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李賀 >

關於李賀詩鑑賞的內容

關於李賀詩鑑賞的內容

 生平簡介

關於李賀詩鑑賞的內容

李賀(790-816),字長吉,河南昌谷(今河南省宜陽縣)人。唐皇室遠支。因父親名晉肅,“晉”、“進”同音,不得參加進士科考試,堵塞了仕進之路,僅作過幾年奉禮郎( 管宗廟祭祀司儀一類事務的從九品小官 )。他對這種低微的職務很不滿,年少失意,心情抑鬱,再加上刻苦作詩,損害了身體,年僅二十七歲就逝世了。

李賀早年即工詩,很有才名,受知於韓愈、皇甫湜。他的詩大都構思奇特,意境怪誕、想象豐富,語言新穎詭異。但由於仕進無路,少年失意,使他生活孤寂,性情冷僻,詩中常帶有感傷、消沉的情調。他作詩態度嚴肅,冥索苦思,命意遣詞,都力求深刻、獨到。

李憑箜篌引

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

空白凝雲頹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

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

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

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

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

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

露腳斜飛濕寒兔。

李賀詩鑑賞

音樂是一種訴諸於聽覺的時間藝術,它的音響只存在一瞬,轉瞬即逝。音樂形象比較抽象,難以捉摸,要用文字將其妙處表達出來就更困難了。李賀這首詩在眾多的描寫音樂的唐詩中脱穎而出,獲得讀者的摯愛,人們將李賀這首詩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並列為“摹寫聲音之至文”,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賀這首詩與白居易、韓愈的詩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主要通過比喻、象聲等手法,力圖描繪出音樂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大珠小珠落玉盤”;“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喧啾百鳥羣,忽見孤鳳凰”等就是。李賀在詩中雖然也用了“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來描寫李憑彈箜篌的音樂形象(這兩句固然寫得很妙),但李賀主要不是使用描寫的手法去精雕細刻音樂的形象,而是着重寫“感”,寫音樂給人的感受,寫音樂強烈的、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

在描繪李憑箜篌彈奏的樂聲給人們的感受、描繪樂聲藝術效果時,詩人李賀沒有按一般的思維軌跡去敍述;而馳騁自己大膽的幻想和豐富的聯想,形成神奇變幻、令人應接不暇的藝術境界來表現樂聲。這裏試以新詩的形式,把它翻譯出來。

吳絲蜀桐製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樂聲飄蕩在睛朗的深秋。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的白雲凝聚,不再飄遊;那湘娥把點點淚珠灑滿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這高妙的樂聲從哪兒傳出?那是李憑在國都把箜篌彈奏。

像崑崙美玉碰擊聲聲清脆,像鳳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噓飲泣,象蘭花迎風開放笑語輕柔。整個長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樣清幽。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天神的心絃也被樂聲吸引。高亢的樂聲直衝雲霄,把女媧煉石補天的天幕震顫。好似天被驚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聲湫湫。

夜深沉,樂聲把人們帶進夢境,夢見李憑把技藝向神女傳授;湖裏老魚也奮起在波中跳躍,潭中的瘦蛟龍翩翩起舞樂悠悠。月宮中吳剛被樂聲深深吸引,徹夜不眠在桂花樹下徘徊逗留。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聆聽,不顧露珠兒斜飛寒颼颼!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李賀如同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驅使着大自然的靜物、動物,調動了神話傳説中眾多的神人的形象,來寫出樂聲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表現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藝術。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雲、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魚、瘦蛟,神話傳説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嫗,吳剛、玉兔等等。李憑彈箜篌的樂聲連沒有感覺的靜物、無知的動物都為之感動,連高踞仙界的神仙們也被樂聲緊扣心絃。這樣,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樂聲以及它奇妙的藝術效果,形象而具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沉浸在奇異的藝術境界之中,引起豐富的幻想。

想象是奇特的、與眾不同的。例如音樂引動魚鳥,前人也曾寫過,《列子》一書説:“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這種描寫還是一種常規的思維軌跡。

然而,李賀卻是寫“老魚”寫“瘦蛟”,這樣的藝術形象就十分奇異了。又如,詩中寫到“教神嫗”,如按一般思維程式,就會説李憑的技藝高超,是神女所傳授的,這樣的説法就已經是誇張了,這樣的描寫很多,不用例舉。但李賀卻説李憑教善彈箜篌的神女彈奏,這就不同尋常。再如,白居易寫樂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這樣描寫思維軌跡是一般讀者能把握的;但李賀卻説樂聲把女媧煉五色石補天之處震破,引出一天秋雨,這樣的寫法就新穎了。此外,芙蓉哭泣、香蘭笑,這樣的描寫也不一般。我們這裏可以看到李賀想象奇異,描繪意象新奇的藝術特色。

詩人在這首詩中的幻想、聯想,還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它的跳躍性。這首詩詩人的思維活動時而地下,時而天上;時而動物,時而植物;時而神人,時而天帝。他敍述的脈絡沒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隨着詩人想象的流動,想象所至,筆之所至。這樣寫法,既在內容上使詩的意境內藴豐富,變幻多樣,也在形式上使詩的意境具有一種流動搖曳之美。

神異的美,奇特的美,流動搖曳之美,這就是李賀這首詩具有的藝術美感。

示 弟

李賀

別弟三年後,

還家一日餘。

醁醽今夕酒,

緗帙去時書?

病骨猶能在,

人間底事無!

何須問牛馬,

拋擲任梟盧。

李賀詩鑑賞

這是一曲人才被壓制埋沒的激憤之悲歌。從詩的內容看,應是李賀到長安應進士試不得第之後,返回家中所作。這是一首對仗工整巧妙的五言律詩。過去有人以為李賀只能寫古體、樂府詩而不善於作律詩,這是一種誤解。這首詩無論是從結構、從對仗來説都是一首極好的律詩,很有杜甫入蜀後律詩的神韻。

這首律詩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後四句是第二部分。

前四句是寫“還家一日”,再簡單點説是寫“家”。

李賀約是二十歲前後赴京應試的,這場考試引起軒然大波,《前言》已述。李賀在考試之後沒有馬上返回家鄉,而是“辭家三載”在長安“索米王門”(見李賀《勉愛行送小季之廬山》)。

開頭兩句似乎起得很平淡,只是簡單地敍述了離家還家的時日。這兩句單看起來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好處,但聯繫下兩句就可以看到它們的作用了。“醁醽今夕酒,緗帙去時書。”似乎也平常,但仔細咀嚼就不平常。醇香的名酒,使人陶醉;闊別三年的心愛的書籍,是那樣令人神往。不但是芬芳香醇的醁醽散發出陣陣誘人的味道,散發着使人感到温暖的氣息;連那淺黃色的衣書包裹着的書籍也散發出一種親切温暖的芳香。和久別的弟弟、親人們團聚又回到自己熟悉的書齋,那是多富有人情味的温暖的氣氛啊!這是詩人“還家日”所感受到的生活的氛圍。面對着自己那麼熟悉的書籍,和心愛的弟弟、家人們一起飲着芬芳的美酒,這時詩人的心情該是多麼愉快美好;特別是經歷了三年人世間的種種情狀之後,就更是這樣了!

那麼,三年別弟的時間裏,人世間給詩人帶來什麼呢?如果説前四句是寫“還家一日”或者簡單點説是寫“家”的話,那麼,後四句就是寫“別弟三年”,是寫“人世間”了。李賀告別家人到長安應進士舉,是為了求得一官半職,以他自己的話來説就是“索米王門”(《勉愛行送小季之廬山》),但是也正像他自己所言:“ 闔扇未開逢瘈犬”大門沒有打開而被瘋犬唁唁而狂吠,只好“索米王門一事無”毫無所獲而歸。由於李賀舉進士卻被攻擊不守家諱一事,李賀終於不能中進士第了。

並非李賀的才力不夠,這是人才受到壓抑的悲劇。

後四句以非常激憤的語言,控訴了科舉制度對人才的扼殺。“病骨猶能在,人間底事無!”這是激憤的火焰在噴發,人世中,什麼卑劣的事情沒有啊!可安慰者,是我這把病骨還能在經熬前後活了下來。一個“猶能在”一個“底事無”,把詩人憤世疾俗的情緒抒發了出來。最後兩句以賭博為喻指考場的不公。什麼牛馬梟盧何必再問它呢?這種賭博式的考場,勝負哪裏有什麼客觀的標準?還不是憑考官隨意拋擲,是梟則梟,是盧則盧。李賀憂傷憤激的感情,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出來。

這後一部分寫“別弟三年”寫“人間”,這三年,該何等痛苦的三年;這人間,該是何等冷酷污濁的人間!這一部分寫人世的冷酷和前一部分寫家的温馨,成為一個鮮明的比較。藝術上相反相成,構成了情感深沉激越的意境。到這裏,我們就能體悟到這首律詩結構上的巧妙和第一聯的作用了。第一聯“三年”“一日”不僅對仗工整,點出了時間,它們正像一個門的兩扇,打開來之後,下面就緊緊圍繞着這“一日”

和“三年”來展開描寫了,所以説這裏貌似平淡,而實則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聯、第三聯,對仗工整、流暢自然,音韻和諧,對形成鮮明的意境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李賀也是工於律詩的能手,只不過他感情放縱,經常不願受律詩格律的約束。

過華清宮

李賀

春月夜啼鴉,

宮簾隔御花。

雲生朱絡暗,

石斷紫錢斜。

玉碗盛殘露,

銀燈點舊紗。

蜀王無近信,

泉上有芹芽。

李賀詩鑑賞

唐朝是在玄宗李隆基的手上發展到了它繁榮的頂峯然而又是在他的手上開始了唐帝國的衰落。這一切,華清—— 曾經是那麼繁華的華清宮,是歷史的見證人;這一切,都可以作證。正因為如此,中唐之後,多少文人墨客經這個地方,都忍不住要通過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歷史感慨。一部《全唐詩》中,有多少以華清宮為題材的詩作啊!

李賀這首《過華清宮》同上一首一樣,也是一首嚴謹的五言律詩。它主要刻畫的是華清宮今日之冷落蕭瑟,且追述了華清宮清寂冷落的開端,其冷落之原因也不言而自見前人曾雲:“ 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議論者為最上。”前人又云:“詩文要含蓄不露,便是處。”這也就是“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李賀這首詩是得含蓄妙處的佳作。

詩的開頭兩句先從氣氛上渲染:黯淡的月色,更增加夜的悽楚;在寂寞、淒涼的宮中居然傳出似哭聲般的烏鴉叫聲,令人毛骨悚然。古人認為烏鴉是不祥物,經常用它來形容荒涼恐怖。如李商隱寫隋堤之淒涼説:“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韓偓寫泉州溪縣經過兵火之劫後,這樣形容當時情景:“水自潺湲日自斜,盡無雞犬有鳴鴉。”都是以烏鴉來渲染淒涼。李賀這裏寫曾經是那樣繁華熱鬧的華清宮,在悽清的月色下傳出了烏鴉的悲鳴,那淒涼之狀就如見如聞了。

接下去中間兩聯,承接着第一聯的氣氛,用精雕細刻的筆法,繪出華清宮的荒涼、冷落、蕭瑟。那荒涼的霧靄嵐氣,籠罩着宮殿,使硃紅色的格子窗也顯得那麼黯淡無光;石階折斷了,爬滿了紫青色的蒼苔。

這是宮室外邊荒涼的情景。這一幅景象對宮室外邊的滿目荒蕪的情形作了精確的刻畫。寫到這裏,詩人還沒有收住他那精細之筆,他馳騁幻想,用兩個出色的細節寫宮殿裏邊的冷落:桌子上,精緻的玉碗裏,還盛着殘剩的酒液;銀燈上罩着的燈紗,污點斑斑,破舊不堪。宮殿裏的冷落更帶着一種狼狽的氣氛,引起人們無窮的遐想。大概這是逃跑到四川去的皇帝跑之前還在尋歡作樂,酒宴上觥籌交錯,燈燭輝煌;跑時來不及收拾一下,所以還留下這麼副狼狽的情景吧!

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諷剌,但含而不露,沒有直接指斥他耽於逸樂,而是用兩個細節來引動人的遐想。

清人方扶南認為本詩“結句佳”,這是很正確的,表面似乎是説:逃到蜀地去的皇帝還沒有音訊時,温泉就長出野芹的葉芽了。這裏實際上有兩層深意:一是説明華清宮的淒涼不是今天始,而是由來已久,皇帝逃蜀之時已經開始淒涼;其二,更重要的是含蓄地點明造成華清宮這樣淒涼冷落的,正是那逃亡蜀地的皇帝。

這首詩從多方面來刻畫出華清宮淒涼的景象,它從氣氛、宮殿外邊、宮殿裏邊、淒涼的由來這不同側面落筆,把華清宮的冷落蕭瑟寫得悲切感人,形成了具有悲劇美的意境。詩人之所以選取這個題材來加以描寫,乃是由於詩人憂國憂時思想的表現,那曾經那麼繁華的強大帝國,現在也就像華清宮一樣沒落了。

華清宮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唐王朝也失去了往日的鼎盛。這,正是詩人主旨之所在。華清宮,在詩人筆下乃是唐王朝的縮影。李賀是關心着國家命運的,他並非像後人所描繪的那類“鬼”氣遍身的詩人。

詠懷二首(其二)

李賀

日夕著書罷。

驚霜落素絲。

鏡中聊自笑,

詎是南山朝!

頭上無幅巾,

苦櫱已染衣。

不見清溪魚,

飲水得相宜。

李賀詩鑑賞

李賀到京城應考失敗了,經過一段時間在外地生活之後,回到家鄉福昌縣昌谷閒居。他內心該有多少痛楚,多少鬱悶,又該有多少不平啊!

又一個苦悶的白天逝去了。今天像往常一樣,當晨曦初綻,詩人就騎着一頭蹇驢出去,尋找詩的靈感,尋找美妙的詩句。他的身心似乎都沉浸在詩的創作、詩意的追求之中了。本來故鄉的山水那麼恬靜幽美,詩人也寫過不少吟詠昌穀風物的詩作;但是,詩人的心境無法平靜!傍晚歸來,他又在燈下把一天得到的靈感、得到的材料、得到的印象整理成一篇篇驚世駭俗的詩作。詩人把精神完全寄託在這種艱苦的創作勞動之中了,詩歌成為詩人排解苦悶的手段。當詩人把一天的詩作整理完畢,大概已經是深夜了,偶然抬頭,看鏡中自己的頭髮竟像白霜滿頭了一般,這不禁使詩人心頭猛然一驚;稍稍用手撫弄,白髮就一根根落下。

這就是前兩句描繪的內容。這兩句表面來看是平靜的敍事,但內心卻充滿了滿腔的隱痛。一個“驚”字把詩人的心境開始傳達出來。這真是令人“驚”心的情景啊!二十多歲的青年人,竟然霜雪滿頭,素絲飄落,能不驚心嗎?

看着鏡中早衰的形象,詩人自然會感慨萬千,但他卻“聊自笑”,這笑是苦笑、無可奈何的笑,也是自我寬慰的笑。這樣早衰,哪裏能是壽比南山的人呢?!這兩句是承續上兩句,從“驚”過渡到自得的轉折。

五六句再一轉念,我沒有做什麼官,穿着老百姓的衣服,沒有什麼拘束,這不是更加舒暢自在嗎?你看,那清沏的溪水之中的游魚,吞吐着清清的溪水,吹着氣泡兒,相互遊戲,不也是恬然悠然,自得其樂嗎?

後面四句,以一種曠達的態度對待自己的遭遇。

既然如此,既然不能得南山之壽,那麼就隨遇而安,在恬然舒適之中度過一生不也可以嗎?這種曠達的態度類似莊子了,似乎詩人真甘心這種自得其樂的生活一般。李賀這裏運用“反説”這種修辭手法。本來在困苦之中,在遭受打擊之下,賀早生白髮,白髮脱落,身心備受摧殘,這應該是十分悲痛、憤恨滿懷的。但詩中卻寫笑、寫恬然自適,寫無所謂這樣的寫法,雖沒有悲憤的詞語,然而顯得更為沉痛,更悲憤。此即反説藝術手法的妙用。這裏,把身心受到極大殘的青年詩人悲苦憤激的心情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出來,有着深沉的感人的力量。

李賀的詩一般來説跳躍性極大,不大注意結構,但是,這首詩在結構方面卻非常嚴整。如果按照起承轉合的結構方式去分析,李賀這首詩完全符合詩歌規則。可見李賀詩歌創作的藝術多樣化,可以看到李賀多方面的詩歌藝術修養。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李賀詩鑑賞

中唐時期藩鎮之間和討伐藩鎮的戰火此起彼伏,從未終止。戰爭中的種種傳聞,從烽火漫天的戰場不斷地傳來,其中有失敗的消息,也有勝利的凱歌;有怯懦的敗將,也有奮戰衞國的英雄。關心着國家命運的詩人李賀,自然關心各地的戰事,當他離開了京城,離開了風光秀麗的家鄉,到潞州一帶,到了雁門時,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著名詩篇。

詩的開頭兩句,着意於氣氛的渲染,給讀者勾勒了這場戰爭緊張的形勢。首句用“黑雲”作為比喻,寫敵人來勢兇猛,再以“壓”這個動詞來加強此種勢態之描寫,然後以“欲摧”兩詞,來補足這種來勢之猛烈,並直接刻畫了危險的情狀。第二句寫我方軍容整肅,軍威雄偉,有臨危不驚之氣概。這兩句的畫面描繪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雲翻滾之下,兇猛的敵軍向我孤城撲來,大有城傾郭摧之勢;然而,我方將士泰然不懼,整裝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閃金光,氣宇軒昂,正準備出擊。詩的一開始通過對照表現了形勢危急,又表現了我軍將士的英雄氣概。

三、四兩句從聲、色兩個方面進一步渲染悲壯的氣氛。角聲嗚嗚,本來就是一種十分悲涼的音響;現在又是在滿目蕭瑟的秋天裏迴盪,自然就顯得更加悲壯了。這裏從聲來寫。“塞上燕脂凝夜紫”則從色來烘托。暮色蒼茫,邊塞紅色的城牆在暮靄凝聚下,呈現出深紫色,為這個悲壯的畫面抹上了一層悲壯的色彩。

“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承接上面四句的描寫,繼續展開氣氛的渲染。這裏寫易水,並非實指。詩人是利用“易水”這個意象來引動讀者的欣賞聯想。一提易水,人們心中就會浮起這一幕:在蕭瑟的秋風秋色中,一羣白衣白巾的壯士們,在河水滔滔奔騰向東南流去的易水河邊餞別。他們為了自己國家的生存,送自己的勇士去赴死。一位壯士莊重地取出一張絃樂器—— 築,彈着一曲悲切的樂曲;另一位壯士,和着悲壯的音樂唱着:“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就是燕太子丹在易水送別荊軻的場面。李賀這裏用易水這個意象牽動人們的聯想,渲染了悲劇氣氛。霜,給人以寒的感覺;鼓聲低沉,更增添戰爭氣氛的壓迫感。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兩色為基色,點染以紫色、紅色,使得詩的意境以低沉的調子映入人們眼簾。用淒厲的角聲,喑啞的鼓聲,傳達一種悲壯的聲音進入人們耳膜。聲、色互為映襯,使悲劇性的氛圍更加強烈、更加動人。

在完成氣氛渲染之後,詩人才讓自己的主人公出場。個“提攜玉龍為君死”的主人公,受過君主的恩遇,在國家危難,形勢緊急情況下,都挺身而出,刀劍出鞘,利箭上弦,為了報答君恩,決一死戰。由於前面六句對戰場氣氛、形勢危迫作了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渲染,因之,此時表現出來的英雄羣像,就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

這是一首以濃墨重彩描繪出來的邊塞詩。景與人物相映襯,聲光色態相交融,很有盛唐邊塞詩的特色。

蘇小小墓

李賀

幽蘭露,如啼眼。

無物結同心,

煙花不堪剪。

草如茵,鬆如蓋。

風為裳,水為珮。

油壁車,夕相待。

冷翠燭,勞光彩。

西陵下,風吹雨。

李賀詩鑑賞

幽冷,是這首詩的基調。

作為一代名妓蘇小小,常為詩人們吟詠。但一般多是從哀歎落墨,抒發感喟。如唐代詩人羅隱《蘇小小墓》有:“好月當年事,殘花觸處情。向誰曾豔冶,隨分得聲名。”這樣寫容易落入俗套,也易有俗氣;這也是一般情感膚淺的人的寫法。李賀對蘇小小懷着深厚的同情,拋棄那種俗套,從幻想蘇小小死後的情形寫,寫出了真情,寫出了一種獨特的美—— 幽森冷豔之美。

詩人一開始就讓讀者看到蘇小小的眼睛。那盈盈的淚水,如同凝聚於幽蘭上的晶瑩露珠。這是一雙悽然傷感的眼睛,是充滿哀怨的眼睛。透過這雙淚眼,人們看到了蘇小小憂傷怨恨的內心,看到了她的靈魂。

從古樂府《蘇小小歌》中,我們可以看到蘇小小是有着自己的愛情追求的。可是在李賀筆下,這一切已經逝去了,身已歿,成了幽冥中的幽魂。同心郎又在何處?“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兩句,正是寫蘇小小幽怨的內在感情。此處“無物”並非無物,而是無人的意思,既然無物可結同心,那麼物又何用?

所以墳前如煙的鮮花,也不可能成為綰結同心的贈物,雖有似無,不堪剪摘了。這是多麼痛苦的心情!

墳前細草碧綠如同她的茵毯,翠綠的松柏如同她的頭蓋。那輕風飄飄欲舉,就是她的衣裳;那清瑩如玉的泉水正是她的玉珮。她雖然死了,但仍如生前一樣。衣裳、玉珮、傘蓋、褥毯,還是那麼美,可見她的容顏也依然是那麼美麗。這四句通過寫她的服飾衣裳來襯托她容貌,物如其人。蘇小小在幽冥之中,還是那麼美麗可愛。如果説,這裏是蘇小小的鬼魂的話,那麼,這是一個美的鬼魂,可愛的鬼魂!

“油壁車..”四句運用反襯的手法寫蘇小小無可奈何的心緒和清泠寂寞的處境。那油壁車在黃昏時候,仍然來守候着蘇小小乘坐它去和同心郎相會。那綠焰如燭的磷火,仍然亮着光焰,照耀蘇小小去和心愛的人相聚。但是這一切都是徒勞無助了,再沒有情人來赴約。過去的全過去了,曾經是那麼歡愉的約會,現在再不會重有。油壁車依舊來,翠燭依然照耀,反而更襯出目前的寂寞淒涼。

最後兩句更以西陵的一幅冷落悲涼的景象,完成了蘇小小心境的描繪。西陵,曾經是那樣使蘇小小嚮往的地方,那裏曾經有多少柔情蜜意,愛意歡娛!可眼前卻只有悽風苦雨,無比悲涼的情形了。

這首詩是李賀著名的“鬼”詩。但它不似有些人理解那樣陰森恐怖,而是幽森冷豔。它寫的鬼魂是美的鬼魂,她有着人一樣的感情,她有她的痛苦與悲哀;她是那樣可愛,那樣值得人們同情。蘇小小的鬼魂其實仍然是人。當然由於詩人刻畫的是鬼魂的形象所以極力渲染了環境的幽森冷豔,如綠焰影影綽綽的鬼火,悽風苦雨的西陵。但為了和蘇小小的性格相協調,所以又突出了冷豔的特點。這樣環境與人物(鬼魂)的形象和諧地統一形成了幽麗奇詭,冷豔幽森的意境。通過蘇小小追求的幻滅,詩人寫出了當時社會中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悲劇。

當然,這首詩主要應該從審美價值上評價它。它通過詩人豐富的幻想,寫出了這樣獨具丰神的美,這種幽森冷豔之美,如果説李賀“鬼才”是指他這種捕捉幽冷之美的才能,那麼這一評語是有根據的。

夢 天

李賀

老兔寒蟾泣天色,

雲樓半開壁斜白。

玉輪軋露濕團光,

鸞珮相逢桂香陌。

黃塵清水三山下,

更變千年如走馬。

遙望齊州九點煙,

一泓海水杯中瀉。

李賀詩鑑賞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人生的夢幻曲。

古人所謂記夢,往往不是真夢,而是幻想,借“ 夢”來抒發自己的某種感情。夢只是一種外在形式。由於夢無拘無束,具有無限的自由,所以一些喜歡幻想的詩人,經常運用記夢的方式,上天入地,馳騁自己的想象,盡情表現鬱結於心中的感情。《夢天》正是這樣的作品。

詩的開頭四句,詩人描繪了他幻想之中升入了天國,見到了天上無比美好神異的景象。月宮中的兔子,由於得到了長生,不知它到底有多少年歲了,應該是一隻很老很老的兔子了吧;月宮中的蟾,也得到了長生,日夕在美麗的廣寒宮中生活。它們是值得生活在人間的人羨慕的。那幽暗的天色終於慢慢開朗了,那絲絲細雨不再飄;這時高聳的雲樓半開着,掩映着潔白的牆壁。皎潔的月宮呈現在人們眼前,月宮潔白如玉,就像一個玉作成的圓圓的輪子,輾壓在晶瑩的露珠凝聚的草地上,露珠把圓圓的光輪似乎也弄濕了,因而顯得更加瑩潔透明。

詩人在這裏把月宮描繪得多麼美麗,多麼令人神往!特別是詩人在描繪月宮時,突出地寫它的晶瑩潔白,潔白的樓、潔白的牆壁、潔白的月輪、潔白的光芒、潔白的露珠,真是一塵不染、沒有半點污濁的晶瑩透徹的世界!毫無疑問,這是詩人理想的境界,是他理想的天國。詩人常作這樣的遐想,他多希望能脱離塵世,到天國去啊!

他上到天國去了,在桂花飄香的小徑,詩人遇見了美麗的仙女。這仙女有多美啊,她腰間佩着晶瑩的鸞鳳玉佩,飄飄欲舉。詩人和她談着、談着,在桂花飄散着芳香的月宮路上漫步。這又是多麼美好的遇合。

如果詩人僅僅寫到這裏,那麼,這就只是詩人的一種入非非的冥想,最多也就只是一種帶有優美情調的奇想而已!人們還看不到詩人為什麼要忽發奇想,把我們帶到這樣一個有着優美的奇趣的天上仙境?這個問題,在讀到後四句,就豁然而解了。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這大概是詩人幻想的美麗的仙女告訴他的情形:她看到在三座神山下,青碧的海水已變成了黃土,又多次由黃土變成了大海,千年以來的變化如同走馬一樣迅速。仙女的話使升上了月宮天國的詩人想起人間,他在上天·3726·《唐詩鑑賞大典》

向人間俯瞰遙望,他看見了什麼呢?那廣闊的九州,只象九點煙塵那樣;那號稱遼闊的大海,只象從中溢瀉出來的一小灘水那樣,這就是人世間!那麼,在詩人的眼中,人世間是怎麼樣的呢?人世間是那樣的變幻莫測,人世間又是那樣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正是由於詩人是這樣看待人生的,所以他厭惡這樣的人生,幻想着要擺脱這樣的人生。這正是詩人“夢天”的原因。他企圖尋求一個永恆的、廣袤的、純潔的、有歡樂的世界,這就是在詩人冥想中出現的天國。因此,這首詩不僅僅是一般的記夢,一般奇異的遊仙,而是充溢着一種深沉的哲理,散發出理趣芬芳的奇妙詩篇!

這首詩的想象力豐富,詩人以騰飛的幻想軌跡來構思詩篇,使得詩的意象跳脱騰挪,時而天上,時而地下;時而人,時而仙,呈現出色彩紛陳奇詭變幻的浪漫藝術特色。其次這首詩運用對比藝術手法,將天上人間作了鮮明的對照,對突出詩人的思想,對於突出詩人對人世的幻滅感,對於突出詩人的追求,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浩 歌

李賀

南風吹山作平地,

帝遣天吳移海水。

王母桃花千遍紅,

彭祖、巫咸幾回死?

青毛驄馬參差錢,

嬌春楊柳含細煙。

箏人勸我金屈卮,

神血未凝身問誰?

不須浪飲丁都護,

世上英雄本無主。

買絲繡作平原君,

有酒唯澆趙州土。

漏催水咽玉蟾蜍,

衞娘發薄不勝梳!

羞見秋眉換新綠,

二十男兒那刺促!

李賀詩鑑賞

《夢天》通過記夢遊仙的方式抒發鬱結於詩人胸中的感情,那麼,這首《浩歌》則是感情跌宕、氣魄恢宏的抒情詩。李賀舉進士曾受人攻擊,遭遇坎坷,極不得志。這首詩就是在這樣的情狀下寫出來的一首慷慨悲歌。

引發這首詩的酵母是一次春遊宴會上的勸酒。楊柳嫩黃,細葉如一片輕煙濛濛,鮮豔的春色在初陽的照耀下,更加嫵媚迷人了。詩人和朋友們騎著名貴的駿馬,在郊外遊玩飲宴。一位彈箏的歌女舉起酒杯勸詩人喝酒。喝吧,捧起那金色的酒杯,盡情地喝吧,你又未能得到長生不老之術,又沒有人賞識任用你,你何不在暢飲中尋求歡樂!這就是第五句至第八句所描寫的內容,也正是這樣的場面、飲宴、祝酒辭,引動了詩人的感想和聯想,感情激盪寫下了這首“浩歌”。

詩從事物的變化與人生的短促寫起。開頭四句形成這首詩的第一層次。第一層寫變、寫人生短促,但詩人不是哀傷,而是寫出了浩大的氣勢。這裏寫“吹山”變成平地,把南風之劇烈威勢寫得令人驚心動魂。接下去寫天吳“移海水”,海之遼闊,天吳能移,就把天吳的神力栩栩如生地寫了出來。他寫人生短促、宇宙永恆的時候,再一次運用了神話的素材,使詩的意境瀰漫一種神奇虛幻的色彩。王母的桃花三千年開一次花、三千年結一次果,在漫長的永恆的時間歲月裏,不知開了多少次花,結了多少次果了;那號稱長壽的彭祖、巫咸,如果有多次生命的話,那麼在漫長的無窮的時間長河裏,也不知道會死了多少次了。詩一開始,把氣魄、神奇,縹緲的氣氛交匯在一起,形成了感人的氛圍境界,緊緊吸引着讀者,把讀者帶到了一個神妙的,開闊的,存在與變幻、永恆和短促交錯的畫面中去。

既然人生短促,事物變幻,那麼詩人對此怎樣看,他怎樣去回答歌人的勸酒呢?“不須浪飲《丁都護》”四句,回答了“身問誰?”這個問題,也回答了縱酒的勸告。不必在《丁都護》的悲切樂聲中頹廢消沉地狂放縱酒,世上的英雄本來無須什麼主人。“買絲”兩句承接“世上英雄本無主”而來,含有對求主的諷刺意味。要求主人嗎?那最好就是找平原君了;可是平原君早已入土,當今已無“平原君”,只好致酒祭奠他啦。這裏感情是很複雜的,一方面希冀主人賞識,另一方面又不甘受人驅使,把自己的前途寄託在他人身上。此外,這裏也還包含對當政者不能任用賢才的深刻諷刺。這四句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和第一層次的氣魄相呼應,感情如滔滔的江水,奔騰激盪,把讀者引向詩人心靈的深處。

人生確是短促的,和永恆的時間相比,簡直是轉瞬即逝。計算時間的漏壺不斷地催迫着水滴向下走去;而年青女子濃厚的濃黑的頭髮,轉眼之間就稀疏脱落,連梳子也承受不住了。光陰易逝,容顏易老,這是客觀事實。如果讓時光白白地過去,讓秋霜爬上眉毛,白色替換了青黑,那是壯夫羞為的。男子漢、大丈夫是不會受人拘束、受人役使的。這裏詩人以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回答了歌人的勸酒。

當然,詩人在這裏所表達的思想很曠達,但他對於現實又充塞着滿腔憤懣,以曠達的情懷錶達憤懣的情緒,反而使人更覺詩人的激憤。從詩人的激憤中,我們可以看到現實摧殘人才的悲劇。因此詩人李賀在輕煙迷濛、柳條拂嬌的春日郊遊時,會突發慷慨悲歌。

他激憤,但並不消沉,不是縱酒消愁,而是以一種傲岸的人生態度來對待現實;他不是及時行樂,而是珍惜時光,不甘頹廢。也正是在這種痛苦矛盾的心情下,所以詩寫得感情激盪,波浪迭起。激憤的心情和明麗的嬌春相輝映,傲岸的形象和神奇的色彩相交匯,形成震撼讀者心魄的境界。

南園十三首(其五)

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鈎,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户侯!

李賀詩鑑賞

唐王朝自綿延八年的“安史之亂”後,中央集權力量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各地方藩鎮形成了自立一方的割據力量,他們不服從中央政令,自立制度,父死子繼,出現了分裂國家的“藩鎮割據”的局面。李賀這首述志抒情詩以及下面的兩首詩就是在當時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李賀在辭去奉禮郎的職務之後,回到了昌谷。此時,他在思想上產生了劇烈的鬥爭,掀起了陣陣思想上的波濤。在為國建功立業的思想支配下,李賀產生了投筆從戎的念頭。一氣呵成地寫出了這首詩。

這時候,詩人的思緒已經飛越關山,到了平定藩鎮的前線,他似乎看到自己騎在高頭大馬上,揮舞那鋥亮鋥亮的吳鈎,馳騁沙場。這時,他似乎在向幻想中的自己提出發問: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不佩劍帶刀,奔赴戰場,去收復被亂臣賊子佔據的五十州美好江山?

此處以發問起首,透露出詩人豪邁的氣勢,昂揚的情緒,以及急迫的心情。山河破碎、個人的遭遇,不由得他不急切地想建功立業,幹一番事業,為國報效,也改變自己懷才不遇的困境。

三、四兩句承接一、二兩句,繼續用設問的句法,進一步抒發出強烈的感情。“若個書生萬户侯?”封建社會中被認為最高的褒榮—— 繪圖凌煙閣,有幾個是書生呢?這二十四個功臣皆是在沙場上,在戰爭中奮鬥、搏擊出來的!這是羨慕、是嚮往、是自愧,也包含着一種對自己懷才不遇的遭際的激憤情緒。從整首詩看,雖有激憤的情緒,但並不低沉,並不悲傷,而是激越昂揚,有強烈的鼓舞力量!

詩歌在創作上是一氣呵氣,氣勢是一瀉而下;但由於感情是複雜的,百感交匯,所以從詩的內在藴藉來説,又有波瀾起伏、一波三折的韻致。

其六

尋章摘句老鵰蟲,

曉月當簾持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

文章何處哭秋風。

這是和上一首同時寫成的一首述志詩。上一首是正面敍述自己要投筆從戎、為收復被藩鎮割據的五十州國土出力的感情;這一首則是從反面—— 否定學文、以為學文無補於事。

詩的開頭兩句構置了一幅臨窗苦讀的畫面。這兩句中,“ 曉”是詩眼。又是一個夜晚即將逝去,拂曉將臨之時,天邊的天幕上已經隱隱地露出冷清的一抹曙色;一彎殘月掛在窗前,射出一縷慘白的餘光。詩人還在窗前慘淡淒冷的氣氛下,尋章摘句,弄些雕小技般的詩賦,似乎就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終老此生了。

這令人悲哀的氣氛、這令人悲哀的遭遇,它激起讀者深沉的同情,也引發讀者懷着沉重心情去思索:

是啊,難道就這樣終老此生?這,也正是詩人描繪這一畫面時的思索!所以曾經是使詩人那麼醉心的書山跋涉、詩海徜徉的生活,現在卻顯得那樣淒冷孤獨,渺小卑微。

此情此景之中,詩人的思想翅膀又騰飛起來,它又越過千山萬水,穿過寥廓的空間,到了河北道所屬的地域。這裏年年月月在廝殺,到處都是劍影刀光,而那些悲秋的文章,即使有如宋玉憂國憂民的情懷,又何益於水深火熱中的國家?詩寫到這裏就更加沉痛,更加悲切了。一位向來以創作為自己生命主要內容的詩人,竟然發出了文章何用的哀號,這哀號是詩人的心在流血,是心血沸騰時發出的撕裂人心的呼喚!

有人説此詩隱晦曲折,有人説這首詩含蓄,看來都未得要領。這首詩的特點恰恰是明朗,心靈之火在噴湧。開頭兩句似乎是含蓄,但這只是詩的蓄勢,把氣勢蓄滿,為後兩句忿憤之情的噴發作了勢態的積蓄。

其七

長卿牢落悲空舍,

曼倩詼諧取自容。

見買若耶溪水劍,

明朝歸去事猿公。

寫完上面兩首,詩人的思緒在繼續擴展、升騰,他要付諸於行動了。開頭兩句沿着上一首“習文無用”的思維軌跡前進,人的思想超越了時間,把時間退回到一千年前的空間去,看到了司馬相如這樣一位大才子,看到了東方朔這位號稱聰慧機智的卓越人物。

這兩位歷史人物的遭遇使人更感到悲傷了。一個是家徒四壁,窮困潦倒到悲慘的境地;一個是無法實現抱負,為了能夠為社會所容,只能用一種詼諧的方式來掩飾自己,結果變成了小丑一般的人物,留了個“俳優”的不光彩的名聲。才華、機智如司馬相如、東方朔那樣的人物,文場尚且如此,學文的結果如何,就不難預料了。這是詩人承接上一首的思緒,想到了古代人物的遭際,這樣就更加強調他學文無用的信念。

三、四兩句是他的行動方案。經過上兩首的思想矛盾和彷徨,詩人堅定了,他將行動起來了。買一柄寶劍,找一位武藝高強的名師,習武學藝,然後馳騁沙場,幹一番事業,搏取個凌煙閣上繪像的功績。在前線軍幕之中尋找自己的出路,為國出力,建功立業。

這裏表面上似乎是由於詩人找到了出路,情緒上也轉為昂揚。但從詩人的內心來説,他並不是樂意棄文習武,投筆從戎,這只是在現實中屢受挫折、尋求不到出路的一種逆反心理的表現,感情悲痛。

詩中把歷史人物和現實狀況融匯在一起描寫,古今一理,使得詩人的感慨具有強烈的歷史縱深感和形象的現實感。

金銅仙人辭漢歌並序

李賀

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置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

茂陵劉郎秋風客,

夜間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

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

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

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

渭城已遠波聲小。

李賀詩鑑賞

這首詩作於憲宗元和年間,正如這首詩的《序》所説,詩人是根據一個傳説故事而寫成的,但是詩的重點又不在於這個故事本身,而是引申開去,以漢武帝劉徹為主人公,圍繞着劉徹鑄金銅仙人及其結局來展開描寫,表達詩人自己對這一歷史事件的感歎。

詩開頭兩句突出“秋風客”這一主題意象,這位“秋風客”就是漢武帝劉徹。這一意象的內涵不僅僅是因為劉徹寫過《秋風辭》,而且還包含着如同一陣秋風一樣,劉徹亦不能逃脱自然規律,也只是人世間匆匆的過客。再者,用直接意象“秋風”,間接意象《秋風辭》的悲涼意境來增強主題意象的悲劇氣氛。

以“秋風客”這樣一個無限悽清、悲涼,充滿着悲劇色彩的形象來提起全篇又籠罩全篇,為全篇定下了悲哀冷清的基調。“夜聞馬嘶曉無跡”一句的作用是加強“秋風客”這一形象。

漢武帝成為匆匆過客了,那麼他所經營的一切又如何呢?秋天又到了,那曾經是那麼繁華的三十六宮裏,畫欄旁邊桂花樹依在,仍在開花,散發出陣陣清香;但是三十六宮之中滿眼荒涼:土花(青苔)爬上了台階,爬上了欄杆,爬上了牆壁,爬上了樹幹。到處都是那碧綠碧綠的土花!這一“土花碧”的景象多麼令人心酸!三十六宮荒廢了,零落了,它染上了那麼哀傷的色彩。

接下去寫銅人的遭遇。這個銅人是“秋風客”劉徹為了逃避“過客”的結局而苦心經營的,而劉徹畢竟成了“過客”了,那麼這個銅人就只能成為“秋風客”這一主題形象的襯托物。詩人發揮着豐富的想象描繪銅人的痛苦,以襯托出“秋風客”的悲劇。

從“魏官牽車”以下,描繪了搬遷金銅仙人的'全過程。當然,天才的詩人即使是敍事也不會是純客觀地平鋪直敍事情發生發展的過程,情感豐富的李賀就更不會如此了。詩人在寫拆遷銅人的過程時,始終融合着他那滿腔的情感,透過詩人感情的移向,突出銅人之悲。來拆遷銅人的魏官從東關進來,帶來陣陣悲酸的秋風,直射金銅仙人的眼睛,使銅人落下沉重的淚水。這裏用“酸風”“鉛水”兩個詞,既新奇又十分形象地突出了銅人的“心情”,把銅人寫活了。當銅人離開的時候,只有千百年來都照臨人間的“漢月”,只有路邊枯衰的蘭草在送別,把金銅仙人離去時的孤寂悽清渲染了出來。這裏的尖冷辛酸的秋風、冷清的月、衰敗的蘭草構成了一幅多麼暗淡悽清的畫面。在這個畫面之後,詩人呼出了“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呼喊!這一層次如上所説無疑是要突出金銅仙人的“悲”。

但是它的目的不是為寫銅人,而是為了襯托“秋風客”——這才是詩人寫銅人的目的。銅人與秋風客,襯體形象與主體形象,有一個結接點,那就是任何事物都在變化,都不可能永遠存在。劉徹如一陣秋風,匆匆去了;他所鑄造的企望永生的銅人也在秋風中消逝。

有什麼是永恆的呢?那只有老天了,但如果老天是有情感的話,那麼連他也會衰老死亡的!企求長生,只是徒勞,只是一場悲劇性的幻想。看來他的《崑崙使者》《官街鼓》等詩是可以作為這首詩的註腳了:“金盤玉露自淋漓,元氣茫茫收不得!”“幾回天上葬神仙,漏聲將相無斷絕。”

最後兩句用“獨出”“荒涼”來進一步加強悲劇氣氛,再用渭水的波聲如泣如訴不絕如縷,從聲音來渲染淒涼的情調,以結束全詩。

這首詩就是這樣,以“秋風客”劉徹作為整首詩悲劇境界的主人公,用金銅仙人為陪襯形象,映襯漢武帝劉徹求取長生的幻想破滅的悲劇。李賀由於體弱多病,也經常感到人生短促,也希望能長久地活在人間,但是,他又十分清醒地看到,這只是一種幻想,不可能實現的,所以他也常常懷着這樣一種對人生的悲劇性的冥想,形成了他內心世界的衝突。金銅仙人的故事,只是他的這種悲劇情緒的觸發劑而已!詩中的秋風客劉徹、金銅仙人,只是他情緒外化的對象,是他的情緒的對象化。

他實在是無意於歌頌“秋風客”,也沒有明確的批判他企求長生的行為。詩人是藉此吟詠悲劇的人生,吟詠人生的悲劇;這,才是李賀寫這首詩的用意所在!

李賀意識到生命不能永恆存在這一悲劇性的事實,十分悲痛,正因為這樣,所以他懷着哀傷的心情,展示了秋風客漢武帝的悲劇。這正是這首詩寫得意深情濃,意境鮮明感人的原因。

這首詩在藝術上很有特色,在李賀的詩歌創作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他最主要是調動了移情的手法,將詩人自己的主觀感情熔鑄在詩的形象描繪中去,取得了物我交融的奇妙效果。再者,以濃郁的感情寫無情的銅人,使無情變有情;再以有情之銅人去襯托“秋風客”劉徹,構思奇特而精巧。

古悠悠行

李賀

白景歸西山,

碧華上迢迢。

今古何處盡,

千歲隨風飄。

海沙變成石,

魚沫吹秦橋。

空光遠流浪,

銅柱從年消。

李賀詩鑑賞

李賀常常用他的詩歌去探究宇宙的奧祕,人生的真諦。寫下了一曲曲帶有哲理意味的詠歎調。這首《古悠悠行》就是這樣的作品。

又是一個白天過去了,太陽已經慢慢地落在西方天幕的山巒下面;而月亮又帶着她的光華升上碧藍碧藍的高遠的天空。這一極其普通的自然現象,在敏感的詩人的心底卻引發了悸動,萌生出飛越千載的奇思遐想。“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這兩句雖然很簡短,但卻是經過高度濃縮寫出來的具有豐富內涵的詩句。從古到今何處是它們的源頭,又何處是它的盡頭呢?這漫漫的時間,這廣闊無垠的宇宙,大概只有它們是永恆的吧!這麼短短的兩句,就給者用粗線條勾畫了一幅綿延無盡的時間和廣袤無限的空間背景。“千歲”句表面上雖然只是指時間,“千歲”,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裏像一陣風那樣飄忽而過。但是“千歲”又不僅僅是指時間,也指千歲之內的一切事物。這千歲內的人、事、物,也和時間一樣隨風飄蕩而逝,無影無蹤了。

這是前面四句藴含的無比深厚的內容。這當中有詩人在時間消逝時心靈顫震的音符,有悠遠的時間廣闊的空間背景。“千歲隨風飄”一句又帶起了下面四句。

下面四句分別用兩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具體寫出了“千歲隨風飄”:一是秦始皇及其為求仙而築之入海石橋,一是漢武帝為求長生而鑄的銅柱(金銅仙人 )。秦始皇、漢武帝都企望能永久留存人間,長生不老;但是,像歷史上一切事物一樣,都逝去了,隨風而飄走了。他們為了求取長生建造的石橋、銅人,也隨着時光的流逝而毀滅。在寫這兩個歷史人物和事件時,詩人分別用了兩個分句來加強“隨風飄”的力量。“海沙變成石”,是説明任何事物都在變化;“空光遠流浪”,寫時間是不會停止的。這樣,就把“千歲隨風飄”的哲理表述得更加具體生動。這兩句又和秦橋、漢銅人交織起來寫,就更把秦始皇、漢武帝企求長生的悲劇擺在哲理的氛圍內,擺在永遠變化的大千世界、永遠奔騰不盡的時間長河裏面,正像前面《金銅仙人辭漢歌》裏面分析到的那樣,李賀對於人生短暫、時間的永恆這個矛盾是懷着一種悲哀的心情去探究的。雖則如此,然而他畢竟探究到這種哲理的真諦——宇宙、時間的永恆性。

黃頭郎

李賀

黃頭郎,

撈攏去不歸。

南浦芙蓉影,

愁紅獨自垂。

水弄湘娥珮,

竹啼山露月。

玉瑟調青門,

石雲濕黃葛。

沙上蘼蕪花,

秋風已先發。

好持掃羅薦,

香出鴛鴦熱。

李賀詩鑑賞

這是一首思婦的怨歌。

在唐代二百八十九年漫長的歲月裏,詩壇上出現了許許多多寫思婦幽怨的詩章。這種主題,在我國古典詩歌領域裏是傳統的主題了。漢樂府中就有大量這樣的作品,有名的《古詩十九首》中寫這種主題的作品也很出色。然而唐代的思婦詩寫得多而且好。宋代大詩論家嚴羽説過:“ 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李賀這首《黃頭郎》通過押運管理船運的下級官吏的境遇,來反映唐代社會生活中的思婦懷人這一主題。

詩的開頭兩句,“ 撈攏”一詞點出了造成夫妻分離、家人不能團聚的原因。“去不歸”表面上只是敍述,但這一“敍述”卻包含着幽怨。他成年累月離家在外,引起自己多少思念!兩句詩似脱口而出,又似呼喚遠方的丈夫,這樣,詩一開頭就把一個情感豐富的少婦形象呈現出來。

“南浦芙蓉影,愁紅獨自垂。”送別丈夫的水邊,一支荷花,影影綽綽,那紅色顯得那樣的哀愁,獨自低垂着頭。這裏是寫荷花,但更是寫人。在煙波渺渺的南浦,一支愁紅慘淡的荷花,孤伶伶地..把氣氛渲染得那樣寂寞淒涼。這淒涼的荷花其實也是人,正是那寂寞哀愁的少婦形象的藝術化。丈夫出遠門,長久未歸,她獨自一個人又到了送別丈夫的水邊,佇立着,眺望遠處的船帆,一張張帆過去了,過去了,卻不是自己丈夫的歸帆,她只能哀愁傷感地低下頭。這花似人,以花寫人;這人似花,以人擬花。花人合一,人比花更愁。詩人把思婦苦苦相待的心情生動形象地傳給了讀者。接下去詩人用了一個流淚的典故。娥皇、女英這一傳説富有美麗的神話色彩,能引起讀者豐富的幻想。特別是李賀在運用這個典故時突出了聲、色兩個方面,使這個人們常用的典故和當時的環境十分吻合,有聲有色地渲染了環境,渲染了人物的心情。

你看:那叮咚叮咚的流水聲,多像是二位妃子趕路時那玉珮碰擊的聲音;在慘淡的月影中,山間的竹子搖曳着,那竹葉上晶瑩的露珠兒像是幽竹的眼淚。這裏的月影、水聲、幽竹、露珠,把“愁紅獨自垂”的“芙蓉”襯托得更加哀怨,也把少婦思念的情懷渲染得婉曲感人。以上是詩的第一部分。

“玉瑟調青門”一句是“青門調玉瑟”的倒裝。

上面説到了,“青門”是長安城東南的城門。這裏場景變換了,從送別的“南浦”到了“青門”,這中間有時間的跳躍,不是連續性的場面。她算計着時間,自己心愛的丈夫大概要歸來了,於是抱起玉瑟到霸城門邊守候,盼望丈夫的歸來。她時而翹首歸途,時而彈瑟以消磨時光;一直到傍晚降臨,暮雲冉冉而起,把開着黃花之葛藤都沾濕了。在河邊沙灘上的蘼蕪,開着白白的花,在秋風中擺動。這時候少婦想到要把羅薦打掃好,在鴛鴦爐上點燃香料,讓丈夫一到家就感受温暖芳香。這位少婦盼望丈夫歸來的感情是多麼熱烈真摯。這一部分裏寫得親切動人,除了得力於詩人描繪了這位思婦的兩個行動:深情地抱瑟等候於青門外邊,在家中掃乾淨墊薦、焚熱香爐;更得力於這六句詩對色彩的點染:青門、黃葛、白雲、蘼蕪花,交匯成多姿多彩的畫面,這就更能突出少婦的感情了。

全詩就是這樣,由兩部分組成:思念、盼歸。這兩部分前後呼應,構成了哀怨婉轉、情感深摯的境界。

馬詩二十三首(選三)

李賀

其四

此馬非凡馬,

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

猶自帶銅聲。

其五

大漠沙似雪,

燕山月似鈎。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其十五

不從桓公獵,

何能伏虎威?

一朝溝隴出,

看取拂雲飛。

李賀詩鑑賞

《馬詩二十三首》是詩人李賀的一組著名詠物詩。古人詠物多是為了述志。詠物即是一種自成一格的抒情詩,如駱賓王筆下的蟬,杜甫筆下的鷹,都是借物抒情。李賀詠馬,亦是借馬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這裏所選三首:一首詠馬之非凡品質,一首詠馬之志向,一首詠馬之遭遇,從三個方面抒發了詩人的感情。

在《其四》中出現的這匹馬,具有飛駿的氣概。

詩一開首就有如一陣霹靂,劈頭而來,突出了馬的不同尋常的來歷。此馬乃是天馬,是馬星之精魂。所以一開頭就有一番震懾讀者心靈的力量,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但更主要的開頭兩句是為了塑造馬的神駿形象作準備,由於有了開頭兩句,“ 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才顯出此馬的力量。“瘦骨”點明此馬遭際十分不幸,只剩下了嶙峋瘦骨,這一刻畫又對下一句起反襯作用:雖然只剩下一把瘦骨,但還是那麼堅勁有力,一蹄一步,仍然發出錚錚震耳的金屬敲擊聲。

這樣,馬的內在不凡的品質—— 天馬、房星之精魂,就化成了外在的形象的表現。這中間又以“瘦骨”作反襯,更顯得此馬之不同尋常,在結構上也見出波折來,不同於一般平直之作。雖然只是寥寥四句,但卻如見其影,如聞其聲地把這匹骨格清瘦而神駿無比的天馬塑造出來了。

這馬既是具有如此內美的神駿之駒,那自然亦應有遠大的志向。發揮馬的才能最好的處所自然是沙場,遇英雄之主,馳騁沙場,當能建立不朽的功業。《其五》一詩的前兩句飽含深意地、又十分樸素地展示了一幅遼闊廣袤而又不無帶點蒼涼意味的沙場景象:在寬闊無邊的大沙漠上,燕然山在遠處綿延峙立,一彎新月高高地掛在山頂上,月影照臨沙漠,整個沙漠如同覆蓋着一層皚皚白雪。高山、大漠本來是十分雄渾的,可是作者在畫面上以淒冷的月色、白雪這樣的冷色調塗抹上去,就顯得蒼莽而帶着寒意了。這裏的景色似乎詩人只是寫實,但是選取了燕山作背景,卻又暗指着另一層意思。我們都知道,在燕山麓,漢代大將軍竇憲演出過一幕多麼令人神往的雄壯活劇:追逐敵人匈奴,然後登上高高的燕然山,刻石記功,凱旋而還。

以上兩句的沙場景象是馬神馳沙場而見到的,這廣袤遼闊而蒼涼的戰場,正吸引着馬,它期待着: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什麼時候才能佩上那金光閃閃的絡腦,在清爽的秋天裏馳騁沙場!它需要被人欣賞,它需要被識才的主人重用,它需要在疆場上拼搏,它需要為主人立功!此處用“何當”“快走”

兩個詞,把馬的迫切建功立業的志向,很真切地傳達了出來。

《其十五》似乎平直。前兩句寫齊桓公的坐騎能夠顯示出降伏猛虎的赫赫威風,是由於得到了跟隨齊桓公出獵這樣的好機會;後兩句寫如果我一旦能從山溝田野脱穎而出,你將看到我掠雲飛馳的雄姿,騰空追風的才能。看似平淡,但細想並非如此,它藴含着詩人充沛的感情。開首兩句用反問的口氣問桓公的馬:

你如果不是因為有跟隨桓公出獵的機會,你又怎能顯示出你伏虎之威?這裏有羨慕,但更多的是訴説自己沒有這樣的機會,內心是憤懣不平的!三、四兩句是希望、期待,但更多的是對目前身陷溝隴之處境的強烈不滿。這樣,貌似平直的詩句卻又不同尋常了。

李賀在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國勢淪喪的情況下,曾經產生過投筆從戎、收復被割領土的強烈願望(如《南園》),而且也確實到達雁門一帶。李賀在政治上也有抱負,想為國幹一番事業,特別由於他是“王孫”,是李唐王朝統治者—— 皇族的成員,這種願望確實是比較強烈的。但是由於當時政治,自己連參加進士考試都受到小人的攻擊。遭際坎坷,鬱郁不得志。這裏寫到的馬,實在是李賀運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塑造的抒情形象,馬的形象也是詩人自己的抒情形象;物我渾然一體,契合成含意深遠的藝術形象。

老夫採玉歌

李賀

採玉採玉須水碧,

琢作步搖徒好色。

老夫飢寒龍為愁,

藍溪水氣無清白。

夜雨岡頭食榛子,

杜鵑口血老夫淚。

藍溪之水厭生人,

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風雨如嘯,

泉腳掛繩青裊裊。

村寒白屋念嬌嬰,

古台石磴懸腸草。

李賀詩鑑賞

中唐時期,許多老百姓離鄉背井,忍飢挨餓,冒着生命危險到藍田山下的藍溪去開採碧玉,不少被溺死在溪中。這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引起了詩人們的反映。詩人韋應物的《採玉行》是在這樣背景下產生的,李賀這首《老夫採玉歌》也是在這樣背景下產生的。

李賀這首詩是深刻地反映現實的,但是它和韋應物的《採玉行》不一樣,和白居易和杜甫的作品也不一樣;李賀這首詩之所以千古傳誦是和它的藝術上的獨特性分不開的。譯成現代詩,或可見出其藝術魅力:

它們構成的畫面尺管奇詭,卻意向分明,讀者可從中探測女主人公心潮的湧動。

期待、失望、怨怪、擔憂,這種種心態都是從愛戀的土壤裏萌生出來的。因為愛得深切,總是為對方想得多,想得細。女主人公的上述感情和思慮,是以“江樓”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引發物有梅雨、酒旗、波浪、白雲等依次映入眼簾的景色。鼉,俗名“豬婆龍”,即揚子鱷,傳説欲雨則鳴,鳴聲似鼓。沉悶的鼉鳴聲從江邊的河岔裏傳來,梅雨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酒店門前高挑着新換的青帘。江水上漲,波浪翻騰,天上的白雲重重疊疊,競相追逐..這些表明已經進入夏天,進入梅雨季節。於是想到在外經商的丈夫,生怕他淋了雨,感受風寒,趕忙備好防水的“黃粉油衫”,準備給他捎去。這一舉動看似平淡,卻寄託着一片深情。

接着進一步渲染相思之苦;新槽滴酒,可供酣飲,本應為之歡欣鼓舞,此時的感覺卻是“新槽酒聲苦無力”,為什麼會這樣呢?王琦剖析得相當中肯:“新酒已熟,槽牀滴注有聲,然飲之不能消愁,反苦酒之無力。”既然無心戀酒,便把注意力轉向窗外的南湖:

“南湖一頃菱花白。”那裏菱花盛開,連綴成白茫茫的一片。觸目馳懷,又想起遠方的親人來,忙命侍女(唐詩文中多以小玉稱侍女)推開屏風,希望看得更遠更遠,但映入眼簾的卻是連綿不斷的山色。視線被阻隔了,江陵杳不可見,心上的人兒杳不可見,千里之思伴隨着無邊的愁苦,如同這首深情綿邈的《江樓曲》,悠悠難盡。

詩共十二句,等分成三組。前四句籠括全篇,起着導引作用。但形象生動,抒情味極濃,可視作一首獨立完整的小詩。這部分主要介紹環境背景和人物情狀,容易出現平鋪直敍、枯燥乏味的弊病。由於作者善於把賦、比、興諸種手法交替運用,波瀾迭起,逸趣橫生,例如“鯉魚風起芙蓉老”,用“鯉魚風”代指南風,就覺鮮活。有形態可見。句末的“老”字寓意頗豐,一者感歎大好的春天過去了,心上人還不回來;二者想到紅顏易老,像芙蓉那樣,很快就要凋零,未免哀惋惆悵;另外,還透露出怨恨,怪心上人羈留外地,不早日歸來。總之,用語準確,又具彈性,讀者能夠體味,卻無法界定情意的範圍。中間四句着重寫女主人公對丈夫的牽掛和繫念,先縱後收,千般意緒,萬種情懷,都綰結在一句“黃粉油衫寄郎主”上。

後面四句寫不盡的相思和不盡的愁苦,鬱悶的心情和闊大的景象構成鮮明的對比,情與景相反相成,這種藝術的辯證法,非大手筆豈能掌握運用得如此得心應手!

美人梳頭歌

李賀

西施曉夢綃帳寒,

香鬟墮髻半沉檀。

轆轤咿啞轉鳴玉,

驚起芙蓉睡新足。

雙鸞開鏡秋水光,

解鬟臨鏡立象牀。

一編香絲雲撒地,

玉釵落處無聲膩。

紆手卻盤老鴉色,

翠滑寶釵簪不得。

春風爛漫惱嬌慵,

十八鬟多無氣力。

粧成欹不斜,

雲裾數步踏雁沙。

揹人不語向何處?

下階自折櫻桃花。

李賀詩鑑賞

李賀以其穠麗的筆觸寫過一些堪稱“豔詩”的詩,如《洛姝真珠》、《惱公》、《夜飲朝眠曲》、《河陽歌》、《花遊曲》、《石城曉》、《夜來樂》等等。其中的一些主人公是倡家者流,濃豔之外,略帶幾分輕佻;另一些是貴婦或名門閨秀,雖然俊俏,但貪圖享樂,貴族氣相當濃郁。這首詩屬於後者,它詠歌的“美人”嬌嗔慷懶,卻頗有風韻,顯得楚楚動人。

詩人選擇的題材不是美人整個白天或夜晚的生活狀況,而是其中的一個片斷—— 梳頭。對於一般人來説梳頭是件小事,不值得一提;而於美人,卻是件不可等閒視之的大事,因為頭髮(包括髮式)的美,乃是女性最富特徵的方面,梳理頭髮,關係到能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美麗的姿色和迷人的風韻。李賀巧妙地選取美人梳頭時的情狀,以表現她的整體美。

詩分三個部分,開頭四句寫梳頭前的情狀:“西施曉夢綃帳寒,香鬟墮髻半沉檀。”西施代指所寫美人。此時天色已明,而她還躺在薄薄的羅帳裏周遊夢鄉哩。句中的“曉”字點明時間,曉而未起,見出其“嬌慵”。而“寒”字除標明節令是早春外,還暗示她是孤眠。孤枕寒衾,已是無耐,況值春天,尤其難堪。此處透露了“惱”的直接原因。“香鬟”句是梳頭的伏筆。睡在牀上的她,鬟髻不整,欲墜未墜,散發陣陣清香,就像懸浮在水中的檀香木。此刻有人從井中汲水,那咿咿啞啞的轆轤聲傳來,把美人驚醒。

她睜開惺忪的睡眼,容光煥發,恰似出水芙蓉。

中間八句正面寫梳頭。梳頭要臨鏡,不然就無法審視自己。這位美人下得牀來,首先打開飾着雙鸞,象秋水般放射出耀眼光芒的明鏡,然後解開鬟髻,讓頭髮自然地披散下來。儘管她站立在象牀上,那濃密如雲、纖細如絲的長髮,仍然拖至地面,散發出誘人的濃香。玉釵從長髮上滑落下來,幾乎沒有聲響。“無聲膩”為“膩無聲”之倒裝,“膩”指長髮柔細而滑,是“無聲”的緣由。接着動手梳理,把像烏鴉羽毛那樣黑中帶碧的長髮盤結起來,恢復鬟髻的原擇。由於梳得勻,盤得實,映着光線,如同碧絲一般,滑膩得連寶釵也插不穩。顯然,這位美人在梳理上花了不少功夫。此時她顯得既嬌美又疲憊:“春風爛漫惱嬌慵,十八鬟多無氣功。”這略帶誇張的筆墨,把主人公此時此刻特有的美充分表現出來。明代的評家丘象升、姚佺激賞此二句。丘就其中的“惱、嬌、慵”發表見解説:“ 三者美人之恆態也。”姚對美人梳頭後顯得“無氣力”作了這樣的分析:“雖緣鬟多,亦緣惱,亦緣嬌,亦緣慵也。”二人所論極是。“金屋藏阿嬌”,阿嬌之所以“嬌”,就因生活在“金屋”裏,錦衣玉食,給寵壞了。嬌慣了就喜愛生氣,養成了懶散的習性。

總而言之,這位美人身上有着濃烈的貴族氣。貴族氣固然不好,但美貌的少女或少婦帶點嬌嗔,卻也別有風致。其中或者含有美的價值的自我評估,通過心理傳導,使觀賞者於美感快感之外,產生一種仰慕之情。

真正的美理應受到永恆的尊重。

末四句寫梳頭完畢後的身姿步態:髮式秀美大方,無論是鬟是髻,都不偏不倚。頭髮梳成後的狀貌只一筆帶過。接着描述她如何曳動雲裾,緩緩走下台階。

“踏雁沙”是比喻,形容其步履所至,如大雁行於沙地,顯得勻緩從容。然後默默起走向庭院,採摘繁英如雪的櫻桃樹枝。詩歌結尾與杜甫的《佳人》頗有相似之處。凡是美人都有天生的麗質,這樣的“麗質”

會在一舉一動中表現出來。不過杜甫寫的是落拓的佳人,她摘花、採柏的風姿儘管高雅,卻帶有清苦的況味;李賀筆下的這位美人的身姿步態則攙有優美與傲慢。這些是客觀環境影響所致,屬於“後天”。

這首詩主要表述行動過程,按照通常寫法,當以賦筆為主,詩人卻純用畫筆把它表現出來。全詩十六句,句句是畫,或者説句句有畫,即是象“揹人不語向何處”也是一幅無聲的畫。這位美人的氣質、情緒和心性,通過“不語”更加充分地顯現出來。

標籤: 李賀詩 鑑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lihe/kyr3v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