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李白 >

李白詩詞中的仙俠精神

李白詩詞中的仙俠精神

歷史的步伐進入唐代,尤其是出現了一代“詩俠”李白,俠文化、俠文學的發展達到了高度繁榮。以下是小編分享的李白詩詞中的仙俠精神,歡迎大家閲讀!

李白詩詞中的仙俠精神

盛唐邊塞詩反映將士以身許國的愛國熱情,邊塞詩所表現的是以身許國、熱衷於事功的精神,這些同李白的遊俠詩是一脈相承的;而山水田園詩,則契合了李白遊仙詩中所表達的超凡脱俗出世隱遁的情懷。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和杜甫並稱“大李杜”。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脱,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其詩歌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峯。李白既是“詩仙”,又是“遊俠”,仙的精神和俠的精神在他詩中均有體現,這同他的個人經歷以及盛唐氣象是分不開的。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範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其他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自稱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江陵,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承禎,司馬承禎對李白,稱讚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此後李白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言,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後來又遭遇一系列打擊,最終病逝宣城。

李白素有“安社稷”、“濟蒼生”的理想,這種理想在國土開拓、民族融合、邊戰頻繁的現實刺激下,在開放型文化的薰染下,勃發為一種建功立業的奮發情懷。這種渴望建立蓋世功業的思想一直貫穿於李白的一生,也深深地浸透於他詩歌的劍意象之中。

唐代的長安自漢以來有着濃厚的俠文化傳統,尤其是關隴一帶人民“融合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的生活習慣更是俠風盛行的沃土。對於胸懷壯志的文人來説,任俠成為他們功業意識的一種寄託,他們“渴望通過古代遊俠那種偶逢知音便平步青雲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佩戴一把光彩照人的寶劍則是顯示遊俠身份的必須。李白生活於這樣的文化氛圍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況且遊俠精神“流動着青年人的活潑潑的情感和新鮮的血液”,充滿着“樂觀奔放的時代旋律和火一般的生活慾望、人生宣泄”。這更與他熱愛自由、張揚個性的天性不謀而合。

血管裏湧動着的遊俠精神使李白對劍特別鍾愛。詩人一生佩劍,年輕時“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白馬篇》),年老時“邊塵染衣劍,白日凋華髮”(《禪房懷友人岑倫》),求謁時“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憶襄陽舊遊,贈馬少府巨》),醉酒時“醉來脱寶劍,旅憩高堂眠”(《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高興時“擊築飲美酒,劍歌易水湄”(《少年行二首·其一》),失意時“倚劍增浩歎,捫襟還自憐”(《郢門秋懷》)。他的許多朋友也佩戴着光彩照人的寶劍。《夜別張五》:“龍泉解錦帶,為爾傾千觴。”《君馬黃》:“長劍既照曜,高冠何赩赫。”《贈崔侍郎》:“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在特別廣闊的空間之下,詩人倚劍而立,俯視蒼茫大地,不禁情緒激昂、感慨萬千!《發白馬》:“倚劍登燕然,邊烽列嵯峨。蕭條萬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掃清大漠,包虎戢金戈。”《登邯鄲洪波台,置酒觀發兵》:“觀兵洪波台,倚劍望玉關。請纓不繫越,且向燕然山”“遙知百戰勝,定掃鬼方還。”

但是,當李白被賜金放還,他平交王侯,一匡天下的理想遭到了破滅。於是李白寄意于山水,想到了求仙解脱,這也是與他飄逸灑脱的詩仙性格是相契合的。如他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懼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這首詩裏,我們見到了一位遺世獨行、憤世嫉俗的中國詩仙的人格形象,它有道教的灑脱和狂放,絲毫沒有佛教空幻寂滅的悲觀和基督教遁世苦修、逆來順受的消極,“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正表現的是珍惜個體生命,渴望現實享受的仙人精神。

俠的精神與仙的精神既相互聯繫,又有所區別。李白的身上的遊俠精神,是他在人生中以叛逆精神動搖封建倫理道德,以傲岸不羈,糞土權貴,不倦地追求個性解放的基礎。他鄙視豪門,鄙薄富貴:“作人不依將軍勢,飲酒豈顧尚書期”。(《扶風豪士歌》)李白有“濟蒼生,安社稷”的宏圖大志和強烈的進取功名的精神,但他始終保持一種“不屈己”的性格,不肯折腰於權勢,以“布衣”“野人”自居。他敢於踐踏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向封建統治階級爭取獨立和受尊重的人格,改變某些知識分子在高官貴族面前鞠躬卑膝的地位。他希望能夠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自由平等的關係,重義氣,貴相知,輕富貴,重然諾,“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俠客行》)而李白對仙人的遐想,更是表達了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的氣度和風骨。

但是俠與仙的區別同樣明顯。俠的主旨是建功立業,報效國家。遊俠雖不依附於達官貴人,卻離不開達官貴人的慧眼識珠,《史記·遊俠列傳》中有名的遊俠莫不如是。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李白會寫出“生不用封萬户侯,但願一識韓荊州。”“君侯製作侔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究天人。”(《與韓荊州書》)這樣近乎諂媚的文字。但是對權貴摧眉折腰畢竟不是李白的本性,他一直自視甚高,一介平民卻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當政者,批判當時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李白政治理想破滅後,他流連於山水,寄意於神仙,嚮往的是出世隱逸的生活。這是俠與仙的最大區別。可以説,俠的精神與仙的精神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詩仙李白的風骨。

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説出生於西域碎葉)。李白先世曾遷居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後其父逃歸於蜀,定居綿州昌隆縣青蓮鄉,李白即出生於此。祖籍為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奮讀書始於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雲:“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內)讀書。往來於旁郡,先後出遊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閲歷與見識。

辭親遠遊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遊的征途。再遊成都、峨眉山,然後舟行東下至渝州(今重慶市)。

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開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秋,病卧揚州。冬,離揚州北遊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至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途經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

開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秋,全國六十三州水災,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歲。居於安陸壽山,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遂家於安陸。是年王昌齡進士及第。

開元十六年(728年),吐蕃屢次入侵。李白二十八歲。早春,出遊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於斯。

開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唐玄宗為自己40歲生日舉行盛大的慶賀活動,並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詔令天下諸州宴樂,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國財賦,強制税法,廣為聚斂,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29歲。在安陸。

蹉跎歲月

李白(2張)

開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歲。春在安陸。前此曾多次謁見本州裴長史,因遭人讒謗,於近日上書自白,終為所拒。初夏,往長安,謁宰相張説,並結識其子張垍。寓居終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別館。又曾謁見其他王公大臣,均無結果。暮秋遊邠州(在長安之西)。冬遊坊州(在長安之北)。是年杜甫十九歲,遊於晉州(今山西省)。

開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寵高力士,時四方表奏,皆先為高力士所決。十月,玄宗駕幸洛陽。李白三十一歲,窮愁潦倒於長安,自暴自棄,與長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離長安,經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秋到嵩山五嶽之一的中嶽(為河南省登封縣的名山),戀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遂有隱居之意。暮秋,滯留洛陽。

開元二十年(732年),十月,玄宗出巡,詔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員可將本地區賢才直接向朝廷推薦。十二月,歸還洛陽。是年全國户數為786萬餘,人口4543萬餘,是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李白自春歷夏在洛陽與元演、崔成甫結識。秋,自洛陽返安陸。途經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結識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陽到安陸相訪,二人同遊隨州(今湖北省隨縣)。歲未,歸家安陸。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正月,唐玄宗親注老子《道德經》。令天下士庶(士大夫階層與庶民)家藏一冊,每年貢舉時加試《老子》策。李白三十三歲,構石室於安陸白兆山桃花巖。開山田,日以耕種、讀書為生活。

獻賦謀仕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李白為唐玄宗獻上著作《明堂賦》,賦雲:“穹崇明堂,倚天開兮。”又云:“四門啟兮萬國來,考休徵兮進賢才。儼若皇居而作固,窮千祀兮悠哉!”按賦中有“臣白美頌”等字樣,疑太白曾以此賦在東都洛陽進獻玄宗。此賦盛讚明堂之宏大壯麗,寫盡開元盛世的雄偉氣象以及作者的政治理想。

李白《明堂賦》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謀求官位,其寫作時間為開元二十七年拆毀明堂之前,他賦明堂一是為了謀仕的需要,二是“以大道匡君”的需要。由於家庭的緣故,李白不能應常舉和制舉以入仕途,只能走獻賦之路,這是真獻賦謀仕的原因。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乘機獻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聖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誇耀本朝遠勝漢朝,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理,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是年,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衞尉張卿,並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後兩句説“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去紫極宮,在那裏遇見了賀知章,立刻上前拜見,並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説:“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三年後,李白髮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歎,離開長安。

供奉翰林

天寶元年(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欽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牀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向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豔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歲。詔翰林院。初春,玄宗於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宮中行樂詞》,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八仙”之遊,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宮中人恨之,讒謗於玄宗,玄宗疏之,後玄宗賜金放還。

李杜相識

天寶三載(744年)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裏,他遇到了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麪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樑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

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樑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裏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遊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隨後三人同遊河南濟源王屋山陽台宮,欲尋訪司馬承禎。待到達陽台觀後,方知他已經仙逝,惟睹其畫,李白有感而作四言詩《上陽台貼》。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籙,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籙的蓋還,為他造了真籙。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載(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濟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李杜兩人分手。

安史入幕

李白與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春在當塗。旋聞洛陽失陷,中原橫潰,乃自當塗返宣城,避難剡中(今浙江省嵊州)。至溧陽(今江蘇省溧陽市),與張旭相遇。夏至越中。聞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大勝,又返金陵。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疊隱居。

至德元載(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五月,郭子儀、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復河北十餘郡。六月,安祿山率部攻破潼關,生擒哥舒翰。

至德二載(757年),李白五十七歲。正月,在永王軍營,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抒發了建功報國情懷。永王擅自引兵東巡,導致征剿,兵敗。李白在潯陽入獄。被宋若思、崔渙營救。成為宋若思的幕僚後,為宋寫過一些文表,並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並以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是年杜甫四十六歲,四月,從賊營逃出,謁肅宗於鳳翔,授左拾遺。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明反。五月,肅宗罷張鎬宰相,出為荊州大都督長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五十八歲。李白自潯陽出發,開始長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經西塞驛(今武昌縣東),至江夏,訪李邕故居,登黃鶴樓,眺望鸚鵡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峽。是年杜甫四十七歲,為華州司功參軍。

賦歌而終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佈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着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遊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於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路歌》後去世。

關於李白之死,歷來眾説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説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説。説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

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説,極富浪漫色彩,説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

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着直接的關係。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主要影響

綜述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他與杜甫並稱為“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

李白詩中常將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李白的詩,裴旻的劍術,張旭的草書合稱唐代三絕。

風格

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奇妙,浪漫主義,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遊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讚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李白的詩歌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從形象塑造、素材攝取、到體裁選擇和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無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徵。

李白成功地在詩中塑造自我,強烈地表現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獨特個性,因而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他喜歡採用雄奇的形象表現自我,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表現他的喜怒哀樂。

對權豪勢要,他“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醉後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勞動人民艱辛勞作時,他“心摧淚如雨”。當社稷傾覆、民生塗炭時,他“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南奔書懷》),那樣慷慨激昂;與朋友開懷暢飲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又是那樣天真直率。總之,他的詩活脱脱地表現了他豪放不羈的性格和倜(俶)儻不羣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徵。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際諸因素外,李白詩歌採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和體裁結構也是形成他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原因。善於憑藉想象,以主觀現客觀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的重要特徵。幾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運用多種多樣的想象。現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説、歷史典故、夢中幻境,無不成為他想象的媒介。常藉助想象,超越時空,將現實與夢境、仙境,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織一起,再現客觀現實。他筆下的形象不是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內心主觀世界的外化,藝術的真實。

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之一是把擬人與比喻巧妙地結合起來,移情於物,將物比人。

李白詩歌的另一個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點,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加以大膽的想象誇張。他的誇張不僅想象奇特,而且總是與具體事物相結合,誇張得那麼自然,不露痕跡;那麼大膽,又真實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強化感情的作用。有時他還把大膽的誇張與鮮明的對比結合起來,通過加大藝術反差,加強藝術效果。

李白最擅長的體裁是七言歌行和絕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採用了大開大合、跳躍宕蕩的結構。詩的開頭常突兀如狂飆驟起,而詩的中間形象轉換倏忽,往往省略過渡照應,似無跡可循,詩的結尾多在感情高潮處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絕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詩歌清新明麗的風格。如《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靜夜思》等,妙在“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説詩晬語》上)。

語言

李白詩歌的語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語,有的豪放,不拘聲律,近於散文,但都統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之中。這和他自覺地追求自然美有關。他繼承陳子昂的文學主張,以恢復詩騷傳統為已任,曾説“樑陳以來,豔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歟?”(孟棨《本事詩·高逸》)他崇尚“清真”,諷刺“雕蟲喪天真”的醜女效顰,邯鄲學步。他的詩歌語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認真學習民歌明白通俗的特點的結果,明白如話,通俗生動。

代表作品

《將進酒》《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望廬山瀑布》《俠客行》《春思》《子夜秋歌》等。

今傳李白詞大多出於《尊前集》,但由於《尊前集》本身的成書年代及真偽都成問題,故李白詞的真偽也許仍會繼續爭論下去。按照詞學界的一般看法,至少《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憶秦娥·簫聲咽》和《清平樂》的前四首,在沒有發現有力的證據之前,應該據宋人的説法,看作李白的作品。

不管李白是否有詞作,“李白詞”已經成為一個代名,這一名稱代表了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峯,而這些詞到底是不是李白所作倒是次要的事情了。就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在詞史上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這一地位猶如古代希臘神話在西方藝術中的地位,作為一種“不可企及”的規範,“李白詞”成為人們心目中永遠的偶像。

李白在詞壇上處於開山祖地位,這是詞學家的共識。即便傳世“李白詞”確實全部是偽作並不屬於詞體,李白仍然是詞體發展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沒有這一環,就無法全面地説明詞體的發展史。從唐末五代《花間集》以來,所有的唐宋詞選集、總集,在具體操作中,都不會忘記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題記中提上一句。其作為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詞人,雖然只有很少幾首著作權經常受到懷疑的詞作,但卻從來沒有人對他表示過任何的不滿或批評意見

書法

《上陽台帖》為李白書自詠四言行草詩,也是其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紙本,縱28.5釐米,橫38.1釐米。草書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曆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台”七字。背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卷前後鈐有宋趙孟堅“子固”“彜齋”、賈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以及明項元汴,清樑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代張伯駒等鑑藏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libai/3jql3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