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韓愈 >

韓愈“跑官”都經歷了什麼

韓愈“跑官”都經歷了什麼

跑官,不僅是中國歷史上一種常見的文化現象,雖説腐敗,卻有其厚實的社會基礎。要不,為什麼能夠歷代延續呢。而且歷史上,有人曾不僅積極進行跑官實踐,還對這種現象進行理論上的概括,提出了很值得人們深思的觀點的。這個人就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

韓愈20歲左右就參加科舉考試,但時運不濟,連續三次都名落孫山。25歲時他參加了第四次科舉考試,中了進士。唐代的科舉與明清等朝不同,中進士不能直接授予官職。還必須參加吏部的考試,這樣他又考試了三次,然而都失敗了。對於韓愈來説,連續的考試失敗,他感到通過考試獲取官職路子行不通了,因此他不想再考了,考試讓他付出的心血太多太多,這條路太苦了。經過思考他又選擇了另一條路――跑官。首先,他連連向當時的執政大臣三位宰相上書,展示自己的才能,發表政見,但毫無效果。於是他又求其次,投奔地方軍事集團。然而又選擇不當,先後投奔兩個地方軍閥當幕僚。但兩次都未真正展示自己的才能其幕主就死了。此時韓愈真是“靠山山倒,靠水水乾”啊。

萬般無奈,韓愈又回到了京城,經過深入思考,他重新實施跑官的策略。這一次他選中了京兆尹李實。按照老辦法,他先給李寫了一封信,信中説:“我在京城已經待了15年了,所見的公卿大臣不可勝數,但他們都是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平庸人,沒有一個能夠與您相比,忠於皇上,憂國為民的。今年天氣大旱,一百多天沒有下雨,種子下不了地,田野寸草不生,可是,京城盜賊不起,谷價不漲,百姓家家户户都受到您的關懷。而那些一貫為非作歹的奸狡之徒,也都喪魂落魄、銷聲匿跡。如果不是您親自處理鎮服,宣示天子的恩德,怎麼會有這樣好的形勢呢。我從青少年時代便讀聖賢之書,頌聖賢之事,凡見到您這樣忠於君孝於親的人,總是從內心十分敬慕,更何況親逢閣下您這樣的人,我怎麼能不渴望侍奉在您的身邊以報效我的忠心呢。”

這封信,李實看到了,當時李怎麼想的,我們無法知道。但從此後,韓愈確實經過李實的幫助當上京官,後又做了監察局御史。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是,李實是不是如韓所説的那樣。據史書記載,唐德宗貞元二十年,關中地區大旱,赤地千里,此事連皇帝也深感不安。而身為京兆尹的李實則不顧百姓疾苦,竟當着皇帝的面講:“今年雖然旱了點,但莊稼長得還好,收成是沒有問題的。”這樣本來應當減免的賦税也不再減免。對此,官民都言其奸。以韓愈的見識,能不知道嗎。不是的。在他當了監察御史後,立即上書唐德宗,反映了關中地區的旱災情況,實際上不點名的告了李的'狀。

韓從阿諛奉承到告李的狀,前後時間不過半年。有人認為韓愈做人有些問題。對此韓愈自有一番理論,他認為為了能夠當官,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可以急不擇人,急不擇路,不用管對方是正是邪,自己心裏有數就行了。並總結成一種叫“上下相須”的理論,他説:“布衣之士,出身低微,不借王公貴族,是實現不了自己的志向的;王公貴族,功業顯著,不靠布衣之士,他們的名聲也傳播不出去。因此,王公貴族與布衣之士應互相幫助、互相利用,這樣才能各得其所。”韓愈正是以這種理論為他到處“搖尾乞憐”的跑官,尋求一種心理平衡。

後世跑官的人,既寫不出韓愈那樣的文章,也想不出韓那種平衡心理的理論。他們更直接、更露骨:我給你錢,你給官,錢權交易,兩廂情願。在這種情況下,更可以急不擇人,也可以急不擇路了。

標籤: 韓愈 跑官 經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hanyu/7p77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