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鴛鴦香爐》讀後感範文

《鴛鴦香爐》讀後感範文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鴛鴦香爐》讀後感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鴛鴦香爐》讀後感範文

《鴛鴦香爐》讀後感1

深夜,追隨着林清玄的悠悠思緒,沉浸在煙香的温暖燃燒裏。

從寶石店裏看到一對鴛鴦寫起,在小小的神案前,煙香繚繞,記憶遊離到童年的夢境。

一縷直直飄上的煙,不僅是香,也是温暖。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聽老祖父説故事。鴛鴦香爐造型奇妙,雌雄相依,腹部相通,無論點着那一隻,煙會均勻冒出,各生一縷煙,在空中氤氲在一起,相互交纏,不分彼此。

作者由此談到情感的嚮往:鴛鴦沒有單隻,鴛鴦是中國人對夫妻的形容。夫妻就像這對香爐,表面各自獨立,腹中卻有一點心意相通,這種相通,在點了火的時候最容易看出來。

隨着年齡的增長,作者對此又有了新的認識:鴛上面的怨是又恨又歎的意思。有抱怨,有無可奈何,也有苦痛無處訴的意味。鴦上面的央從《詩經》中的“和鈴央央”説起,是有求有報的意思。有相互需要,相互依賴,也有相互憐惜求愛。在人世間的夫妻生活中,只有在怨與央之間找到平衡,才能是永世不移的鴛鴦。而這鴛鴦香爐的腹部相通是道傷口,夫妻的傷口只有一種藥,那就是怨也温柔,央也温柔。

讀到此,內心裏竟有細細的潮湧起,每對夫妻之間果真便是如此吧。

每對夫妻都曾擁抱過、熱愛過、都奢望着天長地久的相守。但最後呢,各奔東西的有,鬱鬱寡歡的有,同牀異夢的有……是不是所有的婚姻,熱情總會消退,最後相互支持的只是一種親情呢?

應該是吧,兩人共點一爐香,共守一爐煙,火雖小,煙雖弱,可它的温暖卻可以打開任何一扇敞開的窗。這絲絲的暖意會融入這寒夜裏,讓我們知道,春天已不遙遠。

兩個人的婚姻,從最初的相識,要經過怎樣的磕磕碰碰,要經過怎樣的相互忍讓與包容,才能走到心意相通,直到共燃一爐香的境界呢?

《鴛鴦香爐》讀後感2

整個下午都在讀林清玄,聽着悦耳的絲竹聲,聲聲入耳,我喜歡在這樣的一個午後靜坐於屏幕前,衝上一杯綠茶,品着林的茶系列,度過一段悠閒的時光。

初次接觸林清玄的作品,是讀書時候,在我學習生涯最無奈最困頓的時候,《心田上的百合花開》讓我樹立了正確人生觀。此後斷斷續續找來他的一些作品閲讀,直至當今。百度一下林清玄,關於他的作品與讀後感,洋洋灑灑77頁,喜歡他的讀者羣每個年齡層都有,囊括所有職業者。喜歡林清玄的人都知道他開始學的是繪畫,後來才專注於文學創作,青年時期幾乎得遍了台灣的文學大獎,整日周旋與報刊紙媒,宣傳,燈光,讓他覺得自己的一生是否就在浮華中度過,所以在他事業走向巔峯之際,毅然辭去令人矚目的工作,離開喧譁的舞台,走向自由創作之路,從此,我們見到的是別樣的林清玄。

讀過林文章的人都知道他文章有很濃郁的鄉土氣息,抒發鄉土情懷,積極投身自然。他出身於高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勤勞,樸實,善良,農家的教養,父親的一言一行,造就了林清玄誠摯憨厚的氣質和虛懷若谷的胸襟。恬靜而與世無爭的鄉村生活,充溢着泥土芳香的空氣,養成了他與大自然難以割捨的情感。

通看他的早中期作品,發現他善於觀察,善於從一些看似平靜,安寧的生活中領悟出內涵的哲理。他曾長時間在田間與農人一起勞作,併到台灣各地體驗鄉間生活。新威山間伐竹,霧社收採水果,在平凡的勞動中體驗生活的充實與收穫的喜悦。他散文中作品中展示的一幅幅人饒有情趣的自然風光圖與民俗畫都是源於生活的。

給林清玄寫讀後感的人都覺得他的文字如水樣清柔,語言親切,文風質樸,中期作品透着寧靜致遠的境界,愛情觀也透出中國傳統的`含蓄,深沉,沒有如痴如醉的浪漫情調,我最喜歡的《鴛鴦香爐》寫出了夫妻之間典型的東方式情感,那是一種含蓄藴藉的愛,如同共守一爐香的鴛鴦,沒有轟轟烈烈的燃燒,沒有欲生欲死的狂歡。多數人都知道林離過婚,如果不是這次離婚事件,林將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一個經常在各學校講座的作家,一個青少年心理導師,在讀者尤其是女性讀者心中的形象有了傾斜,甚至有女子當眾焚燒他的書籍以抗議他的品行。對於這一切,林不作任何解釋,一個人過得幸福與否,只有自己體會,只在一小文中匆匆提及父子倆在無人照料的春節在方便麪中度過。現在的妻子是他忠實的“玄迷”。我想,共同的生活感悟,心境澄明,讓他們走到一起,在今天剛買的《玄想》中有幾篇寫到現任妻子的言行,我想,一定是一位美麗聰慧的女子才可以與他共守一生。

80年代中期以來,林清玄散文的佛學意藴日漸濃重,宗教成為他獨特的個性色彩。很多人稱他為“清玄居士”。他的菩提系列將人引入一個凝定,恬靜,肅穆的宗教氛圍。晨曦,菩提樹,佛鼓,紅塵。。。在文學創作的林眼中,看透了爭名逐利的人間世向,他時時讚頌的菩提樹,是一種淨化了的人生象徵,從繁華街頭的楓香樹上,從露珠上,他看到純淨與傲骨,看到不肯為日漸惡劣的環境而低頭的不屈風采。只要保持一份安寧的心境,一些沉靜的智慧和一種温柔的心情,便能抵禦都市的種種污染,從中發現美麗。

林的作品多以散文集出版,接觸的多是散文,報道,有心的人可以發現一篇小説偶爾穿插在散文集中,就是早期的《法圓師妹》。文筆比散文稍微遜色,但還是贏得很多人的好評。一個部隊班長和尼姑的悽美愛情,兜兜轉轉很多年,再次相遇,卻失去了往日的心情與懷想。小説裏法圓師妹一句經典話語:生命的很多事,你錯過一小時,很可能就錯過一生了。我介紹給一朋友看,他看了感悟很深,因為相似的經歷,勾起了對往事的回憶,在感情面前兩次退縮,擦肩而過,讓彼此有了別樣的人生軌跡。有人認為這篇小説反映班長的懦弱和法圓的堅定。我覺得反映了人生世事無常,我們一生中遇見很多人,青春年少時,青年風發時,中年事業巔峯期,能夠相遇,共伴一段人生之旅,就是緣分,誰也不能保證一直到達終點站。旅途中的風景總是美麗,它總在特定的環境與心境下明媚你的眼睛和心靈,但也是轉瞬即逝的,假如留駐久觀,再美的風景也是一個產生視覺的疲勞和心裏的睏倦。正是這樣悽婉的結局,才讓人久久回味,為心中抹不去的那份錯過而歎息。

品讀林清玄,他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的人生,像與一位智者進行心靈的對話與靈魂的碰撞。假如要用一種花來形容他,不是他文中的百合,曇花,鳳凰,木棉,而是淨水中的一朵蓮。他的芳香消失在水中,消失在人們身上,無論消失在何處,就會在何處永存。

《鴛鴦香爐》讀後感3

時間易逝,隨着時間和空間的改變,世上的一切都在發生着變化,即使像紫茉莉,也不可避免的被環境所改變,所以説初心易守,始終難得。每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都逐漸被同化,只希望我們能在被影響的同時能保留一絲良知,對世間萬物,對美好的良知。愛情的美好,在於相知、相戀並相濡以沫,在許多故事中的愛情,只所以唯美,是因為它少了些許生活氣,多了一些理想主義。每個人都會老去,都會年華不再,真正的愛情,是夕陽下互相攙扶的雙手,是陪你看細水長流的心境。

如果可以,我們也希望能將時間擋在門外,讓我們永葆青春,而現實是油膩已經慢慢向我們侵蝕。每個人都害怕衰老,害怕夕陽西下,當老之將至,回首過往,不後悔,不將就,只願能優雅、從容地老去。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塊地,那裏住着你的憂傷和歡樂,住着你想念的人,住着那難忘的事。年輕時,總覺來日方長,時間難捱,一晃眼間,就到了中年,才發現歲月的無情,而我們,卻再也回不去了。看見那些十七八歲的少男少女,曾無數次感歎青春的可貴,那種蓬勃向上的力量,那種充滿朝氣的臉龐,那種無所畏懼的姿態,深深地打動我的心,也許,當他們逐漸老去時也會感念歲月的無情罷?那些我曾失去的青春,那些我曾丟掉的夢想,如今,你們在哪兒呢?

林清玄説,生命是一扇晴窗,是由自己的小心眼來照見大世界。你的心裏是什麼樣子,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麼樣子,以心觀人,以心觀世界,無論失去還是擁有,我們都要保持一顆恬淡的心,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要擁有重新出發的勇氣。世間千千萬,唯有愛最動

《鴛鴦香爐》讀後感4

比翼鳥飛久了,總會往不同的方向飛,連理枝老了,也只好在枝椏上無聊地對答。鴛鴦香爐不同,因為有火,它們不老。

見過鴛鴦嗎?擁有鴛鴦香爐嗎?一切盡在不言中。我雖然沒有鴛鴦香爐,但林清玄有。對於他來説,或許羨慕香爐上的鴛鴦,因為它們,無論經過多少劫難,他們總是永不分離,就好像劫難後的它們連得更緊了,是無論如何都是分不開的。而他?它的雌鴛鴦與他説了聲:“再見。”或許正因為這樣,才使他回想起了‘鴛鴦香爐’。拿出雙入對,比翼雙飛的鴛鴦香爐。

我也希望我是一隻鴛鴦,能有一個與我長廂思守的男伴。出雙入對、比翼雙飛。多少個女子不是這樣想的呢?但又有多少個女子能做到呢?一輩子的忠誠,一輩子的平淡的愛,一輩子面對的人,一輩子同牀的人?男人,行嗎?男人能拋下他們一生的雄心壯志,而就是為了我們?一個女人。有的,我相信世界上還有這樣的男人,但屈指可數。古代,只有希望為霸主的男人,只有希望報祖國的男人,從來沒有一心為女人的男人。現在,有把握商機的男人,有投機取巧的男人,有精忠報國的男人,終於也有一心為女人的男人。但卻變成有一雄心壯志的女人。何苦呢?難道就真的不能像鴛鴦那樣?你説是嗎?

醉後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生命中中得很多事,你錯過了一小時,很可能就錯過了一生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08ew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