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張九齡 >

感遇其四張九齡翻譯

感遇其四張九齡翻譯

《感遇·其一》由張九齡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是張九齡遭讒貶謫後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感遇其四張九齡翻譯,希望對你有幫助。

感遇其四張九齡翻譯

【作品簡介】

詩借物起興,自比蘭桂,抒發詩人孤芳自賞,氣節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以春蘭秋桂對舉,點出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之特徵。三、四句,寫蘭桂充滿活力卻榮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質。上半首寫蘭桂,不寫人。五、六句以“誰知”急轉引出與蘭桂同調的山中隱者來。末兩句點出無心與物相競的情懷。全詩一面表達了恬淡從容超脱的襟懷,另一面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詩以草木照應,旨詣深刻,於詠物背後,寄寓着生活哲理。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參考閲讀:《感遇·其二》。

【原文】

感遇·其一》押屑韻

作者: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註解】:

①葳蕤(wēi ruí):草木枝葉茂盛的樣子。皎潔:這裏是形容桂花蕊晶瑩、明亮。

②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機的樣子。生意:生氣勃勃。自:各自。爾:如此。

③林棲者:棲身於山林間的人,指隱士。聞風:指仰慕蘭桂芳潔的風尚。坐:因而。

④本心:草木的根與心(莖幹),指天性。

【翻譯】:

蘭花到了春天枝葉茂盛,桂花遇秋天則皎潔清新。蘭桂欣欣向榮生機勃發,所以春秋也成了佳節良辰。可是誰能領悟山中隱士,見到此情此景而產生的仰慕之情?花木流香原為天性,它們並不求美人採擷揚名。

【韻譯】:

澤蘭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潔清新。

蘭桂欣欣生機勃發,春秋自成佳節良辰。

誰能領悟山中隱士,聞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為天性,何求美人採擷揚名。

【評析】:

起首四句,單寫蘭桂而不寫人,但第五句卻用“誰知”突然一轉,引出了居住於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蘭桂風致為同調的隱逸之士。“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説,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覺。美人由於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於《孟子。盡心篇》,其中説:“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毫不費力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後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轉折。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悦,那末,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卻不順此理而下,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而並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很清楚,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份,而並非藉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全詩的主旨,到此方才點明;而文章脈絡也一貫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與這裏的“草木有本心”互為照應;上文的“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悦”,又與“美人折”同意相見。這最後十個字,總結上文,滴水不漏。

古體詩而只寫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張九齡在寥寥短章中,獅子搏兔,也用全力。詩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轉,七八句是合,結構嚴謹。而且做到了意盡詞盡,無一字落空。表現形式上,運用了比興手法,詞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讀者毫不覺得在詠物的背後,講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zhangjiuling/lyd9g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