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學記》讀後感650字

《學記》讀後感650字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記》讀後感650字,歡迎閲讀與收藏。

《學記》讀後感650字

很早就明白“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後知不足”等説法,但從未探尋過它們的來源,直到讀到了《學記》才恍然大悟,原先這些説法的根源在那裏。隨着閲讀的深入,才發現這些只是《學記》給予人的豹之一斑。

《學記》以微言寫大義,千字略略有餘的文章論述了教育原理、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教育的大問題,每一點都能夠與實際相結合衍生出許多供人思考的資料。目前自己有些資料讀得還不夠通透,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小學語文課怎樣上?此刻有很多爭議。我選取與自己的教學關聯緊密、感觸最深的兩點來淺談我個人的讀後感。

《學記》第三則:“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是的,教學相長,是學生在促我們“長”,學生即我們身邊最可寶貴的資源。

學生是鮮活的、富有新意、永遠不能完全預期、充滿張力的資源。從某種好處上講,他們是我們的老師。

學生的質疑時時衝擊着老師已有的知識儲備,是促進老師不斷學習的外部力量。古人云:“學貴有思,思起於疑。學貴有疑,疑者,覺悟之機也。”學生質疑約有三種狀況:一是有疑而問。二是意見分歧。學生中常有不盲從者,這十分可貴。如果對問題的認識從一開始就整齊劃一,恐怕是一種悲哀。即便大家最終達成的是共識,那由異到同的`爭辯之路也是最美的。三是為師糾錯。

二、學生的獨到理解為教師大腦吹進一吸清風,啟發着教師思維。

有時,我們常常以為對某個問題思考得比較全面了,已成定論,無可質疑。但學生以小朋友的敏鋭、獨具的慧眼還是會發現新問題,找到新視角。學生們常常打破常規看問題。有時,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雖不必須正確,但因其觀點不同,能夠啟發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學生習作為育人工作帶給了寶貴的素材,使以課堂為載體的育人活動更為有效。

説教,為學生所不願理解,但又是教育學生時最常用的方式。説教本身無過,流於刻板則無效。有時,學生習作帶給了以學生之言教育學生的契機。

半年的教學實踐令我常常深思。教與學雙向的付出與收穫,使自己受益頗豐。所謂“教學相長教中知困學解困,師生互動師亦獲長生補長。”

讀《學記》,常讀常新,永讀永獲。《學記》值得所有從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讀。有人説,中國教育理論在世界教育理論空間中“羣眾失語”,只有西方教育理論在“獨白”,這今人感慨。以我淺見的視野,不明白《學記》是否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的通用讀本,但我相信,它必須是!

標籤: 讀後感 學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j9z3y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