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李商隱 >

“杯具哥”李商隱名人故事

“杯具哥”李商隱名人故事

傭書販舂的小童工

李商隱出生在河南,小時候他的父親在浙江獲嘉做縣令(一説是幕府),一個卑微的小官。李商隱八九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是家裏的長子,所以要負起長子的責任。在後來的一篇文章《祭裴氏姊文》中他寫道:

“某年方就傅,家難旋臻。躬奉板輿,以引丹旐。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既祔故邱,便同逋駭。生人窮困,聞見所無。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佔數東甸,傭書販舂……”——他説,我八九歲,正是跟老師讀書的年紀,家裏就遭遇了災難,而作為長子我要舉着引魂幡把父親的靈柩運回河南。四海雖大,卻沒有我的家;河南已沒有我的家,親朋沒有一個可以依靠的。我把父親埋在祖墳裏,就成了無家可歸的人了。那種貧窮卑賤的生活,是大家從來沒有聽説過的。

“衣裳外除”,就是孝服,中國古人服喪三年,守孝的期間是不準工作的,但是等到喪服脱下來,吃飯的問題就變得重要了。中國用“旨甘”兩個字絕不會指自己,而是指孝敬母親的。父親死了,母親還活着,所以李商隱要趕快找個工作孝敬母親。

“乃佔數東甸,傭書販舂”,於是他趕快在東甸報了户籍。用什麼養活母親呢?“傭書販舂”,傭書就是幫人抄寫,也就是被人僱去做抄書的工作;“舂”就是舂米,“販舂”就是他販賣勞力給人舂米。這就是李商隱幼年時候所做的工作。

而作為長子,李商隱不止要謀生,古人認為揚名聲顯父母、光宗耀祖,這才是做子孫的一個更重要的責任。我們從他辭藻豐富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書讀得好,文章也做得好。所以他讀書也一定是很辛苦的。

一波三折的“蟻男”

李商隱十五六歲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叫令狐楚的人。唐朝時有一種風氣,就是“行卷”,你把文章獻給別人,能得到別人的欣賞就叫“行卷”。李商隱把文章獻給令狐楚,令狐楚一看非常欣賞,覺得這個年輕人真是有才華,就叫他跟自己一起生活,讓他跟自己的兒子一起交遊。令狐楚有一個兒子非常有名,後來做了宰相,就是令狐綯,所以李商隱跟令狐綯也有很密切的關係。這個時候,令狐楚就對李商隱説,你不要寫古文了,古文現在已經不流行了。當時唐朝流行的是駢文,對偶的駢四儷六的駢文,所以令狐楚就訓練李商隱寫駢文。李商隱到了十幾歲,應該去參加科舉考試了,令狐楚就資助他參加考試。

李商隱接連考了三次都沒有考中,前兩次都沒有考上,第三次因為生病沒有去考。其間他跟隨一位叫崔戎的人,崔戎很欣賞他的才華,把他帶到兗海,也就是山東的沿海。可是李商隱很不幸,他們到了那裏,崔戎就病了,第二年就死了。

李商隱再度落魄,不得已回來了,於是參加了第四次考試。這次考試的主考官跟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是很好的朋友。當時的考官有生殺予奪的大權,所以他問令狐綯:你父親的門下跟你交遊的人中哪一個人最好?令狐綯説李商隱。過了一陣子,主考官又問他同樣的問題,令狐綯還是説李商隱。如此反覆,令狐綯四次推薦了李商隱。終於在這次科舉考試中,李商隱考中了進士。

這豈不是一個很大的轉機?可是就在他考中了進士的那年冬天,令狐楚死了。前文有提:父母之喪當守孝三年。令狐楚死了,那麼令狐綯就要守喪三年,這三年,李商隱要依附什麼人呢?

官場底層掙扎的草根

很多人都誤讀了李商隱,認為他只會寫愛情詩,其實不然。

中國的讀書人一向抱持的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當李商隱一考中進士,他所關心的不是自己的身價,而是國家的治亂。他寫了《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描述他經過當年被戰亂洗劫、被剝削擄奪的農村的淒涼景象。他説,我經過很多村落,種田的農具都棄在道旁,牛餓死了,十家住户沒有一個活着的,就算看到一個活着的人,他看到客人來了就轉過臉去,因為身上沒有衣服,沒有臉面見客人……你看,這是什麼樣的政治,老百姓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我願為此事,君前剖心肝”,李商隱説我願意為國家把這樣的災苦告訴皇帝;“叩頭出鮮血,滂沱污紫宸”,我願意在皇帝的玉殿前叩頭,頭流出鮮血來。但是,“九重黯已隔,涕泗空沾脣”,君門九重,哪裏是這麼容易見到的?我滂沱的涕淚從眼睛流到嘴脣。他説現在的朝廷是“使典作尚書,廝養為將軍”,沒有道德、沒有修養、沒有能力的都做了將軍。“慎勿道此言,此言未忍聞”,這個話我們千萬不要傳出去,這個話不能讓人聽見。但是,天下有傳不出去的話嗎?

第二年,李商隱又去考試。據李商隱記載,博學宏詞考試有很多考官,有兩個考官把他錄取了,錄取名單報到中央,中書省裏最有地位的人説“此人不堪”,所以把李商隱的名字抹掉了。這是他寫《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的第二年,這首詩傳出去了,他把這些當官的罵得狗血淋頭,所以當然也就沒有被錄取。

與粉絲未遂的豔遇

後來,李商隱又考了一科叫“書判拔萃”,他考上了,被派到了弘農縣做縣尉的官。尉官只是縣令手下供驅使的小官,沒有職權。縣大老爺要審案子了,李商隱就負責把犯人帶上來;等到黃昏了,再把犯人帶回去……《燕台四首》是李商隱筆下非常美麗、非常香豔的詩,是分成春夏秋冬四首來寫的。

那麼《燕台四首》究竟説了些什麼呢?前人有不同的説法,有人説“燕台”代表使府,節度使的幕府叫做燕台,認為這是愛情詩,説一定是李商隱跟使府後房的姬妾有一段戀愛的故事。第二種觀點認為他可能是在學仙玉陽的時候寫的,他所愛的這個女子是一個道士,這個女道士被人娶走了,所以詩中多引仙女故事。

另外跟《燕台四首》相關的一個故事是柳枝。第一個被李商隱的詩所迷住的人不是我們,是當時一位叫柳枝的女子。

李商隱曾寫過《柳枝五首》,序言中説,柳枝是洛陽的一個女子,“生十七年,塗粧綰髻,未嘗竟,已復起去”。這個女子17歲了,還不會好好把頭髮梳整齊,她喜歡“吹葉嚼蕊,調絲擫管,作天海風濤之曲,幽憶怨斷之音”,所以鄰居以為她是斷斷嫁不出去的。

有一天,李商隱的堂兄弟讓山,下馬在柳枝家旁邊吟誦《燕台四首》裏的詩,柳枝聽到,就問:“誰人有此?誰人為是?”這兩句話問得,真是讓人看到這個女孩子的動情之處。誰人有此者,誰人有此情——是什麼人能寫出這樣的詩篇?什麼人能有這樣的感情?於是讓山就告訴她,“此吾裏中少年叔耳”。於是“柳枝手斷長帶”,打成一個結,請讓山約李商隱來相見。次日,李商隱就和讓山並排騎着馬到柳枝家門口,柳枝這天把頭髮梳得很整齊,“丫環畢粧,抱立扇下,風鄣一袖”,説這是那個做詩的人嗎?“説後三日,鄰當去濺裙水上,以博山香待,與郎俱過。”説三天以後我們要有一個祓禊的節日,我要燒一爐博山香等着你來。

回去後,李商隱的行李被偷走了,他沒有辦法就跟着朋友離開了,所以三天之後就失了柳枝的約。等到冬天下了雪以後,他的堂兄弟讓山來見他,李商隱問起柳枝,讓山説,柳枝已經被人娶走了……

標籤: 具哥 李商隱 名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lishangyin/8k3n2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