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李白 >

李白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翻譯及賞析

李白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翻譯及賞析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詩寫作者遊黃鶴樓時聽笛的經歷,抒發了詩人滿腔的遷謫之感和去國之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李白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翻譯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白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翻譯及賞析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譯文]

被貶謫的人要去遙遠的長沙,依戀回望長安不見家園。

[出自]

李白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 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註釋:

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經過武昌時遊黃鶴樓所作。本詩寫遊黃鶴樓聽笛,抒發了詩人的遷謫之感和去國之情。西漢的賈誼,因指責時政,受到權臣的讒毀,貶官長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詩人引賈誼為同調。《千家詩》中詩題又作:題北榭碑。

郎中:官名。

黃鶴樓:近在湖北武昌的長江邊上。

遷客:流遷或被貶到外地的官員。

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武漢別名“江城”即來自“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

落梅花:古笛曲有“梅花落”。

譯文1:

一旦成為被貶的官員,在去長沙的途中,西望長安,那裏再也沒有家了,此時的心情是何等地痛苦。

一日與史郎中在黃鶴樓上對飲,忽然聽到一陣陣笛聲,笛子吹的是“梅花落”,江城五月,正是初夏暖熱季節,可一聽到淒涼的笛聲,頓感有一股寒意襲來,就像置身與梅花飄落的冬季一般。

譯文2:

我與前人同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隱隱雲山不見家。

黃鶴樓頭聽得有人吹玉笛,頓生寒意江城五月落梅花。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稱與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少年時居住在四川,讀書學道。二十五歲出川遠遊,先後居住在安陸、魯郡。在此期間曾西入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後來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讒言出京,漫遊各地。安史之亂起,為了平叛,加入永王幕僚;後來永王為唐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而被流放夜郎。遇赦東歸,投奔族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不久病逝。他因寫詩而聞名,為當時的人們所激賞,稱讚他的詩可以“泣鬼神”。他以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反映現實,描寫山川,抒發壯志,吟詠豪情,因而成為光照古今的偉大詩人。

創作背景

詹福瑞、劉崇德、葛景春等認為,此詩是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長流夜郎,路經江夏(今武漢武昌)時遊黃鶴樓所作。而鬱賢皓、王運熙、華桂金等則認為此詩是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東歸,途經江夏時所作。當時老朋友史郎中在江夏特意陪他遊覽了當地名勝黃鶴樓。黃鶴樓頭,那悠悠笛聲給憑欄遠眺的詩人李白平添了無限思緒,興會之餘,他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

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樂府詩集》對此調的題解説:“《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當初夏,當然是沒有梅花的,但由於《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動聽,使詩人彷彿看到了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開放的,景象雖美,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同時使詩人聯想到鄒衍下獄、六月飛霜的'歷史傳説。由樂聲聯想到音樂形象的表現手法,就是詩論家所説的“通感”。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國懷鄉的悲愁情緒。清代沈德潛説:“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唐詩別裁》卷二十)這首七言絕句,正是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見長,使讀者從“吹玉笛”、“落梅花”這些眼前景、口頭語,聽到了詩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這首詩還好在其獨特的藝術結構。詩寫聽笛之感,卻並沒按聞笛生情的順序去寫,而是先有情而後聞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動作加以描寫,傳神地表達了懷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見”的愁苦;後半部分才點出聞笛,從笛聲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蒼涼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後情景相生,妙合無垠。

名家點評

(1)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復齋漫錄》“古曲有《落梅花》,非謂吹笛則梅落。詩人用事,不悟其失。”餘意不然之。蓋詩人因笛中有《落梅花》曲,故言吹笛則梅落,其理甚通,用事殊末為失。

(2)謝榛《四溟詩話》:作詩有三等語,堂上語、堂下語、階下語,知此三者可以言詩矣。凡上官臨下官,動有昂然氣象,開口自別。若李太白“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堂上語也。

(3)凌宏憲《唐詩廣選》:蔣仲舒曰:無限羈情,笛裏吹來,詩中寫出。

(4)黃生《唐詩摘鈔》:前思家,後聞笛,前後兩截,不相照顧,而因聞笛益動鄉思,意自聯絡於言外。意與《洛城下》同,此首點題在後,法較老。

(5)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悽切之情,見於言外,有含蓄不盡之致。至於《落梅》笛曲,點用入化,論者乃紛紛爭梅之落與不落,豈非痴人前不得説夢耶?

(6)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因笛中《落梅花》曲而聯想及真梅之落,本無不可。然意謂吹笛則梅落,亦傅會也。復齋説雖稍泥,然考核物理自應有此,不當竟斥為妄。

(7)朱寶瑩《詩式》:首句直敍;二句轉,旅思悽然,於此可見。三句入吹笛;四句説落梅,以承三句。若非三句將“吹節笛”三字先見,則四句“落梅花”三字無根矣。且“江城落梅花”,足見笛聲從樓上載出,“聽”字之神,現於紙上。(品)悲慨。

(8)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悽遠,堪墮淚。潘稼堂曰:登黃鶴樓,初慾望家,而家不見;不期聞笛,而笛忽聞;總是思歸之情,以厚而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libai/99qq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