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學記》讀後感

《學記》讀後感

仔細讀完《學記》,感觸頗深,作為教育專業的我們,應該更早一點讀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許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們斟酌,講述了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方法等等,這些經典,穿越了歷史,也將指明未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學記》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記》讀後感

篇一:學記讀後感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能發現人的價值;教育能發揮人的力量;教育能發掘人的潛能;教育能發展人的個性。

《學記》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關於教學方法、為師之道的闡述。它文字言簡意賅,比喻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務,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關係。

上學時,對於為師者的理解就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當自己真正選擇站在三尺講台上,才知道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素質教育遍地開花的今天。評價一個好教師的標準有很多,我想為師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學記〉裏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作為一名教師,在知道自己責任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

《學記》裏還闡述了作為一名教師所應當具備的品質,裏面説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教學方法。如果還是滿堂灌,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情況,不因材施教,不結合學生的實際,教學就達不到目的。作為教師,要按規律辦事,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多與他人交流,這樣才能解決問題,獲得更多的知識。

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其大意是“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處。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後才能嚴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所以説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是啊,這世間的知識學問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麼多的精神食糧我為什麼不去吸取?會不會有一天我答不出學生提出的問題?會不會有一天因為不學習根本跟不上這個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這些問題在我讀完後一遍遍問自己。確實,還可以利用很多的時間來讀書學習,我還可以學習更多知識,特別是作為一名教師,這一點至關重要。現在科技發展迅速,知識更新的很快,我們必須常學習,多學習,來適應學生的要求,適應社會的`要求。

學記中的第二段開頭就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意思是:玉石不經過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它有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磨製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教師是啟發者,是引路人,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而非給予者、灌輸匠。教學的真諦是如何激發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識。

學生的質疑時時衝擊着老師已有的知識儲備,是促進老師不斷學習的外部力量。《學記》中寫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就是説:單靠死記一些零碎的知識,不能做個好老師,一定要有淵博的知識,隨時準備根據學生的提問並給以圓滿的回答才行。這樣才能“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客,然後盡其聲”。

教學之路像一條長河,要想保持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必須有眾多的支流來滋潤它、充實它。所以想做一個合格的老師,應該先是一個積累豐厚的人。在閲讀中積累,在反思中積累,在實踐中積累……讀書可以讓我們體驗不同的人生,延長自己的生命;讀書可以為我們添一些厚重的質感,讀書可以為我們添一些文化的雅緻;為我們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與機智;除了讀書,我還要學會反思。反思,實際上就是與心靈對話,學會反思,可以讓我們的頭腦更清醒、思想更進步。厚積方可薄發!

《學記》還提供了另一個教學原則,即“繼志”。它認為:善於唱歌的人讓別人接續其音調,善於教人的人讓人繼續其志向。如果教師的教學能夠做到言辭簡約而意思通達,道理精微而説理完善,論證雖少卻意旨明白,就能夠讓人領會其意圖,從而讓學生將自己的志向繼承下去。

教學相長。《學記》要求教師"教學相長",不斷地求得自身業務的進步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要求教師受嚴格的訓練,遵循教育與教學的原則和方法,純熟教學技巧,"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要求教師深刻了解學生的個性心理恃徵與差異,"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和充分的修養,"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社會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導學生自覺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進,"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這反映了《學記》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促進學生的知識、智慧與能力的增進,更重要的是要用社會理想與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響學生、吸引學生。

是學生在促我們“長”,學生即我們身邊最可寶貴的資源。有時候學生的獨到理解為教師大腦吹進一股清風,啟發着教師思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方法是最好的朋友。這樣,學生有了對知識的渴求、樂於學習的動力,又掌握了適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篇二:學記讀後感

在寒假期間,我仔仔細細的閲讀了《學記》。

這是我國最早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較有系統的教育學着作。這裏麪包含了許多老祖宗的智慧和寶貴的經驗。這篇文章對教育的目的、學校制度、教育的原則、方法,以及教師的作用等問題,都做了非常全面系統的論述。對我國古代教育影響深遠。它的經驗和思想原則,並沒有因為時間而過時,很有現實意義。

學習後,我認為他特別對老師的教學有着積極的作用。它裏面囊括了教育的目標、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效果。這裏面的內容對我們現在的教學非常有實際意義!其中我最贊成的它所論述的教育原則、方法。其實也就是如此!好的老師主要要看他的和教學效果。沒有效果還談什麼教學?在我的體育這一塊也一樣!在我剛畢業時!感覺的自己理論多深!總有一種不服的感覺!有一點點高傲!其實到工作崗位以後才發現!在教學方法方面你連一個當教幾年學的兵的都不如。剛上課時你設計的可以説是天衣無縫,但到實施時,學生東跑西跑,打打鬧鬧。他們真的不把你當老師看!儘管你喊破喉嚨,他還是擠空説他該説的。做他該做的,真讓你沒有辦法!這有可能有點書中所説“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總結自己的經驗!就我在近期教學中!每節課都認真真的準備,不斷地變換花樣!就二三班與二四班是選用不同的教法!因為三班學生較貪玩,不易管,象崔國衝、裴佳康、管照倫等孩子!你就必須慢慢的引導,花較多的時間去培養他們的習慣!而四班的孩子就好説多了!像武碩文、童亞博、夢晨遙等廣播操稍微一指點就做的非常漂亮!有時做的比老師還好呢!根據這種情況兩班決不能用同樣的教法。所以我在三班一般以老師的教為主。而四班更多的是帶動優秀學生的積極性。自己作主較好其他的小朋友!有時四班在體育委員的帶領下也能做好一堂課!讀到文中的大學教的方法。也給我帶來了許多啟迪!就像文中所説“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現在在教學中我也能做到這四點。針對孩子性格及時的預防!特別是本學期剛上課我先做的施教於嚴。讓孩子們知道學習過程中的規矩!如主抓不好好站隊的、上課説話的。

這就及時避免了孩子們懶散、不專心聽講的毛病!特別是本週學習廣播操!為了讓孩子不枯燥,故意的編排各節的相互穿插!適時抓住了孩子的才能和年齡特徵。還上他們結對子,進行互幫互助!通過那個上課也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總之,通過學習《學記》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其實裏面不但但是這些。只要我們再細細品味裏面還有許多財富呢!

篇三:學記讀後感

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後知不足”等説法,但從未探尋過它們的出處,直到讀到了《學記》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説法的根源在這裏。隨着閲讀的深入,才發現這些只是《學記》給予人的豹之一斑。

《學記》以微言寫大義,千字略略有餘的文章論述了教育原理、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教育的大問題,每一點都可以與實際相結合衍生出許多供人思考的內容。目前自己有些內容讀得還不夠通透,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小學語文課怎麼上?現在有很多爭議。我選擇與自己的教學關聯緊密、感觸最深的兩點來淺談我個人的讀後感。

《學記》第三則:“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是的,教學相長,是學生在促我們“長”,學生即我們身邊最可寶貴的資源。

學生是鮮活的、富有新意、永遠不能完全預期、充滿張力的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是我們的老師。

一、學生的質疑時時衝擊着老師已有的知識儲備,是促進老師不斷學習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學貴有思,思起於疑。學貴有疑,疑者,覺悟之機也。”學生質疑約有三種情況:一是有疑而問。二是意見分歧。學生中常有不盲從者,這非常可貴。如果對問題的認識從一開始就整齊劃一,恐怕是一種悲哀。即便大家最終達成的是共識,那由異到同的爭辯之路也是最美的。

二、學生的獨到理解為教師大腦吹進一股清風,啟發着教師思維。

有時,我們常常以為對某個問題考慮得比較全面了,已成定論,無可質疑。但學生以小朋友的敏鋭、獨具的慧眼還是會發現新問題,找到新視角。比如,上課時間,我經常會問小學生們,“最欣賞陳友玲老師教育方式的哪一點?結合文章語句説明一下。”學生們常常打破常規看問題。有時,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雖不一定正確,但因其觀點不同,可以啟發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學生習作為育人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素材,使以課堂為載體的育人活動更為有效。

説教,為學生所不願接受,但又是教育學生時最常用的方式。説教本身無過,流於刻板則無效。有時,學生習作提供了以學生之言教育學生的契機。

家長會上,面對家長和學生,我從一則週記説起: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父母為生活打拼已經很累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讓他們為我們的學習分心?面對父母疲憊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責。”

跟幾個紀律不好的學生交流時,我也拿出了學生的週記本:“我多想坐下來靜心學習,自習課上説話的同學,難道你們不知道“己所不語,勿施於人”?

這樣,便實現了“取之於生,用之於生”。

凡此種種,幾年的教學實踐令我常常深思。教與學雙向的付出與收穫,使自己受益頗豐。所謂“教學相長教中知困學解困,師生互動師亦獲長生補長。”

讀《學記》,常讀常新,永讀永獲。《學記》值得所有從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讀。有人説,中國教育理論在世界教育理論空間中“集體失語”,只有西方教育理論在“獨白”,這令人感慨。以我淺見的視野,不知道《學記》是否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的通用讀本,但我相信,它一定是!

標籤: 讀後感 學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0rwpn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