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劉長卿 >

劉長卿《登餘干古縣城》

劉長卿《登餘干古縣城》

劉長卿的山水寫景詩風格清淡,與王維、孟浩然頗為接近。下面是劉長卿的《登餘干古縣城》,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登餘干古縣城

[唐]劉長卿

孤城上與白雲齊,萬古荒涼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沒,女牆猶在夜烏啼。

平沙渺渺迷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

飛鳥不知陵谷變,朝來暮去弋陽溪。

賞析

唐代饒州餘干縣,即今江西餘干。“古縣城”是指唐以前建置的餘干縣城。先秦時,其地名作餘汗,因境內餘水、汗水得名,為越國西界城邑,在安仁江(即今江西境內信江)西北,安仁江上游屬楚國,故詩中雲“楚水西”。漢代置餘汗縣,隋代正名為餘干縣。唐代遷移縣治,這個舊縣城逐漸荒落。劉長卿這詩是登臨舊縣城弔古傷今之作,在唐代即傳為名篇。這荒落的古城也隨之出了名,後有稱之“白雲城”的,也有修建“白雲亭”的,都是附會劉詩而起。

劉長卿在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從嶺南潘州南巴貶所北歸時途經餘干所作。詩人被貶謫,是由於為官正直不阿而遭誣陷,因此他深感當時的政治腐敗和官場污濁。現在他經歷的這一地區,又剛剛經過軍閥戰亂,觸處都見戰爭創傷,顯出國家衰弱、人民困苦的情狀,使詩人更加為唐朝國運深憂。這首即景抒情的詩篇,就包藴着這種感慨深沉的歎喟,寂寥悲涼,深沉迷茫,情在景中,興在象外,意緒不盡,令人沉思。

這是一座小小的山城,踞高臨水,就象塞上的孤城,恍惚還象先秦時那樣,矗立於越國的西邊。它太高了,彷彿跟空中白雲一樣高;也太荒涼了,似乎億萬斯年就沒人來過。城裏空空的,以前的官署早已掩沒在秋天茂密的荒草裏,唯有城上的女牆還在,但已看不見將士們巡邏的身影,只在夜間聽見烏鴉在城頭啼叫。站在城頭眺望,平曠的沙地無邊無際,令人迷茫;孤零零的夕陽,對着詩人這個遠方來客冉冉低落下去,天地顯得格外沉寂。在這荒寂的世界中,詩人想起了《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的詩句:“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古城滄桑,不就是“陵谷變”嗎?詩人深深感慨於歷史的變遷。然而無知的鳥兒不懂得這一切,依然飛到這裏覓食,朝來暮去。

這首詩,即景抒情而又不拘泥歷史事實,為了突出主旨,詩人作了大膽的虛構和想象。這城廢棄在唐初,詩人把它前移至先秦;廢棄的原因是縣治遷移,詩人含蓄地形容為政治腐敗導致古城衰亡。出於這樣的構思,次聯寫城內荒蕪,醒目點出官舍、女牆猶在,暗示古城並非毀於戰爭。三聯寫四野荒涼,農田化為平沙。末聯歸結到人跡湮滅,借《十月之交》的典故,點出古城荒棄是因為政治腐敗,導致人民離鄉背井,四出逃亡。舊説《十月之交》是“大夫刺幽王”之作,詩中激烈指責周幽王荒淫昏庸,誤國害民,“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職競由人”,造成陵谷災變,以至“民莫不逸”。結合前三聯的描述,可見這裏用的正是這層意思。

這是一首山水詩,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它所描繪的山水是歷史的,而不是自然的。荒涼古城,無可賞心悦目,並非欣賞對象,而只是詩人思想的例證,感情的寄託,引人沉思感傷,緬懷歷史,鑑照現實。所以這詩不但在處理題材中有虛構和想象,而且在詩的結構上也突出於表現詩人情懷和自我形象。詩人滿懷憂國憂民的心情,引導人們登臨這高險荒涼的古城、空城、荒城、指點人們注意那些足以引為鑑戒的'歷史遺蹟,激發人們感情上共鳴,促使人們思想上深省。方東樹評此詩曰:“言外句句有登城人在,有詩人在,所以稱為作者。”(《昭昧詹言》)中肯地指出了這詩的藝術特點。

拓展閲讀:劉長卿的作品

劉長卿在隨州任刺史期間,寫有9首詩,1篇文。這些詩文真實地反映其在隨州的心情和處境。

淮南搖落客心悲,溳水悠悠怨別離。

早雁初辭舊關塞,秋風先入古城池。

腰章建隼皇恩賜,露冕臨人白髮垂,

惆悵恨君先我去,漢陽耆老憶旌麾。

這是劉長卿到隨州第一年所作。其僚友虞某,調動工作,離任返京,劉長卿得到消息後,登漢東城樓抒發感想以寄僚友的。詩中表達了惜別之情以及叨恩未報白髮先垂的人生感慨。

不敢淮南外,來趨漢將營,

受辭瞻左鉞,扶疾抗前旌。

井税鶉衣樂,壺漿鶴髮迎,

水流餘斷岸,烽至掩孤城。

晚日歸千騎,秋風合五兵,

孔璋才素健,早晚檄書成。

這首詩是劉長卿在隨州刺史任上所作。該詩充分反映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以及隨州的處境。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大大削弱,藩鎮割據愈演愈烈。軍閥樑崇義割據襄陽。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淮西南節度使李希烈奉詔討伐,大軍進駐隨州。隨州人民“壺漿鶴髮迎”,尚書呂某眼見隨州“鄰寇賊”,“有水火”而又“迫於徵税”,寫詩慰勉時任隨州刺史的劉長卿,於是劉長卿作詩酬答。

該詩前四句表明自己積極支前,未敢懈怠,帶病工作,對朝廷一片忠心。第三聯:“井税鶉衣樂,壺漿鶴髮迎”寓意極深,耐人尋味。表面上看,隨州人提供軍需,歡迎王師,是朝廷的順民,正在為朝廷的討逆戰事作貢獻。然而,納税人衣裳襤褸,何樂之有?而夾道歡迎,擔茶送水者,又都是一些老翁,那麼,青壯年哪裏去了?當然是充當兵丁役夫了。戰爭帶給隨州人民的貧困、災難,從字裏行間透露出來。“水流餘斷岸,烽至掩孤城”洪水消退之後,只留下斷岸殘灘,兵火之後,只剩下孤城掩閉,寥無人煙。哪有一點生氣呢?“晚日歸千騎,秋風合五兵。”拼死搏殺的士兵在秋風日落之間歸合,一片悲涼,令人心碎。尾聯雖託以讚揚,寄以希望。但整首詩畢竟寫出了連年戰禍民不聊生的實況,應該説是現實主義的好作品。

劉長卿在隨州任刺史三年。由於時局動盪,戰火燃燒,63歲的他只好離開隨州,前往揚州去了。

現在隨州城區烈山大道北段溳水飯店一帶,是古隨州城牆的北門遺址。唐朝在此城牆上曾建有譙樓,名遷仁樓。城門外護城河上有橋名遷仁橋。現今古城牆及護城河已毀,僅能在市消防支隊院內見到城牆殘址遺留。劉長卿任隨州刺史的第二年,登遷仁樓感慨系之。寫了一首酬子婿李穆的詩,全詩如下:

臨風敞麗譙,落日聽吹鐃,

歸路空回首,新章已在腰。

非才受官謗,無政作人謠。

儉歲安三户,餘年寄六條。

春蕪生楚國,古樹過隋朝。

賴有東牀客,池塘免寂寥。

劉長卿曾兩次遭到貶謫,旅居各地期間多次遭到戰亂,因此他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戰後,耆舊幾家殘”(《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鳥雀空城在,榛蕪舊路遷”(《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當苗税充百官俸祿》),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鬱,內容具有時代特徵。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據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11卷,為明翻宋本,詩10卷,文1卷。現在通行的如《畿輔叢書》本的《劉隨州集》,《四部叢刊》本的《劉隨州文集》,都為這種11卷本。《全唐詩》編錄其詩為5卷。事蹟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標籤: 縣城 餘干 劉長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liuchangqing/9792j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