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三國演義讀後感300字(通用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300字(通用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300字(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讀後感1

我看了《三國演義》裏面的一個叫《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後,它給了我很好的啟發。

這故事主要講的是東吳的孫權發兵十萬攻打魏國只有幾千兵馬駐守的城池合淝,魏國大將張遼知道後,立刻挑選了八百精兵,在吳軍還沒站穩腳跟,在逍遙津夜襲了吳軍營地,打了吳軍一個措手不及,使得孫權在接下來的十幾天都沒有能攻下合淝,還損失了大量的兵將,無奈只好收兵回營,在返回的路上,孫權還沒想到差點被張遼捉住了自己,嚇得他魂飛魄散,倉惶而逃。張遼用兵得當,以少勝多,威震了逍遙津,解除了合淝之圍。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兩軍交戰並不一定兵多就一定能取勝,只有正確運用兵法,合理調配自己的將士,也能做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在體育比賽中也是一樣,教練員正確指揮,用人得當,運動員堅決執行教練員的意圖,也有可能出現以弱勝強的比賽……

三國演義讀後感2

《三國演義》描寫了三國時期魏、蜀、吳的興亡史。

講的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個人建起了魏、蜀、吳三個國家。裏面我最喜歡常山趙子龍,因為趙雲很忠心又很勇猛:趙雲在諸葛亮火燒赤壁後保護劉備的兩位夫人,糜夫人和劉禪不見以後,趙雲四處尋找糜夫人和劉禪,趙雲單槍匹馬往回衝,在一口枯井旁找到了糜夫人和劉禪,趙雲請糜夫人上馬,糜夫人不上馬,投進枯井而死,趙雲把劉禪抱在懷中往前衝,把曹操的八十三萬大軍殺的落花流水,砍死了曹操五十多名將員,終於殺了出去。我還喜歡諸葛亮,他智謀很高,用過火燒赤壁、草船借箭、離間計等等,曹操、孫權見了他都要怕他。

曹操這個人物,他的性格是個多疑的人,所以吃的敗戰比較多;劉備是個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明君,深受百姓的愛戴,而且非常的愛惜將士,所以趙雲、關羽、張飛等等將士都對他忠心耿耿。我非常喜歡看這篇歷史小説。

三國演義讀後感3

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後,特別喜歡《桃園英雄三結義》這個故事。

故事裏的劉備、關羽、張飛。為了共同幹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在這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他們還招了幾十萬勇士去攻打黃巾軍,黃巾軍大敗。漢靈帝后來給他們封了官。桃園三結義的這個故事從此也開始廣為流傳。

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人像親兄弟一樣互幫互助,互相信任,讓我知道什麼是團結就是力量,一根筷子容易折斷,折一困筷子就是一件很難的事,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人,因為他們組團,發揮各自的長處,打敗黃巾軍,也為後面成立蜀國奠定的紮實的基礎。

三國演義讀後感4

《三國演義》是我最喜歡的一套書,百看不厭裏頭有道理,還有些感受。

在《三國演義》中,人物都有性格,有的奸詐無比,有的為人寬厚,有的'智勇雙全,有的有勇無謀,有的……性格決定他們的霸業,如:呂布有勇無謀反覆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所以為人所憎。最後被曹操打敗;袁紹統治冀、青、幽、並四州,精兵70萬與曹家7萬交火,但曹操燒烏巢,收大將張邰、高覽,將袁軍殺得只剩四五萬人,曹操收了無數軍兵,人馬多達83萬,詐稱百萬,勢力大有增長。

《三國演義》中不僅有故事以及人物性格,還有許多從人物身上得出的道理:關雲長大意失荊州告訴我們不可驕傲;袁紹大敗於官渡告訴我們不可輕率;馬超大敗於潼關告訴我們不可心急,曹操曾割須棄袍於潼關,但他説:“大丈夫能屈能伸。”告訴我們必須忍住眼前的不利與不快,成功才可以到來。

看《三國演義》對我們十分有好處吧,希望大家也能都來看一看這部歷史鉅作。

三國演義讀後感5

讀了這本名著《三國演義》,我認識了許多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人物:有仗義的劉備,有奸詐的曹操,有熱血沸騰的關羽,有機智勇敢的諸葛亮,還有魯莽暴躁的張飛……其中,我最崇拜的就是那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了。

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足智多謀,是《三國演義》中非常重要並不可缺少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人稱“卧龍先生”。他治理國家的才能與謙虛謹慎,憂國愛民的品質給我這些晚輩們樹立了偉大的形象。

我要向諸葛亮學習,他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願為國家和人民奉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他以身許國,寧死不屈。他認定了劉備,就對劉備忠心耿耿,從此再也沒有投靠他人,這讓我更加敬佩他。

讀完《三國演義》,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做一個不背信棄義、不為了一點點利益而去謀害他人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w2xgz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