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王昌齡 >

教案古詩從軍行王昌齡賞析

教案古詩從軍行王昌齡賞析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於唐代以前並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案古詩從軍行王昌齡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案古詩從軍行王昌齡賞析

教案古詩從軍行王昌齡賞析1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作者簡介】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屬陝西)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

因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詩詞賞析】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門關東西相距數千裏,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

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温;湖的北面,橫亙着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

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裏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之所以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裏。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

可以説,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藴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此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教案古詩從軍行王昌齡賞析2

唐代:王昌齡

大將軍出戰,白日暗榆關。

三面黃金甲,單于破膽還。

註釋

古代“榆關”是範圍廣泛的軍事防區概念,南至海、北至山,東至山海關,西北抵青龍都山。隋唐時期,榆關作為中原漢王朝防禦遼東高句麗入侵的重要的軍事重地,設關紮營,屯集大批兵馬。本詩作者是唐人,所用地名也是唐代的。漠北歷是匈奴、突厥等北方遊牧民族的勢力範圍。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漢武帝時,大將軍衞青在漠北以武鋼車合圍單于,從此漠南無王庭的一戰。

結合史記的一段記載:“而適值大將軍軍出塞千餘里,見單于兵陳而待,於是大將軍令武剛車自環為營,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匈奴亦縱可萬騎。會日且入,大風起,沙礫擊面,兩軍不相見,漢益縱左右翼繞單于。單于視漢兵多,而士馬尚強,戰而匈奴不利,薄莫,單于遂乘壯騎可數百,直冒漢圍西北馳去。”(《衞將軍驃騎列傳》 )

事件:“大將軍出戰” 漠北決戰,大將軍衞青率五萬騎兵於定襄出塞千餘里,深入漠北。

環境:“白日暗榆關” 會日且入,大風起,沙礫擊面,兩軍不相見。

戰法:“三面黃金甲” 大將軍令武剛車自環為營合圍單于,趁風起時反擊。

戰果:“單于破膽還” 單于遂乘壯騎可數百,直冒漢圍西北逃跑而去。

教案古詩從軍行王昌齡賞析3

《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註釋

1.從軍行:樂府舊題,內容多寫軍隊戰爭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這裏指甘肅省的祁連山。

4.穿:磨破。

5.金甲:戰衣,金屬製的鎧甲。

6.樓蘭:漢代西域國名,這裏泛指當時騷擾西北邊疆的敵人。

7.孤城:當是青海地區的一座城。一説孤城即玉門關。

8.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王昌齡《從軍行》譯文

青海上空的陰雲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着遠方的玉門關。塞外身經百戰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還。

王昌齡《從軍行》賞析

王昌齡的詩,以七絕最佳。明代王世貞認為盛唐七絕,只有他可與李白爭勝,列為“神品”。《從軍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內容敍述征戍之事。王昌齡的《從軍行》共七首,這是其中的第四首。

前兩句描寫景物,交代背景。上句點出地點“青海”,寫出景物:萬里濃雲籠罩得雪山晦暗無光。景物中透露出戰雲密佈,戰鬥頻繁而激烈。下句寫軍隊駐守的是一座遠離祖國的孤城,將士時時回首遠望玉門關,玉門關內就是祖國和家鄉,寫出將士愛國愛鄉的思想情感。這些描寫都是為了烘托下面的抒情。

下面兩句抒發將士的壯志情懷。前句説在沙漠裏已身經百戰,磨破了身上的軍衣;後句説不消滅敵人絕不生還。“穿”,磨破的意思;“樓蘭”,西域古國名(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漢武帝時,樓蘭阻擋通往西域的道路,襲擊漢朝使臣。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大將軍霍光派遣平樂監傅介子前往樓蘭,用計斬樓蘭王。這裏借用典故,“破樓蘭”即消滅敵人的意思。

全詩通過遠征將士的抒情,表達了將士熱愛祖國、奮不顧身的戰鬥精神。

詩中先寫景物,暗喻戰爭的殘酷頻繁和將士的愛國愛鄉,以烘托下文。接着以直言抒情寫出了將士英勇無畏,百戰不疲,誓滅敵人的愛國豪壯情懷,把全詩推向高潮,唱出了愛國主義的戰歌,給人們以鼓舞和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angchangling/vvmkn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