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王勃 >

秋夜長鑑賞

秋夜長鑑賞

鑑賞王勃創作的佳作《秋夜長》,體會《秋夜長》中的意境美以及體會詩作中的表達情感。

  秋夜長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秋夜長,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層城綺閣遙相望。

  遙相望,川無樑,北風受節南雁翔,崇蘭委質時菊芳。

  鳴環曳履出長廊,為君秋夜搗衣裳。

  纖羅對鳳凰,丹綺雙鴛鴦,調砧亂杵思自傷。

  思自傷,征夫萬里戍他鄉。鶴關音信斷,龍門道路長。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鑑賞

“鶴關音信斷,龍門通路長,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這幾句意謂:可寒衣雖然準備妥當,這龍門戍地的道路卻又很長很長,你在天的那一邊,我在天的這一邊,這寒衣怎麼能送到你的手中呢?只好讓它擱在那兒獨自地散發燻烤的.香味了。全詩到這裏嘎然收束,那不盡的愁思,那遠戍他鄉徵人的悲苦,只好留給讀者去玩味,揣摩了。這裏收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意有盡而情無限的效果。表面上看是詩人對一對“纖羅對鳳凰,丹綺雙鴛鴦”的人為分離而寄予無限的同情,實際上是作者對唐統治者發動對外擴張的非正義戰爭的譴責與抗爭。不難看出,作者善於吸取《詩經》、《漢樂府》民歌中的精華,但比之表現的感情更為細膩,更能打動讀者的情思。可以想象,作者是和着淚永揮寫這首詩的,不過,他把眼淚灑在詩篇之外罷了。

從詩人記事起,唐王朝就無休止的進行武力征伐。據史書記載,公元668年,唐高宗李治興兵討伐西突厥,擒沙博羅可汗;公元661年又討伐百濟,滅掉了百濟國,並擊敗了日本的援兵;接着又徵高麗,擒高麗王高藏。作者十五歲那年,即上書右相劉祥道,抨擊唐王朝的侵略政策。該文中説:“伏見遼陽求靖,大軍頻進,有識寒心,羣黎破膽。……闢地數千裏,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常卒……飛芻輓粟, 竭淮海之費 ……圖得而不圖失,知利而不知害,移手足之病,成心腹之疾。”(《上劉右相書》)這種反侵略、反擴張的思想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作為詩人,王勃把這種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是理所當然的。可以説《秋夜長》是詩人作品中反映現實最深刻的詩篇之一。把這首詩放在初唐詩壇這樣一個特定的背景中來分析、來評價,不難看出作品反映現實的深度。可以肯定地説:詩人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與盛唐和中唐的現實主義詩篇已相去不遠。在那樣的時代,作者能寫出如此深刻的反映現實社會的佳作,當猶如平地而起的一聲驚雷,使得那些仍醉心於宮詩、豔詩的文人為之一震,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值得寫上一筆的。

王勃簡介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詩人。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王勃為四傑之首。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後,王勃歷時三年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標籤: 鑑賞 秋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angbo/7ygge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