淨會整幺蛾子,故弄玄虛,現在覺得王陽明的理論很對啊。

就眼前,我覺得我首先應該弄清楚的就是自己真的想要什麼,學了這麼多年的法律是不是還要繼續用下去,問問自己的內心,具體描述一下自己的願望,遇見未知的自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2dn4k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