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韋應物 >

《登樓寄王卿》 韋應物

《登樓寄王卿》 韋應物

韋應物的《登樓寄王卿》 是詩人創作的一首七絕。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

登樓寄王卿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

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

【賞析】

王卿是作者的好友,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賦詩抒懷,後來南北一方,作者對他非常掛念。一個天高氣爽的秋日,詩人獨自攀山登樓,目睹四野一片荒涼景象,感慨萬千,不由想起以往與王卿一同登高望遠的情景,於是下了這首七絕。

首二句寫寄詩之情。“踏閣攀林恨不同”,“踏閣”,即登上樓閣;“攀林”,即攀林登山。樓閣在山上,應是先登山後登樓閣,由於聲調關係,這裏顛倒來用。

秋日出遊,本多感慨,現在又是獨自登臨,無好友在一起相與談論,心情更覺悵惘,故而有“恨不同”的歎恨。“恨不同”,就是不能與好友王卿同遊之恨。

“楚雲滄海思無窮”,“楚雲”,指南方,“滄海”,指北方。當時作者宦遊江南,時值兵亂之後,與好友南北一方,關山阻隔,路遙途遠,相思相望,頗感傷懷。“思無窮”三字,表現出了作者無限傷時和思友之情。

後兩句目中所見的淒涼景象。“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秋山之下,只餘稀落的幾家人在搗洗衣服,人民已四處流亡,州中已空無人煙;寒雨之中,一郡但見荊棘叢生,不見稷黍。這兩句表現出了兵亂後整個州郡民生凋敝、田園荒蕪的.淒涼景象。

詩人乃一州的長官,身負養民、保民、安民之責,目睹這種淒涼景象,內心十分痛苦。他在《京師叛亂寄諸弟》詩中説:“憂來上北樓”,在《寄李儋元錫》詩中説:“邑有流亡愧俸錢”,都流露了這一思想。

在唐人詩中,登覽詩在寫法上一般多先寫登覽所見之景,然後抒情。這首詩恰恰相反,它是先抒情,後寫登覽所見之景。以景作結,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自有其高妙之處。

韋應物寫過許多山水詩,詩中常有民生疾苦的反映,這是與孟浩然、王維等人的山水詩不同之處。在他的山水詩中,山水田園不盡是恬靜而安謐,而是不時可見勞動人民的辛酸。從這首詩以及《廣德中洛陽作》、《始至郡》等詩中均不難看出詩人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白居易《與元九書》説韋應物的詩“才麗之外,頗近興諷”,正是就這類作品而言的。

拓展閲讀:《送終》韋應物

送終

奄忽逾時節,日月獲其良。

蕭蕭車馬悲,祖載發中堂。

生平同此居,一旦異存亡。

斯須亦何益,終復委山岡。

行出國南門,南望鬱蒼蒼。

日入乃雲造,慟哭宿風霜。

晨遷俯玄廬,臨決但遑遑。

方當永潛翳,仰視白日光。

俯仰遽終畢,封樹已荒涼。

獨留不得還,欲去結中腸。

童稚知所失,啼號捉我裳。

即事猶倉卒,歲月始難忘!

【賞析】

這首詩並沒有什麼驚人之筆,只是質樸地敍寫了整個送葬過程:選定日子,靈柩出發,出了長安南門,遠望墓地鬱郁蒼茫,日暮時到達墓地後,詩人失聲痛哭,露宿守靈。次晨封墓完畢,詩人悽悽惶惶與妻子的遺體訣別,孩子們知道從此永遠失去母親,牽着父親的衣裳哀哀哭號而不忍離去。詩人最後説:“葬事雖然辦得十分草率匆忙,但這個日子我是永遠難以忘記的!”

全詩信口而出,不加修飾,不用典故,卻真摯哀婉,悽惻動人。在藝術上,《送終》詩最感人之處在於敍事時筆端充滿感情,“淋漓傾注,宛轉側折”,分不出究竟是在敍事,還是在抒情,情與事已經渾然一體,水乳難分。而敍事時又十分簡淨,抓住典型細節決不作瑣細的現象羅列,這樣寫,既避免了繁宂拖沓,又不至於空泛粗疏。讀了“獨留不得還,欲去結中腸。童稚知所失,啼號捉我裳”這幾句詩,一羣孩子牽住一位悽悽惶惶的父親悲啼的情景如在眼前,令人頓灑同情之淚。

此外,這首詩由於能“旁寫曲訴,刺刺不能自休”,因而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如詩中寫到“生平同此居,一旦異存亡”這種生死阻隔的感情時,詩人並未就此止步,而是又進一步寫了兩句心理活動:“斯須亦何益,終復委山岡”。跟妻子的遺體訣別,多延長一刻都是好的;可是轉念一想,暫時的延長也沒有什麼用,妻子的遺體最終還是要埋葬在山岡上的。這一“旁寫曲訴”,使詩獲得了豐富的內涵,它將詩人表面曠達、實質極其哀痛留戀的心情表現得深細婉曲。

標籤: 登樓 王卿 韋應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eiyingwu/4lpe0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