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甫 >

《杜甫傳》優秀讀後感5篇

《杜甫傳》優秀讀後感5篇

杜甫傳》優秀讀後感1

記起清江南織造曹氏四代宦海浮沉,沒於曹雪芹。他過着從“糞土金銀,棄擲珍饈”到“舉家吃粥酒常賒”的生活,於是十年功成《紅樓夢》。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開元盛世和中唐亂世,於是在“萬方多難”中成就了“詩聖”的大名。曹雪芹和杜甫,二者同樣以文學作品填充了命運的落差,創作出至今仍領風騷的文學作品。

《杜甫傳》優秀讀後感5篇

杜甫的一生,有兩個主要的矛盾推動着他文學與生活的進程,一是他早年入仕和歸隱之間的矛盾,二是他中年應順應本性愛民還是幫助統治者削民之間的矛盾。

在作者馮至筆下的唐長安城是整飭、莊嚴的,然而家家户户紅牆映着的已是夕陽。被國家富強之景翳眼的玄宗不知桑門害政,將社稷國運交託於佞臣,便與貴妃縱情聲色,諷諫受阻,忠者見謫,信者被害,而當時蒙在“盛唐”政治上的便是陰霾。在後來驅使着杜甫詩載民間疾苦的一腔愛國熱情、憂國思情在這時只被買買官職前為官之一次又一次的名不副實的選官考試和越來越窘迫的生活打擊着,這説明唐朝在沒有破落得要買賣官職前謀官之路就如老鼠洞――見則堵之,也使得他與李白相處時親睹的其豪放生活與現時入仕無門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他一邊想念着李白,又一邊不斷予權貴以求官之詩,貧困與事業心註定杜甫無法瀟灑。而此時杜甫的詩正如原文所説,“不外乎個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麗與雄壯”。

杜甫詩風的變化與他人生矛盾乃至唐朝國運的轉折在時間上是有重疊的,但是最前者首先起了變化。孔語“四十而不惑”,從杜甫的詩歌之路的選擇上看來的確如此。40歲寫下的兵車行一詩開始,他詩的國土擴大了,他的現實主義詩歌由受苦受難的百姓填充而越來越入木三分,導致這個變化的是“他由於進仕要求的失敗認識了這個政治集團的腐敗,由於自身的飢餓接觸到人民的痛苦”。因為“君子不仕無義”而在入世與出世間揀出前者,又因為這個選擇而悟得上述道理進而發生後來文學創作上的改變,看來杜甫本人雖然佛緣不深但他一生的經歷總是規規矩矩的循了因果論。

“拜應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這是杜甫朋友高適臨官場有感,但對於杜甫以往歷歷在目的何止是這冰山一角,對百姓的憐憫之詞又豈止這三言兩語?那時他44歲,身無一職,在縣尉的烏紗帽前,卻又不願步高適後塵,然而當時唐朝的山河也即將要破碎在安史之亂中。後來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流亡時期他又獲得左拾遺一職,這個職位低得可憐得官職是皇帝身邊負責上柬與薦良的。這樣他人生的第二個矛盾(中年應順應本性愛民還是幫助統治者削民之間的矛盾)出現了,像撞石鑽土、喧豗不止的滂沱雨,雖然來勢洶洶,但卻為杜甫詩風改變這早已播下的種子得茁壯生長提供了機會。

對水深火熱人民的無法割捨將杜甫從皇帝身邊拉向羣眾,即使這並不是杜甫樂意的。一組詩篇傑作――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的出現已可説明矛盾哪方佔優勢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終於,杜甫無邊落木與不盡長江的磅礴之氣沒有化成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浪漫與不羈,他點石成金的文采也不會化成近代作家們的刀槍筆桿,他的那條詩路就像農人咬牙忍着烈日,漁夫挺腰頂着風浪後最真實卻有力的訴説。杜甫的詩撼人心扉,是因用筆的力度重似寫史。

世界上許多文學家認為沙翁不是屬於某個年代的而是像他自己的作品一樣的永恆,但是即使這個信念再堅固,人們在研究和欣賞的時候也無法輕易的跨過時代與文字運用不一的坎兒,我們在研究杜甫的時候也是遭遇這樣的問題。所以我認為這篇傳記終於讓我停在以往一貫奔走着的驛道旁,稍將重點從分析《蜀相》中“自”和“空”是否可以換掉、《登高》的首聯到底可以數出多少個對仗結構,移向真實具體的蓬亂的長安之春是如何讓杜甫驚心、濺淚,移向擁洞庭勝狀的岳陽樓上杜甫是如何因目睹戰火而愁思不斷,而這些都是走馬無暇目及的花。

《杜甫傳》優秀讀後感2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江漢》中這兩句詩是對於杜甫一生最好的寫照:獨立於茫茫宇宙之間,詩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獨和無力,但我們卻能從中看出詩聖杜甫博大的胸懷以及對世事不能如願的惋惜。

杜甫,這樣一個現實主義詩人,讓我們銘記於心的緣由何在?

以前讀人物傳記,總覺得書寫得單調,不能引發讀者深刻的興趣。但我得否認讀完《杜甫傳》有這樣的感受,他是一個詩人,出生於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後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遊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後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堪回首的歲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才逃到鳳翔。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五月拜左拾遺,因上書營救好朋友房琯,而觸怒了肅宗,被貶於四川。他前往四川依附節度使嚴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個破舊的草堂裏,曾經一度在嚴武的幕下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所以後來人們稱他為杜工部。

他長期沉淪於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他對自己貧困潦倒的哀歎和對國家的深刻思考結合在一起。

暫且不説杜詩之精粹,我認為杜甫能夠深深打動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善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動的是“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願以一己之身擔起所有的苦難。他這樣博大的胸懷以及寧苦己身而利國利民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尊重,不值得我們學習麼?

杜甫並不完全是嚴肅的,他也有風趣的一面。絕句漫興九首中對於惜春之情,反用惱春、怨春的口氣道來,別有特色。更難的可貴的是,杜甫善於發現賢才,我想其若是知曉自己仍能為國效力,也當是會“白髮生黑絲”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聖人之心,無愧於獨立天地之間的詩聖之稱。

讀完《杜甫傳》,深深地感動,在因雨而顯得略微清冷的天氣裏,心依舊有一股暖流湧動……

《杜甫傳》優秀讀後感3

閒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觀杜甫。

歎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着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遊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着握筆的雙手遨遊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歎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似乎註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歎詩才。“詩聖”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詩史”,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後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常客,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讚歎無法壓抑。

歎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於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築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心的震撼揚於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飢、民寒訴説。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

《杜甫傳》優秀讀後感4

在我的記憶裏,您似乎每天都是愁眉苦臉、老淚縱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對年輕的我來説,這樣的您太過沉重。在那些年輕氣盛的日子裏,我有意躲避着您。

在我的記憶裏,您又是那麼孤獨、那麼潦倒,“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對怯懦的我來説,您的痛苦我無法承受。有些歲月只是太過浮躁,我的靈魂無處盛放。

在我讀了馬昭先生的《草堂春秋》、馮至先生的《杜甫傳》後,我為我的無知而羞愧。我想對您説的太多太多。

我為您受過的貧捱過的苦而落淚。自經喪亂,奉先喪子,棄官華州;秦州賣藥,身患瘧疾;同谷境內,衣食無着;艱難蜀道,風雨草堂。流亡梓州,奔走閬州;成都幕府,受盡苦楚;流落夔州,老病一身;流浪荊州,苦苦掙扎;暫居公安,乘船嶽州;潭州衡州,漂泊不定;病死湘江,巨星隕落。

您説:'我生若飄蕩,何時有終極“。是啊,此後一生都在顛沛流離中過着窮苦的生活,再也不能回到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故鄉的月呀,輾轉在重重險阻的巴江蜀道上,靜掛於浣花溪畔的茅屋上,等候在默默無語的湘江湖畔······

梭羅説,一個人放下的東西越多,他就越富有。房琯罷相,您上書營救,言辭激烈,觸怒素宗,被放還。您放棄了安危,放棄了官職,卻寫成了著名的《北征》;棄官華州之後,“不爨井晨凍,無衣窗夜寒,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雖然生活窘迫,但您的詩歌卻獲得了大量的藝術源泉,寫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別”。可以説,一顆純潔的心靈賦予杜詩不朽的靈魂;一個悲劇的時代造就了一代“詩聖”杜子美。

但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國家、人民、故鄉,您始終惦念着、牽掛着。

公元760年,您離開了兵戈擾攘的北方,在成都有了自己的棲身之所。那浣花溪畔淙淙的流水,孩子們悦耳的笑聲,老妻楊氏幸福的眼淚,水木清華,天上人間。正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來自去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鈎。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但,您的心仍然是屬於國家和人民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分明聽見您對人民的憐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分明是您對故鄉的思戀;“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分明是一顆泣血的老臣心。

其實,這麼多年來,很多讀者對您的瞭解也就止於此而已。實際上,對於國事,您有着敏鋭的洞察力。安祿山叛變,朝廷向回紇求救,您認為借用外族兵力評定叛變會帶來無窮的後患;在鳳翔任左拾遺時,您認識到隴右防地空虛,情勢嚴重。您説:西極柱亦傾,如何正穹昊?後來,吐蕃果然佔領了一些要塞。另外,您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就能認識到“盜賊本王臣”、“喪亂死多門”、“無貴賤不悲,無富貧亦足”的社會現實,這樣的認識足夠深刻!

“心以當竹實,血以當醴泉”。面對權貴,您直言不懼;面對戰爭,您理性對待;面對邪惡,您痛心疾首;面對飢餓,您活下來;面對失去,您樂觀豁達。這一切都源於一顆偉大的心靈,那裏有堅定的虔誠的信念!

《杜甫傳》優秀讀後感5

羨慕和嚮往李白的謫仙風度、灑脱赤誠,但更敬佩杜甫的憂國憂民、大氣博愛。

杜甫的一生是一個悲劇,既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我曾想過,倘若杜甫不是出生於一個官僚家族,倘若他沒有熟讀詩書,而是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市井之家,那麼憑着雙手辛勤勞動,或許杜甫一生還能多吃上幾頓飽飯,晚年也或許不至於那麼淒涼吧。可我又想,在那樣一個亂世,像杜甫這樣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賦税、徭役,他又是一個有名氣的詩人,尚且落魄至此,若是做個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筆下“三吏三別”中人物的下場,甚至更悽慘吧。

歷史就是歷史,誰也無法改變;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華和當時的社會共同造就了一個詩聖,一個獨一無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讀杜甫的晚年,耳畔彷彿響起了這熟悉的歌詞,歌聲悽婉,聞之動容。

流亡天涯,衣食無着,舉目無親,故交不斷喪亡。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親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鄉,盡是陌路,我不識你,你不知我。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啊!

人生在世,無論多麼艱難的日子,也會因為有親人和朋友的存在而變得容易堅持一些。相反,即使富可敵國,卻舉目無親,沒有一個知心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義呢?當歲月流逝,年華老去,最害怕聽到的消息恐怕就是親朋故舊的死訊了吧。

56歲的杜甫,一身是病。瘧疾、肺病、風痺、糖尿病不斷地纏繞着他,牙齒落了一半,耳朵也聾了,眼也花了,花白的頭髮也快掉光了,幾乎成了一個殘廢的老人。

57歲的杜甫,耳聾了。客人和他談話時需要把要説的話寫在紙上;右臂偏枯了,寫信需兒子代書。醜陋而衰老的容顏受盡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有時去拜訪他們,扶杖步行,傳達不肯通報,想乘轎子,又沒錢去僱。

他人生最後一年半的歲月大部分是在一隻小船上度過的,因為陸地上再沒有了他的安身之所。最糟的時候,他整整五天沒有吃到一點點東西。公元770年的冬天,這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隻小舟中。他死後,家人無力安葬,把他的靈柩厝在嶽州。

讀完了杜甫悲劇的一生,心情無比的沉重,眼前彷彿浮現了詩人病卧孤舟的淒涼景象。

然而就是這個悽慘可憐的人,卻留下了珍貴的史詩“三吏三別”,留下來《春望》《赴奉先縣詠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高》……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作名篇。就是這樣一個悽慘可憐的人,臨死之前仍不忘憂心百姓的疾苦,擔心國家的命運。

杜甫,始終是值得我們景仰的一個偉大的詩人!一個偉大的靈魂!

標籤: 杜甫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fu/zwx2pq.html
專題