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三國演義讀後感(通用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通用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演義讀後感(通用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在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被公認價值最高的當屬《紅樓夢》,而其次便為《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説。相對於《紅樓夢》,《三國》的主線故事是直接從歷史中拿過來的。因而,我一開始就是把它當作歷史來讀的,其中所展現的跨越近百年的縱橫長卷,所描繪的大大小小驚心動魄的經典戰事,所刻畫的從亂世中大步走出的叱吒風雲的一個個英雄人物,無不顯出這是一頁氣勢恢宏、深沉頓措的偉大篇章。讀史使人明智。這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而書中雖有幾處諸如七星壇上孔明借東風,八卦石陣攔陸遜,關公顯聖等奇譎鬼怪之事,以及諸多與史實不相符之處,似乎如幾團黑霧迷惑了我們的雙眼,但這或是一種文學的誇張渲染,或是封建迷信、民間傳聞的謬誤,前者可算作作者的創新之舉,而對於後者,則無需苛求古人了。所以,總的來説,《三國演義》的確隆重奉上了這一首生動又不失深刻的宏偉史詩。

《三國演義》是一部大氣的文學作品。《紅樓夢》的描繪大都細緻入微,其意境悽婉而濃稠,是一針一線細細地、辛苦地縫出的絲衣,既所謂“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三國》則不同,它描寫的是戰爭,是大場面,是滾滾長江的氣派,則必要有一種掌控全局的視野,眼觀四路,耳聽八方,才能繪出一場場緊張,激烈,驚險的戰場畫卷和戰場內外各人物的矛盾關係的紛繁複雜,奇智巧謀的千變萬化,個性品質的豐富多彩,由此怡然升騰出一種昂揚的格調,這與《紅樓》是大相徑庭的。值得一提的是它精密嚴謹的結構和鮮明連貫的脈絡,能將這樣一個時間跨度大,空間轉變快,人物眾多,事件錯綜的亂世風雲如此鮮明地呈現在紙上已實屬不易,這得益於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博學多才,經天緯地。我再次讀《三國》時便對其精彩的敍事手段嘖嘖讚歎,就像一份意義非凡的禮品,一曲餘音繞樑的壯歌。這便是文學的魅力。

《三國演義》是多部人物傳記的合輯。相信不論是誰,看三國必看三國中的人,品三國必品三國中的“神”。為什麼?因為這或許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留給現代人最豐厚的財富,也是這本書藝術價值的最重要體現(至於羅在當時著這部書目的這裏暫且不論)。作者對於這些人物的刻畫方法是多樣的,正面的,側面的,虛的,實的等等等等,尤為突出的是誇張與對比襯托,將人物的個性、特性一股腦地全拋出來了,倏然都變成了一個個藝術典型。刻畫得最全的還是所謂“三絕”,即大家都熟悉的諸葛亮

三國演義讀後感2

我在暑假讀了不少書,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等。其中我最愛看的是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這本書了。

《三國演義》是明朝的文學家羅貫中寫的,他用他那如輝的大筆描寫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的人物形象: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有勇敢的關羽、有粗中有細的張飛、有一生是膽的趙子龍、還有愛才如渴的劉備、小心眼的周瑜、狡猾的曹操等人。

東漢末年,漢靈帝無能,整天沉在在酒色之中,不理國家之事。鉅鹿人張角一行醫為名,祕密的創立了有幾十萬人的“黃巾教”,張角自稱為“天公大將軍”,張角出兵攻打城池把官軍打的狼狽不堪,後被幾十路人馬打敗了。後來三國鼎立,打起了仗來了,可三國最後歸為晉國了。

《三國演義》的故事裏我最喜歡“草船借箭”這個故事,周瑜因為忌妒諸葛亮聰明、足智多謀,讓諸葛亮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周瑜讓士兵不給諸葛亮造箭的材料,可諸葛亮用智慧借用大霧天氣的遮擋向曹軍借了十萬多隻箭給了周瑜,周瑜目瞪口呆。

我愛《三國演義》,三國給了我許多啟發,也讓我進一步瞭解歷史。

三國演義讀後感3

在這個暑假裏,我讀了三國演義的原文版,有很多地方比譯文版有趣得多,也深刻得多,比如精簡版的桃園三結義,只有短短的幾句話,而古文版則用了幾乎整整一章的篇幅來描寫劉、關、張三人的外貌,他們如何相遇,如何相識,如何到張飛家桃園結義、來張飛家住宿的商户怎麼把打敗黃巾賊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又把自己原來準備賣的馬匹、生鐵等贈與他們,馬匹讓他們乘坐,生鐵讓他們打造武器,讓我體會到了商户們的慷慨和劉、關、張三人的英雄之氣。

接下來,它又用極少量的篇幅描述了一代梟雄——曹操剛出山時的處境:他在一個比較小的將軍那裏服役,後來,董卓進了京。曹操提出要救出天子,不讓它變成董卓的`木偶,可那些軍官只顧着吃喝玩樂,誰也不理他,曹操就明白,他們只是領着朝廷的俸祿,當一個經常要保養,保養費還很高的“花瓶”而已,要救天子,只能靠自己,所以,他就憑着剛好有一個人藉助美人計吧董卓殺掉的機會,就將天子接到他的根據地洛陽,以便“奉天子以令不臣”或“挾天子以令諸侯”。

三國演義讀後感4

讀了《三國演義》,我不經感歎歷史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演義》除了給讀者講述了一個歷史故事,還教會我許多待人處事的道理。

先説説我喜歡的曹操吧,他是一個十分大膽的人,而且很奸詐。曹操誤殺了呂伯奢一家,雖然後來知道自己誤殺了,但還是殺了呂伯奢,他的心狠手辣使得陳宮離他而去。曹操留下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反過來想想,當時曹操如果不把呂伯奢殺了,而呂伯奢真的帶人來追殺曹操,曹操可能就真的就此退出了歷史的舞台。但是奸詐只是帶來一時的小利,時間久了自然會遭到報應。後來曹操也遭遇過刺殺,但都以失敗告終,不然歷史的舞台上就少了這位曹先生叱吒風雲的壯觀場面了。曹操給我待人處事的道理是:做人不能太奸詐,不然肯定遭報應。

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當先,愛戴百姓。劉備待人處事的習慣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逃亡的時候還不忘百姓,他帶着百姓一起逃亡。他管理的新野或者是徐州,都是實施仁政,得到老百姓們的愛戴和擁護。

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十分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偉,在祭奠的時候,曹操不哭曹家人,只為呂偉一個人哭。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的心痛。但劉備更加愛護他的人才。原本美男子趙雲不是劉備的下手,但他還是十分的器重他,最終歸到自己的部下,憑藉他的武藝才使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逃脱死神的懷抱。當初徐良被曹操“拐騙”到了曹營,在送別的時候劉備哭着送別,還砍了前面擋道的竹林。後來,徐良回來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的“三顧茅廬”成為僱傭人才的經典例子。所以説,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走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來一起創造事業,這樣才是成功之道。

這本《三國演義》我還沒完全讀完,但我相信,這本《三國演義》會教會我許多待人處事的道理。

三國演義讀後感5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三國演義》的書,感悟很深。

首先,我對那些引起歷史動盪的奸雄恨之入骨!董卓,利用手中的兵權,當上了太師,廢掉了少帝,立陳留王當上了獻帝。最後還是王允獻連環計除掉了董卓。還有呂布,

一介勇夫,背信棄義。"黃巾之亂"是隨丁原。伐董卓時又跟了董卓,最後自立成國,死在曹操白門樓下。他們兩人都是罪有應得。

其次,我對那些英年早世的英雄感到悲哀。關羽,三國大將,最後中了呂蒙之計,使自己敗走麥城。周喻,東吳大將,因為嫉妒諸葛亮的才華,被諸葛亮三氣到死。諸葛亮稱卧龍時戰死棉竹城。龐統稱鳳雛,但還是被亂箭射死了。唉,這些英雄死的真可惜!

我對三國大將十分佩服我佩服趙雲在曹操百萬大軍中七進七出。

我十分喜愛這一本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22jyv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