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五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五篇

追風箏的人,給人温暖的時刻。以下是要給大家介紹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五篇,歡迎各位的參考!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五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1

看過《追風箏的人》,第一次令我真正落淚的,怕要數這一段了:“哈桑撿起一個石榴,他朝我走來,將它掰開,在額頭上磨碎,‘那麼’他哽咽道,紅色的石榴汁如鮮血一般從他的臉上滴下來。‘你滿意了吧,你覺得好受了吧!’”這是阿米爾在親眼看到哈桑受,自己卻見死不救,又不敢正視後發生的一幕。在小小的亂石岡上,阿米爾一次又一次將碩大的石榴狠狠砸向哈桑,好像這樣就可以把那個懦弱的自己扔掉。“為你,千千萬萬遍”面對眼前的這個曾經對自己立下誓言,甚至比兄弟還親的朋友,阿米爾此刻內心只有愧疚。“還手啊,還手,你是個懦夫!”阿米爾大叫道,然而,在阿米爾心中比誰都清楚,自己才是真正的懦夫,愛與愧化作了悲憤,他痛恨他。要不是他,自己本可以享受全部的父愛,若不是他,自己也不會顯得如此懦弱。他受夠了哈桑的忍氣吞聲,受夠了哈桑對自己的愛護。自己根本不值得他愛。“還手啊!”阿米爾怒吼,“來揍我啊!”哪怕就這一次,為了你自己。

阿米爾與哈桑的友誼是悲涼的,明明都深深愛彼此,卻被一道銅牆鐵壁生生隔開。對於阿米爾來説,他心中有一個解不開的結,每當面對哈桑,就彷彿看到了那個懦弱的自己。可是,阿米爾一次次選擇了逃避。在最後,當他設計趕走哈桑時,哈桑明知那是陷阱,仍義無反顧跳了進去,只為一個“愚蠢”的誓言,“為你,千千萬萬遍。”

一次次遭受背叛,一次次受到傷害。哈桑直到臨死前仍堅守着友誼。這是如何一種偉大的力量啊!阿米爾就真的無動於衷麼!就真的那麼鐵石心腸嗎?不,我想不是的。

阿米爾確實是一個懦弱的孩子,他不敢正視自己,也不敢面對被自己背叛的哈桑,他從小就遭受許多不幸,一出生失去了母親,父親又對自己態度冷冷冰冰,甚至是嫌棄。身邊只有哈桑真心地對待自己。只是懦弱與自私才讓他一次次的逃避,因逃避而背叛。然而,我相信阿米爾是愛哈桑的,非常的深愛,所以才有後來他為了哈桑遺留在人間的兒子索拉博,不惜與瘋狂的阿塞夫戰鬥。

直至阿米爾長大成人,怯弱仍深埋在他的骨子裏。當他面對着危險,面對着眼前瘋狂危險的敵人時,卻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將他推上前,那是友情麼,還是為了二十六年前而贖罪?阿塞夫的拳頭一次次像雨點一樣落在他的臉上,他卻笑了,瘋狂的大笑,而我卻潸然淚下。是的,阿米爾解脱了,他終於戰勝了自己的怯弱,為自己贖了罪,也捍衞了二十六年前的友誼。

合上書,閉上眼,腦海中浮現出了畫面,在小小的亂石岡上,鮮紅的夕陽彷彿要滴出血來,比夕陽紅得更驚心動魄的是石榴滴下來的汁水。

阿米爾與哈桑的友誼令我感動,儘管它波瀾曲折,最終,兩個人都捍衞了友誼。

友誼是什麼?是兩個人一起玩玩遊戲,一起談談心麼?不,友誼是要用心去愛護的珍寶,友誼是就算賠上自己的生命也要堅守的責任。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2

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叫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胡賽尼使我們看到一個在掙扎中成長的普通人,一個孤獨而卑微的英雄形象,他的自私與懦弱,他受折磨的良心,他逐漸強大起來的內心和信仰的力量。"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雖然哈桑對阿米爾有着異乎尋常的忠誠,阿米爾卻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傷害他,背叛他。阿米爾的行為確實可以稱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發自內心的原諒他。因為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阿米爾,他懦弱、膽怯、過於敏感、滿心嫉妒,但也正是這個阿米爾,內心柔軟,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對自己無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無法抗拒的誘惑和無法言喻的苦痛而對最忠誠的哈桑作惡的同時,他一生都為此揹負着沉重的十字架,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直到他歷盡千難萬險,瞭解了身世的祕密,設法收養了哈桑的遺孤,他才得到了最終的救贖。

“為你,千千萬萬遍!”銘刻在心底的聲音是永恆的忠誠誓言,哈桑堅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從一個少年的眼中直達另一個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來不停歇地煎熬拷問着懦弱的靈魂。親情、友情,歡笑、背叛,汗水、血水,樹蔭傾瀉的陽光,順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貴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獨自嚥下的淚水,難以置信的身世,執着奉獻的生命,連同風箏和那張帶着兔脣的圓臉在阿富汗這片被宗教信仰與真誠熱情纏繞,被戰火摧殘的土地上交織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長的交響曲:“為你,千千萬萬遍”……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閲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眾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與其説,小説是在追風箏。不如説是在追回憶、追哈桑、追懺悔、追那些與哈桑一起度過的幸福快樂的童年。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個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大大的微笑。

最後,借用書評人的一段話{這本書,我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會喜歡,但我很確定這是一本值得每個人都認真讀讀的書,它可以喚起每個讀者內心潛藏的自私,懦弱和自私的種子。使其在太陽的暴曬和大雨的澆灌下,發芽開花,然後枝葉蔓延,長出寬容,大度和博愛的心靈果實,這需要一個過程,或許漫長,總之是美好的。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3

《追風箏的人》,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就被這個名字所吸引。

風箏,就好象一位天使般的信使;亦好象一個信使似的的天使,它傳遞着美好和願景;聯繫着人間和天堂。我聯想這其中的故事也一定是美好的。

我懷着期待進入了作者用輕描淡寫的筆調營造的情景,從容平和卻暗含憂傷的靜美心態講述的記憶裏,一口氣讀了70多頁。我也喜歡卡勒徳筆下的喀布爾的冬天,他説:“冬天是喀布爾每個孩子最喜歡的季節,至少那些家裏買得起一個温暖鐵爐的孩子是這樣的。”他説得真實在,喀布爾的冬天和我們這裏一樣是孩子們自由的假期,時間的流水濾盡了童年的煩惱。

但當看到哈桑受侮辱,阿米爾的置之不理,我的手緊握捶着桌子。當“……説了這個謊——我希望這是一長串可恥的謊言中最後一個。”時我已氣的把書摔掉,喘不氣來。不該是這樣的啊!他們不應該是最親密的嗎?一個風箏的最好的放飛着,一個是最好的風箏的追逐着,這不應該是最美的故事嗎?

但是,風箏就是風箏,它的天職是飛翔。我不知道在天空中飛翔的風箏,是天使;而落了地的風箏,卻是魔鬼;落地風箏就是那經過世俗浸染過以後的人性。

打了3天我都不理睬在角落的書,心中的怒漸漸消退但思考卻與日俱增,我想知道所以又捧回書。隨着劇情的跌宕曲折,我的心也是波潮起伏。這個故事枝節複雜而且太厚重,但好似一切輪迴又回到了起點,最後又重合為一點。風箏也是一樣,故事起於它,止於它。風箏讓哈桑失去了快樂,卻讓他的兒子索拉博找回了快樂。

讀完書後,我覺得是依然是一個感人美好的故事。我也找到了天使——阿米爾。雖然書中滿是他的懦弱,懺悔與自我救贖。但我覺得他真的是墜落人間的天使。其中他的爸爸才是魔鬼,而哈桑則是試金石,拉辛汗是引路蜂。阿米爾一直在爸爸走也走不出的陰影下呼喊,誰能教他挺身而出?面對父親和別人指責自己是懦夫時,天使的血液在説:“也許爸爸説的對。”他敢於承認,而且他善良的心把所有的錯全都怪在自己頭上,這是和他經歷相似的爸爸和事情的始作俑者阿塞夫永遠不可能做到的事,因為他是天使。

這讓我體會到人總有醜陋的一面,“醜陋總是與美好如影相隨的,在美的背後,醜正探出半張臉龐。”更讓我懂得人生並不總似温情脈脈的樂園,温情是一段心路掙扎後的驛站,供遠途的旅人歇腳。

讀完這本書就像品一杯茶,有一點點苦澀,但其中的甘甜讓你回味良久。其實人生不正是一杯差嗎?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4

在我看來,第一流的小説必須具備一個特質:情感的真實。

具備這一特質後,一部小説的情節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誕,讀起來都不會有堵塞感。

因而,錢鍾書的《圍城》未被我列入第一流的小説,因為小説中一些關鍵情節的推進缺乏情感的`真實,譬如"局部的真理"勾引方鴻漸、唐曉芙愛上方鴻漸和方鴻漸愛上孫柔嘉,這幾個情節中的情感描繪都缺乏真實感,讓我覺得相當突兀。

相比之下,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就具備"情感的真實"這一特質。

這部小説講的是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爾是少爺,而小他一歲的、天生便是兔脣的哈桑是僕人,他們都失去了媽媽,阿米爾的媽媽生阿米爾時死於難產,哈桑的媽媽則在哈桑出生幾天後跟一羣江湖藝人私奔了。這兩個男孩吃一個奶媽的奶長大,擁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誼。然而,當哈桑為捍衞阿米爾的榮譽而被人時,阿米爾卻選擇了逃避。不僅如此,阿米爾還設計將哈桑驅逐出自己家門。後來,已移居美國併成為知名小説家的阿米爾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邊是阿米爾父親的好友拉辛汗,他説哈桑已死,他要阿米爾回阿富汗,要他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戰亂中的阿富汗帶出來,不僅是因為他以前辜負了哈桑,還因為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

在胡塞尼的這部小説中,高潮一個接一個,但不管情節多麼令人震驚,它們似乎都是可信的,因為伴隨着的細緻的心理描寫會令你感覺到這一切的發生彷彿都是必然。

例如,小説末尾的一個高潮——11歲的索拉博的自殺,看似離奇,但假若你沉到索拉博的世界裏,站在他的角度上,想象你便是他,那時你會明白,自殺是這個遭受了太多磨難的小男孩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5

人的一生總有那麼一件或幾件我們永遠無法説出口的祕密,因為那隱藏着我們最無恥的愧疚,最卑鄙的懦弱,或者最悔恨的傷害。

《追風箏的人》裏,哈桑是追風箏的人。但我感覺,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哈桑的風箏是阿米爾,用他的忠誠和正直追逐一生;阿米爾的風箏是他父親,用勉強和謊言追逐了一生……

總是有那麼一支風箏,一個人放着,另一個去追,而這兩個人的命運是想擺也擺脱不了地緊緊相連。

剛出生時的阿米爾和哈桑都是喝同一個奶媽的奶長大的,他們的母親一個死了,一個走了。人説這樣從此兩人是兄弟。哈桑死後,阿米爾知道了他們真的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這是命運吧!當阿米爾知道了他與哈桑之間這個悲劇的根據——等級差——到頭來根本不存在時,是多麼大的諷刺,也許作者就是想給我們一個諷刺。

因為一個是少爺,另一個是僕人。所以儘管阿米爾整個童年都與哈桑在一起,卻從來沒有考慮過哈桑是他的朋友。

因為一個是少爺,另一個是僕人。所以阿米爾可以在高興的時候講故事給哈桑聽,不高興時一腳踢開。

因為一個是少爺,另一個是僕人。所以阿米爾從不在父親的客人的小孩來時叫哈桑一起,而找各種藉口。

因為他是少爺,他是僕人。所以當阿米爾看到哈桑被羞辱甚至傷害時,逃走了。

因為他是少爺,他是僕人。他們的感情從未對等過。

“我打你,你會還手嗎?”,“我讓你吃泥,你吃嗎?”,“我打你,你為什麼不打我?”,“是他偷了我的東西,父親……”

也許他們之間的悲劇不在阿米爾,不在阿塞夫,因為早在阿米爾的爸爸與他僕人的老婆生下哈桑後卻不公開哈桑的那天前,一個叫等級的觀念已經紮根人們的腦海幾千年了……

再回到風箏,它是每一個人心中的至寶,而那最愛你的人,會窮其一生追逐你,從而你成了他手中的風箏,而他卻成為另一個人去追的風箏!

因此有了諷刺,就像我們現實生活中一樣,總有一個人站在你的背後,而你卻望着別人的項背。如果哪天命運的微笑讓你碰巧回頭看進了那雙望着你的眼睛,你會幸福一生。而如果沒有,或許你會毫無所知,又或許你就像阿米爾那樣追悔一生。

是否曾有人對你説:“為你,千千萬萬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0rw4x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