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韓愈 >

淺談韓愈《師説》的擇師觀

淺談韓愈《師説》的擇師觀

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蘇軾稱為文起八代之衰,被明朝人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師説》中以其豐富的學識、卓越的膽識提出了駭世驚俗的師道觀。那麼v韓愈《師説》的擇師觀是怎麼樣的呢?一起來看下吧。

首先,韓愈對老師的作用有自己獨特的認識。

他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侷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受業,擴大到傳道解惑,明確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的全新界定。在他看來,既能做經師,又能做人師的人才是真正的老師。他將傳道放在受業解惑前面説,表明他把教學生做人比做學問看得更為重要。韓愈心目中的老師不是一般官學老師,也不是學業啟蒙老師,而是學有所成的人。他在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道受業解惑者也中,明顯流露出了對淺薄之師的鄙夷與嘲諷。

其次,韓愈提出的擇師標準體現了一種樸素的民主平等意識。

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他明確主張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種全新的師道觀是一種石破天驚的新觀念,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域。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表現出鮮明的'態度、堅定的信念。從師即是學道,惟道是問,凡是聞道者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這種能者為師的擇師標準表現出一種謙遜的學風、不恥下問的胸襟。韓愈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的感慨是沉痛的。因為遠遠超過一般人的古之聖人猶且從師而問,而遠遠低於聖人的普通人卻恥學於師,也因此才有聖益聖,愚益愚的不幸結局。

再次,韓愈提出了轉益多師、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觀。

他認為聖人無常師,即有學問的聖人從來沒有固定的老師,甚至可以向根本比不上自己的人學習。他舉例説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韓愈從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客觀事實出發,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嶄新觀點,這種轉益多師、教學相長的師生觀閃耀着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

最後,韓愈提倡敢為人師的反時俗精神,鼓勵青年從師勤學。

在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的社會背景下,學生李蟠好古文,不拘於時,能行古道,韓愈嘉許之。他收李蟠這樣好古文的學生,表現出敢為人師的反時俗的勇敢精神。韓愈對當時士大夫中流行的恥學於師的現象深惡痛絕,對一般淺薄的士大夫之族羣聚而笑的醜態予以辛辣的調侃。他主張做大學問,鼓勵青年從師勤學,深入研究。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中流露出了對淺嘗輒止、不深入研究的人的蔑視。他認為學業的精進在於勤勉。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強調一個人要着力於業精、行成,即在學業上做到精,在品德上要做到成。

當然,由於時代與階級的侷限性,韓愈《師説》中所表現的師道觀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他辦教育的目的是復興儒學、排斥佛老和推行文學革新運動,因此他所強調的道是儒家之道,他所強調的教學內容是所讀皆聖人之書,楊墨釋老之學無所入於其心,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視,非聖人之旨不敢存,口不絕吟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他的教學方式明顯地帶有枯燥説教和硬性灌輸的特點,不利於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個性的培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hanyu/wn2qx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